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潮人食茶反哺中华茶饮文化的现实意义

2021-03-30王维毅苏冰钿

广东茶业 2021年6期
关键词:工夫茶潮人茶文化

王维毅,苏冰钿

(1.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2.汕头大学明德书院)

中华茶饮,“混煮羹食”至今已经两千载;潮人食茶,“茶灶香龛”算来刚好一千年。中华茶饮,泛指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及其茶道文化,在过往的两千年已经发生的历史和茶事中,茶饮之变既包括了饮用方式的进化,也包括了文化层面的进化。而地处版图东南一隅的潮人食茶,其历史虽短,却有其不可忽视的食茶未变特性与人文个性。不论是在场的食茶语式、形式、程式、方式、仪式等现实形态,还是其历史发展脉络和独特的内质展现,潮人食茶文化彰显出有别于一般喝茶的特点。

1 、潮人食茶与中华茶饮之关联

所谓潮人,指的是生活于今中国广东粤东潮汕地区(汕头、潮州、揭阳 、汕尾市),并以讲潮汕话为主的,以及祖籍为潮汕地区的海内外所有人士。[1]食茶,是潮汕方言“饮茶”的文字表述,既包含了喝茶的意思,同时也更多地蕴涵了品茶的所指和要义。潮人食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它用的是工夫茶,突出的是细致,是工夫,是周全。[2]潮人食茶在潮人群体中盛行并且内循环了上千年的茶饮文化,是中华茶饮文化百花园中等候绽放的一簇奇葩。潮人食茶与中华茶饮两者为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子母体系。两者具有以下共性:

第一,“基体”相同。潮人食茶文化从属于中华茶饮文化,其物质和文化基体与中华茶饮文化同质同性同属,起源和发展于中华文脉,同样反映儒释道学说的精神内核。潮人食茶文化主张和认同天地人和、致清导和、理而后和的“和文化”,这与中华茶饮文化的主旨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取向相同。在以茶为饮、以茶为媒、以茶为用、以茶为养等的取向上,潮人食茶文化,在其体、相、用,抑或从其术、法、道,本质上的唯美、唯和、为养、为用,与中华茶饮是相同并且相通的。此外,二者的俗与雅的关系和意涵也相当一致,并不存在高低之分。

第三,体系相同。潮人食茶文化与中华茶饮文化在品味悟道、审美情趣、哲思人文、贵和共生、精神品位等评价体系共性化,且作用于茶事个体和群体的功能是一致的。在茶事茶饮的属性、味道、作用、修为、养生等认知方面,都具有高度的同一性。

2 、潮人食茶与中华茶饮之历史沿革

中华茶饮,溯其源、从其用尚可分为“药用、食用、饮用三大阶段”[3]。陆羽《茶经》有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又据《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很显然,此处茶“饮”的本质含义就是药用。神农氏炎帝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发现茶能够救命的人,并由此开启了茶可药用之先河。时隔2800多年后,出现了另一将茶作为药用的经典故事,即三国时期诸葛亮以茶救治了因瘴气而患眼疾且呕泻昏晕的三军将士,从而顺利地实现了“七擒孟获”、安定云南的蜀国方略。茶学界多引用“武阳买茶”来说明茶进入了饮用时代,事实上,魏晋时期两个较为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更能证实,一是吴国末代皇帝孙皓赐韦曜将茶代酒;二是东晋司徒左长史王濛的“水厄”掌故。上述所及的茶之“饮”用,事实上都还是生茶苦饮、“汤渣同吃”的“羹饮法”[4]。严格意义上说,此类“饮”法仍然属于煮茶法的范畴,距离我们所谓的茶之清饮法,还需几百年的历史演化。

追溯中国茶饮文化历史,“创新唐代蒸青制饼、煮茶清饮的是陆羽”[5],学界普遍公认陆羽真正开启了清饮之先河,认为《茶经》的诞生结束了混煮羹饮,开创了清饮历史新纪元,从此让茶之食用与饮用的界线分明。综上,中华茗茶的食用阶段,可大体界定为自西汉王褒的《僮约》起至唐代陆羽的《茶经》止,期间约九百年。中唐之后才进入了完整意义上的茶之清饮的“饮用”时期,迄今已有1200余年。陆羽《茶经》结束了“混煮羹饮”的茶之食用(现世仍有的“擂茶”则可看作是一种羹饮遗存),开启了“煎饮甘汤”的茶之饮用,同时也成为了继煎茶法之后的点茶法、撮泡法逐次迭代的历史起点。从茶之为用的发展历程上看,茶之药用和食用日渐式微,而茶之饮用直贯当下,方兴未艾。

3 、潮人食茶的茶事特性和人文个性

3.1 中华茶饮的一簇奇葩:潮人食茶的历史脉络和人文个性

潮人食茶作为一个传承了千年的区域性食茶文化,当然地离不开与之相关的具有历史价值的人文记载。涉及潮人食茶历史和人文叙事的源头文字记述,独有北宋潮州知州王汉的存诗可据——“茶灶香龛平”,公认是写于公元1012年,仅此一句的文化遗存,“在潮人食茶文化来说,它具有第一块里程碑的意义”[6]。

潮人群体自秦汉起至唐宋末从中原南迁至此,入宋之后出现人口剧增,逐渐形成了一个人数规模较大的潮语方言族群。由于潮汕小平原近山临海,也因人口骤增而愈显“地狭人稠”,因此,农耕时期的潮人先民主要靠两条谋生路径,一是“讨海去”,向海求生存;二是精工夫,从精细谋发展。其精细化令人叹为观止,如一头牛被分解为70多个不同的部位,而后按不同部位各卖其价、各食其味;一泡茶可泡出独有的冲品茶程式文化,且最终成为了国家级“非遗”。此外,堪称人文经典的“做田如绣花”,“石雕牵牛索”,“木雕蟹篓丝”等等,这些始于民间的有实可证的谚语,包括特别讲究潮茶工夫的“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人文现象,均是潮人族群精于工夫的产物和结晶。

从潮人群体的结构和构成来看,它与十三朝古都西安有个极其相似的说法,即:“地上、地下有两个西安”;“海内、海外有两个潮汕”。近代以来,潮汕沿海地带涌现出外出移民高潮。据不完全统计,海外潮人总数约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三分之一 。[7]清朝之后的潮人族群是由海内潮人和海外潮人两大群体组成,故有“潮人群体三千万,海内海外各一半”之说。[8]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潮人就都喝工夫茶,且显现出无日不茶、无茶不欢的茶民基本特征。不惟如此,尚可察见,茶可染于心,工夫茶文化深入潮人生活、融入潮人生命的食茶文化,至少它到现在已经“是个几百年的传承”[9]。“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工夫茶”,不仅海内潮人是工夫茶文化的传人,心系家乡、依恋和认可潮汕文化的海外潮商更是工夫茶文化的传人,如此特殊的食茶文化的传播路径和传承模式,在中华茶饮文化中独具一格。

3.2 古汉语言的活化石:潮人食茶之茶言茶语

时至今日,茶饮的文字用语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潮人食茶”在文字上却仍保留了古汉语的原生态。潮人的茶言茶语现今仍保有着古汉语的古风古韵,保留了古代词汇中的原义和精髓。以食茶的“食”字为例,潮人食茶起源于中华茶饮的“饮用”阶段,此处“食”并不等同于食用,而是潮汕方言的特色表述。语出华佗《食经》的“苦荼久食,益意思”;壶居士《食忌》中又有“苦荼,久食羽化”;此外还有晋惠帝、唐李白的“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停杯投箸不能食”等的“食”字均可作为稽考。在潮语系中当下所用的“食”字,其音其义恰恰与上述所举并无二致。引自西汉至中唐的“食”字义,在唐宋之后被细为吃、喝、品、饮、用的总和。若从《茶经》索据,陆羽的笔下既没有“食茶”的说法,也没有“喝茶”的字样,而是更多地使用了“饮”。至于现行汉语中通用的“喝”茶和“品”茶这两个常用词,则后推至元代和明代才开始出现并大量使用的。如品字“最早并非使用在茗、茶之前,而是最先用在了‘品水’、‘品泉’”[1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潮人食茶的“食”,从字音到字义,从表情到达意,都是一个原汁原味的古汉语,从未有变,因此将其说成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也不为过。尽管潮人食茶之谓历史悠久,但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展,潮人食茶的工夫茶方式是最适合于品的方式,其在精致、精细、精美等方面不断进化,从未停下唯美的脚步,以致这种传承了几百年的工夫茶茶饮方式和文化,能够逐渐成为当下茶文化的关注。或许,潮人食茶在中华茶饮中逐渐崭露头角,正是因其形式合宜和味道相长的文化魅力使然。因此,现代人发现潮人食茶这种宜品、雅趣的茶饮方式和符合康养趋势的文化特质,从而赋予潮人食茶文化以广阔的发展空间。

3.3 融入寻常百姓家:潮人食茶早已下沉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潮人食茶人数占地方人数之比,远高于中国茶饮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假若以族群所居住的地域为单位来计算饮茶的普及范围和程度,潮人食茶肯定也位居世首位。潮人食茶有个特殊的名头叫做“四不分”:“不分士农工商,不分家资有无,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在家在外”,而且“家家都有工夫茶,人人都食工夫茶”。如此的全民皆茶以及由宋而今的“茶灶香龛平”,注定了潮人族群的喝茶人数占比不低于90%。不仅如此,潮人人均茶叶消耗的数值高得惊人,按每人每日可计的喝茶“餐”数,每人每天三泡,“每泡茶为10克,则一年算下来大数就是10.9公斤,即使拧干了水分再打个七折算,还要高于7.5公斤,它比世界排名第一的土耳其人均每年3.16公斤,显然还要多出一倍有余”[11]。对比中国大数据,国人喝茶人数约六个亿,占总人口42.8%;国人的人均每年年喝茶消耗量约1.5公斤左右。显而易见,潮人食茶无论在人数占比还是人均茶叶消耗占比,都显著高于国人饮茶的数据。

3.4 坚忍不拔的文化张力:潮人食茶之延绵不断

回观中国茶事,中华茶饮茶文化有过唐、宋、明朝的历史辉煌,且其间人文雅致频仍,乾隆之后极度萎靡以至出现枯竭,故有学者将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两个世纪称为中国茶文化的“衰败断流”期。观之潮人食茶文化,历史上虽未见其辉煌,但也未见其断代。即使在物资匮乏的时期,没有单丛可食,那就乌龙色种一枝春;无法论斤去买,那就论泡买甚或以货易货;没有孟臣壶若深杯,那就本地盖瓯陶瓷杯,潮人总归是不能不喝茶。潮人食茶不只是“宁可三餐无鱼肉,不可一日无茶食”,它更是一种百姓生活的基本需求,是根植于人文化育的百姓日常,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同存共在。潮人食茶文化,尤其是工夫茶文化的一脉相传,既得益于先人打下了崇尚于精的文化底子,也得益于整个族群的习尚与传承。将潮人食茶文化放在中华茶饮文化的基盘中去考察和比较,更能够彰显其独特的文化特性。特别是在中华茶饮母文化出现断流的两百年中,潮茶这个子文化在艰难中求存并展现其顽强的生命力,仅此一点,就足以显示其文化张力。

4 、潮人食茶文化丰富中华茶文化的时代内涵

自成一体的潮人食茶文化,将为丰富中华茶饮文化的时代内涵作出积极有益的贡献。自古至今,茶饮文化的价值,既在于味,更在于道,尤其贵在它能够深入百姓生活的文化张力。潮茶文化在上述三个方面,都有值得发现、发掘和发扬光大的地方。譬如它的茶事工夫,冲品技艺,审美情趣,哲理蕴涵,道德化育,乃至于纯粹的味道享受和心情调节,以及其茶习尚、茶情味、茶传承,对比其他茶饮方式均尤其独特优势。同是一泡茶,潮式工夫茶可以感知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内涵,较之人手一杯的喝茶方式会明显见优于美美与共、圆道和合、亲和力强、愉悦度高等等,其间的感受会大有不同。尤其是它的“自然、至简、生活化”更可堪称茶事典范。潮人茶文化以其精致的器、技、艺、法等形下之工夫,较好地诠释了“合得本体是工夫,做得工夫识本体”的形上之本义。而更多体现为形而上的情、美、理、趣,以及文化自觉和精神境界都达到了一定高度的茶道层面的正、真、和、雅,尤其适合现代人重视养生、讲求品质的内在需求。最适合于品茶的三个胡桃小杯,它装下的不仅仅是半两茶汤,更有浓浓的茶情味和人情味。同样是这三个小茶杯,除了能装下天、地、人、和,还能装下儒、释、道、墨;除了能装下唐代刘贞亮的茶之十德,还有装下了它基于潮人食茶文化的“圆融合和、礼敬合序、雅性合情、悦己合人、宜品合修”的“五合”之德。圆融,礼敬,雅性,悦己,宜品,既是对传统茶德之说的有益补充,更是潮茶文化这个子系统对中华茶饮母文化向前发展、向和而进的具有反哺意味的人文贡献。

茶文化的文化底力,是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于大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必须要有的“和能量”与“和文化”。作为茶文化发源国,我们更乐见于中华茶文化的伟大复兴和再度辉煌,乐见于21世纪的人类社会迈出“共情于茶和”的实质性步伐。

茶势既起,其兴必勃焉。今日之茶,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基数、高规格地进入了国民视野,国家视野,国际视野(有以30亿茶民和“世界茶日”为力证)。中华茶文化带动国际茶文化的第三浪主升浪已然展开,在这个宏大的历史进程中,潮人食茶,有利于“人们与茶发生深度勾连和心理关切”,更有利于普遍提高对喝茶“不再只是简单的喝茶”[12]的认知,具有因茶而在场的愉悦感知,和雅感应,人文感悟及其涵盖的美学、哲学、伦理学等精神价值,必将受到更多饮茶之人的青睐。这无疑会对于形塑中华茶饮的方式和习尚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并将丰富和发展当代茶道哲学的研究范畴。潮人食茶文化,也将以其所具有的“五合”之德、“六美”之趣(色、香、味,器、技、法),乃至其味道相济之长,能够为丰富中华茶饮文化增光添彩,丰实中国茶文化的时代内涵,为积极构建具有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人文关怀相融合的中华茶道创新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工夫茶潮人茶文化
小“潮人”上门打卡,编辑部上演“T台秀”啦!
“茶+”视角下的潮州工夫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西游潮人的对话
Saying “It’s a Thing” Is Now a Thing
各界潮人推荐
宜红工夫茶加工工艺及设备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