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母细胞瘤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和靶向药物临床研究进展
2021-03-27左彤彤周卫萍综述郑洁虹审校
左彤彤 周卫萍 综述 郑洁虹 审校
神经母细胞瘤(neoblastoma,NB)是起源于原始交感神经节细胞的神经母细胞性肿瘤。NB是一种几乎仅发生于儿童的常见的颅外实体瘤,发病率位于儿童常发肿瘤第3 位,仅次于白血病和脑瘤。NB 发病率与年龄相关,临床诊断时平均年龄为17.3个月,40%患儿在1岁之前确诊[1-2]。30%的NB肿瘤发生在肾上腺髓质内,约60%发生于腹部椎旁神经节,其余发生部位为胸部、头部、颈部以及骨盆的交感神经节等。NB 具有异质性,生存率方面表现为85%~90%的低、中度危险患儿可以治愈,而高危NB患儿生存率不足50%[3]。高危险的NB患儿经过多次强化治疗后仍难治愈,超过50%的患儿复发,5 年生存率约40%~50%[4]。因此,研发高危NB新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目前,NB治疗除常规放化疗外,出现许多新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本文主要针对NB 最新的生物学进展和新的靶向治疗进行综述。
1 NB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1.1 染色体组的不稳定性
NB具有异质性,临床上表现为低危NB患儿未经过治疗可以自愈,而高危NB患儿即使经过各种强化治疗后,生存率仍低于50%。此差异主要与NB 有显著的基因组变异有关。基因组变异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和染色体结构的改变。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包括整倍体和非整倍体畸变,染色体数目增多、减少和出现三倍体等。NB的染色体倍性状态是重要的预后因素。近二倍体和近四倍体NB侵袭转移能力强,临床预后不良,而近三倍体NB患儿预后较好。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包括染色体的插入、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在血液肿瘤和实体瘤中常发现染色体结构的易位和重排现象,如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中BCRABL 融合基因和非小细胞肺癌中EML4-ALK 融合基因等。染色体重排导致肿瘤的发生主要因为在断裂的DNA 附近癌基因的激活和形成新的融合基因,这种融合基因多数是癌基因。儿童NB 最显著的特点是基因拷贝数的变异,这种变异通常发生在包含有多种基因的大的基因组区域(large genomics region)。在NB 中常发生基因拷贝数变异的区域主要有2 号染色体短臂扩增(2p amplification)(拷贝数≥5),17号染色体长臂增益(17q gain)(3~4拷贝数)[5]。
NB细胞最常见的变异是17号染色体长臂与1号染色体短臂发生不平衡易位(unbalanced translocation),导致1 号染色体短臂缺失和17 号染色体长臂增益。30%~35%NB 患儿的1 号染色体的短臂22-36基因组区(1p22-1p36)常发生缺失,此易位是引起1 号染色体缺失的主要原因。其次是17 号染色体与11 号染色体发生易位导致11 号染色体缺失和17 号染色体长臂远端部分增益[6]。17 号染色体长臂不平衡易位可出现多种不同的断点,主要出现在17 号染色体长臂11-21 区域(17q11-17q21)。NB 患儿中50%~75%可检测到17 号染色体长臂远端增益[7]。在高危NB 中5 号染色体短臂15 区(5p15.33)也可发生重排,该区域位于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基因的近端,导致染色体改变、DNA 甲基化和TERT 表达增强[8]。1 号染色体短臂缺失、11 号染色体长臂的缺失和17 号染色体长臂的增益均为重要的预后指标,已被用于NB不同的预后类型分类。
1.2 基因的变异
儿童NB 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发生率相对较低。NB 的病因尚不清楚,绝大多数病例是散发性和非家族性,仅约1%~2%的病例有家族史,并与特定的基因突变有关。目前,已经发现与NB密切相关的基因包括MYCN、ALK、ATRX、NRA 和PHOX2B 等。其中MYCN和ALK基因异常是治疗NB最常见的两个靶点。
1.2.1 MYCN基因 MYCN基因是MYC癌基因家族的成员之一,位于2号染色体短臂24区3带(2p24.3)。在结构上,MYCN编码区与MYC基因编码区高度同源,其表达蛋白约60~63 kDa,在细胞信号转导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多条重要信号转导通路下游,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等[9]。因此,MYCN蛋白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对于协调神经嵴细胞增殖和分化起着重要作用。MYCN蛋白的异常表达常见于神经系统肿瘤,如NB、髓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等。NB患儿中约25%~30%发现MYCN基因扩增,50%高危患儿出现MYCN基因扩增,MYCN基因扩增主要发生在高危NB的早期。MYCN基因扩增是NB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一般扩增倍数越高,预后越差,MYCN基因的表达量已成为NB临床病理分期的参考指标之一。无MYCN基因扩增的NB中约1.7%患儿发现MYCN基因出现点突变(P44L)[10]。MYCN在NB细胞的增殖、分化、转移、凋亡和血管生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MYCN基因已成为治疗NB和其他相关肿瘤的重要靶点。
1.2.2 ALK 基因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基因位于2 号染色体短臂23区域(2p23),其编码蛋白为受体型酪氨酸激酶ALK蛋白。ALK 在肿瘤细胞的异常表现为基因重排、突变、扩增和蛋白的过表达。多数肿瘤中,ALK 异常主要表现为基因重排,如在非小细胞肺癌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发生染色体重排分别形成EML4-ALK和NPM-ALK融合基因。ALK基因突变主要类型:配基非依赖性突变(F1174I、F1174S、F1174L 和R1275Q)、配基依赖性突变(D1091N、T1151M 和A1234T)和激酶活性缺失突变(I1250T)[11]。NB 中ALK 基因异常主要表现为点突变、基因扩增及蛋白表达增加。在遗传性和散发的NB 细胞中均发现ALK 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50%遗传性NB 患儿肿瘤细胞中发现ALK基因点突变。常见的ALK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包括G1128A、R1192P和R1275Q,散发的NB 患儿中仅7%肿瘤细胞中发现激活性的ALK 突变[12]。ALK F1174L和R1275Q是两个热点突变,可导致ALK基因自身磷酸化而激活下游信号通路。2%~3%NB患儿中发现ALK基因扩增,引起蛋白过表达,从而使激酶持续激活。ALK基因是原发性和复发NB的驱动基因,ALK基因突变是NB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因此,ALK抑制剂将是临床治疗NB的一个重要工具。
1.3 NB干细胞和上皮间质转化
干细胞(stem cells)是一类具有多潜能的尚未分化的细胞,在特定的组织或器官中内源性的干细胞能通过自我更新,从而保持继续增殖和分化的能力。肿瘤干细胞是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和引起耐药的根源。NB是最常见的婴儿颅外实体瘤,其起源于胚胎的具有多潜能的早期神经嵴的干细胞。与NB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的干细胞信号通路主要有Wnt/β-Catenin、Sonic hedgehog(Shh)和Notch信号通路等,这些通路在NB发生、侵袭和转移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3-15]。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一种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信号通路,控制干细胞增殖和分化并决定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命运,在细胞的生长、发育以及代谢平衡等过程中有重要作用[16]。Wnt信号通路异常可导致β-Catenin与核内的转录因子结合,激活下游靶基因包括c-Myc、Cyclin D1和TCF-1等。Hedgehog(Hh)信号通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主要参与调节器官形成,在近距离内参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Notch通路在发育过程中起着调控干细胞命运决定并维持细胞稳态的作用。Notch信号不仅参与自身细胞的调节,而且参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该机制依赖于一个细胞表面表达的Notch受体与其相邻细胞的细胞膜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另外,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在NB发生和转移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在分化过程中不同的时间段内,可能由于某些肿瘤驱动基因如MYCN、ALK和ATRX等影响,从而形成NB不同亚型[17]。
1.4 表观遗传异常
表观遗传学研究基因在核苷酸序列不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的可遗传变化。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 调控和染色质结构重构等。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可以影响干细胞表型的维持,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甲基化或乙酰化和基因沉默等协同作用而促进肿瘤的发生。目前,在NB 中已发现DNA 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DNMT)表达的改变,特别是在高危的NB和对顺铂耐药的NB 中均发现DNMT3A/B 的高表达,DNMT3B的表达也是NB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55%NB 患儿的细胞中发现肿瘤抑制基因RASSF1A 启动子CpG 岛被高度甲基化而导致该基因失活,因此,RASSF1A 沉默可能是促进NB 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18]。组蛋白修饰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和糖基化等。组蛋白的乙酰化和去乙酰化调控基因保持动态平衡状态,当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失衡时会导致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的产生。在人类基因组中有两种组蛋白去乙酰基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与NB 的预后相关,在高危险NB细胞中发现HDAC8 和HDAC0 的过表达,抑制HDAC8/10 可以增加NB 对柔红霉素的敏感性。目前,组蛋白的甲基化、乙酰化和表观遗传识别因子(epigenetic readers)均为NB靶向药物开发热点。
2 靶向激酶/信号通路抑制剂
2.1 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抑制剂
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tropomyosin receptor kinase,Trk)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包括3种类型(TrKA、TrKB和TrKC)。当配基与Trk受体结合后,可诱导受体二聚化和受体酪氨酸激酶的自动磷酸化,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mTOR 和Ras/RAF/MEK/ERK等[19-20]。TrkA和TrkB在NB过表达提示患儿临床预后良好,而TrkB与其配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高表达表示预后不良和耐药发生,同时伴有MYCN扩增,血管生长因子过表达。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批准拉罗替尼(larotrectinib)和恩曲替尼(entrectinib)上市用于儿童或成人具有NTRK或ROS1融合基因的实体瘤患者的治疗。拉罗替尼已进行Ⅱ期临床试验(NCT03213704)用于治疗具有NTRK融合的复发或难治的晚期实体瘤,其中包括NB的治疗,结果显示总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可达75%(95%CI:5%~61%),其中22%患儿(12/55例)达到完全缓解,53%患儿(29/55例)达到部分缓解,73%患儿有效持续时间达6个月以上。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转氨酶升高、贫血、疲劳、眩晕和呕吐等。恩曲替尼是一个靶向ALK和TrkB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进行Ⅰ/Ⅱ临床试验(NCT02650401),主要评价其在治疗儿童或青少年局部晚期或转移的实体瘤以及原发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临床疗效,其中一个试验治疗组是NB患儿,但目前鲜见临床试验结果报道。
2.2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抑制剂
ALK 是酪氨酸激酶受体属于胰岛素受体家族,在NB中ALK全长表达,ALK受体激活后信号可通过Ras/MAPK、PI3K/Akt/mTOR 和JAK/STAT 信号通路传递。与其他实体瘤中染色体重排形成融合基因引起的ALK活性异常不同,在NB中ALK基因异常主要是胞内激酶结构域内的点突变而引起ALK激酶活性异常或ALK 过表达[21-22]。临床前研究表明全长ALK 激酶结构域点突变对ALK抑制剂敏感性依次为劳拉替尼、布加替尼、色瑞替尼和克唑替尼。劳拉替尼不仅对第一代和第二代ALK抑制剂突变引起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有效,而且对全长ALK 酶结构域内出现突变或ALK 过表达NB 同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劳拉替尼Ⅰ期临床试验的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包括单独口服劳拉替尼或与拓扑替康和环磷酰胺联合用于NB 治疗研究(NCT03107988),主要研究劳拉替尼在NB患儿体内药动学特征、安全剂量和毒性,为Ⅱ期临床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克唑替尼的Ⅰ/Ⅱ临床试验ADVL0912(NCT00939770)共招募79 例受试者,其中包括具有ALK突变复发或难治的实体瘤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儿,每日2次口服克唑替尼280 mg/m2,结果显示ORR 达88%,其中39%患儿有效持续时间达6 个月,22%患儿有效性维持至12 个月。NB 靶向联合治疗中,与ALK抑制剂联合应用的有CDK4/6抑制剂、mTOR抑制剂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HDACI)等[23-24]。
2.3 Aurora激酶抑制剂
Aurora激酶家族(Aurora kinase inhibitors)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人类的Aurora激酶家族包括Aurora-A、Aurora-B 和Aurora-C,其激酶编码的基因分别位于20号染色体长臂(20q13.2)、17号染色体短臂(17p13.1)和19 号染色体长臂(19q13.43)。Aurora A激酶能促进MYCN蛋白赖氨酸位点(除了K48位点之外)泛素化,从而抑制蛋白酶的降解效率,增强MYCN蛋白的稳定性。在MYCN 扩增的NB 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中,Aurora A激酶能够抑制PI3K依赖的MYCN蛋白的降解。Aurora B 是MYCN 直接转录的一个靶标,Aurora A 和(或)Aurora B 的过表达均是NB 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因此,Aurora激酶是NB治疗的一个重要潜在靶点[25-26]。目前,进入临床试验的选择性Aurora 激酶抑制剂有LY3295668(AK-01)和alisertib(MLN8237)。LY3295668的Ⅰ期临床试验中,单独口服LY3295668 或与拓扑替康和环磷酰胺联合应用治疗复发/难治性NB 患儿。AlisertibⅡ期主要研究口服alisertib(60 mg/m2)与伊诺替康(50 mg/m2)和替莫唑胺(100 mg/m2)联合用药,治疗复发/难治的实体瘤和白血病,共118 例受试者参与,其中包括20 例NB患儿。临床结果显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在1年以上达34%,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达21%。其主要的不良反应是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其他开展临床前研究的Aurora 激酶抑制剂有选择性AuroraA 激酶抑制剂MK-5108、MLN8054 和ENMD-2076 等;选择性Aurora B 激酶的抑制剂有barasertib 和hesperadin 等;非选择性的抑制Aurora A 和Aurora B 激酶的抑制剂有PF-03814375、TAK-901和AT-9283等。
2.4 细胞周期依赖激酶抑制剂
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是一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CDK和周期蛋白cyclin结合形成异二聚体,其中CDK为催化亚基,cyclin为调节亚基,催化不同底物磷酸化,CDK可与不同的细胞周期素结合形成cyclin-CDK复合物,从而调解细胞的不同阶段。在NB细胞中常发现CDK4和CD1基因的异常激活,CDK4/CD1过表达可诱导细胞从G1期进入S期促进细胞增殖[27]。CDK4/6 抑制剂瑞博西利(ribociclib,LEE011)Ⅰ期研究(NCT01747876),主要评价其在恶性横纹肌瘤(malignant rhabdoid tumor,MRT)和NB患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共招募32例受试者,其中包括9例NB。结果表明,瑞博西利对儿童是相对安全的,瑞博西利对儿童最大的耐受剂量(maximum tolerated dose,MTD)达470 mg/m2,Ⅱ期临床儿童推荐剂量(recommended phase Ⅱdose,RP2D)350 mg/m2,与成人剂量相同。瑞博西利能使患儿的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延长,建议进一步评价瑞博西利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治疗NB的临床疗效。另一项正在进行的瑞博西利的Ⅰ期临床试验(NCT03434262)是评价瑞博西利分别和吉西他滨(gemcitabine)、索尼德吉(sonidegib)和曲美替尼(trametinib)联合用药治疗复发的儿童或年轻成人脑肿瘤。一项即将开展的Ⅰ期临床试验(NCT04238819)CDK4/6抑制剂玻玛西尼(abemaciclib,LY2835219)与替莫唑胺(temozolomide)和伊立替康(irinotecan)联合用药治疗包括NB在内的儿童或年轻成人实体瘤。对CDK抑制剂帕博西尼(palbociclib)临床前研究结果表明其可以抑制NB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停留在G1期。靶向多个CDK激酶(CDK2/5/9)抑制剂dinaciclib(SCH727965,MK-7965)和CYC065等对NB的生长和增殖均有抑制作用。
2.5 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是多种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的胞内信号传导通路,该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细胞代谢、运动、增殖、生长及存活等多项细胞生理过程。其上游相关受体基因如EGFR、VEGFR和ALK 等突变或扩增,下游关键分子PIK3CA、AKT1、PTEN 的基因突变,PIK3CA、AKT1、AKT2 的基因扩增,肿瘤抑制基因PTEN的缺失,mTOR异常活化等均可能引起该信号通路转导异常,导致细胞增殖和代谢紊乱而诱发肿瘤[28]。PI3K、AKT和mTOR是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Samotolisib(LY3023414)是靶向PI3Kα 和mTOR 的双靶点抑制剂,Ⅱ临床试验(NCT03213678)主要评价samotolisib 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实体瘤和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受试者中包括复发的NB 患儿。Copanlisib(BAY 80-6946)是PI3K 选择性抑制剂,已进行Ⅰ/Ⅱ期临床试验(NCT03458728),受试者包括NB 在内的儿童复发或难治性实体瘤或淋巴瘤患儿,主要评价copanlisib 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另一项mTOR 抑制剂雷帕霉素Ⅱ期临床试验(NCT01467986)评价雷帕霉素与达沙替尼(dasatinib)、伊立替康和替莫唑胺联合治疗儿童、青少年和年轻成人复发或难治性高危NB患者的疗效,其临床试验主要终点是PFS。替西罗莫司(temsirolimus)(35 mg/m2,iv)与伊立替康(50 mg/m2,iv)和替莫唑胺(100 mg/m2)联合治疗复发或难治性NB(NCT01767194),共35例合格受试者参与试验,平均年龄5.7(2.1~16.2)岁,9例患儿显示有效(95%CI:29.2%~76.7%),其中4 例PR,5 例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
2.6 RAS-RAF-MEK-ERK信号通路抑制剂
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级联是参与正常细胞增殖、存活和分化调节的关键信号通路,当受体酪氨酸激酶与信号分子结合时,形成二聚体,发生自磷酸化而活化,活化的RTK 激活RAS,由活化的RAS 引起蛋白激酶的磷酸化级联反应。在原发的NB 中有3%~5%MAPK基因异常,而在高危、复发或难治性NB可发现约80%的RAS-RAF-MEK-ERK 信号通路异常[29]。MEK1/2抑制剂曲美替尼的Ⅰ期多组临床试验中(NCT02780128),受试者包括复发或难治性NB患者,其具有RAS-MAPK 通路激活、CDK4/6 突变或p53 突变的生物学特性,受试者第1~14 天口服曲美替尼,每21 天为1 个周期。曲美替尼的另一项临床试验(NCT02124772)是与BRAF 抑制剂达拉非尼(dabrafenib)联合用药治疗具有BRAFV600突变的多形性神经纤维瘤、NB和胶质瘤等遗传或罕见肿瘤。
2.7 组蛋白修饰和BET抑制剂
NB治疗另一个重要的研发方向是以表观遗传异常如DNA 异常甲基化和组蛋白异常修饰等为靶点的新型靶向药物。目前,靶向表观遗传异常的抑制剂有组蛋白去乙酰基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HDAC)、含溴结构域和额外终端域家族蛋白(bromodomain and extra-terminal domain,BET)抑制剂、DNA 甲基转移酶抑制剂(DNA methyltransferase inhibitors,DNMTis)、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1,LSD1)抑制剂和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基因(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EZH2)抑制剂等[30-31]。目前,进入临床试验的靶向表观遗传学的抑制剂主要有BET 抑制剂和HDACI。
BET 抑制剂包括选择性的靶向BRD2、BRD3、BRD4和非选择性的靶向抑制剂。根据化学结构BET抑制剂可分为喹啉酮类及其衍生物(PFI-1、RVX-208)、异噁唑类(IBET151)、四氢喹啉类(IBET762)、萘啶类等[32]。BET 在体内分布广泛且具有多种重要功能,目前BET 抑制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种实体瘤、血液和淋巴瘤、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和肥胖等方面[33-34]。已进入临床试验的BET 抑制剂BMS-986158的Ⅰ期临床试验(NCT03936465),招募的受试者包括NB 在内的多种儿童肿瘤患者。另一项BET抑制剂molibresib(GSK525762,I-BET762)已经完成Ⅰ/Ⅱ期临床试验(NCT01587703),招募196例受试者中包括NUT中线癌和NB等其他实体瘤患者,主要评价其安全剂量范围和药动-药效学特性。BET/PI3K的双靶点抑制剂SF1126因临床病例数少而提前结束Ⅰ期临床试验(NCT02337309)。伏立诺他(vorinostat)是一个HDACI,在NB 临床试验治疗中,伏立诺他分别与异维甲酸(isotretinoin)(NCT01208454)、硼替佐米(bortezomib)(NCT01132911)或化疗药物长春新碱、伊立替康和替莫唑胺(NCT04308330)联合应用治疗高危难治或复发的NB患儿。
2.8 其他靶向抑制剂
NB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根据其分子生物学特征,采用不同的靶向药物治疗。目前,治疗NB的靶向药物临床试验还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厄洛替尼与替莫唑胺联合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的NB(NCT00077454),血管生成抑制剂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与伊立替康和替莫唑胺联合应用治疗复发或难治的NB(NCT01114555)。多靶点抑制剂索拉非尼(sorafenib)与环磷酰胺和拓扑替康联合用于治疗复发和难治的NB(NCT02298348)。靶向肿瘤干细胞Shh信号通路抑制剂索尼德吉不仅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而且可以促进EMT逆转,索尼德吉治疗复发或难治的髓母细胞瘤和NB等(NCT01125800)。DNMT抑制剂如SGI-1027和nanaomycin A 是选择性的靶向DNMT抑制剂,靶向DNMT1和DNMT3B抑制剂单独或与柔红霉素(daunorubicin)联合应用可抑制NB的生长和增殖。
3 展望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理的研究进展,将会出现更多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和潜在的临床治疗靶点,结合NB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点,对中、高危NB患儿进一步分类从而达到精准治疗。未来对中、高危NB患儿的精准治疗方法可能包括靶向药物与细胞毒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GD2 CAR-T细胞等联合应用的方式,将为NB患儿提供更精准的靶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