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小儿肺炎中病原体感染的临床分析
2021-03-26刘艳夏
刘艳夏
(广东省中山市坦洲医院,广东 中山 528400)
0 引言
肺炎(Pneumonia)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指的是因为诸多病原体、药物、过敏、免疫损伤以及理化因素等诱发的肺间质、肺泡以及终末气道的一种炎症,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并且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显示,肺炎当前依然是导致5 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1]。根据不同发生地区,小儿肺炎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院内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和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其中后者比较常见,但是尚不明确其病因,可能与支原体、病毒以及细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有关,并且不同年龄儿童的发病情况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因此,本文对不同年龄小儿肺炎的病原体感染情况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期间收治的小儿肺炎患儿48 例为研究对象,年龄6 个月至10 岁,平均(5.2±2.6)岁,其中20 例为女孩、28 例为男孩,根据年龄将其分为四组,分别为>6 岁组(n=10)、3<年龄≤6 岁组(n=10)、1<年 龄≤3 岁 组(n=20)以 及0<年 龄≤1 岁组(n=8)。入选标准:①符合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a.近期出现咳痰、咳嗽症状,部分可有胸痛;b.出现发热症状;c.存在肺实变体征,且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②临床资料完善;③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④患儿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或先天性心脏病者;②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者;③过敏性肺炎或异物吸入性肺炎者;④既往有结核感染病史者。
1.2 方法
于入院当日,对患儿的痰液标本进行采集,在2h 内送至微生物时检验,即在沙保氏、巧克力、麦康凯以及血平板等培养基上接种痰标本,在5%CO2 的培养箱中放置18-24h 后,鉴定细菌类型,并且操作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避免违规操作。同时,采集血液标本,检测肺炎支原体(MP)。
1.3 观察指标
运用荧光显微镜在400 倍放大下对结果进行观察,包括6 种病原体,分别为副流感病毒(PIV)、肺炎衣原体(CP)、肺炎支原体(MP)、肺炎克雷伯菌(kpn)、肺炎链球菌(SPn)以及金葡萄球菌(SA)。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由SPSS 20.0 软件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并且运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以P<0.05 表示有差异。
2 结果
2.1 病原学检测结果
本组的48 例患儿中,共检出36 份病原阳性标本,阳性率为75.0%(36/48),其余12 份为阴性,阴性率为25.0%(12/48)。在36 份阳性标本中,28 例感染1 种病原体,占77.78%(28/36),8 例感染2 种病原体,占22.22%(8/36)。在36 份阳性标本中,14 例为女孩,占38.89%(14/36),其余22 例均为男孩,占61.11%(22/36)。同时,在检测的6 种病原体中,肺炎支原体占有较高的比例,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以及金葡萄球菌等
2.2 不同年龄患儿的病原学检测结果
在36 例阳性患儿中,年龄>6 岁组的阳性检出率 为80.0%(8/10);3<年 龄≤6 岁 组 的 阳 性 检 出率 为80.0%(8/10);1<年 龄≤3 岁 组 的 阳 性 检 出 率为80.0%(16/20);0<年 龄≤1 岁 组 的 阳 性 检 出 率 为50.0%(4/8),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
2.3 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检测结果
在36 例阳性患儿中,8 例为混合感染,感染率为22.22%(8/36),并且在4 个年龄组中,与其他组相比,3<年龄≤6 岁组的合并两种病原体感染发生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病原体检测情况
表2 不同组别的混合感染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肺炎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居于首位。因为各地区在医疗水平、经济发展以及气候条件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病原谱构成有所不同,使得其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体征以及表现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有研究[2]发现,不同病原体导致肺炎的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肺炎的五大典型临床特征为肺部固定湿罗音、呼吸困难、气促、咳嗽以及发热,但并不是所有患儿都具备以上临床表现,其诊断难度大,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情况。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肺炎病原学的研究报道明显增加,当前认为,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导致儿童肺炎感染的一个主要病原。有学者[3]在文献报道中发现,肺炎支原体导致的肺炎在儿童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且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儿童所在的地理位置、流行年份以及年龄等有关。马红萍[4]等在研究中发现,小儿肺炎病原体感染以支原体、病毒以及细菌为主,其中病毒和细菌占有较高的比例。有文献报道,在小儿肺炎患儿中,小儿支原体肺炎占有较高的比例,并且具有起病隐匿、病程长的特点,若不及时治疗,可出现诸多并发症如心肌细胞损害、肺不张等,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安全[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9 种病原体中,支原体感染占有较高的比例,并且年龄>6 岁组的肺炎支原体检出率最高,居于首位,而0<年龄≤1 岁组的支原体感染率最低,其原因与婴幼儿与外界环境接触少,其感染风险低有关,并且还与母体保护性抗体的活动空间大小和体内存在时间有关。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的细菌病原体有很多,包括肺炎支原体、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肺炎链球菌等[6]。有研究发现,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的发生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在药敏试验中,发现其对第3 代头孢菌素的敏感率较高,通常>90%。国外学者Liang Su[7]等在文献中报道,细菌性肺炎的感染率与年龄呈反比关系,即年龄越小,越容易发生细菌性肺炎。而王军[8]等在研究中,选择肺炎军团菌肺炎住院患者53 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行PCR 检测,发现嗜肺军团菌的阳性率为9.4%。同时,本次研究发现,儿童肺炎感染还存在混合感染的情况,尤其是3-6 岁儿童,其原因主要为上幼儿园期间人员密度大,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机会多,增加了混合感染的风险。
综上所述,在小儿肺炎中,肺炎支原体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原体,并且3-6 岁小儿更容易出现混合感染,应该及时行病原体检测,不仅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还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