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扶阳思想运用灸法辨治慢性疲劳综合征探析*

2021-03-26孙曼索谭奇纹

中医外治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元阳扶阳心阳

孙曼索,谭奇纹

(1.山东中医药大学 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治未病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4)

文章编号:1006-978X(2021)02-0094-02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以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严重疲劳为主要症状,并伴有注意力下降、咽痛、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触痛、肌痛、多发性非关节炎性关节疼痛、睡眠障碍等一系列非特异性症状,而体格检查和常规检查均无明显异常的一种慢性疾病。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变化,CFS发病率逐步上升,已经逐渐影响到人类健康与日常工作生活,然而目前西医对CF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认识尚不明确,有研究认为,其与病毒感染、神经肌肉、内分泌、遗传、心理、免疫失衡等因素相关[1]。目前现代医学对CFS多采取对症治疗,如使用抗病毒药、免疫调节剂、抗抑郁药、镇静剂等缓解患者不适症状,但也往往难以获得满意疗效,且获得疗效报道不一[2]。而灸法尤其是艾条灸、艾炷灸、温针灸、督灸、麦粒灸等因其简便廉验的特点,已在临床与试验中获得广泛应用。

中医古今文献并未明确记载“慢性疲劳综合征”这一病名,但根据“疲劳”这一主症,中医古籍中可常见“懈怠”“懈惰”“四肢劳倦”“四肢不举”“四肢沉重”。根据其兼证,有研究将其归为“神志病”“不寐”“疼痛”“杂病”等疾病范畴。也有学者将其统称为“虚劳”。CFS临床表现多样,总归属于五脏的虚弱慢性疾病,经云:凡五脏之病,究必归肾,而扶阳思想亦重视肾中元阳的论治,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故本文着重探讨如何运用中医扶阳思想理解CFS,并基于病因病机特点,结合灸法为临床诊治CFS提供理论依据与研究思路。

1 扶阳思想概述

目前多倾向于将清末医家郑钦安第一部著作《医理真传》定为扶阳学派奠基之作,扶阳学派形成前正值温病学派兴盛,用药偏于寒凉轻灵,故郑钦安在此背景下提出推重阳气的学术主张[3]。郑氏扶阳思想上溯《周易》《黄帝内经》,中得《伤寒论》心法,下觅历代医家著述而兼采其长。扶阳思想除中医基本理论外,尤着重于治病首分阴阳,认为人身以元阴、元阳为立命之本,而以阳为主导,尤重少阴肾中之阳,主张阳主阴从。善用姜、桂、附等大辛大热药味,量重而准,结合潜阳、封髓、理中、四逆、白通诸方,对疑难杂症往往屡获奇效[4]。郑氏善于圆通运用成方,百病不离六经气化,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其扶阳思想至今仍对临床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2 基于扶阳思想探讨CFS病因病机

2.1 过劳伤及元气

CFS患者20岁~50岁为多见,尤以30岁~40岁青壮年为主要发病人群,这部分人群往往工作繁忙,休息较少,常年处于劳形劳神的状态。《素问·举痛论》云:“劳则气耗”,过劳则损伤元气。元气是人体最重要的气,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本源,元气根于肾而分元阴元阳。《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可见元阳对于人体的重要性。《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当人体较长时间超负荷工作或运动后,则肾中元阳首先会被损耗。郑氏《医法圆通》有言:“余思虚劳之人,总缘亏损先天坎中一点真阳耳。真阳一衰,群阴蜂起,故现子午潮热”,强调了虚劳的主要病机变化为先天真阳亏损。

后世多提脾为后天,脾主升清、主肌肉,中央取其运化精微而灌溉四旁,当脾阳衰微,脾失健运则疲乏、四肢倦怠,胃阳不足、脾湿太甚则腹满便溏。但郑氏认为,人身之祖气为先天,包括但不限于脾胃,人身血肉躯壳皆为后天。并在此基础上,扶阳思想认为“人之运动全在先天一团真气鼓动”“饮食虽入于脾胃,非真气鼓动不能腐熟水谷,真气鼓动,则一切饮食立刻消溶,脏腑一身立刻俱受其泽,又何尝是脾之功乎”。意为总由真阳火衰致脾阳衰微,脾失其主运化之职,且寒据中央阻其运化,阴阳不得相交,甚则脾土无生机而土气发泄欲外亡,故有上述“懈怠”“懈惰”“四肢劳倦”“四肢不举”“四肢沉重”诸症。对于全身机体来说,一旦劳伤元气,致少阴肾火衰微,CFS还可能会表现出发热、自汗、盗汗、咳嗽咯痰等兼证。阴阳当相交而不得交,阳气不得下交于阴,则浮而不藏,阴气不得上交于阳气,则失于震摄而发腾于外,故潮热频生。

2.2 长期情志不畅伤神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壮年面临的精神压力也逐渐增大。《内经》曰:喜盛伤心,怒盛伤肝,恐惧伤肾,忧思伤脾,悲哀伤肺。五脏分别对应五情,当情志太过可内伤五脏,尤以怒、思更为常见,使得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在此基础上,郑氏提出“统以一心括之”。并解释说“夫心者,神之主也。凡视听言动,及五劳等情,莫不由心感召。人若心体泰然,喜怒不能役其神,忧思不能夺其柄,心阳不亏,何内伤之有乎?凡属内伤者,皆心气先夺,神无所主,不能镇定百官,诸症于是蜂起矣”。认为情志伤人的前提是心气不足,心阳有所亏虚,在心阳虚失于震摄的情况下各脏更容易受七情侵袭而发病。张景岳有言“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同样强调了心在五脏六腑中的总领作用以及心主神的重要性。

扶阳学说认为,当心君阳气弱,往往有“发热咳嗽,少气懒言,身重喜卧,不思饮食,心中若有不胜其愁苦之境”,当阳气弱甚,阴气过盛,则“阴中一线之元阳,势必随阴气而上行,便有牙疼、腮肿、耳肿、喉痛之症”。当心阳稍弱时,悲哀伤肺则易发热咳嗽、少气懒言,思虑伤脾则易身重喜卧、不思饮食,郁怒伤肝则易心情苦郁,而当心阳进一步衰弱,则元阳可随阴气上浮而引起诸等虚火症状,如牙疼、腮肿、耳肿、喉痛等。CFS还可有失眠症状,郑氏总结为外感、内伤及精神焦虑所致:一、外感所致,外邪侵袭,损伤正气,心神不宁而不得卧,或可伴有发热、疼痛等全身疾患;二、素体阳衰,内伤所致者,或为肾阳衰不能使真水上交于心,心气不得下降,或为心血衰不能降心火下交于肾,肾水不得上升;三、忧思过度,心阳浮于上而不得下交于阴。

结合以上所述,外感邪气,劳形劳神固可诱发或加重CFS各类临床表现,但总病机实应归于机体心阳、肾阳衰微,尤其是少阴肾阳衰微为主,致上下阴阳不得相交而升降失常,中央失于温煦而运化失职,从而引起一系列以本虚为主、虚实夹杂的病变。

3 从扶阳思想运用灸法辨治CFS

CFS病机本质是本虚为主,虚实夹杂,首当甘温固元以壮肾阳,还需建其中气以复运化,交通上下使阴阳相交,并配合以饮食护理及预防保健。郑氏对此解释说“惟有甘温固元一法,实治虚劳灵丹”,提出治则为“甘温固元”,其理论或来源于《黄帝内经》“劳者温之”,以及伤寒小建中汤、复脉汤等方。

灸法是指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将其点燃后直接或者间接的熏灼体表经络及腧穴,以其温热效应为主要治疗手段的一种治疗方法。作为祖国医学传统疗法之一,古人早已认识到其有温经散寒通络、升阳举陷、防病保健等重要作用,如宋代窦材在《扁鹊心书》里提及“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明确提出善用灸法与扶阳的重要性,温能助阳,灸法以其温热效应可以作为扶阳思想的一种特殊疗法。目前研究认为,艾灸自身的作用、经络腧穴的作用及艾灸作用于经络腧穴的途径,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艾灸疗法的综合作用[5]。“甘温固元”在此处的具体施治可以理解为由艾灸的温热效应作用于阳明经脉、任脉、督脉等经脉腧穴上,通过刺激经络腧穴而对机体脏腑经脉产生温补肾阳、调中建中、交通上下的作用。

3.1 甘温固元以复其阳

扶阳思想对CFS首要治则便是“甘温固元”,故经络方面可选取任脉、督脉、阳明经及背部膀胱经等气血较为充沛的经脉,腧穴方面可选取气海、关元、足三里、肾俞等温补固元的腧穴。其中气海经属任脉,为先天元气汇聚之处,具有补气调气助阳的作用;关元经属任脉,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交会穴,同为小肠募穴,为全身元阴元阳关藏出入之地,为全身经络之根本,可培补全身元气,补肾固本;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可调和建中,佐以固本扶正;肾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肾气转输之处,可调肾气、助肾阳。大量试验与临床研究选用艾条温和灸补气海、关元以固本扶阳,足三里调理脾胃佐以扶正,证明结果可靠,疗效明显[6~8]。另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并调节全身阳气,有研究证实对CFS患者进行督灸治疗后脾肾阳虚症状得到明显改善[9]。

3.2 建其中气以复运化

既需培壮元气以固真阳之本,又需建其中气使上下交通,大补脾胃之虚,使营卫调和。肾中真阳得助后,应及时调中建中,可选取任脉及阳明经上的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等腧穴,对于肝脾不调者可配以太冲、肝俞等腧穴调和肝脾以助中气恢复。其中中脘经属任脉,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温之可和胃健脾,理气建中。有研究表明,对CFS患者中脘、关元、气海采取隔药饼灸后患者疲劳症状得到明显改善[10]。

3.3 交通上下以调营卫

人体虽有心血、心阳不足,肾阳本为一身阳气之源,补肾阳则可助心火,火中之水上升则心血得补,则心血心阳不足皆可愈,从而使水火升降有序,人体自安。真阳得助,上下阴阳相交通则诸症皆消。可上取百会,中取肝俞、脾俞、肾俞,下取太溪、涌泉。百会经属“阳脉之海”的督脉,为三阳五会,灸之可升提阳气、开窍醒神;肝俞、脾俞、肾俞为肝气、脾气、肾气输注转输之处,灸之可调和肝脾肾三脏之气,促进上下枢机运转;太溪、涌泉同属肾经,灸之可通调肾气,调阴和阳。有研究对模型大鼠百会、肝俞、脾肾、肾俞采取温和灸后,模型大鼠海马5-羟色胺含量及受体mRNA含量明显提高,疲劳症状明显改善[11]。有临床研究对以睡眠障碍为主的CFS患者采取涌泉温和灸,患者睡眠障碍得到明显改善[12]。

4 小 结

CFS属于五脏的慢性虚弱疾病,患者因长期过劳伤形致元气亏虚,肾中真阳受损,从而脾土升举无权,因长期劳神致心阳亏虚,心君失于震摄而怒思易伤肝脾。如此真阳一衰,人体在上则元阳随阴气上行,在中则寒滞堵塞而不行,在下则阳衰而阴阳无法相交,由此产生诸多病症,或疲乏,或疼痛,或不寐,或抑郁,病机总为肾中真阳亏损,治疗须温补培元为主,治则非甘温固元莫属。灸法以其温热效应,结合经络腧穴的作用,共同起到甘温固元、建其中气、交通上下的作用,并可兼以调气解郁疏肝,使真阳得助而上下通畅,促使疾病渐去而正气得复。

猜你喜欢

元阳扶阳心阳
标点符号
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谈扶阳派唐农教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
李元阳本《十三经注疏》研究述论
从共振原理看扶阳理论的治病机理及其对血管性痴呆的解读
元阳印象
前桃后杏终归无
“内部资料 注意保存”
元阳梯田
元阳普家老寨
中会国[2011]038号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中医扶阳思想理论与运用高级研修班征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