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入引导肠梗阻导管放置在老年左半结直肠癌性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

2021-03-28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5期
关键词:肠腔肠管肠梗阻

(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100)

左半结直肠癌于横结肠远端1/3处,该疾病多见于男性,且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更高,患者左半结肠癌中肿瘤呈息肉状且环形生长,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肠梗阻。不健康饮食、遗传、慢性大肠炎症是左半结直肠癌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急性肠梗阻者腹部绞痛突发,伴有腹胀、肠蠕动亢进、便秘和排气受阻等症状。慢性肠梗阻者腹胀不适、阵发性腹痛、大便带血和黏液。随着病情发展,肿块生长,血运减少出现瘤溃破而出血,癌肿的发展可侵及直肠周围组织出现腰骶神经的刺激症状[1]。若发展至晚期则呈现持续的慢性消耗性改变,又因为出血症状严重,多数患者存在贫血,同时多数患者呈恶液质状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是关键,急诊手术或分期手术在老年左半结直肠癌性肠梗阻的治疗中较为常见,但并发症及病死率高是手术治疗中的难题[2]。介入引导肠梗阻导管为直肠癌伴肠梗阻的术前准备技术之一,且该项技术能够有效引流粪便,缓解水肿与梗阻,为后续治疗创造更好的条件。为此本文探讨介入引导肠梗阻导管放置的实施效果,观察该技术在老年左半结直肠癌性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进行手术治疗的128例老年左半结直肠癌性肠梗阻患者病例资料。通过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98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男性68例,女性30例,年龄59~76岁;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58~75岁。纳入标准:①确诊为左半结直肠癌。②伴有肠梗阻表现。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腹膜炎。②合并糖尿病。③长期服用阿司匹林。④病例资料不完整者。

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进行术前准备,予以胃肠减压、结肠灌洗,术前禁食、禁水。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予以营养支持。所有患者实施急诊手术,根据病情进行一期手术或分期手术,术后3个月实施结肠或回肠造瘘还纳术。

1.2.2 观察组 予以患者介入引导肠梗阻导管放置:帮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在X线辅助下将润滑后的导管丝从其肛门置入。接触梗阻位置后注射对比剂,推送对比剂,显示肠管内导管尖端。观察梗阻位置,在导管丝的引导下置入扩张器,扩张狭窄段。置入狭窄段,注入生理盐水30 mL并固定,避免导管滑脱。置管后引流粪便,冲洗肠道。将0.9%生理盐水500 mL加温,用于冲洗灌肠,每日4次。现将250 mL生理盐水注入肠腔,关闭导管浸泡粪便30 min,再用注射器吸出肠内容物,每3 h冲洗1次,接负压袋,记录出入量。梗阻症状缓解后再冲洗3 d,行腹部X线扫查,满足手术标准后进行一期肿瘤根治术。

1.3 评价指标 本次研究评价指标为术前相关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吻合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等。术前指标包括扩张肠管最大直径、腹围、胃管引流量、白细胞、C-反应蛋白。

1.4 统计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前相关手术指标 对照组扩张肠管最大直径(6.47±0.71)cm,观察组扩张肠管最大直径(3.16±0.49)cm,组间对比(t=23.825,P=0.001)。对照组腹围(90.16±4.36)cm,观察组腹围(68.26±3.26)cm,组间对比(t=25.396,P=0.001)。对照组胃管引流量(468.25±106.32)mL,观察组胃管引流量(162.32±41.25)mL,组间对比(t=15.375,P=0.001)。对照组白细胞计数(12.35±1.26)×109/L,观察组白细胞计数(5.34±0.24)×109/L,组间对比(t=30.226,P=0.001)。对照组C-反应蛋白(46.85±15.27)mg/L,观察组C-反应蛋白(3.16±1.36)mg/L,组间对比(t=15.610,P=0.001)。术前,观察组扩张肠管最大直径、腹围、胃管引流量、白细胞、C-反应蛋白5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观察组在术前各项指标更好。

2.2 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对比 观察组住院时间(24.36±3.15)d,对照组住院时间(28.64±5.19)d,组间对比(t=15.375,P=0.001)。观察组的手术时间(159.29±15.47)min,对照组手术时间(248.95±26.46)min,组间对比(t=15.375,P=0.001)。观察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吻合率 观察组患者未出现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2例,6.67%),组间对比(χ2=6.637,P=0.010)。观察组手术吻合率(88例,89.80%),对照组手术吻合率(20例,66.67%),组间对比(χ2=9.320,P=0.00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手术吻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生活、饮食方式的改变造成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增加。在左半结直肠癌中肠梗阻发生率较高,该疾病多见于老年人群[3]。老年左半结直肠癌性肠梗阻的特点在于疾病为慢性但其起病急性发作,因此患者在肠梗阻发作就诊时,病情较严重,内环境严重紊乱,增加了治疗难度。闭袢性肠梗阻在该疾病中较为常见,这一严重并发症易造成脓毒血症,病情严重者可能出现器官衰竭。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老年慢性疾病,且身体素质较差,加之术后并发症,导致预后不佳,因此在对老年左半结直肠癌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需慎重[4-5]。

该疾病通常采取分期手术、一期手术切除吻合加预防性肠造瘘。在术后3个月进行肠还纳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遭受痛苦。介入引导肠梗阻导管放置技术的优势在于该技术对肠道刺激较小且操作简单,能有效降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通过导管冲洗梗阻肠管能够减轻水肿症状,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改善机体状况[6]。因此介入引导肠梗阻导管放置技术能够缓解病情危及程度将急诊手术和分期手术改进为一期手术,降低肠造瘘、术后感染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在手术前患者的手术准备更充分,手术指标更优越,提高了手术效果。由于该技术使肛管减压,缓解远端扩张肠管水肿表现,为腹腔镜手术的开展营造了更好的手术条件[7],故该项技术在病灶在脾区以下的肿瘤治疗中更有优势。在实施该技术时应当注重肠腔狭窄程度及水肿严重程度,置入导管应当细致、力度适当,避免暴力操作造成肠穿孔、出血。多数患者存在水电解质紊乱、肠道营养状况不良等表现,冲洗狭窄肠腔期间,应当有针对性的予以纠正[8]。置管后5~10 d,应当通过腹部平片复查肠腔状况,满足手术条件后及时进行手术,置管时间过长可能导致肠腔粘连,增加手术难度。介入引导肠梗阻导管放置技术为身体素质较差的老年赢得充分术前准备,通过引流粪便,减少肠腔积气,降低肠内压,缓解肠梗阻。该技术使术前准备更充分,结肠癌患者经肠梗阻介入治疗由二期手术变为一期手术。有利于医师全面评估机体耐受情况,明确手术治疗方案,提高手术可行性,减少机体损伤,促进术后早期恢复。介入引导肠梗阻导管在左半结直肠癌性肠梗阻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该技术能在术前改善肠道功能,缓解水肿表现,使术前准备更充分,降低了择期手术的风险,且在邹科见研究中,应用介入引导肠梗阻导管技术,患者术前各项指标更优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患者经济负担降低,且术后并发症风险更低,手术吻合率更高。临床中有研究[9]证实了介入引导肠梗阻导管技术的优越性,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在术前的扩张肠管最大直径、腹围、胃管引流量、白细胞、C-反应蛋白5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手术吻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介入引导肠梗阻导管放置取得显著临床效果。

总而言之,对老年左半结直肠癌性肠梗阻患者予以介入引导肠梗阻导管放置,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与手术效果,且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猜你喜欢

肠腔肠管肠梗阻
超声联合胃窦渐进式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影像学在克罗恩病并发肠腔狭窄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
肠腔隔绝技术在肠空气瘘的应用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回盲口狭窄致犬肠梗阻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3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肠梗阻28例
改制加压输液器注水法在电子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