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降法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2021-03-28刘绍能

江苏中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水谷胃气反酸

陈 月 刘绍能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临床症状和(或)食管黏膜损伤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反酸、烧心或食物反流等症状[1]。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吐酸”“吞酸”“嘈杂”“食管瘅”等范畴,病位主要在食管与胃,因气机不畅,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为病,和胃降逆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方法。然而,胃气下降又受诸多脏腑因素的影响,且影响到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治疗效果。我们根据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特性,提出五大通降治法,现探讨如下。

1 通降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理论基础

1.1 食管-胃属腑,以降为顺《医贯·内经十二官》载:“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食管形态中空且传化物而不藏,为胃之系,故也可将其归于“腑”中。《灵枢·本脏》曰:“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因其形态中空而相互连接,故饮食水谷在各腑中经过而不停留。《素问·五脏别论》记载:“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六腑具有通降下行的生理特性,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食管与胃属于腑,故具有六腑特性而以顺降为要。

1.2 食管-胃之降与多脏腑相关胃食管反流病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这是由该病表现出的症状所辨析出的病机核心,而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经络之间协调运行,故诸脏腑病变都可引起气机运行失常而影响食管-胃的正常功能。食管-胃与各脏腑之间气机相通,协同运转,基于其通降之性完成对饮食水谷的消化输布,而脏腑气机通利是这一生理过程正常运行的基础。胃食管反流病病位主要在食管和胃,与脾、肝、肺、肠等脏腑相关[1-2]。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气升清,胃气降浊,斡旋中焦气机,以此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平衡;肝气升发畅达于左,肺气顺降清肃于右,肝随脾升,肺随胃降,气机流转循环,周流全身;又因胃肠相连,一气而下,肠腑气机调畅则胃气亦能正常顺降。故而脾、肝、肺、肠等脏腑气机运转对食管-胃的通降下行都能产生影响。食管-胃以“通降下行为顺,涩滞上逆为病”,故其气机应是降而不升,泄而不藏,通而不滞。人体气机协同运转,脏腑各司其职,气机之间调达则安,若气机运转不利,壅滞上逆,影响食管与胃之通降,则疾病丛生。饮食水谷在食管与胃中经过研磨、腐熟后下降输送至小肠,这是由食管与胃“降”的运动特点决定的,而管腔畅通无阻则是“降”的前提,因此“通”即是降,“降”亦可助“通”,故治疗时往往以通降为法,意在恢复食管-胃之顺降之性。

2 通降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运用

2.1 和胃气以降逆胃食管反流病基本病机为胃气上逆,常见反酸、嗳气、呃逆等症状。《素问·逆调论》云:“胃者六腑之海, 其气亦下行。”笔者临证时常用一些具备沉降下行、直走胃经的药物以达到直降胃气的目的,如旋覆花、煅赭石、枳实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旋覆花常与煅赭石合用,在降胃气的同时兼能肃降肺气,肺胃同降以恢复气机升降平衡。又因胃喜润恶燥,《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言:“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胃体得津液濡养才能柔顺,饮食物得胃液浸润方可腐熟消化。若胃阴不足,胃体失于濡润,失其柔和之性,饮食水谷难以彻底腐熟,郁积而化热,胃热上泛,热则酸矣,故见反酸、烧心、口干、咽干。叶天士言:“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临床上可予生地黄、玄参、麦冬等益阴养胃,少佐黄连、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以清胃热。胃润则降,配合调理气机、消食化积等中药共同恢复胃气通降之性。

2.2 健脾益气助降脾胃升降相因,脾气升以布散清气,胃气降以降泄浊气,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云:“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然脾胃升降之中,脾气之升又是其中关键。脾气健运则清浊升降相宜,若脾虚失于运化,难以消化吸收饮食中的精微,则清气不升,反与浊气相混,清浊相干,水谷精微不得转输,郁积于脾胃反酿生痰浊湿热,胃气自难降。故《医门棒喝·卷二·虚损论》曰:“脾土健运,而胃气下行,浊阴从右而降,阴生于阳也。此一升一降,实为阴阳旋转之机枢。”脾胃功能失常通常由于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所致,脾气不升则胃气难降,故而临床上常强调健脾升清以和胃。笔者用党参、茯苓、白术益气健脾,升麻、防风以助升清阳之气,并佐焦神曲、鸡内金消食健脾以助脾胃运化。脾气既升,清阳得以上行,浊气自随胃气下降,清浊归位。

2.3 疏肝理气助降肝主疏泄,是调节全身气机的关键,肝胃同居中焦,经络相连系,肝气对食管-胃的气机升降有重要的影响。《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肝气疏泄有度,则胃腑运作正常,饮食水谷得以正常运化输布。若肝气郁结,气机失于疏泄,气乱于上可见恶心、吐酸、嗳气,气乱于中可见痞满、疼痛,气乱于下可见便秘、腹泻等。肝失条达,则脾胃气机逆乱,故而辨治脾胃疾病常从肝论治。肝属木,主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而现代人生活压力、心理负担较重,研究亦证实焦虑抑郁状态是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的重要病因[3],故临床多见情志抑郁而致肝气郁结、克伐脾土。《症因脉治·呕吐论》言及:“恼怒忧郁,伤肝胆之气,木能生火,乘胃克脾,则饮食不能消化,停积于胃,遂成酸水浸淫之患矣。”因此,临床上多以疏肝解郁治疗本病,常用柴胡、香附、枳壳、夏枯草疏肝行气解郁,辅以白芍柔肝阴,防疏泄太过;若见心绪不宁,夜寐不安者,佐珍珠母、酸枣仁、合欢皮解郁安神。

2.4 宣肃肺气助降肺居膈上,与食管-胃相邻。人体气机是以中气为枢纽[4],肝肾之气左升,肺心之气右降,循环周流,肺气以其肃降之力在胃气引导下促进该循环中气机的下行,因此肺气肃降亦利于胃气下降。肺又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有助于大肠的传导功能,肺气宣发将气血津液输布全身,又可濡养大肠;而胃肠一气相连,肠腑气机调畅则胃气下降亦顺畅,故而肺气宣降有序有助于胃肠腑气的通降。具体而言,肺气有宣发肃降两个方面,肺气宣发将脾胃转运的水谷精微输散至全身,肺气肃降助胃肠传导糟粕浊气下降排出体外,故肺失宣肃,影响脾胃之气升降,出现胃气上逆,可见咳嗽、气喘、咽部不适等肺部症状。《诸病源候论·咽喉心胸病诸候·咽喉疮候》云:“咽喉者,脾胃之候也。”咽喉是脾胃之门户,饮食水谷由此进入食管与胃。《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又云:“喉应天气,乃肺之系也。”喉通过气管与肺相通,故而肺胃以咽喉部相接,气机相连,因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常用桔梗、陈皮、枳壳以宣肺行气利咽,并以提壶揭盖之意通降胃气,配合旋覆花、竹茹、浙贝母降肺化痰,同时还将浙贝母与海螵蛸配伍,取“乌贝散”之意以制酸护胃。

2.5 理气通腑助降《灵枢·平人绝谷》有云:“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胃肠之间相互配合,承接传递有序,水谷津液正常下行。《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论胃气不降治法》记载:“阳明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为其息息下行也,实时时借其下行之力,传送所化饮食达于小肠,以化乳糜;更传送所余渣滓,达于大肠,出为大便。此乃人身气化之自然,自飞门以至魄门,一气营运而无所窒碍者也。”若大肠传导失职,气机运行受阻,则可影响胃气顺降。临床上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常伴有大便不通的表现[5],便秘亦被认为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6]。或因脾胃虚弱,肠道气虚推动无力;或因素体阴虚,肠燥津亏,无水行舟;或因情志抑郁,肝气不舒,气机郁滞不行;或因脾虚湿蕴,痰湿黏滞肠道等。导致大便排出困难,肠腑气机不通,浊气不下,反而上逆,上及胃腑,扰乱胃气的正常运行,故而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笔者常选用枳实、厚朴以通行腑气。中医学认为“肠道易实”,水谷湿浊往往停滞于此,形成痰饮、湿热、瘀滞等病理产物,因此,常加用瓜蒌滑肠同时兼能化痰,虎杖通便之余尚可清热,使得肠腑通畅。《类经·疾病类·十二经病》言:“凡大肠之或泄或秘,皆津液所生之病,而主在大肠也。”大肠用阴以润下[7],阴津亏虚则肠枯难降,传导失畅,腑气不通,故治宜养阴润燥,临床上亦常用玄参、生地黄等以增水行舟。《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四天集·杂证谟·秘结》提出:“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结者散之,如少阴不得大便,以辛润之。”基于李东垣治疗便秘的经验,可用“辛润法”治之[8],常在滋阴的基础上,佐以当归、桃仁、莱菔子等辛品。一方面味辛能宣通行散,促进气化,以助津液的布散;另一方面其质润,又可润燥和血,使滋润而不呆腻,补中有行。

3 验案举隅

曹某,男,57岁。2020年12月28日初诊。

主诉:反酸、烧心5年。自诉5年来经常有反酸、烧心,时有胃胀、胃痛,既往间断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症状有所缓解,但易反复。2020年6月胃镜报告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十二指肠球炎,Hp(-);病理:中度肠化。刻下:反酸,自觉烧心,晨起明显,胃胀,时有胃痛,嗳气频,口干口苦口黏,时有乏力,大便量少,日一行,质黏,排出欠畅,自觉便不尽感,小便调,纳眠可。舌淡、苔微黄,脉缓滑。西医诊断: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诊断:吐酸;辨证:肝郁脾虚、胃热气逆。治以疏肝健脾,清胃降逆。处方:

柴胡12 g,醋香附10 g,白芍20 g,党参20 g,白术30 g,旋覆花12 g(包煎),煅赭石30 g(先煎),黄芩10 g,海螵蛸20 g,浙贝母10 g,制吴茱萸1 g,炒枳实12 g,虎杖15 g,瓜蒌30 g,姜半夏6 g,黄连6 g。14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2021年1月18日二诊:烧心较前好转,偶有反酸,嗳气减少,胃胀减轻,偶有胃痛,口干口苦,口黏减轻,服药期间大便量可,日行1~2次,质可,偶有大便不尽感,纳眠可。初诊方去醋香附、瓜蒌,加香橼12 g、焦神曲10 g、蒲公英15 g,14剂。

2021年2月6日三诊:烧心明显缓解,偶反酸,胃胀较前减轻,无嗳气,无明显口干口苦,偶口黏,纳眠可,大便日一行,排出较顺畅,无大便不尽感,脉滑。继服二诊方14剂。

后随访,反酸、烧心症状完全缓解。

按:本案患者以反酸烧心为主要表现,纵观此证,嗳气频、胃胀、反酸、大便排出欠畅等为气机不调、腑气不降的征象。胃中泛酸,嘈杂有烧灼感,多因肝气犯胃。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上逆,则见嗳气频,肝郁日久化热,引动胃热,故见烧心、反酸、舌苔微黄;肝气不舒,影响胆腑通降,胆汁不循常道,上逆犯胃,故见口干口苦;又因患者烧心已有5年余,病程较长,久病多虚,故而出现乏力、舌淡、脉缓等脾气亏虚的表现。四诊合参,辨证为肝郁脾虚、胃热气逆,治以疏肝健脾、清胃降逆。方中柴胡、香附、白芍疏肝行气;白术、党参健脾益气以助脾运;旋覆花、煅赭石直达胃腑以通降胃气;黄芩、黄连清泻胃热,吴茱萸与黄连合用,寓“左金丸”之意,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以疏肝清胃,畅达中焦气机,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左金丸具有良好的抑制胃黏膜泌酸的功能,可提高胃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9];合用半夏、瓜蒌、黄连之“小陷胸汤”,温燥升运的同时,辅以质润之品以燥湿相济,以消心下痞满;肠腑不通,浊气难降,故以枳实、虎杖、瓜蒌以通降肠腑,与白术、柴胡等相配,共奏升清降浊之功;海螵蛸与浙贝母合用以制酸和胃。二诊时患者反酸、烧心症状有所减轻,排便较为顺畅,故去香附、瓜蒌,加用香橼、焦神曲以健脾消食和胃,配蒲公英加强清热和胃、消积除热之功,如此胃气得以和降。

4 结语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中医在治疗该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学认为该病主要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有关,病位在食管与胃,与脾、肝、肺、肠等脏腑相关。食管与胃“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故而临床上常注重疏利气机、通降腑气,协调各脏腑之间的气机,据证选用和胃、疏肝、健脾、调肺、降浊等治法辨证论治,以恢复平衡畅达之序。

猜你喜欢

水谷胃气反酸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清酸畅胃汤配合拔罐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巨阙穴治饭后反酸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