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问题研究

2021-03-27包欣然

中文信息 2021年8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导师研究生

包欣然

(天津理工大学,天津 300384)

引言

近年来,国内考研规模持续扩大。据统计,2021年考研报考人数377万,较2020年341万增加36万,增幅10.6%,报考人数再创历史新高。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对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严格的现实要求。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快。自国家1990年决定设置和试办专业学位教育、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一直稳步向前发展,招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截至2019年,我国累计授予硕士专业学位321.8万人、博士专业学位4.8万人。针对行业产业需求设置了47个专业学位类别,共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99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8个。[1]”2020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超过研究生招生总量的一半,成为硕士层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召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此次会议指明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国民教育,要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202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同年12月,全国启动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高校要肩负起办好让人民满意的研究生教育的社会责任,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从外部的发展环境来看,国外发达国家在某些前沿科技领域还存在教育封锁的现象。我国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尚未建立起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要想真正解决卡脖子的核心技术问题,就需要提高我国在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上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实现自主创新,归根到底还是教育问题。2020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对我国医疗卫生、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发展提出新要求,要加紧培养出一批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高水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人民健康安全和国家稳定发展竖起安全屏障。

办好人民满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输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根据国家发展需求,提高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技强国战略的必经之路,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的必由之路。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1.学科发展行业参与不足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特点决定了学校要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放在首位。无论是对行业发展储备人才还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来说,将行业选人用人的需求和标准纳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都至关重要。目前,部分高校还存在着“重专业学位点申报,轻学科后续建设发展”的现象。学科发展上,没有牢牢抓住“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这个抓手,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实际情况,灵活地、动态地调整培养计划、更新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行业参与相对较少导致学科发展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产学研深度不够。行业意见的有效参与,能够促进研究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均衡发展,能够为学科发展带来新理念与新动力。

2.行业导师制度不健全

目前,高校普遍尚未建立起扎实的行业导师队伍。从导师的角度来说,部分校外人员看重高校行业导师的头衔,责任意识淡薄,对研究生教育实际参与和有效指导不足,没有全方位、全周期地参与到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作用形同虚设。从高校管理的角度来说,高校对行业导师的选拔程序、聘任资格与考核激励等管理办法不完善。尤其是行业导师和学校导师职责分工不明确,信息交流不够。如何选拔出真正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掌握国家、学校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法规,能够认真履行导师职责的行业导师,需要建立健全行业导师管理制度。让行业导师深度地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和撰写,参加其实践考核、开题报告、毕业答辩等。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本领、培养职业操守,为今后积累实践经验,真正做到“让学术更学术,让专业更专业”。

3.培养方式较为单一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起步相对较晚,尚未建立起更贴近专业特点的、科学成熟的培养方案。因此,高校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往往采用了学术学位研究生相同或相近的培养方式。这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质量评估上往往与学术研究生采用同样的标准。教学内容上“重理论基础,轻应用能力”,尤其是在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上。此外,培养方式的单一还体现在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不足,部分学生实践环节流于形式。“依照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式进行实验室实践,并没有真正走进企业开展工程实践。[2]”实践基地建设不足,不仅关乎专业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学术热情,更直接影响着实操能力的培养。除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不足外,部分大学科技园区还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利用率低等问题,导致高校与产业间相互支撑不足。

三、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问题的对策建议

1.加强学科发展,推进新工科建设

加强学科发展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协会等第三方作用,鼓励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丰富专业学位类别,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及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制订科学的实践训练课程及培养方案,提高专业学位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建立起灵活动态的、科学规范的质量体系。注重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建立人才培养的多主体、全周期评价,严守学位质量红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有机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灵活有度地调整培养目标与方案。地方高校要围绕地区的经济发展对高水平研究生教育需求,发挥学科特色,完善学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鼓励学科发展提高站位,围绕产业链凝聚力量,与行业产业间互通互联,形成相互支撑的生态体系。以地方高校与行业协同配合的方式,为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发展需求储备专业人才资源,大力发展“智造经济”。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现实背景下,各高校响应国家号召,依托学科优势,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如“复旦共识”“天大行动”等,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新思路、新路径。创新高校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案,能够将产教研学深入融合,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人力和智力资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聚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回应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顺应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形成行业出卷、高校答卷、政府阅卷的发展新模式。

2.加强行业导师队伍建设,强化思政育人

高校要加强研究生行业导师队伍建设。在现有“双师型”的教育机制下,为专业学位研究生适度增加行业导师的数量和比例,完善行业导师遴选机制。制订科学的行业导师选聘条件,坚持公开透明的选聘工作流程,综合考察和评价行业导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师德师风、专业水准、指导经验等,避免简单粗暴地唯帽子、唯科研经费等。

同时,建立行业导师任职资格动态调整制度,确保导师队伍质量。高校研究生院每年要根据行业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综合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其行业导师的任职资格。尤其是要加强对行业导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学术资质的把关和监督。近年来,教育部通报处理了多起教师违反师德师风的典型案例。因此,行业导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要真正选拔出一批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具有较强的科研学术能力的卓越导师。将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单元,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课程和实践基地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真正实现“三全育人”。

3.创新培养方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理念与培养方案要充分结合学科的不同特点,鼓励创新性发展。改变以往对学术研究生重视理论知识储备的思路,在培养理念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为抓手,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还应注重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实践性和是否联系社会需求。[3]”采用案例教学法等,打造精品课程,将课程内容与时下热点话题、产业前沿趋势紧密结合,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建立起分类、分流的培养模式,根据不同学科类别、专业特点、行业规范等,科学系统地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学位授予标准。坚决摒弃“五唯”思想,不将发表论文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的硬性要求。

创新高校间注册学习、学分互认、学习成果互认的方式,实现教育资源互通共享。今年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各高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也给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带来新思路,即通过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培养模式的改革。依托“互联网+教育”,创新培养方式,打造智慧校园。在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上,注重经费的使用效益和社会服务贡献度。

此外,围绕区域教育资源布局,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与优秀的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交流平台,鼓励申报横向课题,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扶贫必扶智”,在全国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可以围绕扶贫相关产业,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的扶贫攻坚工作中,推出像“科技小院”这样将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和扶贫融为一体的育人新模式。高校要提高站位,打开格局,依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现社会需求与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真正为国家和社会进步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V eraW an g
导师榜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