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侯氏熏洗方联合按揉阿是穴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研究❋

2021-08-25侯瑞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7期
关键词:涌泉熏洗疗程

于 欣, 侯瑞祥

(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 北京 100020)

跟痛症(painful heel syndrome,PHS)又名足跟痛,即跟骨跖面疼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侧或两侧同时发病,是骨伤科、针灸科的常见病[1]。该病病因病机复杂,常与劳损、退化等关系密切,治疗方式多样,尚无统一标准[2]。目前,西医治疗足跟痛以内服非甾体消炎药、痛点封闭类固醇类激素药物及手术为主[3],存在易引发副作用、疗效欠佳等弊端。中药熏洗相比西药治疗具有简单方便、安全有效、可反复使用等诸多优势[4]。

中医理论认为足跟痛与肝肾气衰、筋骨失养关系密切,主要病机为长期劳损,风寒湿三邪杂至,凝滞血脉,血不荣筋。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言:“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其经贯肾络脊”[5],明确指出劳累过度、肾气不足可导致腰脚疼痛。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骨伤科、针灸科治疗足跟痛时采用侯瑞祥主任自拟侯氏熏洗方联合阿是穴按揉,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2014至2019年收治的足跟痛患者112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75例;年龄(55.4±10.2)岁,最小28岁,最大77岁;病程在2周~20余年不等;发病在单侧89例,双侧23例;左侧31例,右侧58例,双侧23例;钝伤史者22例,逐渐出现疼痛者90例。X线检查结果示,有骨刺者91例,无骨刺者2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6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骨科学》确定诊断标准:跟下疼痛,晨起或坐片刻后加重,行走后减轻;患者站立或行走时,跟下及足心疼痛,足底有胀裂感;跖筋膜足侧位X线上常见跟骨结节即跖腱膜和趾短屈肌附着部有大小不等的骨刺[1]。

1.3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年龄在18~80岁之间;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治疗结束后随访无失访。

1.4 排除标准

X线片检查示结核、肿瘤、骨折等其他骨性疾病者;妊娠、哺乳期妇女;接受治疗依从性差且不能配合治疗者。

1.5 方法

1.5.1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侯瑞祥自拟侯氏熏洗方熏洗后施以阿是穴按揉治疗。侯氏熏洗方组成:五加皮、秦艽、透骨草、川牛膝、花椒、防风、伸筋草、泽兰、川芎各12 g,醋乳香、醋没药、白芷各10 g,细辛6 g。疼痛甚者加制川乌、生天南星、雷公藤各15 g;肿胀甚者加苍术、黄柏、芒硝各20 g;局部怕冷发凉者加制白附子、艾叶各20 g。用法:将上药用纱布包扎,放入盆中加入3000 mL左右清水,煎沸15 min后加入少量食醋,先用热气熏足跟部,待水温降至不烫手时可将患足浸入药液中,每日外洗1~2次,每付药外洗2~3 d。阿是穴按揉:经中药熏洗后进行局部穴位按揉。取穴:脚底疼痛阿是穴及太溪、昆仑、涌泉、三阴交等,按揉拿捏,手法先由轻至重、后由重渐轻,其中阿是穴独应着重按揉,时间5~10 min。10 d为1个疗程,间隔3 d后进行下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随访3个月。

对照组:清洁足部后按揉阿是穴,手法同观察组,10 d为1个疗程,间隔3 d后进行下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随访3个月。

1.5.2 观察指标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用10 cm长的直线,左侧起点表示“无痛”(0),右侧终点表示“最剧烈的疼痛”(10),中间1~9 cm表示疼痛程度(疼痛逐渐增加)[6]。患者根据自身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相应部位做记号,从“无痛”端至记号间的距离即为痛觉评分。

1.6 疗效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站立行走无酸胀疼痛,无麻木感为治愈;局部疼痛减轻,步行过多或站立久时仍有酸胀感为好转;症状和未改善者为未愈[7]。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1示,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表2示,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患者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比较(分,

3 讨论

足跟痛是足踝外科临床多发病、常见病,以足跟部的疼痛、肿胀及行走后疼痛改变为主要表现。现代医学认为,该病常见病因包括跟骨骨刺、跖筋膜炎、跖底外侧神经第一支卡压等[8]。

中医对于足跟痛的认识历史悠久,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四肢病诸候(凡十四论)》中称其为“脚跟颓”。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称其为“足跟痛”。本病病位在足跟,属于中医学“痹证”“骨痹”范畴。《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明确指出“肝主筋”“肾主骨”,随着年龄增加,肝肾功能衰退,气血津液运转不周,进而筋肉骨骼失于濡养、骨髓渐枯,可表现为足跟部的慢性病变,出现足跟部疼痛及行走困难等症状。从经络理论来看,足跟与肾经关联密切。《灵枢·经脉第十》记载:“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9],明确指出肾经循行最终进行入足跟。《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记载:“足太阳之下,血气盛则跟肉满,踵坚;气少血多则瘦,跟空;血气皆少则喜转筋,踵下痛。[9]”足少阴肾主足跟部且阳跷脉、阴跷脉都起于足跟,而阴阳之根本在于肾,肾主骨生骨,藏精生髓,因而足跟痛虽症见于足,却与肾的阴阳虚损关系密切。《素问·痹论篇》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10]。风寒湿邪外侵人体,阻滞气机,病延日久,则筋肉、骨骼、关节失于濡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出现疼痛、肿胀、骨质增生等症状和体征。综上所述,本病病机可总结为长期劳损,瘀滞经络,风寒湿邪侵袭,留滞经脉,痹阻气血,加之年老肝肾渐亏,气血不足,筋骨肌肉失于荣养,从而足跟部筋骨脉络出现“不荣则痛、不通则痛”,症见足跟慢性疼痛。

中医药外治足跟痛共9个方面的疗法,有5个方面以外洗为主[11],多为熏洗联合针灸施治[12,13],也有中药熏洗联合局部穴位手法的报道[14,15]。中药熏洗可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有利于足跟部血液循环,增强局部新陈代谢,从而使疼痛缓解,促进炎症的吸收和肿胀消退,最终达到治疗足跟痛的目的。穴位按摩是以经络、经筋理论为指导,通过激发患者的经气反应,以达到调动机体气血运行的目的。同时,穴位按摩产生的热感也可以改善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 促进劳损组织修复,以及控制、减缓炎症反应, 减轻神经末梢的刺激,缓解充血水肿和疼痛。侯氏熏洗方中五加皮、秦艽、防风、川牛膝祛风湿,同时又能补肝肾、强筋骨;透骨草、伸筋草祛风散寒,除湿消肿,舒筋活血;制乳香、制没药活血化瘀;泽兰、白芷、川芎祛瘀消痈,活血止痛;细辛、花椒温经散寒止痛。纵观本方,在活血化瘀、散寒止痛、温通经络的同时强筋健骨,补益肝肾,标本兼顾。而且根据患者病情和症状的不同审证求因、辨证加减化裁,对治疗足跟痛更具疗效,可调节代谢, 改善微循环, 促进跟骨结节附着处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的消退吸收。本研究中按揉选穴有阿是穴、太溪、昆仑、涌泉、三阴交。昆仑、太溪为足部要穴, 一阴一阳共同作用于疏经通脉;三阴交为三条阴经交汇之处,可补脾、柔肝、滋肾;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是肾经首穴、井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按揉涌泉亦可以激发身体正气,补肾健体。阿是穴能消散瘀滞, 使中药熏洗的功效得以深化;熏洗于局部能刺激局部的穴位,激发经气,调动经脉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气血、阴阳的整体作用[16]。熏洗与穴位摁揉两者相配,双管齐下,疗效更加显著。

本研究结果显示,侯氏熏洗方联合按揉阿是穴的疗法治疗足跟痛显效率达98%,能明显降低患者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本疗法改善足跟痛患者症状,减轻疼痛疗效显著。且本疗法具有无损伤、费用低、高效、快捷、安全等特点,患者医从性好且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涌泉熏洗疗程
张涌泉《<金瓶梅>词语校释》手稿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炎验方
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8例
电针“百会”、“涌泉”两穴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行为与海马超微结构的影响
退黄熏洗方药浴预防新生儿黄疸60例
混合痔术后熏洗方坐浴与中医护理
皮损点状切除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肛门瘙痒症43例
无花果煎汤熏洗治疗痔疮60例
冯玉钦、崔泽东、周涌泉、陈鹤翔等同志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