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畜草原鸭”育种实践与思考
2021-03-28乌晓学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农牧局
文│乌晓学(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农牧局)
乡村振兴,畜牧先行;畜牧振兴,育种先行。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和内蒙古塞飞亚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勇担社会重要责任,在破解“三农”难题上获得了很多经验,在国内率先培育成功“中畜草原鸭”快大型白羽肉鸭配套系。新品系研发成功为畜牧业振兴提供了巨大动能,引领了产业发展。当前,该公司再次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度合作开展肉鸭抗病育种工作,努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一、育种的成效和措施
畜禽育种研发是周期很长、投资较大、成效显著的事业,更是现代畜牧业的高科技工程。“中畜草原鸭”新品种的成功研发,为畜牧人开拓创新和填补国内空白树立了一面旗帜。
1.突破瓶颈摆脱外国引种。虽然我国白羽肉鸭的饲养量在全球位居第一,但一直以来国内肉鸭品种被英国樱桃谷公司所垄断,每年要花费巨额资金从外国引种,而且存在引种受限而导致行业内种源短缺的重大风险,依赖国外引种成为发展的瓶颈。内蒙古塞飞亚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育种成功以前,每年支付的引种费用高达3000万元左右。2018年7月,中畜草原鸭配套系成果发布会成功举办,同年9月正式通过国家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草原鸭配套系培育成功彻底改变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填补了白羽肉鸭原种短缺的空白,降低了产业成本,对于肉鸭产业升级发展和乡村振兴事业具有重大意义。据统计,农民饲养中畜草原白羽肉鸭每只平均比国外肉鸭多收入0.46元。
2.十年发力创造优质高效。为了肉鸭行业健康发展,为了百姓增收致富,塞飞亚公司十年前就开始谋划育种工作。公司2011年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进行育种战略合作,开始创新培育白羽肉鸭新品种。科研人员经过对草原鸭配套系六个世代的科学选育,以及对30万套祖代种鸭、350万套父母代种鸭和3亿多只商品鸭的综合性能测定。结果表明:祖代、父母代、商品代肉鸭生产性能指标优异,抗病能力强,父母代66周龄产蛋量达到235个,商品代肉鸭42日龄体重达到3.49千克、料重比为1.92∶1,种鸭和商品鸭生产性能超过了研发预期目标。自此,“中畜草原鸭”新品种配套系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
3.合作养殖助推产业振兴。内蒙古塞飞亚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优质瘦肉型草原鸭原种选育、种鸭扩繁、商品鸭养殖加工等发展成为现代化肉鸭全产业链企业,带动了当地种植、养殖、运输、务工、商贸流通等领域的发展,就地就近安排就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整个肉鸭产业链年实现本地社会效益5亿元。同时,国内数十家草原鸭养殖企业同该公司签署了购买种鸭养殖合同,草原鸭新品种已经推广到全国,实现了优质低价供应,为国内肉鸭产业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中畜草原白羽肉鸭示范推广了267.5万只父母代种鸭,生产了4.8亿多只商品肉鸭雏,新增经济效益2.21亿元。2019年,中畜草原白羽肉鸭祖代推广量达10万只,父母代推广量达515万只,商品代推广量达8.24亿只。
二、存在的问题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进一步加强畜禽育种工作。乡村振兴与现代化畜牧业息息相关。畜牧业振兴要攻破育种难题,实现高效生产。育种工作任务艰巨,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协作。
2.畜禽育种需要高精尖的技术支撑。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高等科研机构具备畜牧业顶尖技术,这是育种工作的基础。中小型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要依托科研能力,才能提高育种工作的成功率。目前,很多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3.畜禽育种需较长时间耐心研究和大量资金投入。中小型养殖场不具备参加育种科研的能力,一方面产业链短易造成几年盈利几年亏损,不能适应几年到几十年的育种科研要求;另一方面满足不了大量投入资金的要求。因此,能够开展育种研究的企业及实体比较少,其中制定长期育种战略的更少。内蒙古塞飞亚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全产业链龙头企业,持续盈利能力较强,制定育种战略,攻克了育种科研各项难题,为产业振兴育种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
三、建议
1.鼓励畜牧业龙头企业制定长期育种战略。通过中畜草原鸭育种经验分析,畜牧业龙头企业是育种事业中的主要力量之一,应该鼓励更多龙头企业参与到育种科研中来,为农村产业振兴建功立业。
2.通过搭建育种合作平台促进乡村振兴。可以努力搭建高等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深入合作的各种育种科研平台,促进更多的项目合作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