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疱性类天疱疮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2021-03-28李紫薇李金铭唐志坤
赵 媛 李紫薇 李金铭 唐志坤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00)
大疱性类天疱疮主要特征是疱壁厚、紧张不易破的大疱。开始通常为持续时间不等的瘙痒及暗红色红斑,或湿疹样皮损,此时易误诊为湿疹。前驱期之后,原有皮损或正常皮肤上出现紧张性大疱,好发于胸腹、腋下、腹股沟、四肢屈侧,可迅速泛发至全身[1]。水疱大小不等,最大直径可达到7 cm,呈半球状,疱壁紧张,疱液澄清,也可因纤维蛋白凝固成胶样或血性大疱。尼氏征阴性。水疱破裂后糜烂面愈合速度较快,痂皮脱落后皮肤留有色素沉着。类天疱疮患者多为60岁以上老年人,患有不同类型的痴呆、帕金森病、脑血管障碍和癫痫的老年患者尤其好发,此类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敏感,而类天疱疮一经确诊,存在滥用糖皮质激素的问题,给患者带来不必要、不可逆的损害[2]。因此,适当运用中医思维,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理法方药结合西医治疗,能够降低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将总结近年来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中医治疗进展。
1 现代医家的病因病机认识
黄祥标认为禀赋不耐,湿热之邪侵袭为本病的病因,湿邪贯穿于疾病发展全过程,而由于病邪久羁,必使正气受损,因此将整个病机过程分为初期的实证,中后期多是以虚证为主的虚实夹杂证。王丽梅等[3]对68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年龄小、病程较短患者以实证为主,多由于心火妄动,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外越,表现为湿热闭阻型或瘀血阻滞型;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患者以虚证多见,多由于络脉不通,瘀血凝滞,表现为肝肾阴虚型或阳虚水泛型。黄蜀[4]分析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而糖皮质激素是辛温纯阳之品,壮火食气,元阳亏虚,阴精失去温煦,导致“阳不化阴”,出现痰饮、水湿、尿清便溏等。所以针对本病提出了“温阳化瘀”的独到认识,重视温扶阳气,阳气旺盛,则推动气血运行常选四逆汤合桂枝茯苓丸,温阳益气,化瘀通络,促进皮损恢复[5]。赵炳南[6]认为大疱是本病的基本特征,而认为“湿”邪是大疱发生发展中的一个中心环节,贯穿于疾病的整个过程,故从湿论治是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根据湿邪产生的原因不同,伴发的症状不同,因此治疗方法上各有侧重,始终不离从湿论治。朱仁康[7]认为在外科疮疡的形成和发展中,火毒是重要的病理因素,热毒壅结是外科疮疡的主要病机。阳毒则为外感所致热毒壅盛之征象,大多实热之证,以清热解毒为大法。阴毒则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五志过极化火,而导致火毒疮疡,易出现阴津灼伤,阴虚火炽之征象,治宜滋阴降火,不得以苦寒治之。
张洁琳等[8]将本病的病机归纳为以下4点。1)表虚里实:本病好发于老年人,素体正气亏虚,外感邪气,导致邪热内结,为本病的初期病理改变。2)湿浊内生:内湿多因嗜食肥甘,内伤脾胃,或年老脾气亏虚、脾阳不振,以致脾运化功能失调,津液输布障碍,湿邪困于体内。3)火热内生:外感六淫之邪,郁于肌肤腠理而化热化火。此外,五志七情过极,皆影响脏腑的阴阳平衡,气机郁滞化为肝火。4)津伤化燥、津亏血疲:患者发病日久,热病耗伤阴液,肌肤失养,血行失畅,为本病后期的病理改变。
2 辨证论治
自古以来,中医诊疗的核心为辨证论治,张志礼[9]认为本病临床分为湿毒化热、心火炽盛、脾虚湿盛、毒热伤津四型。施慧认为本病分为毒热型、阴伤型、湿热型3个证型。在总结各家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将本病分为以下3个证候。
2.1 热毒炽盛证 本病发病急骤,水疱迅速增多或扩展,皮损鲜红,灼热痒痛,疱壁紧张光亮,为热毒炽盛阶段,《疡科心得集》指出火赤疮治疗“宜清热凉血”,可用“荆防败毒散”;“如火盛”,可加“黄芩、连翘、金银花、元参之属”;若热重,出现表里皆实,“宜防风通圣散双解之”。禤国维教授[10]认为急性发病期以祛邪为主,重在清热除湿解毒,兼顾脾虚。可予清脾除湿饮加减,方中栀子、茵陈、苍术清热燥湿;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化湿,野菊花、黄芩清热解毒;生地黄、麦冬、牡丹皮凉血滋阴。湿热重者,加薏苡仁、萆薢清热祛湿,胃阴虚者加沙参、石斛养阴生津。袁兆庄[11]教授还提出在疾病治疗初期应加入活血化瘀药物,如牡丹皮、当归。热邪易动血伤血,以致血瘀、血虚,牡丹皮能够凉血散瘀而无凝滞之弊,当归既能活血且能养血。
2.2 脾虚湿蕴证 疾病发展至中期,湿浊内停,脾虚失养,湿浊久郁化热,湿热外越皮肤,则表现遍身燎浆大疱,疱壁松弛,糜烂渗出面大,疮面色红,甚至熏蒸口腔黏膜。因此治疗上宜健脾利湿,佐以清热,禤国维[10]提出治疗本证的经验方为健脾清利方;方中以补气药黄芪、党参,加以白术、山药健脾,再辅以一众祛湿药物如萆薢、车前子、茵陈、土茯苓,佐以六一散清热利湿,在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脾虚湿蕴伤阴者,宜祛湿健脾、清热养阴并重,以清脾除湿饮与六味地黄汤合用。张红梅等[12]以除湿胃苓汤加减,方中苍术、泽泻、车前子、滑石、藿香、佩兰、厚朴、陈皮、桂枝、枳壳、连翘,健脾利湿为主,疗效显著。
2.3 气阴两伤证 疾病日久,湿热之邪损伤阴液,脾虚日久耗气伤阴,以致气阴两伤,此时已无水疱出现,原有大疱干瘪结痂,阴津耗伤,以致皮损干燥脱落,瘙痒入夜尤甚,若出现神疲乏力,口干咽燥,当加益气养阴之品,如生地黄、麦冬、太子参、百合等,瘙痒重者,宜加蒺藜、钩藤。且由于本病初期、中期皮损严重,患者痛苦明显,常需配合西药,尤其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来控制感染和复发[13]。而中医学认为,激素是外源性“纯阳”之品,作用于人体后,阴精亏损,日久阴损及阳,使肾阳不振,阴阳消长失衡而阴阳俱虚[14]。朱仁康治疗以养阴益气、润燥生津为原则,方选滋燥养荣汤加减,滋燥养荣汤出自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一书,主治血虚外燥之证,症见皮肤干燥皱揭、肌肤瘙痒等[15]。
3 中医内治法
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和疾病发展过程的认识,临床医师所拟定的证候分析不同,治疗方法也有所差异。赵平安[16]认为此证病机为湿邪入侵肌肤,滞留不散,与气血相搏,使湿邪蕴结于肌肤,加之脾虚湿从内生,内外湿相互作用,故病程缠绵难愈,以清脾甘露饮加减,配合外用曲安奈德尿素乳膏。通过对22例患者治疗8周后,进行疗效观察和分析,加味清脾甘露饮远期疗效优于短期,同时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应用,降低了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临床值得推荐。王丽[17]在治疗拒绝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中,以参苓白术散调理脾胃,改善运化功能,扶助正气,服用14剂后,无新生皮损,局部无自觉症状,效果明显。陶盟等[18]治疗本病根据中医“治病求本”的原则,以一贯煎加味调补肝肾、养血润燥,既能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同时助于患者全身气机通达,以胜邪气。张继明[19]在治疗1例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老年糖尿病患者时,分析患者皮损及临床表现,以肝胆湿热为主,方选龙胆泻肝汤,结合糖尿病固有的气阴两虚病机,配伍滋阴补气药物,30剂后,大疱褪去,未再复发。张洁琳[8]选用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强的松片及清脾除湿饮每日1剂,对照组仅给予强的松片。两组分别在治疗2、4、6、8周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皮损总积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4 中成药
临床上专用于大疱性类天疱疮治疗的成药较少,但鉴于中医学辨证论治的诊疗方式,较多中成药成为治疗本病的可选方案。郝春艳等[20]研究湿毒清胶囊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作用,选择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激素组(15例),分别给予湿毒清胶囊配合泼尼松和单纯泼尼松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湿毒清胶囊联合激素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疗效显著。湿毒清胶囊的主要成分为生地黄、当归、丹参、苦参、蝉蜕、白鲜皮、黄芩、土茯苓、甘草等,诸药配伍,共成滋阴清热、化湿解毒、养血润燥之功[21]。冯瑞瑶等[22]研究解毒除湿颗粒的作用,将60例热毒蕴证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解毒除湿颗粒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对照组予以醋酸泼尼松治疗,8周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总有效率从62.01%提高至82.76%,且对于瘙痒程度改善较明显,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安全可靠。梁小芳等[23]在银屑病合并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中,考虑系统性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有着相应的风险性,考虑使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强力霉素进行治疗,皮损很快消退。复方甘草酸苷是中药甘草提取剂,能够抑制磷脂酸酶的活性,并且能够发挥良好的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在抗炎症、抗变态反应、免疫调节等方面能够起到良好作用[24]。李志英等[25]采用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的治法,研究金匮肾气丸与糖皮质激素配伍以减轻药物副作用,提高疗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陈金穆等[26]联合使用金匮肾气丸治疗34例类天疱疮患者。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仅使用甲泼尼龙的对照组(82.35%),且不良反应减轻。
5 中医外治法
通过对患者皮损表现进行辨证,使用不同的外治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瘙痒,达到减轻患者痛苦的目的,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皮损初起鲜红灼热,水疱发展迅速,可使用清热解毒除湿中药煎汤湿敷患处。鞠宏等[27]使用黄连、黄柏、马齿苋等中药,煎水外洗。皮损发展至张力性大水疱,疱液澄清者,可碘伏表皮消毒后,用一次性空针于疱壁下垂面抽取疱液,不破坏疱壁[28]。若为脓疱或血性水疱,则剪去疱壁,生理盐水冲洗净脓液,再用紫草油或医用凡士林纱布持续湿润,保护糜烂面。王晓晓等[29]研究三黄散软膏对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的疗效观察,选取皮损为糜烂创面无感染征象患者44例,采取自身对照试验,左侧为对照组,右侧为研究组,选取位置、面积相似的皮损,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不做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外用三黄散软膏,每日1次,直至创面愈合。结果显示研究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大疱性类天疱疮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寻常型天疱疮。三黄散中大黄、黄连、黄芩三者协同,抗菌消炎、消肿止痛,并能促使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加速疮面愈合,在临床上常用于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具有良好的效果[30]。在类天疱疮患者中,有的患者出现黏膜损害,多在皮损泛发期或疾病后期发生,主要侵犯舌、唇、鄂、颊、咽等处黏膜,黏膜上发生小水疱[31],可用康复新液含漱,康复新液是从美洲大蠊中提取的一种天然生物溶液,作用为通利血脉、养阴生肌,外用适用于溃疡、烧烫伤、褥疮等创面,其中蕴含丰富的生物活性肽以及多元醇类,在伤患处的应用能够加快血管新生和肉芽生长速度,加快坏死组织的脱落促进患处愈合[32]。
6 讨论与展望
本文从以上5个方面对大疱性类天疱疮近几年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由于本病为重型皮肤病,西医治疗起效迅速,在发病早期,运用更多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造成西医在临床上运用更多。本病好发于老年人,西医的治疗常造成明显不良反应,预后差,为防止单一用药的局限性,临床多联合用药,对经济上也是一定的负担。因此,广大医家对本病中医治疗逐渐重视,对于本病的中医内治法、中医外治法、中成药等多种治疗均有研究,也证实了中医治疗预后更好,远期疗效更好,减少西药的用量,降低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减少患者痛苦。但是还需要更多的学者对本病的中医内治法进行深入的探讨,进一步丰富对本病的认识,为广大学者带来更多可选择的治疗方法,也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多的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