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复的国家开放思想及其价值意蕴

2021-03-25程福根

关键词:海权严复主权

程福根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117)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对我国进行侵略与掠夺,国门被迫打开,致使我国遭受了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要不要对外开放、如何对外开放成为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他们既看到了闭关自守的危机,又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巨大财富与先进文明,于是,纷纷寻找适合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道路,以求国家富强。被誉为中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1]的严复从救亡图存出发,提出在国家开放过程中,要正确对待中外文化,要开展自由贸易以及要捍卫国家主权等国家开放思想。虽然受时代的局限,在他的有生之年没有能够实现,但是,严复的国家开放思想对于晚清以来的民族救亡和国家富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对今天反对贸易壁垒和发展国家对外开放事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家开放要坚持“苞中外而计其全”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进入我国,冲击着中华传统文化,“中西之争”“新旧之争”“夷夏之辩”迭起。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面对中外文化的相互碰撞,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思想主张。严复提出在国家开放过程中,需要“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2]560。这一主张彰显了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态度吸收其他文化的有益成果,推动了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

(一)既不“枯守其旧”,又不“盲随于新”

在近代中国,西学的输入如火如荼,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碰撞。国人应如何选择中西文化,成为中西文化交流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严复曾说:“仆虽心知其危,故《天演论》既出之后,即以《群学肄言》继之,意欲锋气者稍为持重,不幸风会已成,而朝宁举措乖缪。”[2]678这说明严复介绍西学伊始,就主张自觉结合中国国情,分析辨别西学,有条件、有选择地借鉴西方文化,而不是“盲随于新”[3]270。 学习西学既能够富国富民,也能够“破旧学之拘挛”[2]565。 严复以日本学习西学而国力增强为例,认为日本并非“不深恶西洋也,而于西学,则痛心疾首、卧薪尝胆求之。知非此不独无以制人,且将无以存国也”[4]。可见,如果拒西学于千里之外,那么只能自食恶果,不可能达到抵制西学的目的。严复既肯定西方文化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财富,也鞭挞他们的黑暗面。他在欧洲留学时,耳闻目睹英国高利贷盛行、酗酒者多,瑞典的私生子满街,法国的官吏威权益横,美国的贿赂之风,“至今无由尽绝”[5]25。

严复在对西学批判借鉴的同时,也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文化。严复主张“不枯守其旧”[3]270,“去其旧染矣,而能择其所善者而存之”[2]560。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富矿藏”,其中尤以德育为多。他在《读经当积极提倡》一文中详细列举了德育的一些具体表现:“君子喻义,小人喻利,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见义不为无勇,终身可为惟恕。”[3]331在严复看来,中华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这些德育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宜全盘否定,“惟须改用新式机器发掘淘炼而已”[2]668。这表明中华传统文化虽富有矿藏,但需用“新式机器”去挖掘,即辩证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严复也分析批判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弊端,尤其是对不切实际的汉学考据、陆王心学、朱学义理以及“滋游手、坏心术、锢智慧”的八股取士制度进行了猛烈批判。严复还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劫持天下,使天下必从己而无或敢为异同者则均也。因其劫持,遂生作伪;以其作伪,而是非淆、廉耻丧,天下之敝乃至不可复振也。”[5]54由此观之,严复对中华传统文化既不是随意批判,也不是无条件继承,而是辩证对待。

(二)“相通则治进,相闭则治退”

严复作为“学贯中西”的第一人充分认识到世界市场已经形成,任何国家都不能游离于外而不受其制约。严复痛斥“驱夷闭关”之说,认为“驱夷闭关”之说在中国行不通,闭关是“塞一己之聪明以自欺,而常受他族之侵侮”[5]2。 尤其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中外之通,日甚一日”[5]80,中外之间交流更加密切。 因此,国家之间“相通则治进,相闭则治退”[3]456。由此看来,一个国家只有与外国“相通”,才能优势互补,才能学习外国的长处。显而易见,对外开放的趋势是无法阻挡的,想阻挡“无异持丸泥以塞孟津”[5]119。近代中国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只有与其他国家交流互鉴,摆脱受难者无所作为的怨妇心态,积极作为,才能更好地发展。这表明不仅闭关锁国政策在近代中国行不通,而且排外对近代中国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排外会使我国夜郎自大,看不到其他国家的长处,无法救亡图存,只能“自侮自伐”[2]558,最终“反自塞文明之路”[2]561。因此,近代中国应该在国家开放的过程中,“借助于外力”[5]150来摆脱积贫积弱的局面。严复主张在“钦设”路矿总局中应设置一名“洋参议”,担任“洋参议”的外国工程师要熟悉中外路矿以及欧美现行路矿办法,“遇有报请领办之事,洋参议取其所知者详列之,以备路矿大臣之采择”[5]107。在严复看来,要改变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不仅要聘用“洋参议”,还要利用外国的资金、技术来发展我国的经济,并从法律、制度上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严复以开矿为例,他指出虽然我国有矿山资源,但没有成熟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进行开采,则可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进行开采,然后依据土地、人力、资本所占的比例来分配利润,即“地主收其赋税,人工禀其庸钱,而出母本者享出货之赢息”[5]141。

二、国家开放促进自由贸易发展

对外贸易政策作为一种经济政策,它是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的。一个国家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对外贸易政策,受到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的双重影响。正是基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国情以及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财富与文明远远高于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严复提出在国家开放过程中,要实行自由贸易,维护民族经济的发展。他说:“中外食货,犹水互注,必趋于平”,否则,“外物之来,深闭固拒,必非良法”[5]80。

(一)批判“塞漏卮”论,促进商品流通

商品自由流通是自由贸易的一个重要前提,既为群众生活提供便利,又使群众易于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还能对民族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正如严复所说:“自由相竞,则物价最廉。”[6]856这一主张说明严复对商品经济、自由竞争、价值规律已有认识。严复还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商品流通思想,对于“供求相剂”“二竞相平”的市场状况,政府应该不予干预,而要遵循“自由平通之义”。这样可以使工商业“自无而为有,自困而为亨也”[6]897。他看到了贸易自由不仅可以推动工商业的兴起和发展,而且可以挽救工商业的破产与衰亡。因此,严复主张自由主义思想,反对清政府实行的“保商专利诸政”。因为这些政策“既非大公至正之规,而又足沮遏国中商业之发达。”[5]99这表明在对外贸易中采取保护政策来发展本国经济,对于一个国家贸易发展来说并不是长远之计。要使国家的对外贸易长远发展,就要正确处理好贸易进口与贸易出口的关系。然而,当时部分国人认为贸易顺差是好事,多出口土货,少进洋货,白银内流,中国就可以富起来。反之,外贸逆差就是坏事,洋货进口多于土货出口,白银外流,中国就会越来越穷。严复对当时国人这种只注重贸易顺差的“塞漏卮”论进行了批判,它认为“塞漏卮”论从根本上违背了亚当·斯密学说中的交换原理,“所谓保商权、塞漏卮之说,无所是而全非”[7]395。因为通商贸易的利益是相互的,只有在对双方都有利的条件下才会长期开展。如果只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损,这种贸易是绝不能长期存在的。严复指出解决此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国内贸易,促进国内生产发展,增加国民财富。只有在国家财富生产兴盛的条件下,即便不产金银,也能通过出口货物换取国外的金银。可惜,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从社会角度来看,国人被认为是“东亚病夫”;从经济角度来看,银价大贬、工商业竞争力弱。在这样的积贫积弱的社会环境中是无法通过自由贸易来富强中国的,但这种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正确看待对外贸易的进出口问题却有现实意义。正如胡寄窗所说:“严复对‘漏卮’和进出口差额问题的观点,从理论上特别是从长期的理论观点来看,基本上是正确的。”[8]

(二)发展实业,扭转“出生进熟”状况

近代中国,发展实业既有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侵略。严复虽然深受自由贸易论的影响,极力称赞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后所取得的成效,但是,他对殖民主义者的罪恶行径义愤填膺、深恶痛绝。同时,严复还看到近代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不发达国家,与先进的工业国家实行自由贸易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他曾多次对中国对外贸易中“出生进熟”的状况表示担忧。严复认为中国自通商以来,通商的政策“多受制于外”[6]887,且近代中国所出口的货物“大抵生货,则工业几于无有”[6]882。换言之,欧洲各国进出口货物常常是“出熟而进生,所以求民自食其力之易也”,而我国的进出口货物“常出生而进熟,故其商务尤为各国之所喜”[6]895。他考察近代中国“出生进熟”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西方国家对华贸易的侵略,还与中西文化的差异密切相关。西方国家历来重商,而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却一直遵循重农抑商的原则。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体现了近代中国落后的农业国与先进的工业国进行贸易往来时的不良结果。对此,他主张在国际市场上与资本主义各国展开自由竞争,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以“祛他族之垄断,开无穷之利源”[6]882,并认为我国补救经贸上不利局面的重要途径“在农工难而在商易”[6]882。因此,在对外贸易过程中,要想获得利润,就需要发展实业来达到“出熟而进生”的目的。正如严复所说:“实业之事,将以转生货为熟货,以民力为财源,被之以工巧,塞一国之漏卮,使人人得饱暖也。”[5]207在严复看来,发展实业能够“转生货为熟货”,从而增加国家的财富,扭转近代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出生进熟”的状况。然而,发展实业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严复主张通过派人出国调查研究,掌握国际市场情况,研究各国对我国商品的需求情况,并且“自备轮舟运往外国”,这样可“开无穷之利源”。总而言之,通过发展实业,维护民族经济的发展,从而改变近代中国“出生进熟”的状况。

三、国家开放要树立国家主权意识

国家主权体现着一个国家具有独立自主的地位。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使得近代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严复非常痛心主权的丧失,哀叹这是“吾国之不幸”。他说:“当道、咸订约之时,既以民刑裁判之权,付之领事矣,又以国家科税之柄公诸外人,则所谓保护政策者,斯无望已。”[3]297面对“时势岌岌,不堪措想”[2]779的国情,严复提出在国家开放的过程中,需要捍卫国家的主权。

(一)发展海军,捍卫国家海洋权益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控”的国家,海洋权益与陆地权益并重。近代以来,从帝国主义列强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等侵略战争来看,海上是帝国主义国家对近代中国侵略的一个战略通道。当时,世界各国大力发展海军,特别是海权时代的到来,英国成为世界海上霸主,就是因为英国有强大的海军,重视海权建设。而作为海军出身的严复对海权思想有深入的研究,尤其深受美国著名学者马翰的海权思想影响。正如严复所说:“往读美人马翰所著《海权论》诸书,其言海权,所关于国之盛衰强弱者至重。”[9]在严复看来,海权是国家主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乎着国家的兴衰成败,建设强大的海军是“国振远驭之良策”[3]257。同时,面对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呼吁国家不应忽视海权。严复通过比较英国的海军实力远远高于俄国、法国,从而使英国获取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进而向国人阐明“英之海权最大,而商利独闳”[5]69的道理。虽然洋务派创办的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灭,但北洋海军的覆灭不等于说海权不重要,恰恰证明我国仍然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以维护国家的海权。如果没有海军,我国就会像一只“无螯之巨蟹,渔人钓者,谁不得取而食之?”[3]259由此看来,只有强大的海军才能保障海权,只有保障海权才能保障领海和领土完整。正如严复所说:“必有海权,乃安国势。”[3]259严复还从海军战略战术的角度剖析和预测日俄战争的结局在于“必全胜而操海权而后有济。”[2]5551908年,严复代北洋大臣杨士骧拟筹办海军奏稿中提出振兴海军的6点当务之急,并提出振兴海军的3项具体建议,即提高海军学校办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切实加强海军军港建设,以利防守;制定缜密的近期及长远的振兴海军的规划[3]262。由此看来,近代中国发展海军,有助于维护我国的海权,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殖民主义侵略,是近代中国摆脱积贫积弱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争取关税自主权,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

关税自主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本国经济独立,维护国家经济权益的重要保证。正如严复所说:“税则者,有国有土之专权也。”[7]524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推行对外经济侵略,总是破坏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关税自主,控制其关税管理权。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与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掌握了中国海关的关税税率、行政管理、关税的收支和保管等大权,近代中国在海关方面的各种独立自主权利完全丧失,海关成为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基地。面对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国人有切肤之痛,刺激了民族意识不断高涨。严复对晚清政府把海关的进出口税收拱手让给外国人深感痛惜,一针见血地驳斥了中国人不能管理海关的谬论,指出“至今,则执我至重之税政利权,而其人则犹敌国之臣子也”[7]524。他认为清政府授关税管理权于外人,这是有史以来的国耻,也是十分荒谬的事情。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巨额的赔款造成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晚清政府就以关税、赋税作担保大借外债。严复对于晚清政府滥用关税作为国债抵押物的危害性洞若观火,指出关税自主权落入外国侵略者的手中,国家将面临灭亡的危险,“其权皆操于外人,吾诚不知国之何以堪饰也”[7]765。由于近代中国失去了关税税率主权和管理权,帝国主义列强就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因此,晚清政府无法在市场竞争中有效保护本国新兴的工商业,使得民族企业经不起外商企业的挤压而“朝起夕仆”[3]298。 例如,中国出口国外的产品除茶叶外,都“重其出国之征,则其效将销数比例而见少”[10]446。 正如王正廷所说,近代中国“自协定关税以来,产业不能振兴,洋货不能抵制,权利外溢,百业凋残。”[11]面对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导致国内百业凋零的状况,严复提出“弛关者,内外平等,不于入口诸货畸有重征也”[12]。这一主张不仅体现了无论国货出口或者洋货进口,都按统一标准征收关税,而且还体现了我国的民族企业与外国企业要同等看待,不能对洋货故意加重海关税收。由此可见,我国只有积极争取关税自主权,才能维护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才能利商利民利国。

(三)反对治外法权,捍卫司法主权

司法主权既是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实现国家利益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条件。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依靠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这不仅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也破坏了中国的独立主权。帝国主义列强凭借领事裁判权,“悍然不服吾法”[7]587,在我国有恃无恐,为非作歹,祸害无穷。例如,外国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中的领事裁判权、传教自由等特权在我国各地传教,“怙权袒护,以致地方屡起风潮,酿成交涉,杀官赔款,夺地占港,皆政界不公之事”[13]。由此可见,各国在华之民以领事裁判权为护身符,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中国的法律不能对其制裁,而是要交给外国领事进行判决。外国领事是不会维护中国人的权利的,包庇本国犯罪分子是显而易见的事。这表明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也使违反我国法律的外国人逍遥法外。面对司法主权的丧失,国人无不深感痛惜,严复痛心疾首地指出:“中国自兴彼族交通以来,讼狱一宗实为大梗,此其甹国体伤民心有不殚语者。”[10]490由此看来,帝国主义列强拥有领事裁判权,严重削弱了近代中国的司法主权,其结果必然是“甹国体伤民心”。1901年,严复在与张元济的通信中说:“顾华人之权未尽失也,勉为更张,犹可振起。及乎一旦权失,或为外人所乘,彼则假剔弊之名,以一网取华人而尽之。”[2]541由此可见,严复具有维护司法主权的意识和捍卫民族独立的思想。司法主权是国家主权在司法领域的体现,如果外国人拥有我国的治外法权,就会削弱司法主权的公平公正性,势必会给人民群众带来诸多问题,成为危害我国国家主权的一大隐患。正如严复所说:“外人常握治外法权,与之俱至。种界严而治外法权与之俱至,故交涉之荆棘,常起于不可知,而为吾患。”[5]150因此,严复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提出维护司法主权的办法:通过召集各国法律专家,商议制定出一份用来“专治”来华的外国人的法律草案,清政府还要任命一名“总理各国讼狱大臣”的官员,各国在华之民也选举一名该国代表,参与办理涉及外国人的案件。总而言之,只有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反对治外法权,捍卫我国的司法主权,才能维护国家利益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从而使近代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四、严复国家开放思想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国家对外开放事业,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了更加全面、深入、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14]306虽然当今社会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国家开放的程度逐步提升,开放的领域逐步拓展,开放的水平日益提高,介入全球化能力逐步增强,但是,严复的国家开放思想并没有过时。因为时代提出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比如国家开放过程中维护国家主权问题,如何更好地实现自由贸易与互利共赢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重温严复的国家开放思想对今天反对贸易壁垒和发展对外开放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多元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化所带来的商品流、文化流、技术流、信息流、人才流,犹如长江之水,难以阻挡。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15]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既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机遇,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威胁,特别是绿色贸易壁垒成为阻碍中国农业拓展世界市场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国要“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16]。我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利用好外国的资源,为引进外资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大大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效益,进一步学习、引进和消化先进技术。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14]296我国在实行高水平“引进来”的同时,还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合理开发利用自己资源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和条件。例如,我国与世界500强等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借助其资本、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扩大我国的生产、经营和销售规模,使我国的产品更好地打入国际市场,提高对外出口的贸易、服务、技术等水平,增强我国走出去的竞争力。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载人航天、物联网、大数据、高速铁路、5G技术等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相关领域的产品竞争力得到了明显增强。

(二)坚持维护主权与对外开放相统一

在对外开放中维护主权不仅是严复的国家开放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原则。当今社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交往交流更加密切,整个世界融为一体,任何一个国家想关起门来搞建设,把它国拒之门外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严复指出闭关是“塞一己之聪明以自欺,而常受他族之侵侮”[5]2,而排外“反自塞文明之路”[2]561。虽然新时代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不同,但我国当前还面临着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危险,“主权过时论”“绝对主权论”“中国威胁论”“黄祸论”等论调不绝于耳,对国家主权带来了空前绝后的挑战与冲击。例如,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国家主权除了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受到挑战以外,其他方面的主权安全如信息、科技、教育等也受到了挑战。这表明,国家主权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要树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国家主权观,增强国家防范各种危害国家主权风险的能力。这就要求国家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和正确的对策,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维护国家主权,既不损害他国的利益,也不放弃本国的利益。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17]42

(三)坚持自由贸易与互利共赢相结合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面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贸易壁垒依然存在,保护主义仍然制约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我国秉持互利共赢的开放原则,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走自由贸易与互利共赢相结合的道路。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17]42。这表明,我国坚持开放融通,依据本国国情,汲取其他国家的长处来发展自己,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互利共赢。这也深刻验证了严复所说的“相通则治进,相闭则治退”[3]456的哲理。如果国家之间以邻为壑,设置贸易壁垒,国际贸易就会气滞血瘀,世界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我国通过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引领作用,推进外贸体制改革,相继出台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等一系列法规政策,为我国自由贸易的发展营造一种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的贸易环境。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在开放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14]309由于我国坚持自由贸易与互利共赢相结合的原则,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我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同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积极参与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等合作机制,着力推动构建公正、透明、合理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从而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严复的国家开放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今天反对贸易壁垒和发展新时代国家对外开放事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代,重温严复的国家开放思想,通过不断完善对外开放体制,使我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砥砺奋进,打造具有中国气派,展示中国形象的靓丽名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14]296。

猜你喜欢

海权严复主权
严复“惟适之安”视域中的民主与科学
贵阳首发白皮书:五年建成主权区块链应用示范区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修改试卷
甲午战争与中国海权
国学之真的寻求——论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
数十国扎堆宣示海洋主权
钓鱼岛主权考
海峡两岸对南沙和西沙群岛主权的共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