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优化
2021-03-25朱小为
朱小为
摘 要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课程实施的教学与评价建议上倡导议题式教学方式。如何做好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议题式教学设计,是当前中学思政课教学面临的重要难题,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行为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实际教学案例入手,通过教学目标议题化、议题操作活动化、活动过程知识化和知识迁移生活化四个环节阐述并探索当前思政课的议题式教学优化路径,贯彻并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总体要求。
关键词
核心素养 议题式教学 思想政治课 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1]。在课程实施的教学与评价建议上,《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倡导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强化辨析,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优化案例,采用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教学形式;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是目标,议题是载体,活动是关键,生活是本真。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既要立足实际深耕教材,又要具有一定的高阶性和创新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科育人价值。
一、教学目标议题化
新课标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建设活动型学科课程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路径选择,而议题式教学是活动型课堂的最佳选择。由此可见,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设计好开展活动的议题。教学目标议题化,不仅要依据结构化的学科内容,而且要提供序列化的活动设计并拥有可操作的测评。
以新教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课第一框“伟大的改革开放”一课为例,笔者依据学情,立足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设计了本课的总议题:改革开放何以伟大——我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围绕改革开放这一核心概念,通过教材分析,从“必由之路”的视角梳理出“破冰之旅”“史诗之旅”和“筑梦之旅”分别对应改革开放的开端、过程和走势,形成了本框的整体架构。根据这一架构,设计三个序列化子议题:破冰之旅——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何实现伟大转折?史诗之旅——改革开放书写了哪些壮丽诗篇?筑梦之旅——如何把握改革开放的今天与明天?这样就使课案中的核心概念和分解概念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针对学习难点。
议题的设置是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课堂的重要途径。本课议题的设置要充分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国情大背景,要针对学生实际铺展好政治底色,答好时代之问。把总议题设置为“改革开放何以伟大——我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辨和探索欲望,而且指出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三个序列化子议题的设置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认识改革开放的开端、过程和走势,让学生在一步步的探索中领悟改革开放的伟大,从而强化自身的政治认同。
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明任务,做好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工作,要积极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素养。议题的设置是一堂课的整体架构,必须旗帜鲜明、方向明确、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发展。
二、议题操作活动化
议题操作活动化以创设情境为载体。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发生于情境之中。崔允漷、王中男指出:“有利于学习发生的情境应是一种真实的社会情境、实践情境和文化情境。”[3]由此可见,如何创设情境引导活动就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在“伟大的改革开放”课例中,笔者依据学情,以歌曲《春天的故事》作为情境导入的切口,引导学生回答歌曲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进而切入改革开放的主题。按照“入境—入议—入理”的思路分别在三个子议题中创设情境,并以课堂议学活动单的形式投放到学生手中。
议题一对应的是改革开放的开端。选取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1978年5月有关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10月邓小平受邀访日以及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几个标志性的重要历史事件,通过“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来诠释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通过进一步让学生讨论回答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来深刻理解“破冰之旅”。
议题二对应的是改革开放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观看短视频《改革开放40年:改变中国影响世界》,要求结合教材文本和视频内容,围绕改革开放的展开、发展和深化,在小组成员商议、争议和建议的基础上撰写并展示关于改革开放的新闻通稿。学生通过视频体验和教材文本对比,讨论与整合新闻通稿的内容能够深刻体悟到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及其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体悟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我们必须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实行改革开放,进而明白了“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这一国家发展逻辑。
议题三对应的是改革开放的走势。播放《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40年》短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感受并概括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视频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两个问题分别对应的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利于帮助学生分别从历史和现实层面去理解和把握改革开放的伟大走势。
通过以上各个环节的活动和体验,让学生总结“改革开放何以伟大”这一总议题。通过小组内部以及小组之间的进一步商议、争议和建议,学生的展示基本上逐步概括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之处在于实现了伟大的转折、走出了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铸就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等。
新时代的思政课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时代之问,就要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而“政治底色”是立德树人所要求的第一属性。这就要求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性,要求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于是本课最后设计了一个开放性话题:责任与担当——“我为国家改革开放献计献策”信息发布会。让学生自选角度模拟新闻发布会为改革开放献计献策,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三、活动过程知识化
核心素养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而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3]。议题设置和情境创设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课堂活动是学生发现问题的关键环节,也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课堂活动知识化指的是学生的活动范围应该以章节的知识范围为坐标,应该有明确的知识价值取向,而不是脱离教材文本的无序活动。
在知识文本化、符号化的今天,活动过程的知识化很容易剥离了知识的文化功能从而走向功利化的知识崇拜。如何避免工具化的教学所带来的对政治文化积淀的冲击是摆在思政课教学设计前的一大难题,也是思政课教师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学生依托议题框架展开议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适时做好引领工作。从总体上宏观要求到深入小组内部引导再到个别指引,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一个不断走动、眼动和心动的状态,这样才能实时监督和避免学生的活动走偏,才能实现活动过程知识化。
其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要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打好政治底色,要通过各种案例和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学习不断地体悟、理解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这样才能把知识的获取和文化的积淀合而为一,才能避免功利化的知识崇拜,也才能从根本上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最后,教师在学生的课堂议学活动中要把握好自己的参与度,是适时引领而不是处处干涉。课堂活动涉及各种体验和交流、各种激辩和探索,这是学生的深度学习过程。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由瑞典哥德堡大学研究者Ference Marton等人基于学习本质的层级理论[4]提出。目前,国内学者通过研究,对“深度学习”的公认理解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5]因此,当学生全身心地处在深度学习过程中时,教师不应该轻易打破学生的活动和思考,否则极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和方向。
四、知识迁移生活化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的教学与评价建议上,强调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思政课的教学如果只局限于课堂、脱离社会生活的话,只会陷入空洞的说教、单纯的知识传递和枯燥的应对怪圈,很难取得发展。理论是和实践对接的,教材文本的政治理论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紧密联系的,不是孤立的存在。
在“伟大的改革开放”课案中,教师可安排学生参观关于改革发展的展览馆,观看改革开放给社会变迁带来巨大变化的视频资料,列举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以及谈谈自身的所听所想等,这样就会调动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认识和对接新的知识。一方面可以发现学生的认知短板及时了解学情,另一方面从社会生活实际入手可以更好地实现知识迁移生活化。
建构主义强调:“每个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他们已经形成了相当的经验。”[6]因此,知识只有回归生活的本真才会产生深刻的生命情感体验,也才会真正地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一定要充分认知学情,立足社会生活,才能让知识的获取、核心素养的培育找到归宿从而落地生根。
知识迁移生活化是学生真正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路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价值澄清的引导者。学生通过课堂议学活动会形成各种各样的认识,相互之间也会形成各种各样的评价,教师如果没有及时进行价值澄清和引领,那前期的课堂活动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让活动认知回归社会生活经验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探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新教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教师的教学很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索然无味的境地。这就要求课程内容要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内容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教学目标议题化、议题操作活动化、活动过程知识化、知识迁移生活化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设计真正符合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也才能讓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符合学生的发展实际,更好地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 崔允漷,王中男.学习如何发生:情境学习理论的诠释[J].教育科学研究,2012(07):31.
[3] 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3.
[4] Marton,F.,Saljo,R.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 in Learning:Outcome and Proces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6,(46):4-11.
[5] 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13.
[6]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4.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