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基于胜任力视角
2021-03-25董瑞婷
董瑞婷
(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河南 开封 475001)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双一流”建设新阶段。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其专业发展是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进程的重要条件。因此,如何促进“双一流”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胜任力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一)胜任力概念解读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胜任力”概念[2]。胜任力属于教师个性特征范畴,是指与工作和工作绩效直接相关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是区分绩优者与一般者的最主要特征和深层次因素。胜任力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所具备的可高效完成学术科研、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专业信念等目标的特质群,可以判断教师是否具备某项工作能力以及自我潜能开发的标准,对专业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持续构建并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以胜任岗位职责要求,进而逐步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动态过程。该过程由学术科研水平、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专业信念3个部分构成。其中,学术科研水平是专业发展的信心保障,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是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专业信念是专业发展的动力支撑。这三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构成和应然路径。
(三)胜任力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胜任力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连,一方面胜任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胜任力水平的提升,二者具有一致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胜任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胜任力是指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价值观、性格、知识、技能的集合体,是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和进行职业意识培养的必要条件,是以教师专业信念为动力基础,以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为应然路径,以学术科研水平为信心保障的动态提升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就是一个教师胜任力不断增强的过程,胜任力的增强有助于教师工作绩效的提升。
第二,胜任力是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发展特征,胜任力具有动态性、可对比性和可借鉴性,借助于教师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和专业信念的实际胜任状态来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可激发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体现出胜任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具有内在的相通性。
第三,胜任力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潘懋元教授曾指出:“大学教师发展是指大学教师通过不断地去学习理论知识,进行工作实践上的积累,督促自身职业化发展。”[3]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可持续的长期过程,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胜任力直接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速度和绩效,需纳入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之中,二者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
综上所述,增强胜任力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获得感,挖掘个人潜力,形成持久的发展动力和提升意愿,缓解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产生的倦怠心理,进而保持自身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活力。
二、“双一流”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流教师队伍是“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障,“双一流”建设为高校青年教师既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也使得其专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困境。
(一)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困境
1.个体知识结构不完备
当前,青年教师进入“双一流”高校任教大多需具备博士学历、一定的科研成果,某些学科专业还要求有留学背景。青年教师虽然具备了高学历、高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但是,他们大多缺乏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和课程教法等相关知识的积累,知识结构不完备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2.教学实践经验缺乏
青年教师一般是博士毕业后,通过“双一流”高校人事部门、二级学院的笔试、面试等环节,经过短暂的岗前培训就直接上讲台授课。青年教师在教学技能、教材整合、课堂管理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足。招聘录用的标准大多关注毕业高校、第一学历和科研实力,较少关注教学水平。此外,岗前培训一般只有2~3天,内容包括对学校制度文件的讲解和1~2场师德师风、课程教法的讲座,培训流于形式。
3.面临的外部压力大
青年教师往往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加之初入职场面临婚姻、住房、同事关系、职称评定、教学质量提升与自我发展之间的平衡等多重外部压力,从而导致专业知识与教学实践无法实现有效衔接,也使得自我专业发展停滞不前。
4.重视科研轻视教学
对“双一流”高校而言,科研成果意味着可以有效提高学校排名,而对青年教师则意味着在职称评定中占据优势。在“唯科研论”的氛围下,原先以教研室为基本单元的教学合作研讨、青年教师教学引领、课程教学规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改革研究等活动就不再开展了。
5.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双一流”高校大多采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组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看似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却存在自我评价不客观、学生评价顾及教师权威、同行评价碍于情面、督导组评价受专业所限等问题;加之教学评价信息收集渠道不统一、评价标准不一致、反馈机制不畅通、奖惩及改进机制不完善等因素,最终形成了评价机制不完善的结果。
(二)学术科研困境
1.科研压力大
发表学术论文、申请研究课题、出版专著或教材成为了“双一流”高校对青年教师最重要的考核因素。职称的晋升、岗位的评聘、绩效工资的高低、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认同,这一切均和“唯科研论”的外部氛围息息相关,成为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最大的压力源。
2.重成果轻应用
为了得到学术科研发展和个人职场认同,青年教师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发表论文、申请课题和出版专著等方面。随着完成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的提升,有的青年教师成为了有一定成绩的学术明星,赢得了职称晋升、领导认同、同事赞美!为此,追求科研成果成为了青年教师的终极目标,而对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则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科研成果既未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也未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自我认同度低
进入“双一流”高校执教的青年教师往往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社会认同和社会期望值,这使得青年教师对实现自身学术科研价值和专业发展充满了强烈期待。但在实践中,对环境的自我调适不佳,受急功近利思想影响,面临各项资源和平台的缺乏,以及科学研究的长期性、累积性的内在属性制约,使得有些青年教师在遇到挫折时由于抗压性差而出现某种程度的自我否定,因此导致自我认同度降低。
4.竞争处于劣势
学术科研能力是“双一流”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涵,但在科研竞争中的马太效应显示:越是年长的学术权威、学科领军人物得到的研究项目越多,级别越高,经费也越多,加之他们还兼任众多核心期刊的编审,这使得青年教师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此外,一些重大研究课题需要团队协作与平台保障,职称、资历、人脉、学术积累等缺失使得青年教师也面临竞争困境。
(三)专业信念困境
专业信念是教师个体对所从事专业所持的态度、责任、情感和奉献,是教师坚持专业理想和专业发展的动力支撑,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以下困境。
1.理想信念弱化
在教师的文化系统中,理想信念具有核心价值,是推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积极的理想信念可以激发青年教师反思实践和促进专业自主发展;但在现实生活中,受考核指标体系的影响,青年教师将大部分精力都用来关注个人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忽视了增强自身的理想信念。此外,社会上的多元价值取向也对青年教师形成牢固的理想信念造成了极大冲击,使他们的理想信念不断弱化。
2.师德师风失范
师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教师专业精神和教师文化的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年教师面临工作量增多、生活压力加大等困境,有些人出现了工作热情减退、功利主义增强、责任感缺失、合作意识减弱、职业认同度降低等师德失范现象。此外,随着学生获取信息途径增多,教师的权威受到了新的挑战,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危机,产生职业倦怠。
3.同事关系疏离
良好、紧密的同事关系有助于营造合作学习氛围,同一专业同事之间、不同专业同事之间、青年教师和老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合作,有助于青年教师获得职业认同和情感支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青年教师则处于同事关系日益疏离的境况,教学和科研压力导致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协调这些关系,与老教师之间的代沟导致了交流障碍,与同事之间的竞争影响了教学和科研协作。
4.专业发展被动
“双一流”建设对青年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应是被动的执行,而应在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基础上,进行主动的专业发展。由于没有科学的职业规划,且关注的重点往往是硬性指标的考核,忽略了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的平衡,在某种程度上将教师职业仅视为一份收入的来源,这就导致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意识淡漠,丧失了专业发展的动力。
三、促进“双一流”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教师专业发展体现了个体性和群体性的统一,不仅需要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地实现自身学术科研水平、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专业信念的提升,而且需要学校提供组织保障,从内在动力和外部管理两个方面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
(一)丰富专业知识和提升教学能力
1.积极进行反思性教学
叶澜教授提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4]反思性教学就是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借助行动研究对自身教学行为、方法、效果、工具不断进行自我剖析和修正的过程,有助于青年教师实践知识的重构和教学胜任力的提升。
2.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高学历背景的青年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青年教师面临学科局限、知识面窄等问题。对此,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通过自主学习、多元培训、学术会议、进修访学等途径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经验和成果,实现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与学科前沿相结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相统一。
3.构建合作学习网络平台
美国教育学家约翰·D.布兰思福特指出:“一线教师的最佳学习方式是同事互动与合作学习。”[5]合作学习为教师之间进行专业对话、交流协作、分享启发提供了全新的行动方式和学习理念;而网络以其具有的及时、交互、开放、不受时空限制等传播特性赋予了合作学习全新的价值内涵和技术保障。合作学习网络平台可以帮助青年教师获取多角度、多层次的学习体验,丰富专业知识和提升胜任力。
4.教师进行面对面研讨
教师进行面对面研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可以拉近教师之间的情感距离,更加真实地捕捉对方的神态和表情,获取社交的价值。其次,有助于实施由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年长教师通过传、帮、带的方式现场指导青年教师如何备课说课、课堂编排、课程建设,以帮助青年教师更快地适应教学。最后,通过在教研室开展讲课比赛、专题研讨等形式,分享教学心得与体会,能更好地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胜任力。
(二)提升学术科研能力
1.树立正确的学术观
学术科研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学术研究与探索,应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摒弃学术研究仅是获取职称晋升、薪酬调整和社会认同的错误认知。通过知识的研究和传播,进一步推动知识的生产、整合和应用,促进批判性思维、积极学术态度的形成和学术科研胜任力的提升。
2.教学与科研一体化
教学和科研是青年教师承担的最为重要的两项工作,二者是融合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青年教师关注、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并开展深入的教学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学术积淀和学术能力的形成;而学术能力的提升又有助于将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实现对科学知识更为有效的传播和交流。只有形成教学与科研一体化,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胜任力和科研胜任力的共同提升。
3.构建学术科研共同体
学术科研共同体是以自愿为原则,以提升青年教师学术素养为出发点,以共同愿景、协作互助、情感维系为基础,分享学术科研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和各自的心路历程,进而获得更为清晰的身份认同,增强学术自觉性和学术自信心。学术科研共同体有助于积累科研经验、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是促进青年教师学术胜任力提升的有效组织保障。
4.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是“双一流”高校的三大职能。青年教师应结合自身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通过产学研共同体,采取技术咨询、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方式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增强青年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也有助于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增强专业信念
1.坚定理想信念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应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6]这一根本问题展开。为此,要坚定理想信念,以科学的职业发展目标为导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热爱教学和育人工作,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执政党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7]。
2.树立专业精神
教师专业精神是指教师对教育工作产生认同和承诺之后,在工作中表现出认真敬业、主动负责、热诚服务、精进研究的精神[8],这是青年教师实现专业良性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树立专业精神,将促进青年教师完善教育理念和职业规划,积极主动学习以实现专业自主发展。
3.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青年教师个性特征群中具有区分一般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显著特征,也是青年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将创新意识应用到教育理论、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过程、教育效果及科学研究之中,进而培养自身和学生的创造性,实现教学胜任力和学术胜任力的提升。
4.培养职业韧性
职业韧性是一种自我认知的职业态度,是教师个体在面临各种压力或逆境时所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影响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和胜任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增强职业韧性需要青年教师通过积极主动的心理调适、自我反省、合理调整专业期望,进而成为具有胜任力的教师。
(四)加强组织保障
1.构建能力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而且有助于“双一流”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1)要将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转变为贯穿课程设计、教学效果、学生课堂表现和学习成绩等全过程评价,真正实现“教”的评价与“学”的评价的统一,达到教学相长。(2)实施教改项目(青年专项)经费、课程和教材建设经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经费、青年教师技能比赛经费和指导大学生学科竞赛经费等5项教学能力发展资助计划,以促进青年教师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胜任力。
2.完善学术评价制度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学者,培养一流的人才,产生一流的学术成果。同样,一流大学还要有完善的学术评价制度,这有利于教师学术水平的提升和学生的学术素养的培养[9],是教师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完善的学术评价制度应突出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在注重考核发表论文数量、项目级别的基础上,将教学科研成果、教学科研态度、专业信念、师德师风等方面纳入学术评价内容中,这有助于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胜任力和科研胜任力的共同提升。
3.建立专业发展中心
为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专业素养所提出的更高要求,“双一流”高校要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建设,汇集教育专家、专业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等各方力量,在实地调研、遵循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针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专业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各类活动,进而为青年教师全面提升胜任力提供方向引领和专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