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各流派治疗小儿呕吐概述
2021-03-26丁菲菲
丁菲菲,于 娟
(1.山东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小儿推拿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4)
小儿呕吐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在临床上以乳食从口中吐出为主症,属于中医学“呕吐”的范畴[1]。小儿呕吐病在脾胃,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运化功能本就不足,加之小儿饮食不知自节,常恣意进食且嗜食肥甘厚味,脾胃负担较重,故易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因此小儿容易罹患消化系统疾病。小儿推拿在小儿呕吐的治疗中,减少甚至逐渐代替了药物的使用,为广大儿童及家长们带来了福音。目前,在国内发展比较充分、颇具影响力的六大小儿推拿流派各有所长,现将六大小儿推拿流派的学术、技法特点及治疗小儿呕吐的方法综述如下。
1 孙重三小儿推拿流派
孙重三老先生自幼酷爱中医,20岁时师从本县一位名叫林椒圃的老中医,自此步入医学生涯。孙老的推拿主要传自林氏,他精研了《小儿推拿广意》《厘正按摩要术》等专著,博采众家取其所长,并结合个人多年的临床实践,创立了自家之特色,编著有《儿科推拿疗法简编》《通俗推拿手册》等书。
孙老重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他认为人体的气机变化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因此,孙老提出,诊治患者时,辨证、治疗、预后等均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2]。诊病时,孙老强调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四诊并用可相互补充印证,但因儿科为哑科,小儿叙述病情的能力差,容易诊断失误,不便行问诊;又因小儿腕部短小,且小儿多不配合切诊,故在儿科临床上,孙老强调以望诊、闻诊为主,问诊、切诊为辅,从而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
孙老常用的穴位有70多个;施术时以推、按、掐、揉、运、摩、搓、摇8种单式手法为基本手法,前6种最为常用,后2种常为辅助[3]。另外,孙老还继承了林氏的“十三大手法”,“十三大手法”具有取穴全面、手法运用多的特点,疗效显著实用性强,动作优美观赏性高,备受历代推拿医家的推崇[4]。
该流派的特色操作有分推胸八道以达理气止咳化痰之效[5];拿肚角用于消腹胀、止腹痛,还可治疗泄泻、痢疾等疾病[6]。特色经验有四大手法即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运耳后高骨,主治头痛、头晕、感冒、高热、惊风等症;推天柱骨治疗呕吐;侧推大肠、推脾经、推上七节骨加减穴位用于治疗腹泻;推胸八道配推膻中治疗咳嗽[7]。
该流派将小儿呕吐分为热吐、寒吐、夹惊吐。治疗热吐方选分手阴阳、少推三关、多退六腑、运内劳宫、水底捞明月、运土入水、清脾经、运八卦、按弦走搓摩、揉涌泉;寒吐方选分手阴阳、多推三关、少退六腑、补脾经、揉中脘、掐足三里、运八卦、天门入虎口、按弦走搓摩、推天柱骨;夹惊吐方选清心平肝、掐五指节、推脾经、运八卦、推天柱骨、揉涌泉[2]。
2 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
李德修老先生幼时家境贫寒又不幸染疾,幸遇恩师怜其疾苦,赠送其清代著名医家徐谦光的代表作《推拿三字经》,并悉心指导长达8 a之久[8]。李老潜心研究,继承了徐氏的推拿手法和学术思想,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发展了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成为该流派的奠基人[9]。
该流派重视望诊[10],尤擅望印堂的五色纹察五色,并将穴位所属归于五脏,以五色配五脏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临证时,以五行生克理论为指导,根据脏腑虚实定“清补”法,指出脏腑病实则用清法,虚则用补法,实中虚用清补法[11]。因胶东地区为鱼盐之地,当地多见小儿热病、热证,故该流派在理论上重视纯阳,以清见长[12],治病擅长运用清法。该流派还首次提出“取穴只推左手”,小儿左右手上的穴位是对称的,推哪只手的效用亦是相同的,主张选取左手上的穴位是从便于医者操作的角度出发的。
该流派在临床上具有取穴少、推拿时间长、手法简练等特点。李老认为,取穴不宜多,多则杂而不专,取穴少一是表现在该流派常用的穴位不过34个,二是表现在配伍组方穴位数量少;该派又强调“独穴”,即在一个穴位上推拿时间长,但总的推拿时间较其他流派并不长,以得效为度,这一方法针对急性病效果显著[13];该流派常用的手法不外乎推、拿、揉、捣、运、分合6法,手法简练且易操作,便于掌握和推广应用。
该流派将小儿呕吐分为胃热呕吐、胃寒呕吐、伤食呕吐、阴虚呕吐、夹惊呕吐5种。胃热呕吐方选清天河水、清胃经、运八卦;胃寒呕吐方选揉外劳宫、揉板门、运八卦;伤食呕吐方选揉板门、清胃经、清补脾经;阴虚呕吐方选二人上马、揉板门、清胃经、运八卦、清补脾经;夹惊呕吐方选平肝经、清胃经、运八卦、揉板门、清天河水、揉外劳宫[14]。
3 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
张汉臣老先生少时便跟师学习中医,精读大量中医古典医籍及小儿推拿名著。张老医德高尚,为免除患儿服药打针之苦,特拜本地小儿推拿名医艾老太为师,从此致力于小儿推拿的临床与研究。张老编著有《小儿推拿学概要》、《实用小儿推拿》等书,在小儿推拿方面经验丰富,有其独到的见解。张老是将小儿推拿与现代实验研究相结合的先驱者,开展了多项实验研究,不仅证实了前人的推拿理论是有科学依据的,也为今后小儿推拿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15]。
该流派临床上重视望诊,尤擅望面色及苗窍。医者根据患者面部不同的色泽,结合症状,可以判断病位深浅、病情轻重及预后情况;望苗窍即通过望各个官窍的形态及色泽辨别脏腑的功能。此外,还提出“滞色”这一概念,即面部皮肤不舒畅,多见于外感病,通过望“滞色”来判断病情轻重。该流派认为,小儿脏腑娇嫩,易受外邪侵害,故以扶正为第一要务,但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补泻均不宜太过,过则扰乱机体阴阳平衡,故临床上清法与温法、补法与泻法常配合为用,以达阴平阳秘之效[16]。
捏挤法为该派独创,且用途广泛,主要用于大椎穴、天突穴等,起到开瘀散结、舒筋活血之效。该流派独创四穴即肾纹、肾顶、新建、新设穴,在临证处方时善于将功效相近或互补的两个或三个穴位配伍,组成“术对”或“术组”,以加强临床疗效。
该流派将小儿呕吐分为伤食呕吐、寒吐、热吐、惊吐四种。治疗呕吐主穴取分手阴阳、清四横纹、推天柱骨、揉小天心、清板门、逆运内八卦,伤食呕吐者加清大肠经、清补脾经、清天河水;寒吐者加分阴阳(阳重)、揉乙窝风、补脾经、揉外劳宫、掐揉足三里;热吐者加分阴阳(阴重)、退六腑、补肾经、清补脾经、揉二马、大清天河水;惊吐者加补肾经、大清天河水、揉二马、掐揉五指节[17]。
4 刘开运小儿推拿流派
刘开运老先生出生于中医世家,继承家族医学绝技,并将家传绝学与个人临床实践经验相结合,勇于创新探索,使汉、苗医药融于一炉,学术造诣颇深。刘老著有《小儿推拿疗法》一书,将刘氏小儿推拿流派发扬光大[18]。
刘氏首创“推五经”法,在临证时,以脏腑辨证为纲领,将小儿常见疾病分类并归于五脏,归于某脏,就推某经。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五脏生克关系,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创立了抑强扶弱、补母泻子的五经助制推拿法。五经助制是指导治疗中主补、主泻,或兼补、兼泻的依据,从而全面协调各个脏腑之间的关系[19]。
该流派推拿手法异于其他各家,医者在小儿手指螺纹面上顺时针旋转推动为补法,由指端直推向指根为清法[20]。操作上以推、揉、拿、按4法为主,摩、运、掐、提、搓、摇6法为辅,称为刘氏小儿推拿十法[21]。推拿时以开门穴即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掐总筋、分手阴阳为起始穴,且每人必做、先做,旨在开通经穴,激活气血;关门穴即拿按肩井为结束穴,有屏闭经穴,防止真气外泄之意。刘氏善于思考与总结,创立了独特的复式手法,有推背法、推腹法、推胸法和三大退热手法即水底捞明月、大推天河水、打马过天河。
该流派将小儿呕吐分为脾胃实热和心脾实热两种。治疗脾胃湿热型呕吐可选清脾经、清肝经、清心经、补肾经、清大肠经、退六腑、揉中脘、揉脐、按足三里、揉按涌泉、掐运板门、推脊;治疗心脾实热型呕吐与上方同,需加多清心经、清脾经的次数,呕吐严重者,可用三棱针刺肺俞和少商穴放血[22]。
5 小儿捏积流派
冯泉福老先生自幼时起酷爱中医,师从其父,继承了祖传的捏积术,因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深受人民的爱戴,故而有“捏积冯”的美名[23]。
因捏积法的作用部位为人体脊背部,故捏积又称捏脊。冯氏捏积术虽然看起来简单易学,但要掌握其精髓也并非易事,整个捏积操作中含有八种手法。该流派认为,小儿脾常不足,进食不易消化,容易形成积滞,积滞日久不愈则发为疳积,导致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因督脉位于脊背正中,捏拿后可振奋阳气,推动气血运行,平衡一身之阴阳,故捏积法最初用于治疗疳证、积滞等脾胃系疾病。因膀胱经位于督脉两旁,施术时膀胱经也受到相应刺激,这一经脉上分布大量背俞穴,操作时重点捏拿某些背俞穴,可治疗某些脏腑疾病,如烦躁、夜啼等,可重点捏拿肝俞、心俞;咳嗽、哮喘等,可重点捏拿肺俞、气海俞。这样一来,不仅可协调脏腑功能、加强治疗效果,还扩大了治病范围[24]。除捏积外,冯氏为了获取更佳疗效,将内外疗法相结合,内治有冯氏消积散,外治有冯氏化(消)痞膏[25]。
该流派将小儿呕吐分为乳食内积型、脾胃虚寒型、肝逆犯胃型三种。在冯氏捏积法的基础上,乳食内积者加揉板门、补脾经、运内八卦、清大肠经;脾胃虚寒者加补脾经、摩腹、推四横纹、运内八卦;肝逆犯胃者加清肝经、补脾经、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26]。
6 海派儿科推拿
金义成是海派儿科推拿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他对推拿发展史、推拿历代文献颇有研究,集历代小儿推拿医家之长,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归纳为“道法术”完备的小儿推拿学术流派,著有《小儿推拿》《中国推拿》等书。
该流派诊断疾病时强调四诊合参,但更重视验指纹和摸诊;认为推拿时是刺激以穴位为中心的部位,且范围较大,故而提出穴部的概念。金老认为,诸多儿推著作中的“大手法”“复合手法”称谓不确切,首次提出了复式操作法;在传统中医治疗八法外,提出了通法,即寻找疾病反应点,在痛点加以治疗,解除病痛。金老学承法推拿、内功推拿、丁氏一指禅推拿,操作上除了8种传统推拿手法外,还有擦、、捏等8种手法,并称“推拿十六法”[27]。
该流派将小儿呕吐分为外邪犯胃、伤食、脾胃虚弱3种类型。推拿方法有2种,其一主穴选用推板门、推膻中、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揉胃俞,外邪犯胃者加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清大肠经、揉外劳宫;伤食者可加清大肠经、清脾经、清胃经、推下七节骨;脾胃虚弱者可加补脾经、捏脊、分推腹阴阳。其二主穴选用摩中脘、推脾俞、推胃俞、按揉足三里,外邪犯胃者加抹印堂、分抹前额、拿风池;伤食者可加揉摩中脘;脾胃虚弱者加摩腹、推肾俞[28]。
7 小 结
六大小儿推拿流派历经岁月洗礼而不衰,在国内外蓬勃发展,各流派能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都与其各自的流派传承和技法特点密不可分。以上详细地介绍了各流派治疗小儿呕吐的推拿方法,且都疗效显著。但因文献记载不多、实验研究不足,使后学对小儿推拿认识不全面,另外,也因地域不同、患儿体质的差异等诸多因素影响,不确定某一流派的推拿手法是否适用于其他地区的患儿。小儿推拿因其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发展迅速,故笔者认为小儿推拿值得进一步研究,以期造福更多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