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视角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上的运用比较分析
2021-03-31郑茹月张淑萍
郑茹月 张淑萍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下人口流动不断加速,许多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打工,他们的子女很多都被留在家中由隔代长辈代替看护。所以,在相对边缘化的农村地区形成了一群特殊的群体叫留守儿童。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教育水平有限,许多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父母的长期缺失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且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社会、政府应当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成因进行分析,并对这两种理论的实际应用和理论层面进行了优缺点和异同点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优势视角;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35-0064-0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迁移的数量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从边缘化地区选择到城市发展的农村青年。因种种现实原因,许多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里由亲戚朋友或隔代老人代替看护。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媒体也不断报道有关留守儿童问题的新闻。从当今现况来看,虽然留守儿童备受重视,逐渐也有许多人拖家带口全家迁移,但是与庞大的迁移人口数量相比较,仍然有较多的儿童被留守在家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作为儿童发展的初级群体,对个人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留守儿童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家庭经济问题,解决家庭经济问题对他们来说是生存的必要条件。由于父母长期在家庭中的缺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业教育、安全方面普遍存在问题。另外,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不够完善、教育水平落后等,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频发,且不能及时得到心理疏导,从而阻碍了其全面发展。从个人情况发展到了一种社会现象。
本文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剖析心理问题成因,提出解决对策,最后再将两者理论在该领域的运用进行比较分析。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守在户籍所在地并不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①本文中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外出打工超过半年的留守在农村地区的未成年人。
(二)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认为人是可以被改变的,认为人有潜力、有能力改变现状并且在面对困境时具有一定的抗逆力。人类面对困境拥有与生俱来的优势与潜力。优势视角主张站在人类自身优势的角度看待社会问题、人力资源、环境等问题,主张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激发人的潜力,最大限度解决问题。
(三)社会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认知学派的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人类行为的学习,除了自身的体验,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对他人行为的观察。”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观察学习和模仿;(2)认知的重要性;(3)交互决定论;(4)替代强化。此理论强调认知过程、替代性强化和自我调节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行为和人的三种变量交互作用决定的。另外,他们认为,人类既可以通过直接经验学习,也能够通过观察他人学习,个人不是被动地接受过去的信息,而是以过去的经验作为基础有选择地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某种行为得到的赞赏或惩罚进行强化。
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他们实现自我效能和自我规划。实现自我规划的阶段可以分为诱发改变、类化、维持。在实现自我规划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通过实例进行楷模学习,激发他们的自制力从而改善他们自卑、缺乏安全感的心理问题;通过诱发改变他们的行为,维持他们正向的想法,同时也可以在小组或者集体活动中发挥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模仿的能力,增强自我效能,改善其弱势,从而使其人格健全,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问题
现在我国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农村的青壮年依旧把外出务工作为脱贫致富的首要选择,以致于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的数目仍然庞大。父母长期缺位、周遭不利的社会环境致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容易出现许多问题,如敏感、自卑、暴躁等,甚至会出现越轨行为,影响其个人一生的发展。
(一)冲动易怒
良好的亲子沟通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自己的祖辈生活在一起,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不稳定的情绪,遇事容易与人发生冲突。纪录片“变形计”中的小主人公“丽姐”因为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常年见不到父母,缺乏父母的关爱,从小与哥哥相依为命,所以形成了“任性、冲動、极端”的性格。由于无人对其及时进行教导,所以常用极端的方法解决问题。“丽姐”是这类社会群体的缩影,“丽姐”的问题是这类社会问题的代表。
(二)敏感自卑
敏感自卑也是留守儿童群体中“代表性”的情绪感受。家庭的残缺,容易使其产生自我贬低的心理。有些留守儿童认为是因为自己增加了家庭的负担,父母才外出打工,自己是个多余的,甚至是被遗弃的人。为了使内心的压力得到缓解,部分留守儿童会通过离家出走等偏差行为甚至自杀、越轨行为引起家人的关注,使得自己的内心得到安慰。
(三)抑郁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得不到关爱,喜怒哀乐也无人倾诉和分享。亲生父母的缺位、“代管监护人”的忽视、与祖辈的代沟,使许多留守儿童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产生了情感表达障碍,具体表现为性格孤僻冷谈、人际交往能力减弱、自闭抑郁等情绪甚至病症。加上无人引导其正确地宣泄情感和精神压力,致使他们不懂得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情绪。gzslib202204011754(四)厌学
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厌学情绪及行为。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群体中,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的占大多数;高年级“留守兒童”群体中,由于成绩不理想而对学习失去信心的比比皆是,他们往往选择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求满足,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可自拔。许多留守儿童还会选择辍学打工,早早离开了校园生活。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一)个人因素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个体人格受家庭、社会等成长环境影响深远,因而极易受到所处环境方面的影响,缺乏必要的关注和引导容易导致儿童不健全心理的形成。”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在身体、心智未成熟时期就与父母分离,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差,无法自我调控、梳理自己的情感,所以才会导致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家庭因素
家庭方面的因素主要体现在:首先,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比较特殊,他们与父母长期保持分离的状态,缺乏亲缘支持网络;其次,留守儿童与监护其的祖父辈存在一定的代沟,沟通上的障碍使得其内心的情感得不到释放。普通的儿童遇到困难会向父母求助,然而留守儿童的这一基本需求时常得不到满足。多数监护人平时只能照顾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却无法深入了解其情感世界。
(三)学校制度因素
学校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场所,也是构建其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平台。长期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心理上更渴望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制度不完善,教师群体教育理念滞后,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使得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无处寻求帮助,不良情绪长期积压,造成心理障碍。
(四)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儿童成长的关键因素,良好的社区环境及氛围可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而不利的社区环境及氛围则会阻碍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生活中,部分社会人士对留守儿童怀有偏见或轻视的态度。而与他人完整的家庭生活相比较,也会使得从小生长在残缺家庭的留守儿童产生心理落差。不少儿童因此受挫,并进一步做出错误的归因,从而降低自我评价,形成自卑的心理问题。
四、优势视角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中的运用比较分析
(一)应用层面分析
从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可以选择将具有同质性的留守儿童群体组成小组,使其在同一环境和氛围中相互影响,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同时通过榜样作用帮助其改善自我、矫正行为。首先,建构交互支持关系。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寻找成员之间的共同特点,包括相似的经历、感受等,以成员的共同点为基础,形成一个良好的交互系统。同时也可以帮助留守儿童群体与其他儿童或青少年建立联系,从而架构其与外界的联系,让留守儿童有机会融入“正常”的儿童和青少年的群体,让他们能够对留守儿童群体有正确、全面的认识,能够接纳他们,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归属感和安全感,以便在日后的交流过程中更好地通过模范事例诱发改变,并维持其正向想法。其次,在团体活动中发挥留守儿童学习和模仿技能,增强自我效能,引导和鼓励团体信任的形成和发展,即形成小组组员彼此的认同感和对团体的归属感。接着,留守儿童可以通过直接经验学习观察他人学习,强调认知过程,帮助成员提高对不同类型的情绪的辨识能力和应对负面情绪的能力,提升抗逆力,促进小组发挥作用。
从优势视角理论来看,从“个人”出发我们可以探索各小组成员的优势,在活动过程中让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让他们从实践过程中正确认识自我。同时,我们还要从认知层面上对他们进行改变。要意识到“留守儿童”这个标签对他们造成的影响,要通过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来争取看待和处理“留守”这个标签,要让他们知道这只是暂时的一种生活状态,要让他们知道并理解父母是为了他们在努力工作。从父母的角度和优势积极的角度去认识他们的留守状态,从而建立一个新的正确认知。其次,建立和加强现有的小组成员的实力和能力,可以培养和挖掘他们个人的能力和技能,在现实生活技能中认识到他们巨大的潜力。比如,使他们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从而增强组员的自信心,巩固和提升归属感。同时,我们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对组员进行情感引导和心理辅导。通过让组员自主选择角色,可以了解组员的情绪与性格,通过角色换位体验,可以引导组员表达情感变化。
(二)理论层面分析
两种理论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它们既可以同时运用也可以互不打扰。
优势视角理论更多的是停留在微观层面的一种理论视角,它更关注微观视角下的个体和群体,注重人们自身的力量以及周围环境的优势资源。从个人角度来看,当其个人的优势、资源重新被发掘并使用时,优势视角就发挥了关键作用。优势视角的工作模式可以归纳为:了解情况—理解个体—挖掘资源—重新解释—助人自助。整个过程基本是针对个体本身而不是问题本身。从自己身上找资源、找优势去解决现阶段的困难。
社会学习理论更多的是一种学习的行为。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改变自己的行为和认知,人类依靠观察学习他人的经验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这就意味着社会学习理论注重榜样的力量。我们可以具体展开,比如,第一,可以引导留守儿童观看正向的电影、电视或其他影视示范,引导当事人学习他人正确的行为;第二,从改变儿童的认知结构或增强自我效能感着手,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且拥有着无限改变的可能;第三,假使留守儿童对自己仍然缺乏信心,可以通过要求留守儿童表现先前觉得自己无能的行为,引导留守儿童发现事实并没有他想象的可怕,再逐步增强自我情绪的控制力与对其他事情的掌控能力,经过试验而能面对困难,消除恐惧,进而消除不良行为。
一是从自己身上发现优势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从他人身上发现优势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者理论共同之处有:(1)从“个体”出发,发现“优势”并利用优势培养个体自身的能力;(2)从心里认知层面去改变,培养留守儿童建立信心、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使案主滋发内生力量去完善发展自我;(3)二者都注重案主周围环境的作用,认为人与环境具有交互作用;(4)二者都不主张利用“问题视角”去解决问题,优势视角主张的是发现优势并利用优势,而社会学习理论主张的是学习优势并强化自我。
总而言之,优势视角一般是从人的外界去解决问题、发现个人身上的优势和能力,从而运用资源达到人的一个完善;而社会学习理论更多的是人的一种自我内部消化,从他人的身上学习长处去替代强化自我。留守儿童群体都可以依据两个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去发展和完善自我。当然,它们也可以同时一起运用,在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也去发掘自身优势,在总结经验中去完善自我,这好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精华”中发展自己,效果事半功倍。
五、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报道,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仍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作为支撑,并展开运用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实际中,既能帮助留守儿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重新认知及审视自身的问题,又能缓解留守儿童在大环境下的心理压力,同时促使大众对留守儿童有更全面的认知。可以针对留守儿童进行赋能,强化其优势,发掘其优点,增强留守儿童应对环境的能力,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不良心理状态,促进留守儿童人格的健康和完善,使其更好生存与发展。
从理论分析比较中发现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有计划地进行干预指导。另外,留守儿童问题并非留守儿童本身的问题,而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促进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合作,这样才能最终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闻英.社会工作中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的比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19-20.
[2] 杜立婕.使用优势视角培养案主的抗逆力——一种社会工作实务的新模[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8-23.
[3] 冯玉山.优势视角下社工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教育问题研究——以沈阳市沈北新区Y乡为例[D].沈阳:辽宁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