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滨教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用药分析
2021-03-27范增光杨建飞
袁 野 范增光 王 岩 杨建飞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病二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为临床上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是由于慢性支气管肺疾病、肺血管疾病及胸廓疾病等慢性病变迁延不愈,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加重右心室的负荷,日久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最终可能发展为右心衰竭的心脏病。有研究表明,临床上85%左右的肺心病发生原因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肺心病一般进展缓慢,临床上主要以反复发作的咳痰、喘息、水肿等为主要特征,而后逐渐出现心力衰竭等表现,是心力衰竭发生的重要病因之一[4-7]。临床上肺心病主要分为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两种。在治疗方面,大多数医师往往过多注重急性加重期的治疗,却忽视了对于缓解期的治疗。现代有研究证实,在缓解期进行积极防治可以延缓疾病进展,使疾病基本处于稳定状态[8]。相比于现代医学,中医更加重视对于缓解期的治疗,不仅毒副作用少,而且在临床上往往可以得到显著疗效[9-10]。本研究通过筛选、整理导师周亚滨教授治疗肺心病的有效病例,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并加以总结,以期为临床上治疗肺心病提供有力的指导。
周亚滨教授作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临床上特别重视对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工作,从事中医心血管工作30 余载,经验丰富。笔者在跟诊学习期间,对于周教授治疗肺心病独特的思路有着深刻的感悟。现将周教授治疗肺心病的用药特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选取2015 年9 月—2019 年8 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亚滨教授门诊诊治的肺心病患者病例,系统整理后得到97 例有效病例,首诊处方97 首。
1.2 研究方法
1.2.1 规范药名 参考2015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1]对有效处方进行整理,将处方中涉及的中药名称进行规范统一。①将中药合写者予以拆分:如生(煅)龙牡拆分为生(煅)龙骨、生(煅)牡蛎。②将中药俗称、别名统一:如寸冬、麦冬统一为麦冬;元胡、玄胡统一为元胡;生晒参、白参统一为人参;厚朴、川朴统一为厚朴;坤草、益母草统一为益母草。③修正不符合规范的药名。规范化处理之后共得到149 味中药。
1.2.2 建立数据库 将规范药名后的中药输入Excel表格中,建立中药数据库,将病历中出现的全部药物设为二值变量,每首方剂中出现的中药赋值为1,未出现的中药赋值为0。所有数据采取双人双机录入。数据是统计分析的核心资料,需要反复核对检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1.2.3 数据分析 将中药依次输入Excel 软件进行用药类别、用药频次的分析;然后将频数≥20 次的药物导入SPSS 24.0 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药物之间相关联的过程。
2 结果
2.1 治疗肺心病的用药频次分析
本研究纳入肺心病患者病例97 例,共149 味药物,总用药频次为1829 次,经过频数统计,其中频次≥20 次的药物有27 味,累计使用频率达68.29%,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见表1。
表1 治疗肺心病的用药频次分析(频次≥20 次)
2.2 治疗肺心病的用药类别与频次分析
根据上述治疗肺心病的用药频次、频率统计与分析结果,将出现频次≥20 次的27 味(共计1249次)药物进行分类。见表2。
表2 治疗肺心病的用药类别与频次分析
2.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本研究将周亚滨教授治疗肺心病常用的药物作为变量进行聚类(除去甘草),得到配伍关系较为密切药物组成的聚类方,运用SPSS 24.0 软件对药物频次≥20 次的27 味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得出6 个常用药对及3 个聚类方。常用药对依次为X1:黄芪、党参;X2:桔梗、升麻;X3:桑白皮、桂枝;X4:茯苓、泽泻;X5:萹蓄、瞿麦;X6:丹参、川芎。常用药物组合为G1:黄芪、党参、茯苓、泽泻;G2:肉桂、薏苡仁、白术;G3:丹参、川芎、三七粉、粉水蛭。
3 讨论
肺心病为心内科的常见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状态,已成为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危急重症之一,故积极预防与治疗“肺心病”显得尤为重要[12-13]。中医学古籍中虽无肺心病病名的记载,但周亚滨教授根据其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于“肺胀”等证的范畴。在治疗上,中医药有着独特而有效的治疗方案,不仅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安全可靠,无明显毒副作用。名医章太炎曾言:“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循此钻研,事半功倍。”医案中蕴藏着名老中医宝贵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是名老中医经验得以传承、发扬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14]。故本研究对周亚滨教授治疗肺心病的用药进行归纳、分析,得出高频药物、常用药物类别及药物组合,进而总结周亚滨教授治疗肺心病的临证经验,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提高疗效。
3.1 治疗肺心病的中药类别分析
通过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常用的中药类别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及活血化瘀药等,累计频率高达81.83%。纵观肺心病的病因病机,可知本病的发病常为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心、肺,与脾、肾等脏密切相关,其中气(阳)不足为发病之本,痰饮、血瘀、水停为发病之标。正如《伤寒治例》中记载“气虚饮停,阳气内虚,则心下空虚也”,即说明本病发病之本在于正气亏虚,而后出现痰饮内停等证[15]。心、肺居于胸中,同属上焦,而心主血脉,气血的运行有赖于心气(阳)的推动及温煦作用。久病体虚,心气(阳)不足,气血运行无力。根据五行学说,心属火,脾属土,心病日久,母病及子,进而影响脾胃功能。而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一方面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濡养,则可见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一方面,脾胃失其运化功能,水饮内停,聚于胸中,阻碍气机,气血水运行不畅,痰湿、瘀血内停,阻于脉道,痹阻于心,则出现胸痛、周身水肿等表现;另一方面,脾土居于中焦,滋养全身,生肺金,脾气亏虚,肺失所养,肺气失宣,治节无权,使得水津失布、痰饮内停,进而出现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而心肾同源,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元阴元阳,肾气不足,命门火衰,温煦功能失调,不能温煦于心,心阳不振,则出现形寒、肢冷等症。故在治疗上常以益气温阳、宣肺行水、活血化瘀法为基本大法,恰合本研究。
3.2 治疗肺心病的中药聚类分析
本研究通过整理、分析周亚滨教授诊治的肺心病首诊病例,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进行聚类分析,以获得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聚类组合体:药对及药物组合。
3.2.1 常用药对 中药药对又称对药,是指在临证时常将两味固定的药物配合使用,基本可以体现出中药复方的主治方向、病机特征及治则治法。参考药对有以下几种,X1:黄芪、党参,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健脾、利水消肿等功效;党参味甘性平,入脾胃经,具有健脾补肺、益气补中等功效,两者均为补益之品,相须为用,共奏健脾补肺、利水消肿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党参具有保护心肌、防止心脏重塑的作用[16-18]。X2:桔梗、升麻,桔梗味辛、苦,归肺经,具有宣肺化痰之效,能开胸中之气,载药上行;升麻味辛,气轻味薄,入脾胃经,善引气自右上升,为升阳举陷要药,两者均具有升提清阳之气的作用,合用则能增强升举阳气、化痰平喘之功[19-20]。X3:桑白皮、桂枝,桑白皮味甘、寒,入肺经,具有泻肺平喘止咳之功,虽具有泻肺,但不伤肺,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桑白皮具有明显的抗感染作用;桂枝味辛、甘,归心、肺、膀胱经,具有温阳化气、平冲降逆之功,两者合用增强降逆平喘之力[21-22]。X4:茯苓、泽泻,茯苓味甘、淡,归心、脾、肾经,具有健脾宁心、利水渗湿等功效;泽泻味甘淡,归肾、膀胱经。与茯苓相比,泽泻除了利水之功外,又兼具润泽滋阴之性,两者合用,共奏利水消肿之功,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水肿等症[23]。X5:萹蓄、瞿麦,萹蓄味苦,归膀胱经,《神农本草经》中首载,萹蓄具有利尿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小便不利等相关病症;瞿麦味苦,归心、小肠经,具有利尿通淋、破血通经等功效,最善渗泄水道,专能通行小便,两者相须为用,泻膀胱积水力增,为治疗水肿之要药[24-25]。X6:丹参、川芎,丹参味苦,具有活血祛瘀、除烦安神之功,川芎味辛,为血中之气药,两者均具有活血化瘀、通脉养心的功效,合用具有明显的抗心肌缺血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气滞血瘀诸症[26]。
3.2.2 常用药物组合 根据药物之间的组合关联规则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后得到了3 组核心药物组合,依次为:G1,黄芪、党参、茯苓、泽泻。黄芪、党参培补正气、益气养血;茯苓、泽泻健脾气、利水渗湿,一方面配合黄芪、党参有利于增强正气,鼓舞气血的化生;另一方面黄芪、党参配伍利水之品,亦可加强利水渗湿的作用,四者合用实则标本兼治。G2,肉桂、薏苡仁、白术。肉桂补火助阳、温经通脉,薏苡仁、白术健脾益气,利水渗湿,三者合用增强益气温阳、利水渗湿的作用。G3,丹参、川芎、三七粉、粉水蛭。四者两两为药对(丹参、川芎;三七粉、粉水蛭),均具有活血化瘀之功,合用有利于加强活血化瘀的作用。
综上所述,肺心病为心内科常见的危重疾病,且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故及时、正确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而数据挖掘方法能更好地传承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可以科学、系统地归纳、总结名老中医的辨证思路,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通过分析,可以大致看出周亚滨教授治疗肺心病的内服中药方主要以益气温阳、宣肺行水、活血化瘀等方法为主,但并不拘泥于此,临证时若出现其他兼症,则酌情配伍其他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肺心病临床效果显著,且毒副作用小,所以对名老中医有效的经验加以归纳、总结、分析,将会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肺心病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