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根管填充程度对牙体牙髓病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2021-03-26杨楠
杨楠
牙体牙髓病为临床常见疾病,发病位置主要位于口腔,其主要分为牙周炎、牙髓炎以及牙髓牙周联合疾病。牙体牙髓病有发病率高的特点,且近年呈现逐步提升趋势,多数患者因为牙痛自觉就诊,治疗方式不当则会使得病情持续恶化,继而造成牙齿丧失,严重情况甚至会引发周围组织不可逆损伤。现阶段多数分析认为填充根管治疗可有效对牙体牙髓病进行控制[1]。现选取本中心76 例牙体牙髓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根管填充程度对牙体牙髓病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5 月~2020 年2 月本中心收治的76 例牙体牙髓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18 例;年龄21~60 岁,平均年龄(45.29±8.67)岁;前牙18 例、后牙20 例。观察组男21 例,女17 例;年龄20~61 岁,平均年龄(45.32±8.88)岁;前牙17 例、后牙21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均出现牙体疼痛;②患者均采用X 线诊断确诊为牙髓疾病;③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全身重大系统疾病患者;②有根管治疗史患者;③精神障碍或沟通不畅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性口腔检查、X 线牙片检查,充分了解患者牙根管、根尖状况,为患者制定根管填充方案。去除患者牙体腐质,打开牙髓腔,并进行局部麻醉后去除坏死牙髓,及时清除牙髓坏死组织钙化物。采用根管测量仪检测患者根管长度,选择大小适当的牙胶尖,并逐步后退祛除根管。选取大小适当的主牙胶尖,逐步退去根管。采用浓度为3%双氧水、0.9%氯化钠溶液交替冲洗根管,之后采用棉条吸干根管液体。同时采用棉捻置于樟脑氯酚薄荷合剂溶液完全浸湿,并将其封于根管内,采用氯化锌丁香油酚粘固剂根管暂封。治疗后1 周复诊,并使用牙胶尖根管糊剂测压填充,严密填充。进行X 线牙片检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填充治疗。
对照组患者进行超充根管治疗,填充根管位置时需确保填充剂范围完全填充腔隙,超过根尖。观察组患者进行适充根管治疗,对根尖进行清洁确保根部位置不存在任何障碍,并对手术位置认真消毒,进行注射填充,确保填充剂可均匀抵达腔隙,并将根尖周围距离控制为1 mm 之内。填充治疗后再次拍摄X 线片,依据X 线片判定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患者窦道疼痛和叩痛等症状完全消失,牙齿咀嚼功能逐步恢复,硬骨板检查后并无缺损,根尖和填充材料间距为2 mm;有效:患者窦道、叩痛等症状得到改善且牙齿咀嚼功能逐步恢复正常,根尖填充材料逐步减少;无效:患者咀嚼功能和临床症状并无改善,根尖和填充材料甚至缩小。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②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进行评定,主要包括心理功能、躯体功能以及社会功能方面,总分100 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③疼痛情况,采用视觉疼痛评分法(VAS)判定治疗前及治疗后1、3 d 的疼痛情况,总分0~10 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痊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19、12、7 例,总有效率为81.58%;观察组痊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23、14、1 例,总有效率为97.3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9,P<0.05)。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对照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25.38±2.67)、(23.94±3.41)、(19.38±4.61)分,观察组分别为(30.41±3.41)、(28.67±2.72)、(28.67±3.54)分;观察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59、6.685、9.853,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 d 的疼痛评分分别为(7.60±1.58)、(6.39±0.81)、(5.46±0.52) 分,观察组分别为(7.52±1.42)、(5.91±0.76)、(4.19±0.87)分;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2,P>0.05);治疗后1、3 d,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4、7.724,P<0.05)。
3 讨论
牙体牙髓病为临床多发口腔疾病,在治疗时以根管填充为主要手段,但此种治疗方式也需较长时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会出现患处疼痛,严重情况甚至会出现肿胀、感染等问题。根管填充为牙体牙髓病的基础性治疗方式,填充质量直接影响和决定根管的效果。
进行根管填充治疗时,主要采用填充剂通过具体填充方式予以填充,之后分析填充效果。填充治疗过程中需完全清除根管刺激源,之后完全消毒,同时充分利用牙尖周围血流组织帮助其自主修复,也对各种坏死牙髓、牙根尖周进行治疗,帮助患者恢复牙齿功能,确保患者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同时在根管治疗时填充为主要步骤,因此患者完成根管制备后需去除各种坏死牙髓,之后关联根管、根尖周组织,避免出现二次感染。依据临床研究,主要采用超充方式进行治疗,但常会使得牙齿出现细菌侵袭,同时细菌也会于根管内持续生长,最终使得周围牙周组织出现感染,也会使牙根尖出现免疫排斥反应,进而对预后效果产生严重影响[2,3]。深入分析原因发现,与根管制备过度有关,过度制备会使根管受到严重细菌污染,侵袭患者根尖组织。由于超充治疗时存在闭合性差的问题,进而使得根尖液流至根管,引发感染和牙齿肿胀等问题。但也有研究认为,患者牙齿根尖位置损伤较为严重时可采用超充方式填充,可有效帮助患者愈合。但依据本次研究发现,超充填充方式会使患者根尖位置出现排斥问题,进而影响预后。采用适充根管治疗则属于更为科学的治疗方式,此种治疗方式不仅可减少感染,同时闭合性更好,因此可有效降低患者疼痛,提升治疗效果[4,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适充根管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超充根管治疗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种状况主要原因为超充治疗时使得填充材料和根尖距之间有较大空隙,也会使得牙体牙髓患者牙根细菌感染几率持续增加,进而影响治疗效果。采用适充根管治疗时则会确保填充材料和根尖之间紧密结合,牙髓和牙体之间建立相对封闭、安全环境,继而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同时对患者治疗后疼痛问题进行分析后发现,治疗后1、3 d,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采用超充根管治疗时填充材料和根尖无法紧密接触,根尖较为稀疏且空间更大,因此会出现感染问题,进而使得患者出现疼痛,同时也会加剧患者根管堵塞风险提升疼痛率,因此适充根管治疗患者疼痛评分更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发现,适充根管治疗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为(4.31±1.06)分,患者并未出现严重疼痛和不适,研究结果和本次分析一致[6]。对比超充根管治疗和适充根管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当患者采用适充根管治疗时不仅可有效降低患者疼痛评分,同时也可提升生活质量。此种情况与采用适充根管治疗时有效减少根尖位置填充所引发的免疫排斥反应及减少细菌感染有关,患者在生活中可正常饮食和生活,继而使得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对比其他分析,多数学者认为适充根管治疗时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本次分析一致[7]。
综上所述,为牙体牙髓病患者采用适充根管治疗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整体效果显著,疼痛情况改善明显,有临床应用价值。但本次研究选取的患者例数较少,因此使得研究结果并无广泛代表性。在今后研究中为提升系统性和理论性,也需对其他学者研究理论进行分析,通过此种方式有效提升研究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