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耳胀”“耳闭”病名考证❋

2021-03-28古豫蕾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病名风邪中耳炎

古豫蕾,申 琪

(1. 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 450000; 2.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 450000)

“耳胀耳闭”作为病名首见于1980年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1],自1985年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2]后“耳胀耳闭”正式作为病名并沿用至今。2012年《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将耳胀耳闭定义为:“耳胀耳闭是指以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疾病。新病者称为耳胀,久病者称为耳闭,西医学的分泌性中耳炎等属于本病范畴。[3]”观一疾病最先了解的必是其病名,正如徐灵胎在《兰台轨范》自序中云:“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4]”可见病名对于认识疾病十分重要。“耳胀耳闭”是2个名词并列组成,不符合疾病命名规范。本文将对“耳胀”“耳闭”及相关病名进行梳理,希望能为寻找到更为规范的命名提供参考。

1 “耳胀”“耳闭”的释义

1.1 耳胀

“胀”古为“脹”。《说文解字》中未见“胀”字。《康熙字典》载:“胀:《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知亮切,音帳。腹满也。《玉篇》左氏传,将食,脹,如厕。脹,痛也。[5]”

古代文献中“耳胀”多作为症状记载。宋代《疮疡经验全书》(约成书于1569年)中首次出现“耳胀痛”[6]177。查阅古代医籍中关于“耳胀痛”的记载,发现“耳胀”与“耳胀痛”只是名称上存在差异,但描述表现相同。很多教材和书籍谓“耳胀痛”最早见于宋代《仁斋直指方论》(约成书于1264年):“耳胀痛,用虎草汁滴入耳内,痛即止。”笔者在1989年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该书中未查及此句,《仁斋直指方论》是否记载有该句尚待考证。在宋代《疮疡经验全书·卷二》中可查及“耳胀痛,用虎草汁滴入耳内,痛即止”[6]177的记载。同时也记载了其他治法:“耳胀痛,用江鱼齿又名脑内骨,火煅为末,水调滴入耳内。[6]178”关于引起“耳胀”或“耳胀痛”的原因,在《外科大成·卷三》耳部中记载:“耳者,心肾之窍,肝胆之经,宗脉之所聚也……肝胆主外,如风热有余,或胀痛,或脓痒,邪气客也。[7]”后清·余景和在《外证医案汇编·卷一》耳疡中提出“耳胀痛”的治则:“鲍宝山,肝气挟湿,右耳胀痛,以疏风胜湿治之。[8]51”此书另有医案也简述了其病因及相应治则:“某,舌白,咳嗽,耳胀,口干,此燥热上郁,肺气不宣使然,当用辛凉,宜薄滋味。[8]59”《续名医类案·卷十七》载有“一妇人,耳内不时胀痛”[9]的医案。综上所述,“耳胀”在古代文献中指的是耳内出现的一种胀闷不适之感,仅是疾病的一种症状。直至近代,《大众万病顾问·下册》中始立“耳胀”病名:“何谓耳胀,耳中作胀之病,是谓耳胀。[10]”并列举了其病源、症状及治法,此书被认为是“耳胀”作为疾病被系统描述的首次记载。现代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曾将“耳胀痛”作为单独的疾病名称编写描述[11],所以“耳胀”与“耳胀痛”与分泌性中耳炎类似。

1.2 耳闭

“闭”,《说文解字》:“闭,阖门也。[12]”后世的《新编说文解字》将其详细解释为:“闭,阖门也。本义关门,引申义泛指①闭上、关上;②堵塞。[13]”在《国语·晋语》中述以:“闭而不通。[14]”以闭为名的疾病诸如“中风闭证”等,其临床表现皆以闭塞不通为特点,因此或可推演“耳闭”即发于耳部之闭证,耳不听言语即为“耳闭”。

“耳闭”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记载如下:“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能听。[15]”《医林绳墨·卷七》记载:“耳闭者,乃属少阳三焦之经气之闭也。或有年老气血衰弱不能全听,谓之耳闭。[16]”此书被认为是“耳闭”作为疾病的首次记载。《景岳全书·卷二十七》通过记载耳部的5种闭证间接阐述了“耳闭”的病因:“耳聋证,诸家所论虽悉,然以余之见,大都其证有五:曰火闭,曰气闭,曰邪闭,曰窍闭,曰虚闭。[17]”明·龚延贤所著《万病回春》记载了耳闭的治法:“治耳闭不明:用真麝香为末,葱管吹入耳内,后将葱塞耳孔内,耳自明矣。[18]”《黄帝内经》中“耳闭不可以听”及后世医家所言“耳闭”均与耳聋的描述模糊,易于混淆,这或许是“耳闭”一词在古代医籍中记载较少的原因之一。甚在现代,学者李经纬在编著《简明中医辞典》时将耳闭一词解释为:耳闭即耳聋[19]。所以,古文献所载“耳闭”偏向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耳聋,并非指分泌性中耳炎或特指因分泌性中耳炎导致的耳聋。

2 相关病名

阿尔图罗在《医学史》中言:17世纪才能开始说有了真正的国际科学,其原因在于这个世纪各文明国家的科学家才有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20]。反观中国古代医学,同样也受经济发展缓慢、交通工具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各地人们之间的沟通不便,疾病、症状的命名未能统一。笔者查阅古籍,发现 “风聋”“暴聋”“卒聋”“气闭耳聋”等疾病在不同程度上包含了耳内胀闷闭塞的症状。

2.1 古代相关病名

2.1.1 风聋 关于“风聋”的描述最早见于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耳风聋候》:“足少阴,肾之经,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其经脉虚,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痞塞不宣,故为风聋。风随气脉,行于头脑,则聋而时头痛,故谓之风聋。[21]”可见风聋是由于风邪侵袭导致的伴有头痛的耳聋。后世许多医家直接引用了巢元方关于“风聋”的论述,诸如《仁斋直指方》《丹溪心法》等,也有部分医家在此基础上添加了自己的观点。《金匮翼》记载了能够治疗风聋日久的鱼脑膏[22]。《圣济总录》不仅记载了鱼脑膏治疗风聋日久,也添加了“治风聋,飕飕如风雨钟磬声,或时出清水,或有脓汁,黄耆汤方”[23]。《丹溪心法·卷四》耳聋七十五中观察到“风聋‘必有头痛之症’”[24]。“风聋”与今日所言“耳胀耳闭”的病因皆由风邪侵袭,且两者症状与治疗方法相似,因之现行许多书籍将“耳胀耳闭”疾病的早期阶段“耳胀”归为风聋范畴,甚至部分现代医家言风聋即指耳胀。所以“风聋”很有可能指分泌性中耳炎,但也不排除指其他突然发生的耳聋。

2.1.2 暴聋、卒聋 “暴聋”最早见于《素问·厥论篇》:“少阳之厥,则暴聋。[15]254”《杂病源流犀烛·耳病源流》记载:“暴聋者,皆卒聋也。[25]431”另在《中医大辞典》《简明中医古病名词典》《中华医学大辞典》参考书中,解释“卒聋”病名时,均将“卒聋”等同于“暴聋”。这与《杂病源流犀烛》中言“暴聋”相呼应,可见在古代文献记载中,“暴聋”与“卒聋”同指一种疾病。“卒聋”在古代文献记载中的名称包括“耳卒聋”“卒耳聋”。宋·王怀隐《卫生室鉴·卷十》阐明了“卒聋”发生的病机:“夫卒耳聋者,由肾气虚为风邪所乘,搏于经络,随其血脉上入耳,正气与邪气相搏,故令耳卒聋也”[26],此处所述病机与今日所言“耳胀”的病因相似。此书也记载了治疗卒聋诸方。后元·罗天益《卫生宝鉴·卷十》再次阐述了“卒聋”的病机,同时详述了治疗耳卒聋的蒲黄膏、龙脑膏[27],可见“暴聋”“卒聋”相同或者相似,且症状描述模糊,涵盖范围广泛。突然发生的耳聋均可称为暴聋,所以可能指分泌性中耳炎,也可指其他突然发生的耳聋。

2.1.3 气闭耳聋 “气闭耳聋”一词最早见于明·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清·程国彭《医学心悟》阐述了何为气闭耳聋,记载了其治法:“若病非外感,有暴发耳聋者,乃气火上冲,名曰气闭耳聋,宜用逍遥散,加蔓荆子、石菖蒲、香附主之。[28]”《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中有如下记载:“有气闭而耳聋者……其证之来,或由风气壅耳”[25]432,阐述了“气闭耳聋”与风邪之间的关系。可见“气闭耳聋”是指风气、气火上冲或者情绪导致耳聋日久者。现行教材论述“耳闭”为“耳胀”病之久,多由“耳胀”经久不愈发展而来,与“气闭耳聋”有部分的相似之处。

2.2 现代中医相关病名

2.2.1 耳胀痛、耳闭 1985年出版由王德鉴主编的《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将“耳胀痛”与“耳闭”分为两部分编写,并指出“耳胀痛”与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类似,“耳闭”与“慢性卡他性中耳炎”类似。耳胀痛与耳胀并无二别。

2.2.2 急耳痹、慢耳痹 “耳痹”首见于2001年出版由王永钦编写的《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书中将西医学的“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称为“急、慢耳痹”[29]。“痹”为痹阻、不通之义。《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15]244”《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书中解释:“耳痹”一词是根据《素问·阴阳别论篇》中“喉痹”所创立,是对“耳胀”“耳闭”“风聋”“卒聋”“耳聋”等病名的概括[29]。“耳痹”一词为“耳胀耳闭”这一疾病提供了新的命名思路,值得探究。

3 结语

西方医学传入我国后,医家将以耳胀闷、闭塞感作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命名为“耳胀耳闭”,并与“分泌性中耳炎”相对等。“耳胀”“耳闭”作为名词在古代文献中分开记载,多被描述为疾病的症状,与之相似的疾病包括“风聋”“暴聋“卒聋”“气闭耳聋”等。“耳胀耳闭”虽能反映出疾病的特性,但从疾病病名的角度看,仍需要进一步规范。目前笔者尚未发现能够取代“耳胀耳闭”的病名,望本篇论文能为广大同仁提供参考,以发现此疾病更为合适的命名。

猜你喜欢

病名风邪中耳炎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对症灸治,中耳炎不再犯
风邪伤人速 避风如避箭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中医药治疗放射性肺纤维化临床研究进展
宣肺止嗽合剂辅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风邪犯肺证患者
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支气管哮喘瑶医证候病名的整理与研究
鼻内窥镜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作用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肺心病中医病名的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