规范化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Penumbra取栓术后NIHSS及mRS评分的影响
2021-03-31樊梦姜艳荆莉沈延艳
樊梦,姜艳,荆莉,沈延艳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沈阳 110004)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致残、致死率最高的脑血管疾病。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复发率增加,已成为目前我国首位致死原因[1]。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静脉溶栓术、动脉溶栓术和血管内机械取栓术。《2019 AHA/ASA缺血性卒中指南》[2-3]指出无论静脉溶栓是否有效,均需桥接取栓手术。随着机械取栓的广泛应用,规范化护理成为了临床研究的热点,不同的护理方式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神经功能恢复可产生不同的影响。规范化护理对重症患者恢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4]。本研究拟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Penumbra抽吸导管取栓术治疗后实施卒中规范化护理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经Penumbra颅内血栓抽吸系统完成急诊取栓术。根据就诊的先后顺序,将患者交替分配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本研究已获得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病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存档备案。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式实施接诊后的护理工作,包括接诊、检查、监护等环节,进行常规的心理疏导、健康教育、晨晚间护理等。
1.2.2 观察组:按照我院卒中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规范化护理方式实施接诊后的护理工作。护理内容分为术前、术中、术后以及并发症护理4个方面。
1.2.2.1 术前规范化护理 (1)心理疏导:积极主动接待患者及家属,并引导其通过卒中中心绿色通道及时有效地对接接诊的临床医生。(2)术前准备:及时开放上下肢静脉通道,连接三通道;检查患者是否有义齿等金属活动物品;对躁动的患者可适当使用镇静药物,同时固定四肢。
1.2.2.2 术中规范护理 配合麻醉师进行麻醉,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现并处理术中突发情况,如出现局部血管痉挛时,配合医生及时给予动脉鞘内注射尼膜同1 mg(5 mL生理盐水稀释);出现术中脑出血时,配合术者及时有效地完成止血工作。
1.2.2.3 术后规范化护理 监测患者术后的基本生命体征,对意识不清的患者注意勤叩背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多翻身,防止产生褥疮;对穿刺点用盐袋等加压包扎(8 h),预防术后再出血。
1.2.2.4 对Penumbra术后并发症给予规范化护理(1)术后脑实质出血:嘱患者术后安静卧床,监测并调理血压和颅内压;(2)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当发现患者出现突发剧烈头疼、喷射状呕吐、半身活动不佳和突然昏迷等情况,应立即配合医生给予降颅压药物、激素、抗氧化药物治疗,保证患者血氧饱和度正常以及血压平稳;(3)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应协助并叮嘱患者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活动,使用压力袜,预防性控制血脂、血压,监测凝血功能,必要时可使用抗凝药物预防术后血栓再形成;(4)继发性脑梗死: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症状时,可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预防脑组织水肿受压;(5)颅脑血管痉挛:密切观察患者术后的意识状态、语言以及肢体活动情况,如出现相关症状,可通过使用尼膜同等药物及时缓解症状,并增加液体量。
1.2.2.5 康复护理 盛京医院康复中心为亚洲规模较大的康复中心,同时,我科具有规范的专职康复治疗室及卒中中心康复护理专职人员,可给予患者专业的康复护理。
1.3 观察指标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脑卒中后的功能障碍进行评价,得分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及预后功能障碍呈正相关[4]。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s scale,mRS)对临床结局进行评估,mRS评分<3分为结局良好,3~5分为残疾,>5分为死亡[5]。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40例,年龄40~75岁,平均(52.36±5.99)岁。对照组中,女7例,男13例;观察组中,女8例,男12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组基线NIHSS、mRS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m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NIHSS和mRS评分比较()
表1 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NIHSS和mRS评分比较()
3 讨论
脑梗死过程中,缺血造成脑细胞不可逆的损伤,血管代偿不良的梗死灶随时间推移迅速扩大,并发症及后遗症严重,因此,及时确诊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是救治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关键[5]。对大动脉闭塞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机械取栓治疗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法。与支架取栓相比,Penumbra直接抽吸技术具有开通更快速、开通率更高的特点。Penumbra抽吸导管取栓术能及时纠正闭塞血管带来的缺血性脑供血不足,降低脑出血的发生概率,患者预后良好[6-9]。然而,高再通率并未转化为临床结局的改善,影响机械取栓治疗效果的因素尚不明确。既往关于基线病情的轻重、核心梗死体积的大小、缺血时间长短等因素的研究较为深入,而关于术后血压管理等综合护理措施的作用的研究较少。脑梗死规范护理是国家卫健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推行的一种新型规范化的护理指导方案,对于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现在接诊、治疗、预后以及康复的全过程中。对脑梗死患者的规范化护理不仅能及时有效地处置急性脑梗死,减少脑损伤,还能促进患者的有效康复,减少社会医疗负担成本[10-12]。
术后24 h内患者血压异常波动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而规范化护理措施中的术前告知及术后心理护理可以最大程度消除患者因恐惧或情绪激动导致血压升高;术后严密的血压观察可及时发现血压的变异及波动,同时也能在颅内出血早期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紊乱,第一时间阻止出血量增加。常规护理对于术后脑血管痉挛及下肢深静脉血栓难以早期预防及发现,而规范化护理可以降低此二者导致的致死性风险。本研究中,经过规范化护理后,患者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规范化护理能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Penumbra抽吸导管取栓术治疗的预后。
积极开展术中规范化护理的同时,还应对以下情况提高警惕:(1)由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急诊取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造影剂,造影剂过敏已成为术中首要注意的问题。根据临床经验判断,当患者出现面部潮红、轻微头痛、轻度恶心呕吐(轻度),面部水肿、剧烈头痛、严重恶心呕吐、轻度喉头水肿(中度),重度喉头水肿和支气管痉挛、惊厥和昏迷(重度)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抗过敏及抗休克的治疗。(2)术中梗塞出血转化或脑实质出血,由于在缺血的过程中血脑屏障破坏,且血管内膜本身也存在缺血,而Penumbra抽吸导管取栓术中抽吸导管穿透闭塞位置远端的过程时间长,且容易造成血管的机械性损伤。(3)术后可能存在血压急剧升高、突发性呕吐、剧烈头痛、心率增快、过度灌注损伤[13]等危险情况,应予以高度警惕。
脑梗死发病快,病情特殊,护士应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治疗护理工作。研究[14]显示,规范化的治疗和护理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应用Penumbra抽吸导管治疗术后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合理实施规范化的护理对改善急诊取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