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庭穴临证探讨❋

2021-03-29陈子琴梁凤霞刘溪泉唐宏图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失司神庭疾患

陈子琴, 陈 松, 王 华, 吴 松, 梁凤霞, 陈 茜, 刘溪泉, 马 珑, 李 佳, 唐宏图

(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 武汉 430061)

神庭属督脉,为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关于神庭穴主治,《经络腧穴学》中提到神庭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癫痫、鼻渊、流泪、目痛[1]。《针灸大成》[2]记载神庭穴主惊悸不得安寝、呕吐烦满、喘渴等。现代多将其与百会穴配伍研究其治疗作用,且多强调百会穴,单独且系统介绍神庭穴主治作用者较少。本文从神庭穴穴义、神庭穴定位及所过经脉以及神庭穴与“心”的关联三方面论其在不寐、脱发、精神心理科、皮肤科、眼科和妇科等各疾病中的具体运用,以拓展其神庭穴的临床主治范围。

1 理论探析

1.1 神庭穴穴义

“神”指神明。《易传》云:“阴阳不测之谓神”,《黄帝内经》记载:“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何谓“阴阳不测之谓神”?《周易译注》周振甫[3]翻译为“神是阴阳变化不可预测”。《灵枢·决气》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阴阳两神相搏变化方可生万物,“神”由阴神阳神变化交融产生以主宰万物活动,随阴阳消长而变动,反之阴阳不交、阴阳偏盛偏衰而导致不寐,均可调“神”治之。关于夜寐,《景岳全书·不寐》:“盖寐本乎阴, 神其主也。神安则寐, 神不安则不寐。[4]”《素问·大惑论篇》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得瞑矣”,比较明确地指出该病病于阳不交阴、神不得安故不寐。刺激神庭能“以变治变”使夜间阳入于阴,且为阳脉气之聚,还可调节阳气之出入与夜间阴气相平衡。有研究表明,刺激神庭能有效改善失眠患者额叶区的功能和结构以调治失眠[5]。针刺神庭、百会穴治疗失眠也明显优于舒乐安定[6]。

庭,庭院也,聚散之所,神庭意为神之聚散变化之地。《理虚元鉴》:“以先天之体论,则精生气,气生神”[7],气化神,神庭亦为气之聚散地。神庭穴还为胃经及膀胱经与督脉交汇处,两经精微物质亦在此处聚集,并通过本穴外散至头各处。因此,神庭穴能疏调头部气机,促进头部气血运行以濡养头部肌表,尤善治疗脱发疾患。关于脱发,《医述》有云:“血气上行而为之生发也。[8]”血气盛则发盛,血气不足或阳气生发无力,无以濡养头部毛发故脱发。《诸病源候论》曰:“人有风邪在头,有偏虚处,则发脱落。[9]”脱发亦有风邪为患,风邪易侵袭多气多血之阳经,阻碍气血上输于头,以致脱发后续常累及整个头部。治风宜先治血[10],神庭穴多经交会,一穴可疏通整个头部气血以祛风散邪,且为胃经及膀胱经交会之处,能利于血气上输以濡养毛发。

1.2 神庭穴定位

神庭穴定位文献记载可分为2种。《经络腧穴学》曰:“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1]”《针灸甲乙经》载:“神庭,在发际直鼻,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11],一曰入发际五分,一曰在发际处。从神的本义角度看,发际为头发长短变化相交处,正与神自阴阳变化而生相合,神庭穴定位于发际处更为准确。

《灵枢·卫气》记载:“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头、胸、腹、胫四部气街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身气之通路,其中以头气街为统帅。神庭位于头部,意为气之聚散地,能调畅头气街并总调全身气机。《素问·五脏生成篇》“诸气者,皆属于肺”。全身诸气皆由肺的宣肃功能通过各处气街以充养,肺气失司亦能通过调节全身气机以调之,故神庭能调节肺部气机,有效改善肺气失司诸疾。

《普济方·头门》言:“头者诸阳之会,上丹产于泥丸宫, 百神所集。[12]”泥丸宫为道家用语,即脑神所居,上丹即印堂穴与百会穴之交汇[13]。现代解剖表明,即是脑之位。脑为脑神所化,百神所聚。脑神为先天之神,总领人体正常生命活动[14]。神庭穴处于脑位,为神之聚散处,因此脑神聚散活动与神庭穴密不可分,刺激神庭穴也能有效调治“脑神失司”之疾患。

神庭穴为督脉、足太阳、足阳明之交会穴,是上行经气聚集之地。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阳气过与不及皆可为病,不及发为阳虚,伴神疲畏冷、声低乏力等症状,太过则发为阳亢,伴多动张狂、声高气急等症状。且督脉与骶骨、脊柱和头骨位置重合,能调节各脊柱关节疾患;足阳明经、足太阳经为人体背部及下肢主要循行经脉,髋膝皆为其经脉所过;神庭亦位于手阳明经筋,手阳明主司上肢及肩部的正常活动,因此全身各关节疾患均可配伍神庭穴。

1.3 神庭穴与“心”之联系探析

神庭穴与“神”密不可分,其“神”为脑神,上神。《医心方》曰:“上神在天部,当于额上下行,在神庭。[15]”脑神亦称元神,为两精相搏而成,属先天之神。“心”与“神”也联系紧密,《素问·调经论篇》说:“心藏神。”《医学衷中参西录·人身神明诠》曰:“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元神者, 藏于脑……识神者,发于心。[16]”心所主之神为识神,为意识之神,属后天之神。人体正常的意识活动在先天之神的调控下加之后天之神共同完成,由先天之神调控后天[17]。《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也明确指出:“额上发际为神庭穴,亦是心神上出于此之义”[18],因此刺激神庭穴可调控“心”的活动。

“心”与目联系密切。《灵枢·经脉》曰:“手少阴心经……其支者, 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心经上循于目,与目密切相关;《灵枢·大惑论》云:“目者,心使也”,目为心灵之窗,不仅为肝窍也是心之窍[19]。《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曰:“血养水, 水养膏, 膏护瞳神。[20]”泪为目之神水, 血泪同源, 而心主生血,并在心气的推动下化为津液,上荣于目,目系疾患多常伴心烦、胸闷等症状,因此神庭穴能调“心”以疗目。

“心”在女科中占重要地位,女科其生理病理均与胞脉相关。胞脉又名“胞络”,即分布在子宫(胞宫)上的脉络,其中包括冲脉和任脉。《素问·评热病论篇》:“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胞脉者属心,调“心”能够通过胞脉直接调理胞宫[21];再者,女子以血为用,心既生血也行血,中焦之精微物质上输至心化赤为血,并且在心气的推动下下注胞宫,供给女子经带胎产等生理功能活动,且心神还能调节女子月经周期,畅通全身气血[22,23]。神庭穴一方面能够加强奉心化赤使经血生化有源,一方面能够通调任督二脉,在女科的疾病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心”与体表皮肤紧密相关。《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提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体表痛痒生疮与“心”密切相关。《素问·刺禁论篇》提到“心部于表,肾治于里”,心为阳脏,向外向上升发温煦体表,肾走里濡养四肢百骸;体表皮肤由多个脏腑共同支配调节,心为君主之官,各脏腑均受心所主宰、统领和部署,“心”能统管体表皮肤系统[24]。心属“火”,可以火针点刺神庭及局部皮肤,以启心神改善皮肤疾患。

2 主治探讨

2.1 不寐

不寐,其病机总以任督二脉经气不相顺接为主,取穴以头面百会、神庭、印堂、素髎、水沟(可选)、承浆、廉泉、天突为主,以沟通任督。如有精神亢奋表现,多为阳不入阴,多配伍照海、然谷、太冲等穴以潜浮阳为主;如有盗汗、烦热等表现,多为阴不涵阳,多配伍足三阴经合穴以滋阴为主;如整夜无法入睡,面色黧黑,神情淡漠,加相应经脉井穴点刺,阴阳交接。

2.2 脱发

脱发临证多以神庭配合局部排刺,围刺法为主,重点刺激督脉及膀胱经穴位,配合太冲、三阴交以疏肝活血;如满头伴发枯、发白,多责之肾虚难以濡养,多配伍照海、太溪、阴谷穴,如局部脱发,据部位循经论治,气血亏虚者还可配合活血调血之药,如触诊有环枕枢关节位置异常,需配合关节松动手法调整,能加强效果。

2.3 肺气失司诸疾

肺气失司诸疾主要表现为咳喘症状,以神庭、大椎、肩髎、巨骨、至阳、天突、鸠尾等胸椎以上骨性突起标志穴位为主调节胸部气机,多配合持针调神呼吸补泻手法[25];如腑气不通致肺气难降,可配伍左侧鱼际、列缺、尺泽,右侧曲池、合谷、二间穴通调肺与大肠气机;如有实邪阻滞致肺气失司,可依据清、消、温等法配伍不同穴位及方药针药同治;然咳喘虽不离肺,却不止于肺,可配伍循经辨证取穴。

2.4 脑神失司诸疾

脑神失司主要表现为健忘、郁症、癫狂等,以神庭配合膀胱经第二侧线经穴调神为主。治疗健忘症以神庭穴配伍太溪、照海补髓安神,癫狂症或抑郁症以神庭穴配合不同泻火化痰或疏肝解郁法标本兼治;甚则五脏久病以扰脏神者[26],在神庭穴配以刺络放血或火针速刺能加强通瘀散结、畅达五脏阳气的作用。

2.5 各关节疾患

各关节疾患包括全身上肢、下肢、脊柱关节急慢性疾患,以神庭、内关、外关、阳池、中渚心包经及三焦经穴位为主。急性期多避开疼痛局部,配合第二掌骨桡侧穴行运动针法;慢性关节疾患配伍局部阿是穴、循经配合络穴为主;上肢配伍大椎为主,下肢配伍腰阳关、八髎穴。痹证及痿证多涉及全身大关节的活动失能,可辨证结合行气活血、宣阳通痹方药。

2.6 目系疾患

目系疾患包括目赤肿痛、泪出、目翳、雀目等,多选取神庭、曲泽、内关等心包经穴位,局部睛明穴深刺为主。肝气上逆型配伍行间、太冲、合谷穴,胃火上炎型配伍内庭、解溪、劳宫穴,脾胃虚弱型配伍足三里、天枢、三阴交穴,目赤肿痛可配伍神庭、关冲、少泽、大敦穴火针点刺以发郁热。

2.7 女科

女科临证以神庭、内关、间隙为主穴,年轻女性配伍隐白、大都为主,中年女性配伍神庭、太冲、支沟为主,更年期女性配伍期门、水泉、阴包为主;或以神庭、内关为主穴,年轻女性配合参苓白术散及逍遥散为主方,中年女性配合丹栀逍遥散及柴胡疏肝散为主方,更年期女性配合二至丸及逍遥散结合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药为主方。

2.8 皮肤病

皮肤病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出现瘙痒红肿,多选取神庭、阴郄、委中为主,配合局部火针围刺及散刺以及梅花针循经叩刺。如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可循经辨证选取相关井穴放血,配伍清热凉血中药;如局部瘙痒伴渗出液多,可配伍燥湿止痒药方外洗或外敷或健脾燥湿利水药方内服;如病情日久,反复难愈,配伍络穴及祛风通络药方,久病多虚,需辨证投以相应补益剂。

3 小结

综上所述,神庭穴为神之汇聚之地,生于发际阴阳变化之处,能调节阴阳变化过程以治疗不寐症。本穴还聚集精微物质,能濡养精发与头窍;神庭位于头部气街之会,能调节全身气街以及肺部气机;神庭还为脑神聚集之所,与记忆力及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本穴亦为督脉、足太阳与足阳明经交会穴,还位于手阳明经筋所过之处,能调节经脉所过处疾患;神庭穴之脑神能调节“心”之心神,因此能调控“心”之生理活动以疗目疾、女科疾病以及皮肤病。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神庭穴的内涵,扩展了神庭穴的临证范围。

猜你喜欢

失司神庭疾患
小柴胡汤加减论治常见肺系疾患举隅
手梳前额 缓解失眠
手梳前额可缓解失眠
手梳前额缓解失眠
春季过敏性疾患高发防治有办法
小儿输尿管镜在成人输尿管疾患中的临床研究
构筑“健康家庭”,从容应对重大疾患
按大腿治尿不尽
按大腿治尿不尽
手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