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斑块的诊断价值
2021-03-28魏兆龙
魏兆龙
句容市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苏句容 212400
颈动脉狭窄是诱发脑卒中、短暂性脑出血发作等神经系统病症的高危因素,与狭窄程度、狭窄处斑块性质、颅内侧支循环建立等因素密切相关[1]。经临床研究发现,CT血管造影技术是一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微侵袭性检查方法,有助于早期发现与确诊颈动脉狭窄,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随着64排螺旋CT扫描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CT血管造影技术的密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可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范围,并对管腔中斑块稳定性予以有效诊断,值得临床进一步借鉴应用。该文以2018年1月—2020年9月期间在该院门诊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的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64排西门子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在该院门诊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的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2]中有关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症状主要有视线模糊、肢体麻木、无力、头痛、头晕等;②知晓研究目的,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伦理委员会要求。排除标准:①伴有精神疾病或者意识障碍者;②合并肝、肾功能障碍者;③合并哮喘者;④碘过敏者;⑤依从性差者。48例患者中,年龄32~78岁,平均(50.34±4.19)岁;性别:男26例,女22例。
1.2 方法
采用64排西门子螺旋CT进行血管造影检查,具体操作如下:在检查之前,除去患者头颈部项链、耳环等饰品,除去义齿等金属物品,对外周静脉进行穿刺,建立静脉通道;取患者仰卧位,内收下颌,两外耳孔和台面等距,头颅与身体正中矢状面和台面中线重合,听眉线或者听毗线和床面垂直;选用浓度为350 mg/mL的碘海醇为对比剂,用量60~80 mL,注射速率3~5 mL/s;扫描延迟12~25 s,采用团注跟踪技术,在主动脉弓内设置感兴趣区域,阈值80~120 HU,自动或者手动触发扫描,必要时加扫静脉期与实质期;采用非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方式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从颅底或者鼻咽部开始,一直到主动脉弓上缘,必要时进行适当调整。参数设计如下:电压为100~120 kV,电流为100~350 mA,旋转时间为0.5~0.6 s,螺距为0.984~1.375,层数×准直为64×0.625 mm,探测器覆盖范围为40 mm/圈,FOV为160~200 mm,重建层厚为2.5~5.0 mm,重建增量为2.5~5.0 mm,软组织窗:W300~400,C35~50。重建方法为曲面重建(CPR)冠状、矢状、斜位,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层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等。横断面图像层厚2.5~5.0 mm,按照解剖顺序,利用软组织窗拍摄,必要时加摄骨窗,予以CPR、MIP、MPR、VR等图像后处理。在增强检查后,留观15~30 min,以免发生对比剂过敏反应。
1.3 观察指标
①颈动脉狭窄判定标准:依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法予以评价,狭窄率=[(狭窄远端直径-最小残余直径)/狭窄远端直径]×100%。即狭窄率0%为无狭窄;狭窄率1%~29%为轻度狭窄;狭窄率30%~69%为中度狭窄;狭窄率70%~99%为重度狭窄;狭窄率100%为完全闭塞。
②斑块判定标准:在轴位图像上检测斑块CT值,脂质斑块为(50±12)HU,钙化斑块为(489±113)HU,混合斑块。
1.4 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颈动脉血管狭窄情况
颈动脉血管狭窄情况:48例患者中,颈动脉血管狭窄共69处,其中轻度狭窄46处,占比为66.67%;中度狭窄16处,占比为23.19%;重度狭窄5处,占比为7.25%;完全闭塞2处,占有比率为2.90%。
2.2 斑块情况
斑块情况:48例患者中,斑块共59块,其中脂质斑块6块,占比为10.17%;钙化斑块35块,占比为59.32%;混合斑块18块,占比为30.51%。
3讨 论
颈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头、面、颈部大血管,是脑供血的主要血管。根据有关调查显示,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即使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2年内脑缺血事件发生率不低于26%,且高达60%的脑梗塞患者均是由颈动脉狭窄引起,严重危及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颈动脉狭窄成为了现今危害人们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
大量研究表明[3],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颈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因素,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30%。在临床中,尽早诊断与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在以往颈动脉狭窄诊断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应用十分普遍,但无法清晰显示钙化斑块,且在减数片上易出现伪影,造成误诊,影响临床治疗。近些年来,随着螺旋CT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CT血管造影技术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应用越来越普遍,不仅可以加快扫描速度,扩大扫描范围,还可以提高密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能够更加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范围与程度,明确管腔中斑块性质,以此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最大限度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在CT血管造影技术检查中,主要是通过采集原始数据及重建获取图像,扫描一次即可获得多种重建,能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观察颈动脉状况,同时也可以进行骨标志,详细观察血管状况,便于手术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评估,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4]。对颈动脉予以CT血管造影技术扫描,不仅可以对血管各断面图像予以清晰显示,还可以对钙化斑块软硬度以及是否形成血栓予以准确显示,有助于测量斑块厚度,便于溶栓治疗[5]。在CT血管造影技术重建扫描中,主要采用横断面图像、MIP、MPR、VR等方法,其中横断面图像是原始数据重建图像;MIP能够清晰显示颈动脉血管连续性,对重度血管狭窄与闭塞有着准确的判断,但无法对管腔充盈缺损程度予以清晰显示;MPR就是基于横断面图像重建的任意平面图像;VR就是一种高级三维图像重建方法,通过对各个像素中各种物质比例的计算,用不同灰度显像,能够对表浅与深在的结构影像进行清晰显示,其重建图像与真实解剖结构十分相近[6]。VR显示图像能够比较真实体现颈动脉管腔直径、走行、钙化斑块等情况,对手术方案制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7]。除此之外,部分颈动脉狭窄斑块合并溃疡症状,非常容易导致栓子脱落,引发脑梗死,而利用CT血管造影技术进行检查,可以及时发现体积比较大的颈动脉斑块溃疡,但无法准确检出体积比较小的颈动脉斑块溃疡,需进一步检查确诊[8]。CT血管造影技术扫描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内容如下[9-10]:①CT血管造影技术扫描需要快速注射大量对比剂,非常容易引发对比剂过敏反应。②肩部条状伪影与高浓度对比剂易对CT横断面原始图像质量产生影响,所以,在颈动脉起始部狭窄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③CT血管造影技术扫描图像重建处理需要操作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阅览,并且需要具有扎实的血管解剖知识,否则易出现误诊情况。总的来说,在颈动脉狭窄斑块诊断中,CT血管造影技术扫描依然是一种操作简便、无创、快速、有效、经济的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荐应用[11]。
该文研究结果显示:颈动脉血管狭窄情况:48例患者中,颈动脉血管狭窄共69处,其中轻度狭窄46处,占比为66.67%;中度狭窄16处,占比为23.19%;重度狭窄5处,占比为7.25%;完全闭塞2处,占比为2.90%;斑块情况:48例患者中,斑块共59块,其中脂质斑块6块,占比为10.17%;钙化斑块35块,占比为59.32%;混合斑块18块,占比为30.51%。该结果与王登科等[12]的文献报道基本相符,数据如下:颈动脉血管狭窄情况:70例患者中,颈动脉血管狭窄共228处,其中中度狭窄78处,占比为34.21%;重度狭窄150处,占比为65.79%;斑块情况:斑块共155块,其中软斑块25块,占比为16.13%;钙化斑块101块,占比为65.16%;混合斑块29块,占比为18.71%。由此证实,CT血管造影技术能够准确诊断颈动脉狭窄斑块情况,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综上所述,在颈动脉狭窄斑块诊断中应用CT血管造影技术的价值非常高,能够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然而,该次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研究对象选取数量比较少、区域范围比较小等,使得研究结果无法代表颈动脉狭窄斑块应用CT血管造影技术扫描的所有情况,因此,应通过适当增加研究对象数量、扩大区域范围等方式,提高研究结果准确性与全面性,以此为CT血管造影技术的应用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