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市高校大学生生态素养现状调查:四个维度的分析

2021-03-26叶芬梅姬傲丹肖婷婷黄梦瑶

科学咨询 2021年11期
关键词:场域伦理问卷

叶芬梅 姬傲丹 肖婷婷 黄梦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法政学院;2.数学与统计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4)

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共建人类绿色家园成为全球性议题。我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要促进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也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变革,形成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大学生是未来推动自然、社会与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力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素养,丰富大学生的生态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规范大学生的生态行为、塑造大学生的生态情感,对于可持续发展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从生态知识、生态行为、生态伦理、生态情感四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对南京市高校大学生生态素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分析,以期能对今后大学生生态素养的培养提供参考路径。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了江苏省南京市部分高校,调查对象为高校大学生,调查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问卷调查形式,调查时间集中于2019 年12 月至2020 年2 月,共发放问卷1 200 份。问卷数据通过SPSS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剔除了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有效样本数980 份,有效回收率为81.7%。

(二)基本情况

问卷共有题目30 题,包括了5 个测量量表,这5 个测量量表分别涉及了大学生在不同的场域内生态知识、生态情感、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方面的现状。在有效回收的问卷中男性占比48.3%,女性51.7%。数据基本情况如下表:

表1 数据基本情况表

二、数据分析

根据问卷的数据分析,我们将从生态知识、生态情感、生态伦理、生态行为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问卷分析,进一步地综合问卷结果的分析,探寻大学生当下存在的具体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改进机制。

(一)生态知识

随着政府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的提高,相关社会宣传的加强,广大民众对于基本的生态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普遍较高。生态环境部2020 年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公众对生态环境知识的掌握情况总体良好,平均答题正确率为68.6%[1-2]。问卷中,我们选取了有关“垃圾分类”“野生动物保护”“大气污染”等较为简单的生态环境问题,相关题目共7 题(如图1)。在生态知识方面,绝大部分大学生具备较好的生态知识基础,有67.4%大学生认同生物种类正在下降,但仍然有33.6%的大学生选择“错误”或者“不知道”。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生物种类方面的认知还比较薄弱。同时在垃圾分类、工业污染、环境与经济方面,大学生的认知也较为薄弱。

图1 生态知识测评折线图

同时,我们在对大学生加入生态环保志愿组织、浏览相关生态环境的新闻资讯意愿做了一个调查,发现近一半的大学生对于生态知识的学习意愿较低,只有36%的大学生表示一定会浏览有关生态环保的新闻资讯,表示一定会参加环保志愿组织的大学生不超过30%[3-5]。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对于生态知识的掌握仍处于中等偏低的水平,由此体现出了学校、政府、社会等对于生态知识教育的不足,学生对于学习生态知识意愿缺乏足够的动力。

(二)生态行为

在有关于生态行为的测评中,我们发现,平时经常“外出自带购物袋或水壶、水杯”的人占57.7%,从不“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会为了抄近道而踩踏草坪”的比例仅占38.7%,这样的占比所反映的生态素养培育情况是不太乐观的。

其中,通过对于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的调查(图2),不难发现,大学生群体垃圾分类意识、习惯较差,由此可以看出,如今对于生态行为的培育、规范仍然处于缺位的状态,而这正为学校、社会、政府、市场等诸多场域提出了一定的培育要求。

图2 垃圾分类行为测评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表2),学生对于生态的关注度普遍较低,大学生对于贴近自身生活的生态文明问题行为表现得积极,而对于那些与自己有间接利害关系方面的行为表现较为消极。52.6%的学生很少关注生态环境相关新闻报道,48.5%的学生表示很少主动学习生态环境相关知识。而针对于日常生活环保方面,72.6%的学生从不外出自带购物袋或水壶,同时有24.4%从不向他人宣传生态环保理念,结果所体现的学生生态行为素养水平较低[6-7]。

表2 关于部分生态行为的测评百分比

生态行为是生态素养的外在体现,当生态知识、生态伦理、生态情感得到提升时,个体的生态行为就有一个较好的表现,只是这需要较长时间的沉淀及升华过程。

(三)生态伦理

生态伦理指的是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其显著的特点是认为社会价值优先于个人价值,属于道德范围,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政府以及社会场域来看,现下很少有较为广泛且具体的对于生态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由此使得大部分大学生仍一直以人类主导自然的角度看待生态保护,这一点可以从关于生态伦理的测评表(如表3)“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提高人民收入”一题看出,仍有71.7%的大学生对于保护环境仅为提高经济水平持较赞成意见。同时,有高达39.5%的大学生认为人类生来就有权管理大自然,不仅如此,还有35.9%的大学生认为人类有能力改造大自然。此外,在其他相关的生态伦理问题方面也显示出了当今社会还有许多大学生的生态伦理观尚存部分问题。

表3 关于生态伦理的测评表

通过调查,如今仍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有强烈的“人本位”观念,以一种“上位者”的姿态对待生态环境,而此恰恰与良好的生态伦理观相悖,体现出了南京市高校大学生尚缺乏较为正确的生态伦理观。

环保部门2014 年发布的《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指出,受访者“政府依赖型”明显,7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和环保部门对“美丽中国”建设负主要责任。由此可见,政府以及社会环保组织对于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四)生态情感

生态情感是大学生在心理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以及对其所生存的具体环境的敏感度,以及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持的态度,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良好的生态情感离不开正确的生态意识的支撑,培育生态意识,有助于增强公民的环境责任感和生态使命,是提高公民环境素养的关键,核心生态意识是对自然的友善意识,人类必须对自然持有友善的态度,承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和谐对话,从而拥有正确的生态情感[8]。

在对于大学生生态情感的调查(图3)中,“我经常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周围自然环境的好坏很影响生活幸福感”等表现了大学生对于生态的一种主观感受。问卷测评结果显示,大家对于生态情感的认知还比较宽泛,具体体现在对于“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大家表示出了较为普遍地认同,67.6%的受访者对此表示出了赞成,而对于“参加环保公益活动能让我感到心情愉悦”以及“周围环境的好坏影响生活幸福感”的较为具象地体现生态情感的问题,其赞成率与前一问有较为明显的差距,仅为42.2%和56.9%[9]。

图3 生态情感测评

此外,通过对生态环保责任主体认知情况调查,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较为薄弱,只有39.3%的大学生认为公民是环保的责任主体。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生态环保主要是企业、社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责任,只有较少一部分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公民是环保的责任主体。对于责任主体的认识不到位,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的生态素养的培育[10]。

三、结束语

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关键所在,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11]。高校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生态社会的未来建设者,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生态素养至关重要。如前所述,通过对南京高校大学生生态知识、生态行为、生态伦理和生态情感四个维度的调查分析,发现南京高校大学生生态素养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生态知识方面,大学生在垃圾分类、工业污染、环境与经济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同时大学生的生态知识学习意愿总体没有达到较理想的水平,大学生接受到的生态知识教育存在不足;二是在生态行为方面,学生对于生态的关注度普遍较低,对于贴近自身生活的生态文明问题行为表现得积极,而对于那些与自己有间接利害关系方面的行为表现较为消极;三是在生态伦理方面,大学生群体广泛缺乏一种相对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四是,在生态情感方面,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较为薄弱,生态情感的认知较为宽泛。

在高校就读期间,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其在校的学习、生活以及由此建立的与其他师生间的关系对大学生生态知识的积累、健康生态行为的形成与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毕业后的大学生将以社会成员的身份参与工作、公共生活,他所处的工作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社会风气等均对其生态情感和生态伦理等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大学生自小生活的家庭环境包括家庭成员的生态素养状况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生态素养的养成。鉴于此,今后可借用布迪厄的“场域”概念,进一步探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场域中大学生生态素养的差异,分析场域与生态素养之间的内在关系,为增进大学生生态知识,培养大学生生态情感与伦理意识,促进其生态行为的习惯化提供场域研究的新视角,这也是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场域伦理问卷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场域视野下的射艺场建筑文化探析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