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残疾大学生感恩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2021-03-26王艺霖
王艺霖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2)
一、问题提出
自2015 年3 月5 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 计划后,“互联网+”作为一种时代背景,不仅对各行各业,也对人们的思想、认识、心理、个性、习惯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的普及, 让高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 学生通过网络就能接触到社会上各种思想。然而有些学生还未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 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 尤其是一些负面的拜金思想、实用思想以及享乐思想的影响, 这些不良影响极易让学生迷失方向,大学生中不知感恩、以怨报德等行为屡见不鲜。残疾大学生因其身体存在缺陷,相较于健全人受到的关心和帮助更多。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党和政府通过各项法律、政策等措施保障残疾人在各方面的权力和利益,残疾大学生理应有着更加强烈的感恩意识。然而,近年来,有关残疾大学生不懂感恩的报道却不时见诸报端,究竟残疾大学生感恩现状如何?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后,社会对于感恩的关注越来越多[2]。“感恩被认为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特质,感恩特质高的人在积极情绪情境下表现出更多的感激情绪”[3]。当个体受到别人的恩惠时,产生感激的体验,即认为别人的帮助行为是利他的、珍贵的,并且非常珍视他人的行为[3]。个体从出生就受到来自家庭的恩惠,Klein(1957)认为人类最早的感恩开始于婴幼年,妈妈的乳房是爱和营养的来源,婴儿因此对妈妈怀有感激,所以常常报以微笑和对妈妈的依恋[4]。已有研究发现,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支持作为社会支持中的首要部分,与感恩呈显著正相关[5]。残疾大学生在社会层面接受到的政策资源和支持较相似,但不同个体所接受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则具有特殊性,家庭支持是否能够预测残疾大学生的感恩水平?目前此方面的已有实证研究少之甚少。因此,研究残疾大学生的感恩现状及与家庭支持的关系很有必要。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及测量工具
1.被试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浙江省唯一以招收残疾学生为主的高等教育专科院校——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调查对象为该校所有肢体残疾的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150 份,回收有效问卷112 份。
2.测量工具
本研究感恩的测量采用中文版六项目感恩问卷(Gratitude Questionnaire Six, GQ-6)(McCullough等,2002)[6],采取7点计分,共6 个题目,该量表被广泛运用,且有较好的信度。经过反向题目处理后,被试在各题中得分越高,表明感恩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76。
本研究家庭支持的测量选用2013 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2013)问卷中测量家庭支持的分量表,共3 个题目,分别为“家庭成员之间能互相获得经济支持”“家庭成员之间能互相获得精神支持”和“家庭成员之间能互相获得情感支持”。计分方式为5 点式,得分越高,表明所受到的家庭社会支持越多,在本研究中该分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2。
(二)研究程序
本研究要求学生填写所提供纸质问卷中的所有内容,问卷采用匿名填写,回收的问卷仅用于学术研究。所收集数据采用SPSS17.0 进行录入和分析工作。
三、研究发现
(一)被试的基本信息
被调查的肢体残疾学生中,平均年龄为21.24 岁(sd=2.665),其中男生65 人,女生44 人,3 人性别信息缺失;大一50 人,大二27 人,大三35 人;独生子女27 人,非独生子女84 人,其中1 人信息缺失;城镇户籍27 人,农业户籍84 人,其中1人户籍信息缺失;父亲受教育程度中小学以下4 人,小学18 人,初中50 人,高中20 人,中专3 人,大专10 人,大学及以上6 人,其中1 人父亲受教育程度信息缺失。
(二)肢体残疾大学生感恩的基本情况
就感恩问卷各题目得分情况看,被试肢体残疾大学生在感恩量表中6 道题的平均分均高于理论中值,且每道题目回答“少许同意”“同意”和“非常同意”的学生所占百分比均超过50%。见表1 所示。
表1 被试在感恩问卷中各题目得分情况
就感恩问卷的总分来看,若将感恩总分分为三个水平,分数在14 分及以下的学生人数为0,分数在15~29 分之间的占25%,分数在30 分及以上的占75%。即25%学生处于中等感恩水平,75%的学生处于高等感恩水平。
(三)影响肢体残疾大学生感恩的因素
1.肢体残疾大学生感恩水平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为了解感恩在性别、年级、独生子女、户籍地、父亲受教育程度等变量上的差异,研究根据不同的变量类型采用不同的差异检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感恩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显示,在满足方差齐性的基础上(F=0.65,p>0.05),女生在感恩总分上显著高于男生,详见表2。
表2 感恩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m±sd)
2.家庭支持对感恩的影响
为了解肢体残疾大学生感恩与家庭支持的相关情况,将感恩总分及家庭支持各维度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支持中经济支持、精神支持、情感支持以及家庭支持总分与感恩分别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学生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越多,其感恩水平越高(见表3)。
表3 家庭支持与感恩的相关分析
为检验家庭支持对感恩的影响作用大小,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从结果中可看出家庭支持对肢体残疾大学生感恩的回归效应显著,具有预测作用,能够解释感恩变异的12%。见表4。
表4 家庭支持对感恩的回归分析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调查112 名肢体残疾大学生的感恩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残疾大学生感恩现状提供了实证数据,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所调查肢体残疾大学生感恩水平较高。这说明,平时新闻报道和身边经历存在以偏概全的情况,残疾大学生对他人、社会存有较高水平的感恩之心。
第二,残疾大学生感恩水平在性别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7-8]。这可能源于女性的移情能力普遍高于男性,能够更好的反应感恩这种对利他主义的认可和欣赏的移情[8]。
第三,残疾大学生的家庭支持与感恩存在显著正相关,即残疾大学生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越多,其感恩水平越高;感恩水平越高,感受到的家庭支持也越多。家庭支持作为社会支持的一个方面,对感恩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这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5]。正如Fredrickson 提出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中的观点,积极情绪具有构建和拓展个体资源(如家庭支持)的作用,感恩作为一种积极情绪,一定程度上拓展个体的家庭支持[3]。感恩是个体回应他人善意帮助和社会支持的一种道德动机,这种动机使得高感恩水平的个体更易觉察到来自家庭等方面的社会支持[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