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题多解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021-03-30江苏省泰州实验学校高明月
江苏省泰州实验学校 高明月
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思维的灵活性是建立在思维的系统性和深刻性的基础上,并为思维的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提供保证。因此,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题多解是指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答同一道题的思考方法。一题多解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被认为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有效方法。经常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头脑更灵活。
下面结合两个案例谈谈如何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分数除法应用题
问题1:行驶1 千米用汽油多少升?
问题2:1 升汽油可以行驶多少千米?
这道分数除法应用题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单元的习题,学生的困惑是弄不清谁除以谁,经常把被除数和除数写反了。针对这一情况,一题多解的训练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方法一:画图法
借助图形化抽象为具体,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促进数学理解。
问题1:行驶1 千米用汽油多少升?
(1)画图。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整理在线段图上,如图1:
图1
(3)出示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每份数。
问题2:1 升汽油可以行驶多少千米?
(1)画图。把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作为已知条件整理在线段图上,如图2:
图2
(3)出示数量关系式:总数÷每份数=份数。
方法二:倍比法
解应用题时,先求出题中两个对应的同类数量的倍数,再通过倍数去求未知数,这种解题的方法称为倍比法。
问题1:行驶1 千米用汽油多少升?
(1)先把条件和问题整理一下。
1 千米 ——?升
问题2:1 升汽油可以行驶多少千米?
(1)整理一下条件和问题:
?千米 —— 1 升
方法三:迁移法
把整数除法的意义迁移到分数除法中来。
把题目中的分数换成整数,就成了这样一道题:“一辆小汽车行驶1000 千米用汽油80 升。问题1:行驶1 千米用汽油多少升?问题2:1 升汽油可以行驶多少千米?”
画图法借助直观的图形,有助于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倍比法把两个同类量进行倍比,可以将纷繁的关系变得简洁明了。迁移法将新知转化为旧知,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在思维过程中能从一种解题途径转向另一种解题途径,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移多补少应用题
【例2】小明和小红各有一些糖,小明给小红3 颗糖以后,小明还比小红多2 颗糖,原来小明比小红多多少颗糖?
这道移多补少应用题是一年级的数学思维训练题。在课前的调查中,多数学生认为原来小明比小红多5 颗糖,错误率较高。一年级学生抽象思维的水平较低,画图法变抽象为具体,再结合详细的讲解,会促进学生的理解。
方法一:画图法和倒推法的融合
(1)指导画图。
从后来的情况想起。后来,“小明比小红多2 颗糖”,他们两人一样多的糖有多少呢?我们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用省略号表示小明有这么多糖,小红也有这么多糖,这是他们两人一样多的部分,如图3:
图3
“小明给了小红 3 颗糖以后,小明还比小红多2 颗糖”,说明这3 颗糖小明也有。小红的3 颗糖是小明给她的,要还给小明,原来小明比小红多8 颗糖。3+2+3=8(颗)。(如图4)
图4
(2)了解“倒推法”。
后来,“小明比小红多2 颗糖”,原来,小明比小红多8 颗糖。由后来的情况去推想原来的情况,这种方法叫作“倒推法”。(如图5)
图5
方法二:画图法、假设法和倒推法的融合
(1)从后来的情况想起,假设小红后来有5 颗糖,那么小明后来有7 颗糖,小红的3 颗糖是小明给她的,要还给小明,原来小明有10 颗糖,小红有2 颗糖,原来小明比小红多8 颗糖。5-3=2(颗), 7+3=10(颗),10-2=8(颗)。
(2)课件演示。(如图6)
图6
(3)追问:“能不能假设小红后来有2 颗糖呢?”(小明给了小红3 颗糖,小红要还给小明3 颗糖,如果假设小红有2 颗糖,不够还给小明)看来,假设的糖的颗数要够还给别人才行。
在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从后来的情况想起,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接着指导画图、课件演示,既降低了学生思考的负荷,又让学生体会到倒推法的巨大作用。假设法是先假想出一种结果,再推想出原来两人相差的糖的颗数。
倒推法与假设法的有机融合,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又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体现在:思维起点灵活,从不同角度、方向,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而深刻地思考问题。多种策略的呈现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进而较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用同类问题加以巩固练习,学生在方法的迁移中,逐步达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的程度,从而提升思维的品质。
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只有用心栽培,方能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