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活动与生理特点
2021-03-27秦永菊林立宇余婉蓉
莫 慧,王 挺,何 苗,秦永菊,陈 珑,文 燕,林立宇,余婉蓉
(南京市中医院神志病科,南京 210001)
“神”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然“神”常与“形”相混合而谈,对“神”的描述多混杂在形神关系内容中,并没有对其单独和详细论述,对“神”的活动与特点的阐述更少,常常与神机、气血、脏腑相提并论,然非也。故本文从“神”活动的形式与生理特点为出发点,深入讨论“神”的特点,为生理、病理及疾病的探讨提供依据。
1 “神”的含义
“神”是区别于“形”的物质性存在,与“形”一同构成生命。人身之“神”,广义是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1],是精神思维意识[2],是一种可被感受的精神、思维、意识状态,是人体内物质规律、协调运动的表现[3],狭义指人的精神活动,包括人的全部心理现象[1,4]。
“神”是“两精相博”的结果,包括“随神往来”的魂和“并精出入”的魄,“神魂魄”是“神”的主要内容。“神”的形成有特定的物质基础,一为奉养的营养物质,二为依附存在的形体,故神虽不可见,却具有物质性,对“神”的理解是“形神关系”的重要内容。
本文讨论的是以“神魂魄”为核心的广义人身之神。
2 “神”活动形式的各家学说
“神”活动形式是理解“神”的重要内容,从“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脏腑、气血、经络等物质和生理基础而言,包括以下5 种学说。
2.1 五脏论 “神”依赖五脏而生存,故言“五脏者,合神气之魂魄而藏之”,五脏与神活动相互影响,故言“神王则脏安”“十二官相失则精神日消”(《医经原旨·脏象上第三》),其相关性表现为:神志活动产生之根在肾,调控枢纽在肝,活动平和之保障在脾,运用出于心,需肺辅佐[5]。
“神”按职能分为神、魂、魄、意、志、智,《素问》提出“五脏五神”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悲)忧恐”,《难经》则有“五脏有七神”,即“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五脏分属五神或七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或藏意与智、肾藏志或藏精与志。
纵观“神”系统的发展过程可见,“神”系统的发展依赖于五脏,同时作用并影响五脏的生理活动,表现为各种形式五脏情志活动:肝志怒、肺志悲、心志喜、脾志思、肾志恐,五情伤五脏,具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情志内伤五脏规律,五情志活动是五脏“神”活动的外在表现。故而治予安心神、平肝魂、定肺魄、宜脾意、补肾志[4]。诸多学者认为五脏藏神,是情志理论的核心[5],为五志过极伤五神、五脏,提出了构建以“五志-五神-五脏”为核心的中医心理学理论体系[6]。可见五脏为“神”活动的外在表现[7-8]。
2.2 心神论 心神,指“神志”“神明”,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2],《内经》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之论,故后世多有“心主神明论”“心神感知论”[9]之言,心神主管生理、精神、情志、感知活动[10],主导情志的产生和对脏腑的影响[10],可认为心神的活动即为“神”的活动。
人的精神思维、情志活动以心为主导,“心为脏腑之主,总统魂魄,并赅意志”(《类经》)。心神为初始基石,“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心的“任物”是反映事物存在的基础,意志思虑智的思维活动是以心主神明为基础逐步发展、演化而来。心神在情志与脏腑关系中亦发挥重要作用[11]。神分属五脏,而五神统归于心[10],“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类经·疾病类》)。
“神舍于心,心性之动外”(《针灸甲乙经》)。心藏神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反映灵敏和正常;功能异常,则精神思维异常,见失眠多梦、神志不宁;或见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等。“心血不足,则神烦。心火不足,则神怯。风痰入心,则神昏也”(《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2.3 气血论 气与血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曰为人”。人是天气之气与四时的产物,“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医门法律》),气是构成、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气为阳,血为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二十二难》),气血两者功能相异,关系密切,共同维持人的生命活动。
“神”活动关键为气血活动,“血气者,人之神也”(《素问·八正神明论》),“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神者,气与精之华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气血是“神”活动的关键所在,谓“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灵枢·小针解论》)。
气血是“神”活动的外在表现,气血合利,则精神、情志正常,“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灵枢·平人绝谷》),气血亏虚或气血失和,可见精神衰退、健忘、多梦、失眠、烦躁,甚则神志恍惚、惊悸不安以及谵狂、昏迷等多种临床表现[2]。“血少则神无所倚”“回而不转乃失生气之机矣”(《重广补注黄帝内经》)。
2.4 神机论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机指生物体内气化活动及其关联性的概括[12],决定生命存在的独立性和稳定性,神机在内表现为阴阳变化,在外表现为精神意识活动[13]。“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素问·玉机真脏论》),因神以知机,因机而知变,因变而知微,因微而知著,称为“神机”[14],“神之动”谓之“机”,故“神”气的升降出入即为“神机”,神机是“神”活动形式的总称。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神”的出入升降运动即为神机,“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矣,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神机正常的出入升降运动,可致神活动的正常发挥,异常则“神”表现异常,甚则生命垂矣。“神去则机息”(《素问·五常政大论》),“神机化灭”(《素问·六微旨大论》),神机存则生命存,神机灭则生命息,“温病逆传心包,则神昏谵妄,此津伤而神机不利,清气不生也”(《医学随笔》)。
2.5 经脉论 “神”的活动形式可表现为经脉中神气游行出入,经脉的本质是运行的通道,是神气出入之所,“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灵枢·九针十二原》),亦是运行气血通道,“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内经》中神包含经络之气、针刺感应含义[15],针刺通过补泻调节神气,关键在以神领气、以气调形,来治神和守神[14],手法亦增其作用[16]。
经脉异常可见“神”异常,“神”异常也引起经脉病变。“心脉急甚者为瘛瘲,缓甚,为狂笑”(《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手少阴心经见证,……浸淫,善笑善恐善忘”(《丹溪心法》),“胃足阳明之脉,……病至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动,欲独闭户窗而处,甚至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灵枢·经脉篇》),“足太阳膀胱之脉,……狂癫疾”(《灵枢·经脉篇》)。经脉加强了“脑-脏腑”对神志的调节[17]。
2.6 各学说之间的关系 各个学说间相互关联,气血、五脏、经脉均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为脏腑活动之表现,心主神志的发挥与主血脉、藏血功能相关,经脉为气血运行通道,神气的升降出入即神机,腧穴为神气出入所在,故5 种学说之间关系密切。
3 “神”活动的生理特点
“神”有其独立的生理特点及病变,包括:“精神不守”“失神”“精神不倚”“神魂不安”“神昏”“神不守”“心神浮越”“神识昏”“神明不安”“神气不足”“神乱”“神伤”“神无所依”等,具体包括8 个特点。
3.1 “神”宜内守不宜妄动 神喜内守不宜妄动,内守则“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妄动则失守位,各离其职,表现为神不守舍、神宇不宁等,亦见惊悸、遗泄、精伤、骨痿等脏腑功能异常。
“神”易被七情所伤,“人皆怵惕思虑,则以伤神”(《黄帝内经太素·脏腑之一》),更有思维、七情、需求、自我、行为等心理之“邪”[18],可见神魂不守、神宇不宁、精伤等。不同情志所伤各异,邪所扰心,神魂不守,“邪乘于心,则为神魂不守”(《医述·癫狂痫》);惊怯之邪,则神宇不宁而魂摇神荡,“虚浮惊怯,神宇不宁,……魂摇而神荡也”(《四圣心源·神惊》);邪之所扰为惊,惊则神出于舍,可见阳神飞越,阴精驰走,“惊则神出于舍”(《医述·惊恐怔忡》《张氏医通·惊》《四圣心源·神惊》)“阳神飞荡,故生惊悸”(《四圣心源·精神》);“多思则神怠”(《养性延命录》)。
情绪可直接伤五脏神[19],不同情绪伤五脏神属性不同:恐、担心、思虑伤心神见恐惧,愁忧伤脾意见烦乱、孤独,悲哀伤肝魂见狂妄,喜乐伤肺魄见发狂,恐惧伤肾精见善忘[19],“心怵惕思虑则伤神,……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肝悲哀动中则伤魂,……肺喜乐无极则伤魄,……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灵枢·本神》)。“魄伤则神乱而为狂”(《类经·本神》),“悲哀动中,日亡魂性;喜乐无极,神魄散扬;愁忧不解,志意悗乱;盛怒无止,失志多忘;恐惧惊神,伤精痿骨”(《黄帝内经太素·脏腑之一》)。除神魂魄意志五神的异常,亦可表现依物质基础:脏腑气血的异常,“伤五神者,则神去无守,脏守失也”(《黄帝内经太素·脏腑之一》)。
脏腑、寒热之邪亦可伤“神”“胆实热则精神不守”(《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见“胆虚不眠”“精神不守”“痰湿多睡”等各种表现。
3.2 “神”宜畅达不宜闭阻 神气畅达,则精神驰爽、气血运行畅通,生理和心理活动正常;当“神”被浊邪所闭阻,通达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气机闭塞,则神明壅闭,可见神昏、癫狂等。“浊邪干于心脏,而神明壅闭也”(《医述·癫狂痫》)。在七情中,喜的情绪体验对神的畅达有重要作用,“喜则气缓”“喜则神畅”(《医经原旨·脏象上第三》),抑郁患者见“喜”的情绪属异常。
3.3 “神”宜收敛不宜浮越 “神”收敛得当,则“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至”“神”失收敛,则浮越于外,生理见“神有余则笑不休”,病理见神荡惮不守、神魂散越、神明散乱等,可生惊悸、不寐、癫狂、妄梦等,五神失调亦是卧寐异常的病机[20],“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灵枢·本神》),“神明散乱,阳气暴绝”(《医述·癫狂痫》),“心肾不交而精神散越,故为妄梦”(《医经原旨》),“致神魂散越,睡卧不安……病患神志不安,每卧觉身在床而神魂离体,惊悸无寐”(《医述·不寐》)。
3.4 “神”宜充实不宜衰乏 充实包括“神”本身充实及“神”的物质基础充实,“神”为两精相搏产物,是先天之本原,先天神气充足,则魂魄、精神充实而发挥主导物质和精神的作用。“神”的充实需要脏腑、气血的支持,脏腑平和、气血充实,则精神充实,能长久而多寿,耳聪目明。随着脏腑机能减退,“神”的充实状态逐渐衰乏,则神失所养,可有多寐、好卧、善忘、目不明等表现,均为神衰乏用的表现[5]。“神倦欲寐,失神健忘”“健忘者,为事有始无终,言谈不知首尾,有因精神短少者……神舍不清,遇事多”(《冯氏锦囊秘录·方脉惊悸怔忡健忘合参》)。
3.5 “神”宜养和不宜劳耗 “神”有所养,则津液运行通畅,气血运行和达,血脉和畅,人的物质和精神主导恰当,故曰“血脉合利,精神乃居”(《灵枢·平人绝谷》);神无所养,则“津液不行,不能生血脉也”(《脾胃论·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气血、营卫均会对“神”养和产生影响,形体的肥瘦、气血的盛衰亦参与,《内经》言“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营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养也”(《太素》),人之气血充实、和畅,人之神则得以养和,精神畅达。
神不养和而劳耗则百病得生,“神”劳耗则魂魄散,意志乱,精神状态异常,见癫等,“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灵枢·大惑论》),“神魂迷瞀,亦兼癫之状”(《医述·癫狂痫》)。气血劳耗亦会致“神”无所藏而病,气血亏虚则神不养,心血虚则神不得藏,肝血虚则魂无所归,是以神魂不定,“血亏则神魂失宁而生惊悸也”(《保婴撮要·惊悸》)。
3.6 “神”宜静安不宜躁扰 “神”得静安则神气自满、清明,意志和畅,魂魄安定,精神活动正常,《养生论》曰神“好清灵,喜清虚静泰”,《清静经》言“人神好静”,唯有神之静安,形体亦才保有正常活动,“抱神以静,形将自正”(《黄帝内经太素·脏腑之一》),“故形神劳则躁不宁,静则清平也”(《素问玄机原病式》),“神”静安则阴阳合调,寐寤得生,曰“神安则寐”“人卧血归于肝,神静而寐”。
“神”被欲望和七情所躁扰致形体和精神异常,可见百合病、梅核气、不寐等多种身心疾病。“人神好静,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形体亦会受影响,“神躁于中,形丧于外”“又心为事扰则神动,神动则不静,是以不寐也”(《医述·不寐)》。其中神分魂魄,魂为阳而主动,魄为阴而主静,“魂主动而魄主静,百合病恍惚不宁,魄受扰也”(《推拿抉微》)。
3.7 “神”需要阳气参与 《论衡》云:“阳气导万物而生,故谓之神。”阳气在“神”的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阴阳关系中起主导作用,“气为阳,阳主神也”(《景岳全书·中兴论》)。阳气是“神”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必备条件,如《内经》所言“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阳气充沛,则“神”功能正常,精神得治,《类经》曰:“神之灵通变化,阳气之精明也;筋之运动便利,阳气柔和也。”阳气偏盛或偏衰,则可见“神”异常,“阳去则神明乱、筋骨废”,表现为“神”的温阳失常,见神志异常[21]。阳气的亏虚,神衰虚,亦见脏腑疾病,“脾阳不足则思虑短少,脾阴不足则记忆多忘”(《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3.8 “神”受形质影响 “神”各项功能的发挥需要形体物质基础的保证,“形与神俱”,方为生命,神统率形,形受制于神,两者相依互用,相即与合一[22-24],《类经》“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神是分合相守,表和里汇,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形体的物质基础破坏直接影响“神”功能的发挥,神安则形安、脏安,“神明则形安”“神王则脏安”(《医经原旨·脏象上第三》),神不明则形不安、脏不和,“十二官相失则精神日消”(《医经原旨·脏象上第三》)。形弱则神衰,形去则神散,“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4 “神”活动生理特点的意义
4.1 理解“神”病理表现及相关疾病 “神之病,其变不可测”(《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神”活动的生理特点是理解“神”相关疾病的锁钥,“神”有3 种病理表现:1)“神”本身病变,表现为心神闭阻、神失内守、神衰乏用、气机失调等病机特点[6],见神魂魄意志等异常,如“神躁不常”“发狂骂詈”“神昏谵语”“神昏不语”“多忘”“惊悸”等。2)形体异常,见脏腑功能、气血、经脉活动等功能异常。如“遗泄”“健忘”“痿骨”“寤寐”等。3)色脉异常,见面色、气色、神色及脉象差异,可通过望神、察色表现[25],谓“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
4.2 指导养“神”与治“神”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素问·宝命全形论》),形神互根互用,形为神之载,形病则神病,神为形之主,神病形亦病[26],调神全形、形神兼养,“神”的调养尤为重要,善养生者,必要澄其心,以静其神,“神之调也,欲其静”(《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养“神”与治“神”以内守、畅达、收敛、充实、养和、静安、养阳、调形质为主,根据其受形质影响、需阳气参与的特点,常通过调节脏腑、气血,间接达到养“神”和治“神”的目的,如“神虚火炎者,则清补并施,……神志两虚者,用交通心肾法劳,……神太过者,宗静以生阴意,为敛补镇摄”(《医述·癫狂痫》)。
5 小结
“神”的生理活动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元神是物质的,意识也是物质的[27],是与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密切相关的,是阳气参与下的活动,具有内守、通达、充实、养和、静安的特点,受形质的影响。掌握神的生理特点对理解“神”及神相关系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