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续深化“十项工作”推进学校内涵建设

2021-03-24崔随庆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1年1期
关键词:内涵建设五育学校教育

崔随庆

[摘 要] 学校教育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从德智体美劳、家校共育、书香校园、创新创造、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等方面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构建面向全体、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促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關键词] 学校教育;内涵建设;“五育”并举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提供了高瞻远瞩的指导性意见。为贯彻落实好文件精神,推进广大中小学校的内涵建设,以下十项工作需要齐头并进、统筹兼顾。

一、德育建设注重实效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德育任务项目化。以任务项目化的形式提出具体的育人项目,用项目为主题引领工作方向,如可以开展行为规范育人项目、文明礼仪育人项目、班级建设育人项目、课程融合育人项目、实践体验育人项目、全员合力育人项目、“三位一体”育人项目等,以实现“有效德育”进而走向“优效德育”的建设目标。

2.德育机制体系化。学校要逐步建立健全德育专项检查、德育绩效考核、德育表彰奖励、德育导师制、德育首遇责任制等德育工作机制,督促相关部门、人员抓好各项德育目标任务的落实,用制度调动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德育队伍专业化。组建德育建设专家指导团队,加强学术研究和一线指导,促进德育研究与德育实践的有效结合。同时,强化德育工作者专业培训,定期组织中小学校长、分管校长、班主任、德育干部及教科研人员开展分级分类研修培训和校本培训,切实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育德意识和能力。

4.德育主体全员化。积极推广实行“集体备班”制度,探索建立全员育人导师制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提升教师合力育德能力。引入家长和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德育和德育评价,凝聚德育合力。

5.德育内容融合化。统筹各门学科,综合育德功能,在学科层面强化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统一、自然渗透和高度融合,推动学科教学既重知识学习又重育德导向,既突出学科知识传授功能,又发挥学科道德熏陶效应。

二、智育活动以生为本

学校发展要以人为本,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

1.尊重学生。从儿童视角看待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师尊生卑的师生关系,建设新型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新型师生关系中体验到平等、尊重、信任和友善,同时受到激励、感化和教育。

2.解放学生。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少讲、学生多练,还时间、阵地和学习的主体性于学生。课堂上要适当减少课堂语言密度,增加知识与思维密度,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课下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指导,给学生留出自由生长的时间,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

3.发展学生。要大力推进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评价;要广开校本课程,广组学生社团,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和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推进实施,增强学生合作、探究能力;要设立并形成校园传统节日,如英语节、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等,为学生展示才华提供机会;要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五育并举、多元发展;要注重特长生培养,建立特长生培养和表彰机制,使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能得到认可。

三、体育特色发展

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具有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功能。学校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做到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1.夯实“两操一课”。认真上好“两操一课”,规范“两操一课”的时间、空间、内容和形式,推进“两操一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强体育课教研工作,坚持上好室内、室外体育课,提高体育课质量。

2.丰实阳光体育。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广组学生社团、校队,积极推进“一班一项目、一生两特长”创建工作。加强科技体育活动的推进实施,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单项体育竞赛和综合性运动会,每年开展一次体育节。加强体育运动设施、器材的配备和运动场地建设工作,做好器材、场地的维护保养,保障体育教学需要。

3.扎实达标检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严格做好项目测试和数据上报工作。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做好体测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开展基于数据的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指导学生科学锻炼、科学健身,不断提高体测达标率。

四、美育渗透从小抓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情操和心灵教育,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趣、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学校应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1.环境美育。筹措专项经费,优化校园环境,营造美育氛围,让校园绿起来、美起来、亮起来。努力推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拥有更多的美育元素,为学生创设优美、高雅、和谐的学习环境,让教育无处不在、育人无声。

2.课程美育。开齐开足国家美育课程,不得随意削减、挤压美育教学课时,除音乐和美术课程外,还应保证舞蹈、书法、戏曲、剪纸、陶艺、手工以及地方人文艺术类等校本课程的开设,以及跨学科融合的美学实践课程,充分实现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基础功能和价值。

3.活动美育。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体验和认知。如校内定期开展书法、绘画、摄影、合唱、朗诵、演讲比赛及各种社团成果展演活动,校外组织冬夏令营、研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锤炼、提升素养。

4.协同美育。注重理念协同,树立全人发展理念,构筑德智体美劳协同发展的大美育格局;注重资源协同,充分调动家庭、社区、社会各方力量,协调多方美育资源服务学生发展;注重保障协同,从师资、经费、场地各方面保障学校美育实施的条件。

五、劳动教育寓于日常

劳动是培养人、发展人的重要途径,以其独有的育人价值,成为全面育人教育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1.校内劳动培养劳动习惯。提炼劳动教育主题,开发学校劳动课程,除了日常寝教室、卫生区的卫生打扫、校园和班级内的花木养护外,还可开辟智慧农场、烘焙室、创客空间、手工工坊等活动场所,让学生通过劳动并在劳动中养成劳动习惯。

2.家庭劳动增强劳动意识。区域整体安排,选择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种养殖对象,以科普读本为指导,开展简单的、有趣的家庭劳动,实现家庭劳动体验常态化。可以列出日常家务劳动清单,鼓励学生常态开展、养成习惯;还可以安排一些有特色的家庭劳动课程,如,种大蒜、孵小鸡、饲养蚕宝宝、制作泡菜、加工美食、手工制作等实验类、实践类、探究类课程,用以丰富学生的家庭劳动生活。

3.基地劳动培养劳动技能。积极整合农事教育实践基地资源,建立长效合作,结合学校需求,学校、基地共建节气农事劳动课程,以基地送课进校、基地师资进校、学校走进基地等方式,实现学生深度体验、深度学习的劳动教育。学校也可自己租赁土地、购置劳动工具,为学校开展实践活动提供资源条件。

4.社会劳动催生劳动品质。组织学生走进工厂、企业,观摩现代化工业生产流程,培养学生尊重工人、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意识。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医院、敬老院,开展义务劳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组织学生走进农村、农田,了解农业、农民,培养学生节约粮食、热爱劳动人民的意识。

六、家庭教育凝聚合力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对人的影响力最为持续而深刻。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引导,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效果,形成家校同心、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1.完善家庭教育指导途径。借助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接待日、家庭教育知识讲座、亲子活动等,以集体方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借助上门家访、邀请个别家长来校或者利用电话、微信等媒介与个别家长进行沟通,以个别指导方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2.开展家庭教育师资培训。组织学校干部和班主任参加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提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原则上班主任和学校干部都要参加轮训,持证上岗,以改善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的效能。

3.突出家庭教育育人功能。家庭教育要摈弃急功近利,要回归“育人”的原点,树立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目的观,把孩子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目标,突出家庭教育的品德与情感功能,摒弃以“学业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单一评价体系,促进家庭教育育人行为的科学性。

七、校园书香氤氲弥漫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的重要手段。他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在他心目中,“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1.营造书香环境。要重视校园廊道、楼梯角、寝教室的文化建设,尽可能多地建设阅读角、图书角,让校园溢满书香文韵。要重视信息化时代的数字环境建设,朗读亭、阅读机、电子阅览室都是数字化阅读的新形式。

2.提供书海资源。要努力提供“泛在读书”的书海资源,纸质的和数字的图书共存,有人的地方即有书,让校园里书本唾手可得,让生命在书香中濡染。依托互联网探索学校图书馆与政府图书馆及一些社会图書资源的互联互通,逐步实现街头24小时自助图书馆、政府或社会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之间的通借通还。鼓励家庭书柜建设,给家长推荐家庭藏书。

3.丰富阅读活动。要研制校本化的阅读活动计划,结合每日的晨诵、午读、暮省,定期组织阅读成果展、师生读书分享会、开展各类阅读评比活动。借力微信读书、樊登读书会、喜马拉雅听书、超星学习通等App为教师共读搭建集阅读、视听、互动、创作等形式为一体的在线共读活动平台,并利用后台数据对先进学校、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4.开发阅读课程。要建设学校的分级、阶梯式阅读课程体系,提出年度阅读计划和目标。阅读课程要进入“课程表”,每周固定阅读课时间,自读课有自由的时空保障,开设世界名著导读课和阅读技能指导课等。

5.实施阅读评价。县区、学校都要制定阅读评价和奖励制度,评选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和阅读之星,用评价推动师生阅读。建设文学社、诗社、读书分享会等组织,用组织的力量推动阅读。开展师生写作比赛、演讲比赛等,延伸、拓展、检验阅读的效果。

八、创客教育找准抓手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到要在未来几年“探索STE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硬件筑基。根据学校条件积极筹措经费在设施、场地、器材等方面提供实施创客教育的基础。有条件的可以建设专门的创客教室,玩一些3D、航模、机器人等先进的东西;没条件的可以因地制宜,田野、山川、溪流都是创客教室,庄稼、草木、石头都是创客素材。只要心中有创新创造,则万物皆可为我所用,时时、处处皆可创新创造。

2.师资引领。从学校教师队伍中遴选出一批创新意识足、综合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优秀教师组建创客教育骨干教师队伍,通过对其进行知识培训和考察学习,开展创客教育实践活动,提升理论认识、提高实践技能,对学校创客活动进行全面引领。鼓励全体教师人人有“创新创造”的意识,人人成为创客。

3.课程先行。指导各任课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开发创客教育课程,促进创客教育与基础教育各学科教学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校在开展理化生创新实验、无人机驾驶、航模海模、机器人、3D打印、编程、动画制作、微视频制作等校本课程的同时,可根据校情、生情有针对性地重点普及一到两门创客课程,培养孩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活动支撑。定期举办与创客教育相关的活动,给学生搭建技能和成果展示平台,如班级文化设计展评、Flash动画设计作品展、微视频制作作品展、航模无人机展演等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成果展示出来,让想象落地。

九、生涯规划导航人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指导”。

1.开设生涯规划课程。通过开设专门的生涯规划课程或者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进行学科渗透,将生涯规划教育常态化。也可通过班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对学生进行职业认知和引导。

2.丰富学生职业体验。通过“请进来”或“走出去”方式,开展丰富的职业体验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观念。如聘请校外专家为学生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题报告,邀请优秀毕业生、家长代表讲述他们的职场感悟,解答学生职业选择时的困惑;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参观社区职业介绍中心,使学生树立职业精神,提高职业素质。或组织学生到社会资源单位参观,了解各种职业所需的资格和能力,建立初步的职业目标;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深入社会,走进企业,通过实地见习体验,了解从业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并将个人兴趣、爱好与社会需要初步结合起来,为今后职业选择奠定基础。

3.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引导教师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围绕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内容、措施开展专题研究,提高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

4.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把家长、社区、企业、校友、网络、公益性文化设施、科研院所等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整合,为学生参与到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获得丰富的职业情感体验提供可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职业理想,共同为学生的职业人生规划创设良好的环境。

十、健康心理增进幸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连接点,是学校德育建设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当前,中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者为数众多,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这种情形更是明显增加,成为当下困扰学校和家庭的难题之一。

1.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圍绕“以生为本、健康第一”的工作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从“预防、矫治心理问题”升级为“培养积极心态和健全人格”,以赏识学生为出发点,打开学生的心扉;以理解学生为切入点,聆听学生的心声;以塑造学生为着力点,解开学生的心结。

2.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支柱、社区为依托,建构“三位一体”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多途径、多渠道、多主体开展挫折教育、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以积极健康良好心态面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3.打造“软硬兼施”教育平台。积极建设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课表,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都能够掌握一些心理调节技巧,学会克服自卑、转移情绪、树立自信并且宣泄痛苦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组织开展校园心理剧展评、心理课教学设计大赛、心理辅导案例评比活动,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教育改革需要持续深化,学校内涵提升永无止境。紧扣立德树人核心培养目标,抓住上述十项关键着力点,深挖细耕,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所有教育人的美好愿景,愿大家为此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内涵建设五育学校教育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学校交出智慧答卷
“五育互育”:高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四模式”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内涵建设
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引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