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时代开放大学在线课程的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
2021-03-22谢青松
许 玲,谢青松,张 冲
(1.江苏开放大学,南京 210036;2.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 400052)
一、引言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作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之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将教育提升到国家治理的高度,进一步强调“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我国开放大学自挂牌以来,一直将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作为办学宗旨,致力于成为全民学习的公共服务平台。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全方位地推进改革,发挥办学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是开放大学深化发展面临的重要命题。
在线课程,也称为在线开放课程、网络课程,对于以互联网为支撑完成主要教学活动的开放大学来说,在线课程的建设与质量保证是其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关键,是提升整体办学质量的基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人类知识的快速更新,变革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也使得知识观和课程观发生改变,对开放大学在线课程建设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探讨开放大学在线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期望为开放大学在线课程整体建设提供参考。
二、在线课程在开放大学转型发展中的定位与作用
1.在线课程是开放大学教学实践的重要载体
远程教育的本质是师生时空分离下的教与学行为的时空分离,学习者在远端主要通过独立自主的方式,参与在线课程的学习,完成预先设计的学习活动,在达成学习目标之后,获得相应的学分。开放大学作为专门从事远程开放教育的高等院校,主要依托在线课程开展教学活动,在线课程不仅是数字化学习资源,也是重要的学习场景,学习者通过在线课程的学习过程,与教师、学习同伴以及学习资源之间发生教学交互,这三种教学交互方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大不同,以在线课程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只有从学习者视角出发,合理设计,才能实现其价值,真正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在线课程是开放大学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基础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学科、专业和课程具有内在逻辑联系,不可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开放大学作为一所新型大学实体,应当承担大学的功能与使命,大学的属性要求开放大学的学历继续教育必须要开展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我国开放大学正在依据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标》中设定的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二级学科)三个层次,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根据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备案2019年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六所开放大学共备案学历继续教育专业406个,[1]对开放大学而言,获得备案的学历继续教育专业招生的必要条件是完成该专业的在线课程建设。
3.在线课程是开放大学实现办学宗旨的关键
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是由学校班级标准化、以有意义接受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教育服务与人们群众所期待的灵活、多样、开放、优质、终身、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2]开放大学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设计并开发出大量适合网络环境、移动终端环境等不同场景的优质在线课程,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加灵活便捷、公平开放的学习条件和支持服务,不仅满足不同群体的终身学习需求,也是培养新时代个体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以实现成为全民终身学习重要载体的办学宗旨。
三、开放大学在线课程价值取向的相关研究
1.价值取向的内涵
价值取向本质上是在主客关系基础上所产生的旨趣、旨意及指向,[3]价值取向具有社会规范、社会定向和社会驱动的功能。[4]课程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价值观支配下对课程所进行的有意识开发和选择时表现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即是对价值主体的利益关照。简而言之,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关于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法和教学评价的一组理念。这些理念将影响人们对课程的整体认识,对课程开发过程的各个环节,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
美国教育家艾斯纳(Eisner)等提出课程价值取向的五维度分类观,即学术理性取向、认知过程取向、社会重建取向、自我实现取向和技术取向,[6]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McNeil)提出课程价值取向的四维度分类观,即人文取向、社会重建取向、技术取向和学术取向。[7]国内学者探讨了不同类别课程的价值取向,例如杜建群等(2018)认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要坚持多元与统整的价值取向;[8]孙婧等(2019)通过对新中国70年以来我国7套人教版德育教科书的文本分析,发现初中德育课程由服务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单一取向走向彰显学生个体发展的多元取向,由强调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单一目标走向注重学生引领社会发展能力的多元目标;[9]李义茹等(2019)分析并总结出了STEM课程的三个价值取向,分别是创新、整合和实践。[10]
综上,已有关于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主要围绕课程本身属性进行学理分析,结合社会发展、科技发展或基于本土化探索总结出结论,以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不同主体的需求,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对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整体关照,受到政策和科技因素的影响。
2.开放大学在线课程研究现状
在中国期刊论文数据库中以关键词“开放大学”AND“网络课程”OR“在线课程”,在“主题”中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2012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经检索共获得232篇期刊论文,删除新闻、资讯后得到172篇论文,对于172篇论文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见表1)。
表1 高频关键词
基于对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开放大学在线课程的研究内容形成了四个主要的范畴,分别是: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在线课程运行;学习者在线课程学习情况;课程教师团队。
在线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热点是学习活动设计、资源建设、学习评价设计、平台及技术的应用;在线课程运行主要关注教学策略、教学模式、质量保证;学习者在线学习情况主要关注开放学习者网络课程的学习体验、学习行为、学习参与度等。
在已有的研究中,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开放大学在线课程的设计理念,如“实践导向”[11]“以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为导向”[12]“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13]“成效为本的理念”,[14]对于开放大学的在线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但已有的理念大多基于传统的知识观,从市场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预先设计好课程,采用单向传递的模式或简单的双向互动的模式提供给成人学习者,学习者仍然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能动性未被激发,学习成效难以得到保障。
四、智能化时代开放大学在线课程的价值取向
1.变革动因:时代背景呼唤开放大学在线课程确立价值取向
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产生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空间。潘云鹤院士指出,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出现之前,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主要存在于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中,但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出现之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是在三个空间,即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信息空间支撑下进行的。[15]在三元空间下,产生了新的知识观——回归论知识观,回归论的知识观认为,互联网使知识的内涵回到了人类的全部智慧,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静态的知识、有明确学科划分的知识,一切有价值的信息、理解、价值观和态度都可以看作是知识,知识生产和进化呈现出群智协同、生产与传播同程等特征。[16]在互联网学习环境中,个体与他人互联互通,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知识也形成了重要的网络,每个人都是知识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既是知识的消费者,也是知识的生产者,人们生产生活的经验或者成果,不必经过特定群体的加工,就可以快速地在网络上传播,全社会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人人可以为师。在回归论的知识观引导下,学习不再是行为主义的刺激与反应的连接,或者认知加工与建构,而是呈现出复杂网络的特征,需要我们在知识网络中不断地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加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找寻知识的过程本身也是联通的过程。[17]
不同的知识观对开放大学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引。在广播电视大学时期,普通高校的教师被看成知识权威,是主要的知识生产者,广播电视大学邀请普通高校的教授基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学科知识的讲授。在开放大学转型初期,开放大学意识到传统高校以学科需求为中心的培养方案并不适用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开放大学,开始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领域借鉴和吸取营养,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较科学的方法调研实践需求,明确课程内容,并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在智能化时代,知识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征,按照知识变化的速度可以将知识分为硬知识和软知识,硬知识是指被认可固化了的知识,软知识是指变动比较快的知识。[18]开放大学课程焦点要转向关注学习者的软知识与软技能,除了普通高校的教授、企业行业的专家外,普通人、普通学习者也可以成为知识贡献者。课程的开发是一项设计性研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迭代与更新,而不是一成不变(见表2)。
表2 不同历史阶段开放大学在线课程建设模式比较
2.基本立场:开放大学在线课程是联通的信息空间
在智能化时代,开放大学在线课程建设需要秉承联通与融合的价值取向,在线课程作为客体,需要满足社会和学习者个人两个层面的主体需求,体现其价值所在。
个人层面的联通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联通,社会关系的联结,形成知识流动的管道;
第二,学习者与知识的联通,个人知识网络的扩大。
在智能化时代,学习和知识存在于多样性的观点之中,这些观点不仅来自课程创建者所创建课程时设计和组合的内容,也存在于学习者与内容互动过程中留下来的批注、评论等多种形式之中。开放大学的学习者主要是成人学习者,他们具有非常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极强的境域化知识,不同情境中如何操作的知识具有重要价值,是推动社会生产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例如,一位非常有经验的会计,他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形成了高效的做账技巧,对于刚入职的年轻会计而言,这类操作性知识能帮助其快速地上手工作。因此,开放大学的在线课程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经验与特点,形成开放联通的信息空间。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让所有的学习者都有机会去反思、提炼和分享他们的经验,让不同的学习者能够在课程构建的社区中找到具有共同兴趣的同伴,有相似学习经历的人,彼此开展协作学习,组建学习社团,形成联通的社会网络关系。学习者有机会参与知识的生产,通过收藏、分享、编辑、评论等在线行为,贡献自己的经验与知识,对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深入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新知识的生产、流动与进化。
社会层面的联通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课程的内容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开放大学的在线课程建设要淡化以知识为主的“预设性”课程,面向社会需求,关注学习者的经验与已有技能,形成生成性课程;
第二,课程建设的主体可以来自全社会,行业企业的技术工作者、工匠等不同的社会人员都可以参与课程建设中,共同提供教育服务,课程的学习者也可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变革开放大学的资源服务模式和供给模式;
第三,课程的评价来自社会,邀请第三方机构开展课程建设质量评估,推进开放大学课程建设与社会的深度融合。
3.价值旨归: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开放大学在线课程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能力:适应社会的应用能力、基于社群的联通能力以及面向未来的终身学习能力。课程建设不是忽略知识或弱化知识本身的重要性,而是因为知识处于不断动态变化中,基于这些能力能够帮助学习者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寻径和意会,更好地掌握知识,促进知识的生长。
第一,适应社会的应用能力。开放大学是面向成人办学的高等教育机构,成人学习者主要学习动机是促进职业发展,[19]开放大学自挂牌成立起,就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内在要求在线课程建设目标定位在帮助个人获得适应社会的应用能力,促进个人职业发展,如果缺少应用性职业能力的培养,就难以满足成人学习者的需求。[20]
第二,基于社群的联通能力。在智能化时代,在线课程不仅是知识传播过程与载体,也进化为一种社区和网络,能够在最大出度和入度内连接知识生产者和知识传播者。[21]社群化学习具有多点触发、移动化、碎片化、泛在性特征, 是以连接的建立、群体智慧共享和知识生成为核心的开放学习,[22]对开放大学的成人学习者而言,社群化学习不仅能够增加学习者之间的连接,解决因时空分离而产生的学习孤独感、倦怠感等情感问题,更能促进学习者与知识的联通。
第三,面向未来的终身学习能力。学习一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生命的源泉,贯穿生命始终,人类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随着人机协同时代的到来,一些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正在被机器替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学习情境、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和难以预料的未来,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我们才能加快自身知识更新,扩大认知的视角,多维度地审视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更好地适应生存。开放大学的在线课程建设要面向未来,以终身学习思想为引领,关注学习者的终身学习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融入到在线课程的建设中(见图1)。
三方面能力的培养要在开放大学在线课程建设中融合贯通,学习者通过开放大学在线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适应社会的职业能力,在市场上或者在原有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促进个人职业发展。同时,基于互联网的社群学习也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具备了基于社群的联通能力,学习者能够便捷地获得更多境域化的知识,如育儿知识、运动知识、农业种植知识等。从面向未来的视角来看,当个体具有了终身学习的能力,就能更好地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更好地生活,这也真正地体现了开放大学的办学作用和价值,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灵活的、优质的、个性化的终身学习服务。
五、开放大学在线课程价值取向的实现路径
在智能化时代,开放大学在线课程联通与融合的价值取向实现需要多主体联动,全方位变革,理念变革是前提,转变课程建设模式是核心,创新技术下的学习设计是关键。
1.转变对学习者认知:从被动者走向主动联通者
在智能化时代,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高水平的思考,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不断地扩大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网络。传统观点认为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内在学习动机不足,导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因为各类学习障碍而导致中途辍学,但是近年来成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正在逐渐提高,当学习者发现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或者感兴趣的知识时,他们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者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内容,也是重要的知识,是在线课程的积极贡献者。开放大学在线课程要重视学习者的经验,为学习者搭建脚手架,帮助个体主动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管道,将学习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增强学习者对在线课程这一联通学习空间的黏度,提高学习动力。
2.变革课程开发模式:从预设性课程走向生成性课程
开放大学的在线课程要从预设性课程转变为生成性课程,探索基于设计的课程开发模式。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科技飞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开放大学的在线课程建设中要淡化学科课程强调的以知识为主的“预设性”课程,鼓励“生成性”课程,由教师全面负责开发课程转变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建设。预设性的课程是基础,课程的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能把握课程教学的整体目标,这是在线课程知识“生长”的主干,而课程学习活动的设计中,要创造开放的情境和问题,通过逐步的引导,调动学生思考,使得学习者有机会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出有价值的观点。生成性的资源丰富且量大,并不是所有生成的资源都是有价值的,需要辅导教师对资源进行筛选和重新利用。基于课程内容的转变,建议采用基于设计的课程开发模式,在每一轮在线课程完成之后不断升级迭代,吸纳有价值的观点,形成新的学习资源。
3.创新技术支持:从教学设计走向学习设计
教学设计一直是在线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但实践中人们往往把“教学设计”与“媒体选择”“活动/过程设计”区分开来,也就是说,仅仅把“教学设计”看成是“内容设计”,没有形成正确的系统化教学设计观。[23]智能化时代开放大学的在线课程要秉承联通与融合的价值取向,依托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创新设计理念,从教学设计转向学习设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为开放大学在线课程的不断升级与优化提供了基础,基于学习者的学习数据,构建学习者画像,在更真实地了解学习者特点的基础上,动态地开展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设计,对繁杂的课程内容提炼知识图谱,为学习者规划学习路径,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并进一步开展个性化的教学评价,关注社群学习的参与和贡献。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增进成人学习者之间的联通与交流,可以设计交流、协作的学习任务,构建学习共同体,使得学习者在一个开放的课程社区中,有机会分享自己的个人经验,把自己境域化的知识传递给其他人,在协作中获取他人的知识,将学习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经验关联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基于智能技术的学习设计不仅能满足大规模、个性化、灵活性的终身学习需求,也能促进开放大学在线教与学真正且有效地发生。
六、结束语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引人瞩目,智能时代的到来,为开放教育提供了无限机遇。以联通和融合为核心的开放大学在线课程价值取向,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也符合人才成长的需要。开放大学首先从在线课程的价值取向上调整转变,逐步推进在线课程目标、内容、教学策略及评价的转变,建设特色鲜明、受学习者欢迎的在线开放课程。未来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推动下,开放大学的在线课程将会呈现出新的特点,还需要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