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道乐学的文化传统
——基于中国古代先哲思想的考察
2021-03-25吕庆春
吕庆春
(1.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重庆 401331;2.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昆明 650091)
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道”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哲学范畴。“道”的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来的,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天然为道。道是万物之源,是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和法则。《管子》曰:“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1]770可见,“德”是道的化育。王弼曾于《老子》第三十八章之中作过这样的解释:“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2]93于是,道与德便紧密结合起来了,好道之人必然崇德,崇德之人亦必然好道。好道之人也是乐学之人,古代先哲好道乐学,而后自成一家,如孔子成为好道乐学的典范。乐学使人增长知识、增进智慧、增强修养,成为人类进步的主要方式和美德。因此,好道乐学成为社会的思想传承和文化传统,成为对人的重要要求,不断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
一、好道乐学观点的提出
道,作为世界的本原概念,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中都成为人们的重要追寻和遵循。道的字义为道路,后来其意义被人们不断扩展,被赋予了本质、规律、思想、学说、技艺、方法、法则、规则等多种涵义。于是,道,既展现着实体方面的道路,也隐含着抽象的意义,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王充在《论衡》中提出了“好道乐学”的观点:“人生禀五常之性,好道乐学,故辨於物。今则不然,饱食快饮,虑深求卧,腹为饭坊,肠为酒囊,是则物也。倮虫三百,人为之长。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今闭暗脂塞,无所好欲,与三百倮虫何以异,而谓之为长而贵之乎?”[3]829
这段话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好道与乐学。一是好道乐学是人的特性或本性。“人无不含天地之气,有五常之性者”(《白虎通义·社稷》)。人是秉天地阴阳之气而生的,生来就存在于天地之间,禀受了仁、义、礼、智、信五常本性,因此,好道乐学成为人的自然属性。二是揭示和批评当时的人不好道也不乐学,认为这与动物无异。当时的人们只知道吃得饱,喝得痛快,不喜欢悟道,不用心学习和思考,一旦开始学习和思考就犯困。这样,人的肚子成了饭坑,肠子成了酒袋,人就变成了一般的动物,成了没有羽毛鳞甲的360种动物的头领。像这样的人,不能因为是没有羽毛鳞甲的动物首领而变得尊贵。学习是使人不断进步的阶梯,通过学习,人们掌握知识,明白道理,进行思考和创新,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推动个体与人类文明。
二、好道示德
既然自然通过它的运行法则和规律向人们显示了道,那么人们去探索自然之法则和规律就必有所得。一方面,“得”与“德”相通,所得也是德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探索自然之道也显示出人的德性。好道,就是人们喜欢道并坚守道,就会以一定的方式化育为德,成就人的美德。德源于道,道与德又紧密相连,浑然一体,古人常将道与德合在一起称为道德。
(一)自然之行为道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并赋予道以深刻的哲学内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63清楚地讲明了人、地、天与道之间的关系。人大、地大、天大,不如道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遵循着“道”的规则运行。自然之形为道,这里的“形”既体现道的表现形式,又体现道的运行规律和法则。老子从“道法自然”的观点出发,对道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4]63体现了老子对道的认识。 其一,道是混沌而成的,先于天地而生,出自于自然而形成的规律与法则,形成宇宙本体。其二,道是寂静和空虚的,无状无象,人们无法用听、视、触、味等方式去触及和感知它。正如管子所说:“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1]759,显示出道的高深莫测。其三,道确实独自存在于天地之间,依靠万物而存在,并通过万物显现出来。作为事物本原的“道”与作为形象的“道”都无处不在,并超越时空,顺应自然并使自然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其四,道是万物的本源。道,“实际上又无所不为,永不穷尽,养育万物,除旧更新。万物依靠道而生,道养育万物。虽然如此,道无私无欲,不推辞,不占有,不主宰,不自大;既可称为小,又可称为大。因为不自大,反而成就了道的伟大。”[4]前言12
于是,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4]2从中可以领悟到:一是道可以用语言来表述,但又不完全是那个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又运动不息的大道。二是道是可以命名的,但又难以名状,不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道之名。三是阐述了无与有的辩证关系。无,是天地的初始;有,是万物的本原。四是在无常和玄妙之中体现出道。从常无中,将以观察道的微妙;从常有中,将以观察道的边际[4]3。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4]53无常中的有常,玄妙中的幽深,正是道的体现,也是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和变化过程。
道是客观的,对待万事万物都一样,不会感情用事,也不求回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2]13-14天地滋养着世间的万物,不偏不倚,不会表白自己有多么宽厚的仁爱之心;或者说自己没有仁爱之心,也不需要世间万物来表示感恩。天地不受人为的干扰,按照其法则运行,万物在其中产生和成长,并相互协和。同样,圣人对待事物也不需要感情用事,不会说自己有多么宽厚仁慈。圣人施恩惠于百姓,也不求百姓的感恩或回报。这就体现出道的精髓,一切顺其自然,无声无息地润泽着万物。
(二)德为道之化育
万物的存在和演进都是从无形的道开始,万物经过不断的演化就产生了有形的德,即万物生于道而得于德。道法自然,成为世间万物的根本;德从道中产生,成为道的化育。管子认为:“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简物小未一道,杀僇禁诛谓之法。”[1]759在这里,管子对道、德、义、礼、法等的形成或表现形式进行了清楚界定。那些虚无和无形的就是道,道所化育而成的万物便是德,摆正君臣父子这类人世间的关系就体现出义,懂得礼让、贵贱的差别以及亲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礼,制定繁减、大小统一的标准,以及禁止杀戮的规定就体现出法。
德是道的化育,道与德紧密相连,通过德认识道的本质,并通过德养育万物。管子认为,德是道的表现形式,道因时因势而化育成生命,并不断生长,人的心智通过德实现对道的精髓的认知。从这个方面说,德就是所得。道是自然的运行及表现形式,以无为的方式存在,德是道的化育和体现,道与德之间是紧密相关的。“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4]123道化生了万物,通过德来养育万物,并促进万物按照正确的方向成长或发展。道与德之间体现出深妙的统一性。因为道化生万物而不占有,德抚育万物而不自恃,并不主宰万物,老子称之为“玄德”。
由于道化育为德,道法自然,因此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遵守就体现了德,对自然的顺应,对规律的很好把握和运用就体现出高尚的德。“孔德之容,惟道是从。”[4]53道是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的依归。人要想显示出大德,就必然遵循道的法则,按照道的运行规则行事。“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包;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4]58这就是说,认同于道的人,其思想和行为就应该与道相同;想成为有德的人,其思想和行为就应该与德的要求一致。那些不认同道,也不想成为有德的人,其思想和行为就与失道、失德相同。思想和行为与道相同的人,容易得到道,道也乐意接纳他;思想和行为与德相同的人,容易成为有德的人,德也乐意接纳他;思想和行为与失道、失德相同的人,很容易失去道和德,失道、失德的人自然会承受其所产生的后果。
三、学而后知“道”
人的知识主要来源于学习,通过学习增长知识,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最终使人具备崇高的道德思想和行为能力。
(一)学习增长人的知识和见识
王充认识到知识渊博的重要性,并认为渊博的知识源于学习。那些胸怀“古今之事,百家之言”的人,就具有修养,懂得道理,讲礼义,懂得治家治国的方法,并倡导人们应该勤奋好学,做到“且死不休”。
王充把那些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并贯通古今的人称为“通人”。王充将通人与富人、穷人进行了比照。“俱以七尺为形,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不通者空腹无一牒之诵,贫人之内,徒四所壁立也。慕料贫富不相如,则夫通与不通不相及也。世人慕富不荣通,羞贫不贱不贤,不推类以况之也。夫富人可慕者,货财多则饶裕,故人慕之。夫富人不如儒生,儒生不如通人。”[3]814王充认为人都有七尺之躯,通人拥有博学的知识,不通者腹中空空,就像其家里一样,家徒四壁。通人与不通的人相比,就像富人与穷人一样,结果很显然。世人风气不正,只羡慕有钱财的富人,而不以通人为荣耀。王充得出的结论是:富人不如儒生,儒生又不如通人。
博览群书才能增长人的知识,增长人的见识。“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儒生不览,犹为闭暗,况庸人无篇章之业,不知是非,其为闭暗甚矣!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入道浅深,其犹此也。”[3]815人如果不博览群书,不知道古今之事,就不能分清是非。不读书使人存在重大缺陷,就像眼瞎、耳聋、鼻痈的人一样。如果儒生不博览群书,就会思路闭塞,眼界不开阔,更不用说那些没有读过书的人,只会更加闭塞了,等同于闭目塞听。人读的书越多,知识越丰富,见识就会越广。淌过浅水的人能见到的只是虾子,涉过深水的人才能见到鱼鳖,深入过深渊的人才能见到蛟龙。人们学习的程度不一样,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也不一样;对先王之道领悟的深浅不同,其见识也会不同。
人需要广博地学习,才能通晓各方面的知识,懂得更多事理,使道术广博而高深。“故夫大人之胸怀非一,才高知大,故其于道术无所不包。学士同门,高业之生,众共宗之。何则?知经指深,晓师言多也。夫古今之事,百家之言,其为深多也,岂徒师门高业之生哉!甘酒醴,不酷饴蜜,未为能知味也。”[3]821即是说,通人的脑海中具有多方面的学问,由于才能高、知识渊博,因此他们在懂得道理、学问方面无所不包。那些学业很好的学生,领会经书的意旨深刻,通晓老师各方面的学说,因此受到大家尊敬。还有,读书要加以深刻领会,求其义。如果只知道甜酒的香甜,而不知道是因为其中调入了饴蜜才使得其这样甜,那就不能算真正懂得味道。
(二)博学提升人的本领和能力
不学就无术,不爱好学习的人,既不懂得道,也不会有多少技术,更难以很好地处理和解决问题。只有博学的人,通过不断学习,增长知识和见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具有很深的见识和较强的应用能力。
王充认为,学习好了才会掌握知识和技术,增强人的本领。“无道者,无道术也。医能治一病谓之巧,能治百病谓之良。是故良医服百病之方,治百人之疾;大才怀百家之言,故能治百族之乱。扁鹊之众方,孰若巧之一伎?子贡曰:‘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盖以宗庙、百官喻孔子道也。”[3]823通过学习增长知识,明白事理,也会获得技术。能治疗一种疾病的医生只能称为巧医,只有掌握了治疗多种多样疾病的方法,才能称之为良医。大才之人通过对诸子百家学说的学习,掌握了各种理论、思想和方法,就能够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治理家族和宗族的变乱,做到能齐家;既能齐家,也就能担当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孔子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就像巍峨壮丽的宗庙那样,如果找不到门进去,是根本感受不到它的美丽和富有的。如果没有找到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孔子之道也是很难探其究竟的。
通过学习增长人的才干。“夫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故多闻博识,无顽鄙之訾。深知道术,无浅暗之毁也。”[3]824要求人们通过学习提高道德修养,德昭能使边远的人归顺。只有才学渊博的人才有独立思想,才能就某一问题发表高见;只有广泛地学习和多方面地听取,才会对事物有见地,才不至于被别人看不起;只有掌握了深奥的理论和思想方法,思想才会深邃,才不会被别人批评为浅薄或愚昧。
学习和实践能够增长人的见识,产出研究和实践成果。“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闻见作《山海经》。非禹、益不能行远,《山海》不造。然则《山海》之造,见物博也,董仲舒睹重常之鸟,刘子政晓贰负之尸,皆见《山海经》,故能立二事之说。使禹、益行地不远,不能作《山海经》;董、刘不读《山海经》,不能定二疑。实沉、臺台,子产博物,故能言之。龙见绛郊,蔡墨晓占,故能御之。”[3]826-827一是禹、益能够写出《山海经》,是因为他们在治水过程中踏遍了山山水水,无远不至,见多识广。如果不去治水,就没有那么多见识,不会经历那么多实践,就很难写成《山海经》。二是董仲舒认识重常鸟,刘子政知道是贰负的尸骨,都是因为他们读过《山海经》的缘故,所以才能立刻并准确地说出这2件事来,这叫做学习增长知识和见识。三是因为子产见多识广,所以能说出参宿神与汾水神的名称。四是龙出现在都城绛的野外,因为蔡墨通晓占卜之述,所以能降伏它,还能饲养它,其他人没有学习,也没有方法,就不知道怎样做。
四、好道与乐学成就一家
古代很多先哲都是好道与乐学的典范,通过好道与乐学成一家之言,或成就一个著名的学派。一提到古代先哲的好道与乐学,人们首先会想到孔子。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都在学习和思考,他宣扬“仁”道,并要求为政者施行“仁政”。同时,孔子也在不断教育和启迪他所遇见的、求教于他的人。他关于学习的思想非常深邃,一直指导着后人们通过刻苦学习,不断进取,成为有知识,善思考,讲礼义的人。
(一)好道成就仁德
孔子不断地追求道,他追求的道就是“仁”,仁是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是其主要的价值遵循。孔子倡导的仁就是爱人,即有仁爱之心,要求人们修身,通过修身以增进其仁爱之心。其中,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为政者,要施行仁政,有仁才能显示出义。
孔子认为:“本立而道生。”人们要追求“仁”这个根本,这个根本确立了,道就自然产生了。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5]2孔子的弟子有子表达了孔子的思想:一是有了“仁”这个根本,即人们有了仁爱之心,对其父母孝顺,对其兄长表现出尊敬,这样的人很少有冒犯上级的;至于作乱造反的事情,几乎不可能发生。二是为政的君子,就要树立以仁为本的执政观,这个根本一经确立,就形成了仁德。
仁德既然是根本大道,这就要求人们尊崇仁德,为了追求仁德之道,需要进行长期修养。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5]43孔子教导人们去修养仁德,并提出了修养仁德的方法:一是自觉地爱好和修养仁德的人,这是最好的。二是厌恶不仁的人,就具有了对仁德的是非判断,这样的人在修行仁德的时候,就不会让不仁的东西出现在自己身上。三是仁德不会一下子就变得很完美,需要经过长期修养,只有努力去修养践行仁德,才会具有仁德。孔子强调一个人致力于修养仁德并不是需要很大的力量,但是每天都要践行仁德,能够这样做的人大概是非常少的。
孔子要求人们追求礼义之道。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5]8在有子看来,一是对礼的施行,以追求和谐为美,这是古代君主的治国之道,其宝贵之处就在于此。二是用礼来加以节制。如果只是知道和谐的可贵而一味追求和谐,不知道用礼来节制的道理,在有些方面也会行不通。
人们都要遵循和守住“道”——仁德,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5]42对于富与贵、贫与贱,在孔子看来都需要通过正当的方式获得与摆脱。一是对富贵的获取有道。富有和尊贵,人们都期望拥有,如果不用正当的方式获得,对于君子来说是不能安享的。二是对贫贱的摆脱有道。对于贫穷和低贱,虽然人们都厌恶这些,但是,如果用不正当的方法摆脱它们,对于君子来说同样不能安然。三是君子要有仁德。君子不能没有仁德,如果没有仁德,就不能成就自己的名声;君子还必须时时刻刻怀仁守德,哪怕是一顿饭那样短暂的时间都不能放弃仁德。孔子还指出,君子和小人的道德水准不同,有不同的价值追求,这就决定了对道的不同追求。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5]45君子和小人具有不同的道德认知和对事物的关注维度。君子追求的是道德,关注的是法度;而小人追求的是土地,关注的是好处。
孔子把对道的获得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显示出君子对道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5]44这里的道是孔子倡导的仁义之道。在孔子看来,道义重于生命。一旦领悟到道的真谛,或获得真理,就是立即死去也是值得的。
(二)乐学成就大家
孔子通过乐学成为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用自己的行动和思想教导人们,为人们树立思想和行为的表率。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知识和道理,都在传授学习的理念和方法,成为乐学的典范。
孔子是终身学习的典范,不仅仅是炳烛而学,就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放弃学习。孔子从15岁起就立志学习,终身学习不辍。“孔子病,商瞿卜期日中。孔子曰:‘取书来,比至日中何事乎?’圣人之好学也,且死不休,念在经书,不以临死之故,弃忘道艺,其为百世之圣,师法祖修,盖不虚矣。自孔子以下,至汉之际,有才能之称者,非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也,不说五经则读书传。”[3]828孔子生了重病,他的学生商瞿通过占卜的方式知道孔子在中午就要离开人世,然而,孔子仍然不放弃学习,并且说:“拿书来学习,不然到中午有什么事情可做呢?”一是圣人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不是自封的,而是通过不断学习得来。孔子快要去世的时候,没有因为快离世的原因而消极对待那一刻的来临,而是想到读书,并且在读书中离去。这才是真正的学者和大家,值得人们学习和效法。二是那些有才能的、值得称颂的人,都没有虚度光阴,都是在认真学习,阅读各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积累丰富的知识,成就自己的思想和智慧。
孔子不仅自己勤学不辍,还提出了很多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为后世人们广泛学习和借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5]2孔子认为,人在学习的时候要经常温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温习中获得快乐,这是很令人愉悦的事情。孔子还教导人们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做到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18孔子认为不能为读书而读书,只知道读书,而不加以消化,就会枉然无知;只是成天去思考,而不加强学习,很多东西就会疑惑不解。荀子也提出了类似的学习方法。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6]3一个人整日坐在那儿凭空思索,不如静下心来学习片刻。一个人时常踮起脚尖远望,还不如登到高处去,眼见自然开阔。
孔子教导人们学习的态度要诚实。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19在孔子看来,诚实的态度对于学习知识很重要。一个人学习知识,学到了就是学到了,没有学到就是没有学到,这才是明智的。孔子认为,对学习采取诚实态度才是有智慧的表现。
孔子指出,学习知识要做到温故而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5]17对于温故而知新,人们在学习和研究中提出了多种理解维度。一是学习者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能在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是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也不断增强,通过温习已经学习过的经典著作和章句等,从中会感悟更新、更深的涵义,获得更新的认知;三是把“故”看成历史,看作历史中过往的人和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回顾,从而得到更多的启示和更新的认识。“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7]温故是能够知新的,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为师了。
五、好道乐学成为社会文化思想传承
人不同于动物的显著标志就在于具有学习和悟道的能力。人类在近几十万年以来,尤其是有文字记载的最近几千年以来,进化和发展的速度如此之快,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悟道和循道,善于总结和交流人类的经验、知识和方法,在于对人的教育和善于学习。有了语言和文字,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学习中所获得的道理、知识、经验和方法就可以传承和记录下来,给人们以很好的学习素材,更方便他人学习,相互借鉴,在此基础上启迪人的智慧。一方面传承道理、知识、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启人的智慧,进行总结、思考和不断创新。因此,传道和善于学习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明显特征,也是人类不断前进的重要能力。
(一)好道成为人的高尚追求
道为人们所崇尚与遵循,一方面道具有很深的哲学内涵,能够开启人们的思维,启迪人们的智慧;另一方面,道本身也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规律,能够增进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认识。例如,在揭示规律方面,“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4]77即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壮大到消亡的过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事物发展到最繁盛的时候就意味着将要逐渐衰老,事物发展不遵从这个规律就会提早消亡。因此,人们对很多现象的总结,例如“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盛极必衰”等,就是这个道理。
遵道、守道、殉道成为人们的美德和自觉。遵道、守道成为人们的自觉遵循,殉道成为仁人志士的终极追求。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8]252这就是历代人们所传送的舍生取义的名句。为了追求道义或正义,在与生命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去追求道义。追求道义的人不会苟且偷生,也不会躲避祸患。这样,道义就会发扬光大,正义一定会战胜一切邪恶。
孟子认为,对道德的尊崇和对仁义的喜好,人就会变得快乐无欲。孟子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8]291只要尊崇道德和坚守仁义,那么人就变得安然自得。一是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守道德和节操。人在穷困潦倒的时候要能守住道义,那些修养深厚的人往往更能保持自己的节操;人在显达时不背离道德,这样的人不会让老百姓感到失望。二是古人给现在的人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即在显达的时候恩泽于百姓,在穷窘的时候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此显现于世间。所以,人在困窘的时候则独善其身,在显达的时候兼善天下。这是人的道德修养和好道、乐义的体现。
(二)学习使人不断进步
人是教化的动物,也是学习的动物,生来就爱学习,学习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9]114在《礼记·学记》里,先哲阐明了对百姓施以教化的重要性。亲近贤人、体恤远方的臣民,能感动大众,这固然重要,体现了为政者的仁德,但是与教化百姓相比,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为政者最要紧的事情是教化百姓,让百姓学习,形成良好的修养和社会风俗,这就需要通过兴办教育,以使百姓通过学习而变得有知识和修养。
知识、道理和思想通过人的学习得来,在学习中通过思考所获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9]114玉不经过精心地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更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同样,人不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就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懂得很多道理,形成自己的思想,提高自身的修养。在《尚书》中有《兑命》篇(《古文尚书》篇名,共上、中、下三篇。《礼记》作《兑命》),先贤就要求人们致力于学习,自始至终都要惦记着学习。作为执政的君王,在建立国家之后,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不是愚民,而是启智,通过兴办教育,致力于教化,以教育为治国之先。
知识是无限的,人的智慧是无穷的。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智慧的缺失。“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9]115人越学习越认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认识的局限。人在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后就会反省自己,通过不断的反省,就会发愤图强,更加努力地学习。荀子也提出了学然后知不足的观点,“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6]2这就强调了人要亲身学习和经历实践,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只有登上了高山,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才真正感受到天有多高;只有亲临深渊,才知道地的深厚。同样,只有读圣贤的书,才能聆听历代圣贤的遗教,知道其学问的博大与精深。
(三)学无止境不止步
人生有涯而知无涯。人在学习中度过,学习没有止境,一定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只有学习才会不断取得进步,人的一生都需要学习和不断进步。
人要以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无法穷尽的知识,就必须学会取舍,注重学习方法。“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10]人们对庄子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按照句子的本意去理解,在有些方面似乎难以解其本意。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无尽的,需要学习得法,有所侧重,学会学习和思考。在知识的海洋中,人穷其一生也难把知识学习完,那么就要在学习方面有所侧重,不能什么都学。一是作为养生的方面去理解生命和学习。人的生命历程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无尽的知识,需要注重学习方法,不然就会陷入学习的困顿之中。二是善于学习。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增添人的智慧,这样,即使生命短暂,也能使学习发挥出更大的效能。三是学习不能一知半解。一些人学了一点或一些知识就自以为了不起,属于“半灌水响叮当”的那种人,从此骄傲自满,认为自己比他人都有知识、智慧和本领。如果是持这种态度的人,那么在学习方面就可能比较危险。
学习是人一生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即使是暮年也要加强学习。在社会上很多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认为自己已经过了学习的时段,就不用学习,或者没有必要去学习,或不能学习了。而古人早就指出,即使到老了也要“炳烛而学”。汉代学者刘向在《说苑》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1]
晋平公已经是70岁的高龄了,很想学习,但是觉得太晚了,而师旷认为晋平公需要“炳烛而学”,并且阐述了其道理。在师旷看来,人的学习没有止境,人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有其不同的含义,人到老年的时候乐于学习,好像是晚上点燃蜡烛的光亮。人在夜晚行走,有蜡烛的光亮照耀比在昏暗中行走要好,以此比喻“老而好学”的功用。
(四)乐学不断提升自我
乐学使人获得知识,也使人明理,富有智慧。乐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革新、自我提升的过程,人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5]220成为君子,是人们的追求。在孔子看来,君子所行之道有3个方面的表现:一是要有仁,有仁德的人就会减少忧愁,这就需要人们加强知识学习和道德修养。二是要有智慧,而智慧源于学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加强思考。这就要求人们一方面加强学习,不断获取知识;另一方面,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使自己变得有智慧。三是要有勇气和勇敢,这样的人才不会有畏惧感,而勇气和勇敢也在于学习理论和知识,经历实践的锻炼。
荀子告诫人们,学习是不能停止的,这就要求人们乐于学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6]2一是学习不能停止,人要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二是学习使人进步,通过学习会不断获得知识和智慧,实现自我的不断超越。三是长期不断地学习会改变自身,即学习改变自我。就像笔直的木材,经过煨烤之后,将其做成车轮,即使再经过暴晒,车轮也不会再变直,原因就在于被人进行了加工,实现了木材形状的很大变化。四是君子通过学习和反省提升自我。君子通过广泛而深入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多加反省,就会变得聪明,赋予更多的智慧,行为就会很少有过错。
圣人也是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我而成为圣人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5]13这句话展现了孔子不断学习和提高自我修养的历程。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年龄的增长,人的知识和阅历不断丰富,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心智不断成熟,变得越来越有智慧。一是从小就立志读书和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到30岁时就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和道德修养,能够立身于世。二是学习使人豁然开朗,明白事理,到了40岁的时候就不会感到困惑。三是学习奠定了人的知识基础,形成了看待事物的能力和方法,具备处理问题的本领,具有安身立命的本领;同时,越学习越知不足,越虚心,所以到了50岁能乐天知命,60岁能听取不同的意见。四是通过学习提高道德修养,并遵循道德规范,使思想和行为达到有机统一,人到了70岁时就能随心所欲地行事,而又从不越出道德规范,这就使人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
乐学改变人,改变人生。通过学习或乐学提高人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不断开阔人的眼界,增添人的智慧。“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道,福莫长于无祸。”[6]2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增进知识,增长见识,进而改变人生。一是学习改变人。人生下来的差别并不大,然而生长的环境不同,所受教育的程度和方式不同,使人接受先前的思想也不同;人类积累下来的知识和智慧的程度和方式不一样,对人的改变也不一样,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大。三是与人的精神修养相比,所受到的教化更为重要。教育能够使人在获取知识和智慧的同时,塑造人的思想,增长人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人们不同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境界。
六、结语
好道乐学是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提出来的,提出这个观点的前提是人有别于物,人生禀受着五常之性。人既然禀受了仁、义、礼、智、信的本性,就具备好道乐学的资质,需要好道乐学。古代先哲对道进行了多维度探讨,形成了不同的学说,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思想和哲学派别;通过乐学成为博学、有见解,引领社会思想和文化方向的人,并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人们好道乐学,创立思想,繁荣文化,成就了各家各派,产生了灿若群星的思想和学术大家。那些学派的思想和观点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对今天的人们仍然有着“温故而知新”的功效。好道乐学于是成为人们的学习遵循和社会思想传承,不仅激励着人们去探寻自然运行之道、社会兴替之道、人类思想和学术之道、社会发展和变迁之道,也激励着人们不断进行思想、知识、技术和文化创新,使人的知识不断丰富,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进而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