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俊从脾虚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之经验

2021-03-28谭彩霞李鉴森赖成志曾瑞峰

江苏中医药 2021年9期
关键词:李师风药虚火

谭彩霞 李鉴森 赖成志 曾瑞峰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2.梅州市中医医院,广东梅州 514021;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急症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120)

指导:李 俊

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又称难治性口疮[1],其发病率高达20%[2],居口腔黏膜疾病之首[3-4]。该病以口腔黏膜发生浅表溃疡为特征,疡面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如豆,覆盖假膜,周边红肿,中央凹陷,若溃烂严重者可伤及黏膜下层[5]。虽然该病常无性命之忧,但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疼痛难忍,影响言语、进食等正常生活。目前,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认为其发生可能与免疫因素、精神因素、维生素缺乏、环境因素以及内分泌因素等相关[6],治疗方面亦无特效药[2,7]。研究表明,与常规西药相比,中药治疗ROU可以有效改善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8]。中医学对“口疮”的认识历史久远,理论众多[6,9-10],而掌握其核心病机进行辨证施治,始终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11-13]。

李俊教授是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曾获得“羊城好医生”“岭南名医”等称号,师从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陈绍宏教授。从古至今,溃疡者多以“火”立论,或为实火,或为虚火,治疗上以“火”为中心[14]。而李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发现部分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无火热征象,却常伴见较为典型的脾虚症状,或脾气亏虚,唇肉失养,或脾血耗损,口腔不荣,或脾阴不足,虚火上灼,或脾阳衰乏,肌层欠煦,从而认为“口腔溃疡”只是外在征象,而脾虚是其内在本质,治疗上务当补益脾土,同时兼顾气血阴阳所失,及水湿、邪热侵扰等,分型施治,方能获效明显。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匪浅,兹将李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之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水湿浸渍,甘淡渗利

临床所见的脾虚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单纯气虚证者较少,常有兼夹证,其中水湿浸渍证最为多见。由于脾主运化水液,其气旺盛可输布水液精微于全身,若其虚弱则运化失职,造成湿浊内蕴,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李师治疗该类口疮常常选取参苓白术散为主方,以人参、山药、白扁豆健脾培土,白术、茯苓、薏苡仁燥湿利水,砂仁、陈皮醒脾开胃,甘草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甘淡渗湿之功。复发性口腔溃疡可能与免疫因素相关,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术、茯苓、人参等药物均具有调节免疫、抗炎等作用[15-17],可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创口愈合。

2 久病入络,活血通经

部分脾虚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病情顽固,数月如初,甚至半载不瘥,即使口疮痊愈,不久又发,常伴唇舌暗淡、脉涩,治疗颇为棘手。基于叶天士“久病入络”学说[18],李师将本病分为脾气虚衰主证及瘀血内停次证,认为脾气虚衰,推运无力,血滞成瘀,即主证引发次证,故治疗上二者兼顾,重在补脾益气,佐以活血通络。而活血之品,非“穿山甲”不可,取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内通脏腑,外彻经络,又可透至表层肌肉,引药直达病所,通络散瘀,是谓“血聚之病皆能开之”,又可消肿排脓,加快疮口愈合,为疡科之要药。现代药理学研究亦表明,穿山甲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延长凝血时间,具有活血作用;还能缩小肠痈脓肿,具有抗炎、促进修复作用[19-20]。因穿山甲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药典中也未再将其收载,现改用同样具有抗炎、抗血栓功效的皂角刺代替[21],疗效亦佳。

3 酌加风药,开郁升清

东垣创补土派之先河,于补脾时擅用风药。宗其“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理论,在治疗脾虚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时,不仅顾护中气,且善用风药。风药主动,性升散,能开气血郁滞,使其流通,以达行气活血之功;且能升发阳气,助脾升清;又谓“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性燥烈,可增祛湿之效。以上风药特性,恰巧可应对脾虚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证型特点。此外,口腔居于人体上部,属阳位,“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因此可借风药升浮之力,引药上行,直达病所,发挥疗效。故常于羌活、独活、防风、白芷、藁本、柴胡、升麻、葛根等药中,选用一二,虽药味少、用量轻,但力道足、收效好,可整体提高“口疮”治疗水平。

4 善用托法,以补为托

“消、托、补”三法为中医外科的治疗总则,而“口腔溃疡”也属于疡科范畴,故运用此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亦适用。《外科精义》叙述,凡治疮疡“气血虚者托里补之”,则“脓未成者使脓早成,脓已溃者使新肉早生”。虽然该类口疮者未必起脓,但均由气血不足所致,故治病机理相同,大抵“虚则补之”,以补为托,扶助正气,促使溃疡愈合。李师认为,补托之药众多,唯独黄芪不可或缺,其为“疮家圣药”,又有“补气之长”美誉,“专于气分而达表……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用之补益气血而托疮,温养脾胃以生肌,则毒可托,病可愈。

5 外敷药末,敛疮止痛

在治疗脾虚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时,通常内外并用,双管齐下,旨在内服补脾之剂以治其本,外敷止痛药末以缓其标,如此标本兼治,故多速效,少复发。其外敷药方贵在精简,谓口疮大如豆粒,实为较小疮疡,故药味宜少,力专而效大;用药重在炮制,各不相同,黄芪生用,乳香炒炙,石膏煅烧,冰片勿令走气;所主“溃疡”较广,既不分虚实,也不分寒热,甚者不限于“口疮”。将以上四药研末,即为自制“生肌散”,涂抹于溃疡处,具有作用直接、简便易行的优点,使病损部位得到机械保护,还能收湿敛疮、通络止痛,从而加速口腔溃烂上皮愈合。

6 验案举隅

黄某,女,42岁。2018年8月6日初诊。

主诉:反复口腔溃疡3年余。自诉每月发作1~2次,多以劳累为诱因。迭服抗生素、葡萄糖酸锌、免疫调节剂、清热泻火中药治疗,收效甚微。2018年8月6日由李师接诊,症见:舌下及口腔多处溃疡,如黄豆大小,疮面凹陷,中央灰白,周缘淡红,肿痛不明显,口中时泛清涎,伴气短无力,脘腹坠胀,大便稀溏,形寒肢冷,舌胖苔滑,脉沉弱。西医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断:口疮(脾阳衰弱,虚火上冲)。治宜温中健脾,伏火敛疮。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

黄芪30 g,党参15 g,白术15 g,干姜10 g,当归10 g,柴胡5 g,升麻5 g,陈皮10 g,穿山甲2 g(冲服),生甘草10 g。7剂,每日1剂,水煎,饭后温服。并外敷自制“生肌散”。

8月13日二诊:诉服药后口疮减少,腹胀、便溏、肢冷等症较前好转。效不更方,守方续服半月。

8月27日三诊:溃疡已基本消失,诸症显著改善,以补中益气丸调理数月,并嘱其劳逸结合,忌食辛辣及寒凉之物。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语:凡治病者,辨证为先。患者反复口腔溃疡,疮面淡白,周边稍红,肿痛较轻,伴见口中清涎、少气乏力、大便溏薄、畏寒肢冷、脉沉弱等症,常服消炎药及苦寒中药治疗无效。考虑过用寒凉之品损伤脾阳,清气不升,精微失布,口腔失于濡养,另外阳虚不潜,虚火上炎,灼蚀口舌,皆可引发溃疡。诚如《杂病源流犀烛》云:“中焦气不足,虚火上泛亦口糜。”治疗上,应谨守病机,予补中益气汤化裁,健运中州,则清气上升,精微输布,唇舌濡润,虚火潜敛,口疮乃愈。黄芪量大为君,补气升阳,托疮生肌;党参、白术甘温益气,健脾燥湿;当归养血和营,主“诸恶疮疡”;柴胡、升麻发越清阳,兼以清热;陈皮理气化痰,健脾和胃;干姜温中散寒,合“参术”为“理中”之意;甘草生用,制约诸药之温燥;穿山甲通络排脓,引经报使;外用生肌散长肉收口,收湿止痛。此外,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黄芪、党参、干姜、白术、当归、甘草等可调节机体免疫状态,以此治疗口腔溃疡能提高疗效及减少复发[22]。二诊时诸症好转,效不更方,守方续服。三诊时溃疡基本消失,是以中焦运,虚火已潜,停用外用药,改以补中益气丸序贯健运中焦,预防复发。

7 结语

临床上,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脾虚型较多,或以气弱为主,或见血亏明显,或由阴虚而热,或因阳衰则寒。治疗上,以健脾培中为要,酌加补益气血阴阳之品,使机体平衡,从而使口疮痊愈。对于兼夹之证,或湿阻,或血滞,或阳郁,又伍以除湿、通络、解郁之药。同时,擅用中医外科“托”“补”法和外敷疗法,则疮可敛,痛能止,标本并治,疗效卓著。

猜你喜欢

李师风药虚火
东垣倡风药在脾胃病中的运用溯源
凉茶降火要先辨“虚实”
诗词去“虚火”才能更健康
李灿东辨治咳嗽经验拾萃※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吃饭咬舌头或是体内有火
夜雨初夏(外一首)
虚火高烧何时休?——奇石是用来赏的,不是用来炒的
风药之功用辨析
《蠢子医》运用风药特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