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妊娠期糖尿病的中医治疗体会*

2021-03-27陈学奇葛蓓芬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安胎津液健脾

陈学奇 葛蓓芬

1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2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前糖代谢正常,妊娠期间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随着社会发展及多种因素的并存,高龄产妇及肥胖型孕妇不断增加,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国内发生率达17.5%~18.9%,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2]。GDM在妊娠期间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导致不良妊娠率升高,产生近远期的各种母儿风险,使围产期母婴临床结局不良和死亡率增加[3]。大部分患者在妊娠结束后血糖恢复正常,但在今后生活中患有2型糖尿病的风险加大,子代患有糖尿病的风险也增加。因此,通过对孕妇糖代谢异常早发现、早治疗,保证产妇和胎儿的身体健康,对提高母婴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医在治疗妊娠期糖尿病中有其自身特点和优势,中医药治疗不仅可保护胎儿,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也可有效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如果联合西药治疗,能够降低西药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改善孕妇的妊娠结局及阴道分娩率,提高临床疗效[4]。中医史籍对本病无专门记载,但根据其症状,可归为“妊娠消渴”病症范畴,《妇人大全良方》称为“妊娠烦躁口干”,《普济方》称为“妊娠烦渴”,《叶氏女科证治》称为“妊娠消渴”。因此,在借鉴古代医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人结合临床及现代研究,对“妊娠期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探讨如下。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禀赋不足、肾精亏虚是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妊娠期糖尿病多源于先天禀赋不足。中医学认为先天禀赋不足是导致消渴的重要体质因素,《灵枢》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现代遗传学也证明糖尿病具有家族遗传等特点。先天禀赋不足致使肾精亏损,津液乏竭,则病消渴,影响胎孕。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与肾虚精亏有直接关系。肾为先天之本,为一身阴阳之根本,藏精主水,是胎孕之根本。妇女孕期阴血下聚养胎,处于阴血偏虚的状态,如《沈氏女科缉要·妊妇似风》所云,孕期女性证候特点为:“一曰阴亏,人身精血有限,聚以养胎,阴分必亏。”因此易阴虚热盛,若素体肝肾阴虚,孕后因孕重虚,且由于经血不泻,冲脉气盛,更助虚火上逆,阴愈虚而燥愈甚,燥热愈盛则愈耗伤阴液,造成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二者形成恶性循环,易发为消渴,出现烦躁口干等症状,阴虚内热为妊娠消渴发病中的重要环节。

1.2 后天失养、脾虚失运是该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脾乃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饮食水谷之所以能够转化为血糖,进而为人体所用,有赖于脾之运化。后天失养,可因劳倦太过而伤脾,使脾失健运,脾气虚则生化无权,推动乏力而使津液代谢失常,至气不升津,水谷水液输布失常,表现为形体消瘦、口渴、多饮、多尿等。临床中所见妊娠糖尿病患者大部分初起症状不明显,不易于察觉,妊娠期女性因处于特殊生理状态,容易疲劳,部分可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口干欲饮等表现。

后天失养,可因饮食不节而致脾胃运化功能受损,导致脾气不能散精,使所入之饮食精华不能“上归于肺”而“朝百脉”为机体所用,留滞不化,郁为痰湿,引起血糖升高。孕后气以载胎,脾气愈虚,况腹中胎儿渐长影响气机升降,更易聚湿生痰,而使痰、湿、热邪积聚耗津,津液逐渐损耗形成消渴。尤其孕妇在5月、6月为脾胃经所养,《陈素庵妇科补解·安胎门》:“妊娠五月,始受精以成其气,足太阴脾经养之。……妊娠六月,始受金精以成其筋,足阳明胃经养之。”如脾胃失调,更要注意妊娠糖尿病的发生。

1.3 肝郁化火、气滞血瘀是该病的重要诱导因素:《灵枢》中记载“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情志失调,气郁化火,耗伤津液,易发消渴。孕期女性因血聚养胎和胎体渐长,本身处于相对阴虚阳亢的生理状态,如果既往素有肝火上亢或肝气郁结,则孕期更易出现急躁、焦虑、抑郁情绪,气机不畅,郁久化火,使气血津液代谢失常;或思虑过度,心气郁结,气郁化火,郁热损阴,使津液耗损;津血同源,阴亏气滞而瘀血内生,瘀血阻滞日久化热,更形成消渴,使血糖升高。

总之,“妊娠期糖尿病”既具有妊娠期的生理特点,又具有糖尿病患者的病理特点,病机复杂,以肾精亏虚、脾失健运为本,以气血津液输布代谢失常为标,与肝火、痰湿、瘀血等亦关系密切,各种因素最终导致“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

2 中医临床治疗思路

2.1 早检查、早预防、早治疗:对妊娠期糖尿病,要重视未病先防,早期中药干预治疗十分必要。妊娠期妇女要重视摄生养慎,防微杜渐。在消渴未成之时,可从饮食、起居、情志调节,劳逸适度,增强体质,防止体内津液代谢失调;消渴已成之时,可用中药调节气血阴阳。临床上对有高血糖家族遗传史、有胰岛素抵抗、曾高血糖流产、肥胖患者等,应做到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如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可使母体向胎儿转运血糖过多,引起早期流产,治疗可于孕前孕后及时监测血糖,如有血糖升高,早期中药治疗。在糖尿病早期常“无症可辨”,只在体检时才发现血糖轻度升高,此时要重视问诊,强调“审因预防”,如有饮食不节、精神压力大等因素,寻找“因”与“证”的因果关系,早期正本清源,提高临床疗效。

2.2 中医治疗原则:治疗妊娠期高血糖主要是以“补其不足为本,泻其有余治标”为原则,治疗以补肾养阴、健脾益气治本为主,疏肝、化湿、清热、活血治标为辅,达到标本同治、攻补兼施之目的。同时要注意治病与安胎并举。

2.2.1 健脾补肾扶正为本:中医治疗以健脾补肾扶正为基础,健脾补肾填精贯穿妊娠期糖尿病治疗的始终,使脾气健运、肾精充实、肾气充沛,五脏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津液输布正常,促进血糖代谢正常;同时,健脾补肾也是妊娠期安胎之良法。

2.2.2 疏肝、清热、化瘀、祛湿为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往往精神压力大,容易出现肝气郁结,因此在健脾补肾的基础上辅以疏肝理气、养血柔肝,可使阳气布达全身,令补而不滞,促进血糖的运输和利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痰湿、火热、血瘀相关,在健脾补肾的基础上适当佐以化湿、清火、活血,可以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黏滞状态,促进血糖正常代谢,同时清热凉血活血,还有助于安胎。

2.3 中西互参,相得益彰: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既要辨中医之证,又当辨西医之病,提倡中西医互参,提高临床疗效。经过传统胰岛素强化治疗,孕妇均能很好地控制血糖,但容易产生血糖波动,导致胎儿一定风险,加用中药不仅能控制好血糖,还能降低胰岛素用量;一些孕妇经过胰岛素治疗后血糖降到正常范围,但口干等症状不减,经用中药治疗后血糖正常,症状消失。要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中药的优势在于对机体的整体调节作用,调动内因,作用于糖尿病发病的多个环节,最终达到降低血糖,缓解症状,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2.4 治病与安胎并举:中医对妊娠病的治疗强调治病与安胎并举。辨治糖尿病的同时,要时时顾护胎元。扶正祛邪以保护母体,又需安胎不伤胎,尽可能规避妊娠禁忌药物的使用,对于复发性流产或有先兆流产征象的患者还应同时加用安胎之品。

3 典型医案

沈某某,女,48岁。2020年5月24日初诊。主诉:孕32周,口干、口渴2周余。病史:倦怠乏力,腰酸不适,伴口干、口渴,纳呆,大便偏干,舌红胖,脉细滑。患者于第31周开始出现血糖偏高,测空腹血糖:5.24mmol/L,孕32周时再测空腹血糖:6.1mmol/L,服用75g葡萄糖后测1h血糖11.3mmol/L,2h血糖9.5mmol/L,患者因血糖偏高前来就诊。中医诊断:妊娠消渴证(脾肾两虚、阴虚火旺)。西医诊断:妊娠期糖尿病。治法:补益脾肾、清热安胎。方药:黄芪、麸白芍、盐杜仲、桑叶、苎麻根各15g,桑寄生、仙灵脾、麸炒山药、石膏(先煎)各30g,酒当归、菟丝子、知母、紫苏梗、佛手、广藿香各10g,干石斛、炒黄芩各12g,酒川芎6g。7剂。2020年5月31日复诊:孕33周,倦怠体力明显好转,口干、口渴减轻,胃纳改善,潮热盗汗,大便转常,舌质红,脉细滑。复查空腹血糖:4.65mmol/L,前方加减继服7剂后患者诸症渐除而停药。停药后患者多次复查空腹血糖、餐后1h、2h血糖均在正常范围,足月顺产一胎。

猜你喜欢

安胎津液健脾
基于《伤寒论》从广所论“津液”探讨“津液载邪”的理论内涵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消癥安胎汤联合西药在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和胃安胎饮辅助治疗妊娠剧吐的临床观察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