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比较
2021-03-26刘晗
刘晗
全球每年平均诊断出93 万新增胃癌病例,胃癌是全球癌肿相关死亡率的第二大原因,约70 万人死于胃癌。国内早期胃癌因隐匿性较强,大部分胃癌病例确诊时已为进展期[1]。Ⅱ、Ⅲ期胃癌为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 病变局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的腺癌或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有90%的术后5 年生存率,因此手术是治疗最有效方法[2]。随着临床诊断方法不断的更新,早期胃癌检出率也随之上升。腹腔镜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腹腔镜手术作为一种新型微创治疗技术,优势在于患者手术创伤小、恢复日常活动快、体表瘢痕小以及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因此该手术方式在国内外腹部外科界得以广泛推广[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7 年5 月~2018 年5 月收治的74 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和微创组,每组37 例。传统组患者中男21 例,女16 例;年龄32~76 岁,平均年龄(46.8±10.2)岁;腹部有手术史6 例;平清扫范围D1 7 例,D2 30 例。微创组患者中男22 例,女15 例;年龄31~78 岁,平均年龄(47.2±10.3)岁;腹部有手术史7 例;平清扫范围D1 8 例,D2 29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术前胃镜下活检检查明确为早期胃癌;符合手术指征且可接受手术治疗;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脏器疾病;手术、麻醉禁忌证;大面积淋巴转移;无法配合随访。
1.2 治疗方法
1.2.1 传统组 患者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完善术前准备,仰卧体位,全身麻醉。常规消毒后于腹部中间行10~12 cm 切口,逐层切开,检查病变位置和周围组织,清扫淋巴结,取出病变组织送病检,留置引流管,并逐层缝合。
1.2.2 微创组 患者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仰卧体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肚脐下行1 cm 切口,置入套管针,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气腹[压力要保持在12~15 mm Hg(1 mm Hg=0.133 kPa)]。取4 个穿刺点即两侧腋前线肋骨边缘以下2 cm 的地方,和锁骨中线肚脐以上2 cm。缓慢分离横结肠系膜前部、胃结肠韧带以及大网膜,结扎肝总动脉、十二指肠动脉以及固有动脉。清扫淋巴结进行,施行全胃切除手术或是次全胃切除手术,取出病变组织,送病理,然后将切口缝合。两组均术后常规换药、予抗生素使用预防感染,常规术后饮食、康复建议指导。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期间复发率、死亡率。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术中出血量、胃肠减压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Clavien-Dindo 分级:任何没有生命危险异于术后恢复过程,可对症处理(解热、镇痛、止吐、利尿、调节电解质、物理治疗等),无需药物及其他治疗为Ⅰ级;需提供药物治疗(如输血和全肠外营养)为Ⅱ级;需介入治疗为Ⅲ级,并分不需要全身麻醉的Ⅲa 级和需要全身麻醉的Ⅲb 级;需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管理Ⅳ级,单个器官衰竭分为Ⅳa 级,多个为Ⅳb 级;因并发症而死亡为Ⅴ级。随访2 年,统计随访期不同时间的复发率与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72.35±8.26)min、胃肠减压时间(1.96±0.27)d、首次下床时间(1.85±0.26)d、住院时间(6.72±0.75)d 均明显短于传统组的(96.73±10.87)min、(4.02±0.58)d、(2.43±0.27)d、(8.92±1.02)d,淋巴结清扫个数(21.43±2.07)个多于传统组的(19.52±1.93)个,术中出血量(148.58±20.92)ml 少于传统组的(268.92±30.81)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862、19.586、9.412、10.570、4.105、19.656,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微创组患者术后发生2 例(5.41%)Ⅰ级并发症,1 例(2.70%)Ⅱ级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8.11%;传统组术后发生3 例(8.11%)Ⅰ级并发症,4 例(10.81%)Ⅱ级并发症,2 例(5.41%)Ⅲa 级并发症,1 例(2.70%)Ⅲb 级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7.03%。微创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73,P=0.032<0.05)。
2.3 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复发率、死亡率比较 微创组患者随访0~1 年复发0 例(0),1~2 年复发1 例(2.70%),随访2 年复发率为2.70%;随访0~1 年死亡0 例(0),1~2 年死亡1 例(2.70%),随访2 年死亡率为2.70%。传统组患者随访0~1 年复发1 例(2.70%),1~2 年复发2 例(5.41%),随访2 年复发率为8.11%;随访0~1 年死亡1 例(2.70%),1~2 年死亡1 例(2.70%),随访2 年死亡率为5.41%。微创组随访2 年复发率、死亡率均低于传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7、0.347,P=0.304、0.556>0.05)。
3 讨论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水平不断进步,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也随之变化,进而引发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亦随之增长。在现代高速运转的社会中,消化系统出现疾病的人群较多,尤其在年轻人群中。而在消化系统疾病中,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癌症疾病已经不仅仅是老年人群的疾病,最近几年内的研究发现[4],其有着年轻化的趋势。近年来,虽然发病率较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考虑与健康意识提升有关),但是在男性患者中胃癌仍仅次于肺癌,位于第2 位;在女性患者中也仅次于乳腺癌及肺癌,位居第3 位。根据大量的文献报道[5,6],胃癌的早期发现至关重要,早期胃癌较进展期胃癌在术后生存率上差异显著,早期胃癌的术后5年生存率能够达90.5%~93.6%,明显高于进展期胃癌的37%~52%。而胃部疾病临床较为常见,因此多数患者在有不适症状时,均未有明显的重视,而待长期的胃部疾病衍变成恶性肿瘤,已经错过早期手术的优势。在韩国及日本已实施胃镜筛查等相关的疾病监测措施,能及早地筛查发现胃癌。而我国医疗水平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进步,检测技术与手段也较多,操作也相对简单。伴随着我国国民对健康的需求增加,定期进行身体健康体检的人数也随之上升,因此早期胃癌诊断率也伴随此出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外科手术作为胃癌的根治性治疗成为了共识,以往常规开腹切除恶性肿瘤的手术方法因临床长期的应用获得较好的效果,被临床医生所青睐。随着科技以及医疗器械的快速发展,微创手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以微创而著称的腹腔镜越来越得到临床术者的青睐,而腹腔镜胃癌全胃切除术可达到与传统开腹手术相当的手术效果,快速康复期、较低的术后疼痛感及较短的术后住院时间等,证实了该技术的可行性。但是全胃切除因胃周血供丰富、解剖层次复杂、脾门淋巴结清扫及重建消化道困难,因此对手术过程、术后护理均为较大的挑战。腹腔镜技术切口小且具有独特的放大作用,清晰地显示局部组织结构,被较多应用于腹部手术,其优势多于传统开腹,已经获得临床认可[7]。本研究中,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胃肠减压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组,淋巴结清扫个数多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随访2 年复发率、死亡率均低于传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李娟等[8]研究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在早期胃癌患者的治疗中以手术治疗为首选,可获得较低的复发率与死亡率。其中采取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胃肠减压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增加淋巴结清扫个数,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少,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