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甲状腺微小癌的应用
2021-03-28
(辽宁省凤城市中心医院,辽宁 凤城 118100)
甲状腺癌是指患者甲状腺滤泡上皮或腺叶出现恶性肿瘤情况,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灶发展,病灶肿块逐渐增大,患者体形消瘦,吞咽功能影响较大,严重者影响呼吸功能,威胁患者身心健康[1]。而甲状腺微小癌主要表现为早期甲状腺癌,具有较高的隐匿性,导致临床诊断率较低。针对甲状腺微小癌患者,临床采用手术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治疗患者疾病,改善患者预后质量[2]。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了甲状腺全切术和甲状腺腺叶全切术治疗在临床治疗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50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70例,男41例,女29例,年龄27~62岁,平均年龄(49.72±4.47)岁;观察组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25~64岁,平均年龄(49.28±4.59)岁。病情分析:乳头状癌94例、滤泡状癌41例、髓样癌11例、未分化癌4例。纳入标准:①患者经超声诊断发现甲状腺组织有隐匿性病灶,穿刺活检确诊为甲状腺癌。②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患者均符合甲状腺手术的相关指征。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有心、肺、肾等器官组织严重性疾病。②患者有甲状腺疾病手术史。③患者喉返神经已有损害。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血常规、尿常规检查,并进行甲状腺指标检查和多普勒超声诊断方法,确定患者甲状腺功能并定位患者甲状腺微小病灶,进行穿刺活检分析病灶为恶性肿瘤。对照组患者行甲状腺腺叶全切术治疗,术前行全身麻醉,呈仰卧位颈部垫枕,充分显露颈部及腺体,切除病灶组织侧腺体,另一侧保留较小部分,并对甲状腺动静脉结扎和缝合,采用电凝刀止血。术中需保留甲状腺组织的血供和喉返神经,常规引流并缝合伤口。观察组患者行甲状腺全切术治疗,术前行全身麻醉,呈仰卧位颈部垫枕,充分显露颈部,于胸骨上部5 cm作一弧形切口入路,切开颈白线,达甲状腺外科包膜,于真假包膜之间分离,先切断峡叶,再分离外侧和下极,用钳子挑起腺体下极,超声刀离断凝断血管。分离甲状腺需自下往上分离背侧,注意保护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最后离断甲状腺上极,切除甲状腺。两组患者切除组织均进行病理组织冰冻切片,术后进行检查结果与活检结果一致。
1.3 疗效标准 收集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指标、临床指标、并发症、复发率以及2年生存率情况。①甲状腺功能指标:从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T3)、血清总甲状腺素(T4)、血清促甲状腺素(TSH)3个方面分析,取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②临床指标:从手术时间和术后出血量2个方面评价。③并发症:收集患者治疗1个月内出现的术后出血、切口粘连、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情况。④复发率:复发率是指患者术后2年内出现甲状腺癌复发情况。⑤2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是指患者术后2年的存活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指标比较 对照组70例,治疗前T3(2.73±0.25)ng/mL、T4(15.26±2.04)μg/dL、TSH(43.68±6.13)pg/mL;治疗后T3(2.57±0.46)ng/mL、T4(14.15±2.26)μg/dL、TSH(36.73±4.08)pg/mL;观察组80例,治疗前T3(2.71±0.24)ng/mL、T4(15.14±2.11)μg/dL、TSH(44.01±6.24)pg/mL;治疗后T3(1.84±0.49)ng/mL、T4(11.52±2.17)μg/dL、TSH(30.16±4.27)pg/mL。治疗前T3:t=0.499,P=0.604、T4:t=0.352,P=0.725、TSH:t=0.326,P=0.745;治疗后T3:t=9.366,P=0.001、T4:t=7.263,P=0.00、TSH:t=9.598,P=0.001),经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3、T4、TSH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情况对比 对照组(n=70),手术时间为(74.93±13.25)min,术中出血量(87.24±15.63)mL;观察组(n=80),手术时间为(65.76±10.62)min,术中出血量(71.57±11.86)mL。手术时间:t=4.701,P=0.001;术中出血量:t=6.965,P=0.001。经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对比 对照组(n=70),切口粘连4例、术后出血3例、喉返神经损伤2例,共9例,占比12.86%;观察组(n=80),喉返神经损伤1例,共1例,占比1.25%。经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8.084,P=0.004)。
2.4 两组患者复发率及两年生存率情况比较 对照组(n=70),复发4例,复发率5.71%,2年生存59例,2年生存率84.29%;观察组(n=80),无复发情况,2年生存78例,2年生存率97.50%。复发率:χ2=4.697,P=0.030;2年生存率:χ2=8.236,P=0.004。经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甲状腺癌属于内分泌恶性肿瘤,近几年发病率逐渐增高,其发病原因与碘元素摄入量、甲状腺肿瘤、遗传等因素有关[3]。临床针对甲状腺癌症患者,多采用手术治疗方法,常见治疗措施有甲状腺全切术和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其中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是根据患者病灶组织位置进行单侧或双侧腺叶切除,能够在切除病灶组织的情况下,保留一部分甲状腺功能,术后甲状腺功能影响较小,患者认可度较高。但甲状腺微小癌病灶直径较小,通常≤10 mm,隐匿性较高,术中不易发现,导致术后出现复发情况,需要进行二次手术,对患者机体损害较大[4]。
对于甲状腺微小癌患者应用甲状腺全切术治疗,能够完全清除甲状腺组织癌细胞病灶,同时对周围淋巴组织进行清扫,直接避免患者术后出现复发情况,提高生存质量。同时,全切术的操作简单,相较于甲状腺双叶切除术,能够有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情况[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甲状腺功能水平T3、T4、TSH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采用甲状腺全切术对患者甲状腺功能影响较大;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时间、术后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甲状腺微小癌治疗中,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具有较高的治疗价值。分析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情况的原因显示:甲状腺腺体、旁腺等组织细胞能够产生甲状腺激素,保持甲状腺功能平衡;而甲状腺全切术中需将甲状腺腺体、旁腺等组织切除,还需对周围淋巴清扫处理,虽能提高微小癌病灶清除率,改善患者预后质量[6]。但一定程度上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紊乱,部分患者术后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低血钙症状,需要临床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并给予对应治疗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7]。因此,在甲状腺微小癌患者临床治疗中,需在患者认同下,选择适合的手术治疗方法,并在术后观察患者病情发展情况,从而提高患者治疗安全性[8]。
综上所述,甲状腺全切术、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均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其中甲状腺全切术治疗,治疗效果更显著,相较于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方法,能够降低隐匿灶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质量。但术后患者容易出现甲状腺功能损害情况,需要临床密切观察患者甲状腺功能指标,并给予对应治疗护理措施,改善患者预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