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教室环境中互动行为的变革与分类

2021-03-25黄威荣吴贤琼郝羽秋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变革师生教室

黄威荣 吴贤琼 郝羽秋

摘   要

智能教室环境中的教学互动比非智能教室环境中更加有效。聚焦智能教室环境中教学互动行为的变革,厘清智能教室环境中教学互动行为的划分原则,对教学互动的主要类型进行分析,寻找提高智能教室环境中教学互动效率的优化路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智能教室环境对教与学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智能教室  教学互动  行为变革  行为类型

教学互动也称为教学交互,是师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影响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1]。教学互动过程中,既有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递、情感教育、行为指导、生活能力培养等,也有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阐述观点;既有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也有小组学生或全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2]。智能教室的产生和实践应用,解放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互动的束缚,赋予了教学交互行为变革的时代内涵。

一、智能教室环境中互动行为的变革

1.从“外烁”到“内发”的动因变革

教学互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推手,固有的教学规章制度使教学互动陷入“外烁”困境,要实现从“外烁”到“内发”矛盾转变,只有通过新理念、新技术的推动才能逐步实现。智能教室环境改变了传统多媒体教学平台所欠缺的互动教学环境,课堂上学生通过各种数字终端改进学习,形成由内而外的自发性学习行为,让教学互动变得简捷而有效,实现从“外烁”到“内发”的变革和良性互动,开启并逐渐形成内发型互动发展模式。

2.从“主观”到“客观”的意识变革

非智能教室环境中的教学互动主要采用提问和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互动时机、互动频率、互动形式、互动效果评价均由教师主观意志决定,在师生互动时主客体关系发生“错位”,师生之间的互动取决于教师的需要,学生个体的反应往往被忽略。智能教室为学生提供了多重交互、资源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师生提供了自发互动、高频互动、多模互动的技术支持,使教学互动成为课堂教学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客观需要,在同学之间、教师之间适时发起互动,实现主动跟进学习进度、内化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效率的目標。

3.从“单一”到“多元”的组织变革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单一化“师问生答”式课堂互动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宋振韶等学者[3]从课堂提问的发起者和接受者的角色以及先后次序将课堂提问分为“师—生”课堂提问(师生互动)、“生—师”课堂提问(生师互动)、“生—生”课堂提问(生生互动)等多元互动提问模式,智能教室环境为实现师生互动、生师互动、生生互动等多元互动提问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扩大了实施的可能性。此外,智能教室环境中还增加了基于“人机互动”的智能问答方式,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及时得到回答,产生的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

4.从“垄断”到“开放”的生态变革

中国传统教室文化中的讲台象征着权威性和教师中心性[4],社会赋予教师权威职能,在此环境中的教学互动,教师占绝对主导甚至垄断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听从”的状态,对教育生态的平衡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智能教室环境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主动发起互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实地表达情感、愉悦地进行合作交流,打破教师互动垄断的壁垒,消除教师垄断造成的人为排他性,营造有效和开放的教学互动生态。

5.从“异步”到“同步”的时效变革

教学交互在时间层面上有异步和同步两种状态。非智能教室环境中课堂教学过程高度结构化、固定化,除特别重大的问题外,教师不愿打破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学生听课时产生的疑问难以得到即时解决,交互行为的滞后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与积极性。智能教室环境中,教师、学习同伴和智能设备构成的多元主体,对教学交互的时效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同伴处于对方的最近发展区,之间的交互更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智能设备能随时随地进行智能诊断并推送学习资源实现实时反馈,当教师不能及时处理或解决学生的疑问时,学习同伴和智能设备为及时解决疑问提供了可能。

二、智能教室环境中教学互动行为的分类依据

1.国内外学者关于互动行为的分类

有关教学互动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发展迅速,在互动类型的分析方面呈现出不同学科的学者以多学科方法相结合研究的特点,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5]。目前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1)以师生互动主体为依据

艾雪黎等[6]人把师生互动分为知识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教师中心式等三类,智能教室环境中还存在技术中心式、情感中心式等类型。吴康宁[7]将师生互动类型分为师个互动、师群互动、个个互动、个群互动和群群互动,智能教室环境中还存在班班互动和师师互动。

(2)以师生互动行为为依据

弗兰德斯的互动分析系统,将课堂中十种师生互动行为分为教师言语、学生言语、安静或混乱[8]三大类。江毅等将课堂师生互动分为知识传授型、评价反馈型、引导追问型[9]三种互动。这三种方式弱化了教室这一客观环境对教学互动形态的影响。

(3)以师生互动权威为依据

利比特和怀特等人将教师领导行为分成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三类[10]。勒温等人将师生互动类型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11],与利比特等人划分方式相似。程晓樵等[12]把课堂互动分成合作性互动、对抗性互动、竞争—合作性互动三种类型。傅维利等[13]人将师生互动分为师权型师生互动、生权型师生互动和平等型师生互动。忽视与资源、环境的互动是上述四种划分方式的共同特征。

2.智能教室环境中互动行为分类的原则

互动行为分类的目的是找到提高教学互动效率的优化路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互动行为的分类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客观需要造就了不同互动形态,探讨智能教室环境中互动行为的分类,应重点考虑三个原则。

(1)涵盖所有互动形态

智能教室环境中课程教学结构存在课外、课中的翻转,线上、线下的混合,班外、班内的共享。互动行为的发生不再局限于课中、线下、班内等空间和环境,课外、线上、班外亦成为互动发生地。互动主体不再局限于教师和学生,智能设备亦成为互动的一员。智能教室环境中,基于多样教学时空和多元互动主体的教学互动将存在多种形态,在互动行为分类时须包含全部互动形态,此分类方式才具有逻辑性和合理性。

(2)考虑完整互动要素

智能教室环境中,互动发起者、互动应答者、互动媒介、互动内容是互动所必需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和智能设备均可以是互动行为的发起者和应答者;支持开展互动活动的所有中介均可作为互动媒介,其双向传播的特点突破了互动主体间时空限制;所有互动双方须要传递的信息内容均可作为互动内容。在互动行为分类方式中,每一互动类型都应具备完整互动要素的属性,此分类方式才具有说服力和可靠性。

(3)有助实现互动目标

智能教室环境中互动目标应当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即通过重视互动,使教学能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更加优化地达到目的[14]。智能教室環境中的教学目标应聚焦于使学生习得方法、掌握知识、体会过程、增强求知欲望。在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导向的分类方式下,每种互动类型要具备一定教学意义,才具价值性和可行性。

三、智能教室环境中教学互动行为类型分析

1.显性互动与隐性互动

显性互动是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教学手段和场所,在明确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互动活动实施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的、明确的外显行为。互动发起者利用公开场合与方式,表明自己互动目的和过程,表达和传递互动内容和要求,与应答者进行直接交流对话,互动双方能接受互动内容或受到互动内容的直接影响。显性互动符合一般公认标准,依据互动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固定内容和规范的互动方式,更适合于常态的教学互动活动。

隐性互动是在互动目标指导下,为实现隐性目的,以间接、暗示、隐晦的方式使应答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内隐行为。隐性互动行为渗透于教学活动全过程中,互动发起者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应答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行为等产生影响。隐性互动常常伴有非预期的功能,能不以明确的、要求应答者必须接收的方式呈现,行为发起时应答者处于自发状态,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互动主体性。显性互动中应答者易处于被动地位,对实现预期的互动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此时需要隐性互动的配合和补充,以达互动目标。

2.直接互动与间接互动

直接互动是利用人类手势、体态、言语、表情等自身特有的方式或智能设备独特的功能进行的面对面互动行为。互动双方在面对面的场合下,互动发起者与应答者直接接触,以言语、体态等方式传递互动内容,实现信息交换和意见沟通。直接互动的发生无需通过中介,互动双方易于捕捉到彼此感官细节和微小差别,适用于传递概念、技术、原理以及需教师身体力行垂范的内容,互动双方之间既有信息上的交流,也有情感上的互动,容易获得彼此的认同,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

间接互动中双方需要通过中间人或借助连接网络的数码终端、抢答器等中介进行互动,互动发起者或应答者必须借助中介才可向应答者或发起者传递互动内容。相对直接互动,间接互动交流较为理智,传递信息较为客观,表达方式较为委婉,不易受感情和氛围因素影响,适用于较为正式的教学诊断、教学策略等互动形态。

3.单一互动与复合互动

单一互动是基于单一主体发起与应答的单一途径的互动,主要适应于教育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的时期。单一互动中可以是教师或个别学生作为互动发起者与应答者并通过单一途径进行的互动,也可以是教师或多个学生作为互动发起者与应答者并通过单一途径进行的互动,需要注意的是,多个互动发起者或应答者高度同质化、结构单一,属于单一互动的范畴。

复合互动是基于多元主体与多种途径的互动行为,是单一互动与网络化、智能化环境相结合后的互动升级。复合互动中并存着多种途径和主体,可以是单一互动发起者与应答者之间发起的多种途径的互动,也可以是多元主体发起的单一途径的互动,还可以是多元主体发起的多种途径的互动。复合互动也称为智能互动,互动发起后,除教师和学习同伴进行应答外,机器也可适时根据设定进行主动应答,实现多元主体利用多种途径进行互相交流、相互促进的效果,是多元主体利用多种途径的有机融合进行思维碰撞、集体智慧的生成过程,更加符合现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营造出平等、开放的教与学情境。

智能教室是教室发展和变革的阶段产物[15],能实现更为便捷和自然的教学互动过程。在智能教室环境中,审视互动行为变革和分类是教学互动中应考虑的核心问题。对互动行为变革、划分依据以及互动行为类型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智能教室环境中教学互动行为类型丰富、形式多样、主体多元,发展了非智能教室环境中的教学交互,发挥智能教室环境对教与学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蓓蕾,张屹,杨兵,等.智慧教室中的教学交互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9(03):90-97.

[2] 王芳.小学师生互动的差异性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3:4.

[3] 宋振韶,张西超,徐世勇.课堂提问的模式、功能及其实施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4(01):34-37.

[4] 朱旭东.集体性个人学习:中国教室里发生的独特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20(02):35-42,105.

[5][10] 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04):42-46.

[6][14] 郑金洲.互动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27-97.

[7]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355-356.

[8] 施晋晋.基于视频分析的小学科学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9:21.

[9] 江毅,王炜,康苗苗.基于行为序列分析的师生互动效果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06):53-61.

[11] 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3.

[12] 程晓樵.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65.

[13] 傅维利,张恬恬.关于师生互动类型划分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05):29-32.

[15] 陈卫东,叶新东,张际平.智能教室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J].远程教育杂志,2011(04):39-45.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变革师生教室
不要在教室打闹
卷首语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麻辣师生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