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承与守正”视阈角度探析新时代中医药文化的科学传播之路

2021-03-26姚舜宇刘志明刘如秀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医药科学文化

常 兴 姚舜宇 刘志明 刘如秀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53

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的传承是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的起点和目标,国家一直十分重视中医药行业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早在1958 年,毛主席就作出了重要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文件下达后,国家每年拨专款用于发展中医事业,使全国中医机构和中医事业迅速发展起来[1-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2019 年10 月25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中医药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由此可见,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是高度重视的。要做好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就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的科学传播这一重要途径[3]。所以如何在中医发展的大好时期并且在习总书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指导下利用科学传播的途径传承和发展好中医学,帮助受众群体树立正确且科学的“中医观”,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故而本文基于“传承与守正”视阈角度对如何走好新时代中医药文化的科学传播之路进行深入探讨和阐释。

1 “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的理性分析

1.1 “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的核心内涵

要做好“中医药文化”的科学传播工作就要让更多的受众群体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支持中医,而这一项工作推动之前首先要对“中医药文化”的科学传播进行理性分析。中医药文化的科学传播主要是以公众理解的中医药理念为核心,向社会公众传播中医药知识、中医药研究方法、中医药思想和中医药人文精神等,以提升公众的中医药知识水平和素养,促进公众对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理解、支持和参与[4]。中医药科学传播的核心是受众对象是否乐于接受媒介传播(例如,中医养生理念、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思路、中医药文化国内外交流等)的信息,如果受众群体接收到信息后表示一致认同,那么中医药信息则实现了科学有效的传播。所以想要做好“中医药文化”的科学传播工作则必须对中医药科学传播的核心内涵有所把握和了解。

1.2 “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的变迁

从“扁鹊治未病”的古代故事到现如今家喻户晓的“养生堂”“百家讲坛”等电视栏目,再到微信、微博等诸多网络新媒体上形形色色的公众号[5]。“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历经了多年的变迁。过去,“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常常被认为是“中医药文化科普”或者“中医药文化普及”,在以往更多的是指“老中医”或者“中医药专家”通过在电视上亲临讲解或者在报纸、杂志上撰写文章的途径给广大人民传播知识[6]。而在科技已经成为支撑当前发展的今天,科技创新的趋势已经日新月异的凸显出来。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的主角不再是一部分“老中医”或者中医药专家们的专利,其大众化趋势已经慢慢浮现,越来越多的非中医从业者也开始参与到了中医药文化的科学传播工作中来,“了解中医、学习中医、介绍中医”并科学地传播中医已经成为了全民参与的活动[7]。

1.3 “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的成就

近几年来,在全民参与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的努力下,中医药行业目前正朝着稳步发展的势头迈进,愿意接受和选择中医疗法的人越来越多。截至2017 年,全国一共有3695 家中医医院,诊疗人次达到了52 849 人,总收入达到了3426 亿元,还建立了22 所中医药大学。这些大学每年都会培养数以万计的中医药人才,且招生人数逐年递增,他们以继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药学为宗旨,同样也担负着“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的重担[8]。近几年来,跨考中医药专业、中医继续教育、师承教育、确有专长教育正以如火如荼的趋势发展,对中医药行业感兴趣但自身是非中医专业的中医爱好者也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学习中医并取得行医资格,使自身也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药文化”的科学传播者。无独有偶,在纸媒方面,类似于《中医健康》《家庭中医药》等杂志和报纸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把中医药内容贯穿其中,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介绍传统中医药文化[9]。因此,“中医药文化”的科学传播不仅需要公众知道中医,更需要公众看中医、用中医、学中医,广泛地参与到“中医药文化”的科学传播的工作中来。

2 从“传承与守正”角度探析“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的两大属性要素

2.1 “重传承”—提升“中医药文化”传播者的中医素养

传播者是“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的起点,是实现“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的首要条件,而中医从业者和中医新闻人是重要传播者,要想做好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工作,就要切实解决好“提高中医从业者和中医新闻人的中医素养”的关键问题。因为中医从业者和中医新闻人是“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属性要素之一。“中医药文化”传播者的中医素养和功底决定了“中医药文化”信息内容的质量与流向[10]。所以想要合理地推动“中医药文化”的科学传播,就必须先把中医药人传承的根基筑牢,让中医药从业者系统地传承中医药的理论知识和宝贵经验,让中医新闻人广泛地了解中医药的传承发展脉络和传承发展前景。然而要想筑牢传承发展的根基,就必须抓好中医教育这条命脉[11]。教育,是决定中医能否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因素,只有通过中医教育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新的中医药人才,“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这条路才能够呈现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良性发展。

2.2 “守正道”—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氛围

近几年“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网络、新闻、电视、微信、微博等科学传播媒介层出不穷,科技发展带来的“互联网+”时代让科学传播的对象,也就人民群众受益颇多,而人民群众在科学传播过程中也是最值得保护的传播对象。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浑水摸鱼者”试图打着“中医药”的旗号谋取私利,并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恶意的“科学传播”。例如记者在某网络销售平台上以“中医恢复近视”的词汇搜索发现,有许多商家打着“老中医”“明目茶”旗号在销售“近视茶”[12]。而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等6 个部门很早之前就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13]并指出: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不得在对外宣传中误导近视儿童青少年和家长。但是还有不法商贩以身试法、投机取巧。非但如此,近几年来还涌现出了一大批“XX 大师”“XX 博士”“中医世家XX 代单传”等江湖人士通过一系列包装和恶性营销手段欺骗广大公众。并打着中医药科普的旗号办一些“公益讲座”“养生知识大讲堂”,试图推销一些所谓的“秘方”“营养品”“名贵药材”牟取暴利。而这些“假科学、伪科学”的负面例子给“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的推动添加了负能量。社会上这些不科学、不规范、不合法的现象,不仅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了危害,也影响了“中医药文化”的科学传播。我们中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员和新闻人应当对上述情况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对那些影响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的问题进行抨击,让所有的中医药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做到真正的科学传播,恪守正道,努力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氛围。

3 以“传承与守正”为根本筑牢“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之根基

在上文中曾提到,“中医药文化”正确的科学传播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公众“了解中医、学习中医、介绍中医”并科学的传播中医。而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将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传承下去,这两个目标都要紧紧围绕“传承与守正”这两大因素去完成。因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是“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之根基,需要从以下3 个方面入手:一是从中医的教育方面,目前我国除了独立设置的22 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外,很多综合性大学和西医院校也都纷纷开设了中医药学院,目前已有近百所院校开设了中医专业。这些院校及专业同样也是“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的重要基地。然而关于中医的教育模式还需要继续探索。中医药院校教育受到西方医学及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医经典和传统文化课程相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文化”的科学传播。二是在中医临床方面,在许多中医师临床诊疗疾病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西医思维的影响,许多“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者即中医师在给患者解释病情时常存在中医临床与中医的核心观念、思维模式脱节的现象,长此以往中医可能将失去独有的核心观念和思维模式,这也是影响“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第六届中医科学大会见》中就提到了要强化中医思维培养,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的要求。这一系列举措都是保障“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者树立正确的中医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的重要途径,而中医教育和中医临床作为两大“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的“主要阵地”,不能够培养中医学子和中医师树立正确的中医核心观念与思维模式则不能够筑牢以传承与守正为根本的“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之根基。

4 从美国本土角度探析“中医药文化”的海外科学传播

钱学森院士曾提到过:“21 世纪的医学属于中国传统的中医药学”。所有通过“中医药文化”的科学传播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的工作除了要在国内大范围实施,更要加强推进全球范围内的中医药合作,促进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传播,有助于更多的海内外人士对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临床疗效等方面有更为科学的认识,这对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美国为例,中医药作为一门学科比较系统地传入美国是在19 世纪,是随着大批华人移居美国而出现的,但当时美国各界总体上对中医持排斥态度[14]。直到1972 年尼克松访华这一时间节点开始,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医药文化才逐渐地在美国本土进行科学地传播。所以直至今天,中医药的科学性开始逐渐地被国际医学界认可,美国人也逐渐地开始认识和接受中医,中医药也开始受到美国人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全美有各种中药店和含中药的保健品店12 000 多家,在美国的中医诊所每年平均接待2000 多名患者[15]。除此之外,在2016 年里约奥运会时期,从《纽约时报》到《近日美国》,美国和西方世界第一时间聚焦著名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身上的拔罐红印。随后,美国的诸多知名明星和运动员纷纷在社交媒体上晒自己拔罐的照片。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的海外科学传播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国外的著名运动员和影星们也逐渐地通过科学传播认可中医,并且逐渐的转变成为了“科学传播者”的角色。但是,中医药目前在美国尚未被列入正规的医学教育和医疗体系,长期以来一直在美国市场上流通的中药可以被销售,但还不能作为“药品”来使用。由此可见,尽管国际上已经开始认识和发掘传统中医药的文化宝库,但是“中医药文化”的海外科学传播道路还任重道远。

5 以“中医西医并重发展”为杠杆力量,推动中医药文化的科学传播

除了要让“中医药文化”能够在西方国家科学地推广传播从而达到“中为西用”的目的,更要以“中医西医并重发展”为杠杆力量,推动以“传承与守正”为根本的中医药文化的科学传播,利用西医学科的优势阐释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科学性。中医药学具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医药卫生体系的特色和优势。而西方医学则是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把基督教带到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近代科学和医药学[16]。由于当时主要传入的只是浅显的解剖生理知识,而且西医在临床治疗技术上并不优于中医,故影响不大。西医开始对中国医学产生影响是在19 世纪初,牛痘接种法以及西医外科和眼科治疗技术的传入,随着西医传入的扩大,近代西医学的成就相继引入中国,从而为西医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7-18]。然而以“中医西医并重发展”为杠杆力量,推动中医药文化的科学传播,这是今后“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事业发展的民心所向。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们从中西医结合、中药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循证医学等角度对中医理论和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研究,使得中医药治疗人类疾病的科学性和相应机理机制得以阐明[19-21]。在《Nature》《Jama》《Lancet》等国际顶尖杂志上曾多次刊登中医药研究的相关成果[20-21],中医药研究类论文发表的数量也呈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这提示了在中西医结合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下,中医药越来越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认可,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和优势也在国际上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传播。所以,我们也应当在“传承与守正”的基础上以中医西医并重发展为杠杆力量,让更多的医学界同行认可中医药的科学性,从而推动“中医药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科学传播。而且中西医结合目前仍属新生力量,所以探寻其科学规律,从而指导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和科学传播,更能让这一杠杆力量使用的恰到好处。

6 总结与展望

自2019 年在全国中医药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发展和部署作出重要指示以来,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事业迎来了新的时代。而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就需要积极且合理的科学传播。科学传播是新时代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首先从“重传承”和“守正道”角度对“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的内涵以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传播者和受众对象进行了理性分析。又基于“传承与守正”视阈角度对新时代中医药文化的科学传播之路进行了深入探讨和阐释。这不仅对于阐释的中医学科学传播内涵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对于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重要指示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社会各界在中医药文化科学传播方面的努力,迄今为止中医药已传播到了183 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了解中医药、认识中医药、研究中医药、体验中医药、支持中医药。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我们应当在“传承与守正”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中医药文化的科学传播,让中医药在新时代充满活力,让中华国粹得以科学的传播开来从而彰显国粹的价值和作用。

猜你喜欢

中医药科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谁远谁近?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