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计

2021-03-27陈清微

中文信息 2021年8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思政职业

陈清微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课程思政主要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各类教育课程融合教学,打造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新格局,发挥协同育人效应[1]。除了思政理论课之外,其他课程也要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与思政课形成协同育人新格局[2]。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思政的开展,不仅是为了实现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的目标,还是为了推动大学生实现就业与从业,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

一、课程思政教育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意义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职业生涯规划贯穿每个人的一生,它对学生思政教育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以职业发展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合理设定职业规划并通过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二是课程以个人发展、社会需求、国家进步三者的关系和内涵,进行职业道德、爱国主义、工匠精神等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做一个又专又红、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教育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教育一方面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树立四个意识,坚持“两个维护”,引导学生“做大事不做大官”;另一方面,生涯课程切实提高学生职场竞争的能力,有效可行的决策方法,科学的自我评估和社会评估,极大程度帮助了学生完成兴趣爱好、职业需求、社会发展三者的匹配,同时,自我认知有利于挖掘自身潜力,职业的认知探索阶段通过社会实践、课程实习等方式增加阅历与实战经验,更好地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4]。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政课现状

1.师资队伍

许多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虽有独立的教研室与授课教师,但依然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大多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并不是本门课程的专业教师,他们既不同于专业课的教师,也不同于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这类公共课的老师,授课师资的专业、学术背景与能力存在一定短板;二是师资队伍整体的不平衡性,许多专任教师缺乏思政教育工作的经验,而有着思政教育工作背景的师资第一职位多为行政人员,又缺乏专业学术基础[5],因此,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专任教师苦于寻找课程思政要素,而有着思政工作经验或是专业基础的教师又因为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0”基础止步不前。

2.课程内容

思政要素与专业知识分配不合理。思政课程要将思政教育贯穿始终,才能真正落实“三全育人”成效,但许多教师在授课中仍然偏重专业知识的讲授,忽略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从课程开始至结束,花费在思政教育的时间比例较少,并没有将课程方案落实到位。思政要素融入课程的点不多,深度不够也是一个问题,例如诸多教师都会在课程中对职业道德地树立开展思政教育,但职业道德的延展和深入挖掘是什么?是社会发展到不同时期对职业道德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要求,也是我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因此,一个职业观的树立既可以拓展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可以延伸至公民权利与义务教育。

3.授课方式与教学评估

新时代的学生早已是网络世界的“常住人口”,他们的衣食住行都与网络息息相关,但我们的教学方式受传统观念、学校或地区政策方针以及教师能力等原因的影响,“互联网+教学”的发展良莠不齐。教学评估方面,对于职业规划这门应用型公共课如何让学生真正有获得感,如何去评估学生考试的公平性以及如何去丰富考试形式和测评方法都是课程建设中仍需努力的方向。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教育的要求与措施

1.以为人民服务和国情为根基

要办好课程思政课程就必须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而展开,首要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培养的人才一定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6]。这已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这是一个变幻莫测,相互影响,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享受着经济发展、信息共享,科技创新带来的幸福感,但同时也面临着自然环境恶化等挑战,因此,思政课程教育中,要重点围绕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展开,为国家培养适合中国发展、世界进步的建设者。

2.以增强学生实际能力为目标

能力提升是课程思政实施的目标之一,课堂教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效果不仅考验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更检验着一个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一门应用型公共课,在课程培养中注重提升学生在严峻就业环境中的竞争力,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生涯规划课首先注重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其次是学生抉择能力的培养,职业的抉择,制定适合自己的生涯蓝图。而不是盲目复制与跟从,继而凸显自身优势,增强竞争力。

3.创新教学模式与评估方法

在应用型本科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要探索出一套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和评估方法的模式,要将互联网用“活”起来。“互联网+”时代让网课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如何将网课上得有意思、有意义成为许多教师面临的挑战。网络互动教学,网络模拟实战,以学生为主导,将职业规划网络课程变成学生踏入职场前的模拟沙盘,运用大数据为学生认知与决策作出更准确地分析[7]。要注重教学效果,改变传统考试形式,注重学生课程结束后的实际收获,弱化卷面成绩,注重学生实操能力的提升。

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思政元素

1.将理想信念教育注入生涯启蒙初期

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我们要牢牢守好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总开关,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8]。职业生涯启蒙初期是树立职业认知、培养职业理想、丰富职业情感和塑造就业态度的关键时期,职业生涯启蒙初期教育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找到心仪的工作,更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就业心态,引导学生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相结合,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将职业观教育融入自我认知与职业探索

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知主要是指通过发现、认知自身的兴趣、个性、能力、价值观,继而在生涯规划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型;职业探索则是指通过理论分析、实践调研等研究方法了解某项职业的本质、内容,达到实践出真知的效果。自我认知与职业探索是剖析自我、认识世界、寻求真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外界的诱惑、不良因素的影响抑或是个人意志的不坚定,对于大学生职业观容易造成较大的冲击,因此,我们要尤为注重这个“二次塑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学生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3.职业决策将自身理想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相结合

职业决策是个体在职业选择和发展过程中抉择的活动。广义的职业决策是指一个完整职业规划的过程;狭义的职业决策是指职业规划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无论过程还是结果,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存在,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任何个人的活动对社会的发展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亦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作用,正所谓“中国梦是国家梦,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贡献力量[9]。

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思政课程设计不仅要紧扣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结合社会发展和国家需求,立足于国情发展和社会现状,培养出又专有红、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思政职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