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老年教育发展研究:脉络分析、理论样态和学术支撑
2021-03-21夏海鹰
江 颖,夏海鹰
(1.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2.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学院;3.国家开放大学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中心,成都 610073)
一、问题提出
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各地老年教育实践的发展,我国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化,这期间,研究队伍逐渐形成,研究成果逐年增加,学术交流活动也日渐频繁。从教育学的发展性质和过程来看,老年教育已经成为大教育学科中成人教育学的分支领域之一;从教育学的特点和标准来看,老年教育具备归属于研究教育规律和实然教育的科学特征。根据德国教育学家沃尔夫冈·布列钦卡(2003)的划分,老年教育可被归为研究实践操作原则、方式的实践教育学中的一类。[1]国际上,从1991年开始,英国第三年龄创始人彼得·拉斯里特(Peter Laslete)提出第三年龄框架理论,标志着老年教育已形成了独立的学科地位。[2]反观中国的老年教育,历经多年的发展,从实践到理论方面已有了相对丰富的积累,但目前教育学界并没有正式承认老年教育的分支学科地位。因此,有必要以准学科的视角对我国老年教育四十余年的发展脉络和理论样态进行梳理,这将有利于我国老年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可为将来老年教育学科的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终身教育领域的研究起到支撑作用。
二、研究动态
目前,有不少学者对老年教育的研究进程进行了一定的探究,包括:(1)对社区老年教育研究的回顾。但该领域并没有成为社会上、学术界关注的主要焦点,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视角单一、研究内容过于分散、自身内涵与成熟程度有待提高;[3](2)对老年闲暇教育的研究。主要对老年闲暇教育的基础理论、区域实践、不同载体等进行探索;[4](3)对老年教育研究的综述。主要对老年教育研究的阶段、[5]内在属性、[6]功能定位、[7]发展模式[8]等进行了探讨。当前有不少学者对我国老年教育不同时间段的研究从学科系统、全时间段和全文献搜索的视角进行述评,导致缺失理论体系上的部分“拼图”。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对期刊文献、专著和硕博论文的全景式的挖掘,对四十年来中国老年教育研究进行分析,以此来探究中国老年教育的发展概貌。
稻田水中的噬菌体消长与病菌的消长是一致的,即病菌开始繁殖增加,噬菌体也随之上升,病菌数量减少,噬菌体也随之降低。如定期测定稻田水及稻株中的噬菌体的消长,则能了解白叶枯病的动态,及时指导防治。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框架
按照一门学科的发展规律,通常都是从对象、任务和方法三个层面进行探究,[9]然而由于我国的老年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发展并未成熟,故本研究从脉络分析、理论样态和学术支撑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以探究其是否具备“准学科”的内在属性,其中涵盖了对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探讨。
(二)样本来源与筛选
通过搜集与梳理1979—2020年间CNKI包含有“老年教育”或“老年人教育”的全部期刊文献和硕博论文,同时,在超星电子图书中的“读秀学术搜索”中收集有关“老年教育”或“老年人教育”的全部专著,剔除其中包含的通知、征稿信息、纪实文学、书画作品展示等无效文献。截至2020年1月31日,本研究共获得1 495篇期刊论文、110本专著、125篇硕士论文和4篇博士论文(表1)。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和文本分析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涂端午(2009)认为,文本分析有多种方法,其中之一是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进行定量描述也包含定性阐释。[10]计量分析主要结合使用Excel和CiteSpace文献挖掘工具绘制可视化文献图谱,定性分析则使用内容分析法进行深度解读。
主要表现为老年人思想教育的研究。例如,如何做好老年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34]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老年教育。[35]2000年之后,国家对退休老年人的思想意识和思想问题更加重视,研究者们认为老年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群体,[36]其实施路径包括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引领和指导、[37]大力推进学习习近平思想等。[38]
四、研究结论
(一)发展脉络
“可能从一开始我就注定会失败,现在的小孩儿真难对付。”教授低声说,“我带着杰克离开办公室时,他假装老实,等到最后一刻突然挣脱我,把一本书塞进了书架。”
1.以实践为主导的研究经验探索期(1980—1998年)
他见到付玉正是黄昏。这天,在金石滩,一个秃顶的老男人,在和一个妖艳的女人拍结婚照,暮霭中,这道风景吸引了不少游人。李叔和挤在人群里,他发现这个半裸着后背的妖艳女人是付玉。老男人搂住她的腰,在众人面前,这样亲她,那样亲她。她穿着洁白的婚纱,脸上涂着厚厚的一层粉,眼睛画得像大熊猫一般。
(3)技术视角下
2010年之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0—2015)》中提出要“重视老年教育”。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开放大学作用”,利用遍及全国城乡的开放大学远程网络系统创办“老年开放大学”,[25]以更好地服务于城乡普通社区和街道的老年人,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一方面,大量研究者开始利用远程教育理论对老年教育实践进行深入研究。2011年,蔡钒等人首次对温州电大参与社区老年教育实践进行了个案研究。[26]之后,研究者们从远程教育在老年教育领域的教学模式、[27]服务模式、[28]实现路径、[29]课程体系构建策略、[30]存在的问题[31]和优化对策[32]等实践方面,探索“互联网+”时代全国电大(开放大学)系统如何更好地服务老年教育的发展问题。[33]另一方面,老年教育研究者们开始尝试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框架,大量的专著在此阶段涌现,占四十多年来出版的全部专著的80%。最具代表性的是同济大学于2014年组织了一批国内顶尖老年教育研究者撰写出版了老年教育系列理论丛书,从多学科视角对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尝试解决老年教育理论研究滞后的问题。这一阶段的老年教育,既依托远程教育创新实践模式进行各类微观层面研究,又试图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建构老年教育宏观学科理论体系,促进了老年教育研究在创生中进步和发展。
截至2020年1月,我国的老年教育文献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图1)。对年份和发表文献数两变量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回归方程y=1.1316e0.1453x计算出相关指数R2=0.8418,表示老年教育研究的一元多项式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也说明了年份和发表文献数两变量之间具有线性关系,84.18%可以用来预测和解释未来老年教育文献将逐渐增多的向上变化趋势。
20世纪末,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已成为一种国际社会的新趋势和新思潮,改变着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学习思维方式。此时,我国的老年教育虽已开展多年,但设立的老年大学基本集中在大中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1999年,我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对老年教育工作更加重视,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同年,武汉市新洲区教委成教科、[14]邓荣汉、[15]刘道福[16]等单位和个人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农村老年教育的文章,对国家和地方农村社区老年教育工作薄弱的现状进行了反思。有研究者提出,应依托成校开展社会和社区的老年教育探索。[17]我国在20世纪末首次出现农村社区老年教育的研究文献,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我国老年教育自开展以来长期忽略农村和社区老年教育。此后,大量研究者开始反思老年教育公平性问题,更多地关注老年教育受教群体和受教机会的差异性以及受教内容的丰富性问题。
3.以比较为模式的研究视角转换期(2004—2009年)
2004年,国际第三年龄大学协会第22届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境内外的代表共同探讨了“老年人的继续学习——传统和创新”的中心议题。[18]同年,在澳门举行了老年教育大会,出版了大会论文集《21世纪亚洲地区老年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亚洲地区的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进行了一定的研讨。[19]这两次重大会议的召开,使我国开始掀起从外部视角和模式看待老年教育的热潮,国(境)外的老年教育比较研究文献在此阶段大幅度增加,主要集中在对日、美、英等国老年教育模式和实施方法等的介绍和引入上,如楚良勋(2006)、[20]杜智萍(2006)、[21]王旭(2007)、[22]应方淦(2007)[23]等人发表了系列国际老年教育文章。2009年,顾秀莲主编了《中国老年教育的国际背景研究》一书,首次全面从国际视野详细地对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应对及老年教育的兴起、历程、特点、基本经验等进行了描述和介绍,成为专门研究国际老年比较教育的一个重要节点。[24]这一阶段的老年教育研究体现出了多学科的参与和国际视角的融入,因此,其研究模式和范式也得以拓展。
4.以理论为探索的研究开放创生期(2010至今)
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使用情况,关乎大中型水库移民工作的成效,在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使用和管理过程中,采取科学有效的资金管控制度与管理方式,是保证移民资金利用率和水库移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县级报账制是目前县级财政工作中,运用较为广泛的管理办法之一,将其有效地应用到山西省中大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管理工作中,能够结合地区实际情况优化移民资金的使用,促进资金使用和管理效率的提升。
2.以公平为反思的研究对象扩大期(1999—2003年)
(二)理论样态
对老年教育所有文献按照题名和关键词进行初步内容分析,将其划分为“精神意识—管理制度—实践技术”三个理论维度:精神意识维度包含政治和伦理视角,管理制度维度包含法律、市场与经济、社会与管理视角,实践技术维度包含教育教学与心理、医学、技术视角。通过不同维度和视角进行探讨,进一步分析老年教育理论研究的状态和创新情况:
定义1.2[1] 设(X,τ)为T0空间,定义X上的偏序关系≤τ如下:对任意x,y∈X,x≤τy当且仅当x∈cl{y}。≤τ称为由拓扑τ所诱导的特殊化序。特别地,关于其特殊化序,空间X中的开集都是上集,闭集都是下集。
1.老年教育研究精神意识理论维度:引领和指导的功能
(1)政治视角下
预防疾病的发生,主要在于平时的饲养管理工作,所以加强饲养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平时要搞好猪舍内卫生,经常清除粪便,不给猪饲喂污染的泔水。严格按照猪场消毒制度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防止病毒侵入猪群,防止猪群感染疾病。饲养员要精心护理新生仔猪,注意保暖,给仔猪提供松软、舒适的草垫,防止其感染疾病。除此之外,坚持自繁自养原则,从根本上防止猪流行性腹泻病的感染。若需要引种,在引种之前进行病原检测,而且需要在没有疫病的猪场中选择健康种猪或者仔猪进行引入。引入后也不能直接混群饲养,需要对引入的猪群进行2~4周的隔离,经观察确诊为无病毒携带,才可以混群饲养。
(2)伦理视角下
(1)教育和心理视角下
探究的是有关老年人生命价值、精神需求、态度、信念和生命历程等,目的是通过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追求,构建老年和谐人生和精神家园。[39]
2.老年教育研究管理制度理论维度:运行和规范的作用
(1)社会和管理视角下
老年教育是社会运行框架和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脱离不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社会层面的管理体系对其的制约:第一,宏观层面。诸多研究从理念上对人口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生产性老龄化、老年人再社会化做出探索,[40]期望老龄事业能通过老年教育更上一层楼,[41]逐步形成老年福利的“新常态”。[42]地域上,必须构建老年教育支持服务体系。[43]治理上,老年教育是一项普惠性和公益性的国家养老服务项目,不仅关涉到贫困问题,[44]还牵涉到社会的微治理和微服务。[45]第二,中观层面。社会工作者参与老年志愿服务[46]对于老年教育的开展亦有极大的帮助。第三,微观层面。老年教育是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从学习对象需求出发,实施组织管理和机构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和适合的教育资源,促进老年人的学习发展,彰显老年人服务社会的贡献和价值。[47]此外,老年教育还应提升质量,构建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48]
1.3疗效判定标准[2]患者身体上的皮疹均已消失,只剩下色素减退后或者是沉着的斑片为治愈;患者的皮疹其消失程度>75%为显效;患者的皮疹消失程度>50%为有效;患者的皮疹其消失程度<50%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市场和经济视角下
老年教育经历了从20世纪80—90年代政府主导办学到后来社会力量投资参与办学的历程。2000年初就有研究者认为,老年教育应在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化。[49]张国茂(2019)发现,老年教育实际在现今是处于“供给机构数量不足、供给资金不足”“一座难求”[50]的供需不平衡的境地。[51]因此,改革动力应以“供给侧推动”为主,“需求侧拉动”为辅,满足我国大量的老龄化人群的潜在学习需求,强化老年教育优先供给。[52]
(3)法律视角下
主要集中在对老年教育政策存在的立法缺陷、内容体系缺失等问题的研究,包括中国的老年教育政策法规颁布与执行起步较晚、[53]立法缺乏立足点、体系不健全和内容不完善、[54]区域发展不均衡、对老年人教育需求认知不充分和资金短缺[55]等问题。因此,老年教育政策上应坚持“权利本位”“机会均等”“自由选择”等构建原则。[56]
3.老年教育研究实践技术理论维度:交叉和复合的实践
1) 施肥前后相比,竹林质量有所改善,施入尿素的林分增加不显著,施入有机肥成效显著,钢渣肥的效果达极显著水平。3种施肥处理间经平均增长率比较并无显著差异。
第一,学科和教育类型。研究涉及信息/数字素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法制道德教育、文化传统教育、营养卫生教育、艺术休闲教育等老年教育类型,这些应用与老年教育发展息息相关。第二,心理健康。主要关注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心理压力和情绪认知等。[57]第三,管理和服务模式。研究者们对于班级授课制、[58]学分制、[59]多元化发展、[60]本土化教学、形式创新、学习共同体[61]以及近年来提出的“游学项目”的创设开展[62]也十分关注。第四,学习思想。老年教育研究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探讨老年教育是否为一种家庭的代际学习[63]和长期存在的历史传统,[64]到90年代受国际终身学习思潮影响认为其是终身学习的阶段。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教育主旨由过去的文化休闲精神生活取向转变为面向全社会积极开展的终身学习取向,鼓励老年人退而不休,持续不断地学习,再次积极参与社会建设。[65]第五,教学策略。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原则和模式,进行适合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教学范式的设计,[66—67]按照学习需求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第六,课程开发和建设。根据教育学理论提出体验式、进阶型和个性化的老年课程分层模式,用以构建老年大学中的课程形态、专业形态、系科形态等。[68]同时,适应网上教学开展微课程资源的设计开发。[69]第七,教育机构。主要围绕成人学校、老年大学、开放大学、社区老年大学、农村成人学校开展研究。第八,理论研究。早期研究者们认为老年教育研究应该集中在学科和专业提升上。进入2000年之后,对老年教育理论追溯和创新途径有了一定关注,如对中国传统“孝”文化视角下的老年教育模式重构研究,[70]以及从西方古代西塞罗的思想来探讨老年教育。[71]第九,软硬件资源建设。对于教育教学资源以及资源整合有一定涉及,[72]同时,也有少量研究关注师资队伍、教学团队[73]以及教师角色等。[74]
(2)医学视角下
健康教育成为老年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老年教育中有别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特征之一。在老年阶段,不可避免的是需要通过卫生保健、医疗照顾、家庭护理和指导等构成的健康支持体系来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干预重大疾病的发生,其中包括营养教育、[75]用药教育、养生教育等。[76]
1982年2月, 国家颁布了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目的是为了保障建国后一批年事已高的老干部退居二线后的社会地位、 福利待遇等问题。同年7月,我国组织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开始意识到在“现在和将来,我国的老年人数都比世界各国的多”。干部制度的改革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直接促使我国政府开始关注老年教育,并批准由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制定各类方针、政策、规划以及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全国亦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建立了许多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开始进行老年教育实践。此背景下,1991年,我国首次出版了由贾岩和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联合编写的老年教育专著《老年教育与美育》,[11]集中论述了老年教育离不开美育的引导,老年人在参加教育时应具备审美心理、审美思维等。1994年,王荣纲等人出版了《老年心理与教育》一书,是我国首次对老年生理与保健、心理与卫生和老年教育的关系进行论述。[12]1998年,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教育研究组和哈尔滨老年人大学联合编著出版了专著《老年学校教育学》,[13]对老年学校的课堂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期刊文献方面则相对较少,基本以老年教育教学方面的课程设置、教学原则等经验总结为主。这一阶段涌现出的大批研究主要是基于老年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而展开的理论探讨,为之后老年教育研究领域的拓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互联网的发展同样也影响着老年教育的变革。大量研究开始关注数字化养老社区、[77]网络学习平台、[78]微信公众平台、[79]移动智能终端、[80]自带设备(BYOD)等新媒体[81]在老年教育中的应用,同样,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老年教育也进行着MOOC学习等[82]构想。
黑龙江省社科院孙文政研究员做了《海陵王瓜州失败始末及其原因》的报告。他认为,海陵王为了实现统一全国,做中国正统的皇帝,不顾金朝的实力,孤注一掷南伐灭宋,在瓜州惨遭失败。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历史的偶然性,也有历史的必然性。海陵王贸然发动统一全国的战争,不仅遭到宋朝军民的坚决抵抗,而且遭到金朝军民的强烈反对,以及宋、金双方战略战术上的差异,致使海陵王瓜州失败。
(三)学术支撑
1.作者和机构合作群体
改革开放以来,老年教育领域的核心(重要)研究者绝大部分都处于“单打独斗”的独立研究状态,唯一“组合”在一起开展科研的是“孙丹宇—王利群—蔡新霞”等人的团队,其余均以两两合作居多,如“程仙平—杨淑珺”“徐在福—陈亮”“徐会作—金芳”“李钊—鞠健”“姚先国—黄燕东”等团队。还有一些高影响力的研究者如叶忠海、李维民、岳瑛、李洁、韩树杰、马伟娜等,重要的研究主要以个体研究为主,其成果也相应体现出个体成果而非团队成果特征。分散的研究力量导致老年教育研究长期处于散沙状态,缺乏团队科研合作,也致使老年教育研究难以产生高质量的成果。
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研究的“发表数量”与“引用”这两个指标已被科学社会学领域的众多学者所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能够反映学术系统内部学者地位的依据,也逐渐成为学术影响力评价的关键性指标。[83]以老年教育研究发文(专著)量选择TOP20的机构作为研究热点机构(图2),发现其中华东地区有12家机构、华北地区有5家机构、华南地区有1家机构、东北地区有1家机构、西北地区有1家机构。华东师范大学的发文总量和总被引频次远高于其他机构,说明其在老年教育领域长期以来有深入的研究且影响力大,其论文的质量也较高。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上海开放大学等从事远程教育机构的老年教育研究也具有较强优势。另外,从篇均被引频次来看,解放军总医院从医学角度开展的老年健康教育研究和复旦大学、兰州大学以社会学角度开展的老年教育研究影响力最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曲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从教育学角度开展的老年教育研究的影响力紧随其后。
2.研究范式和方法
老年教育研究范式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老年教育学科体系构建的情况,本研究将老年教育研究的范式按照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划分为三种类型:定量范式、定性范式和思辨范式。[84]本研究采用中观层面的研究方法来分类。
水利建设资金的不足促使各级政府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重点工程、大工程建设上,许多资金大、期限长的大型水利项目得到政府和银行重点支持。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投资估算49亿元,建成后将解决大连市2015年后城市生活与工业用水问题。大连市各级财政自筹资金比例30%,即15亿元,大连市政府以发行债券等方式筹资10亿元,申请银团贷款25亿元,期限18年,偿债来源为项目自身收益及大连市财政协调还款。
表2 不同研究视角下老年教育研究方法使用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老年教育研究采用思辨方法进行研究的数量最多,其次为问卷、个案、文献、实验、比较、经验总结、访谈等方法。具体到不同研究视角下的老年教育,教育和心理领域采用思辨研究法最多,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紧随其后,问卷研究法则主要集中于心理研究领域;伦理、政治、法律领域,社会、管理领域,市场、经济领域以及技术领域的老年教育也主要以思辨研究为主,个案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医学领域的老年教育研究则主要以问卷和实验方法为主,思辨为辅。由此可以看出,老年教育领域采用的研究方法,除了医学学科领域具备严格遵守循证逻辑的特性,绝大部分研究采用的是问卷、实验和计量等定量范式研究,其他的学科领域开展的老年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思辨范式的追求上,比较缺乏定性或定量的实证研究。
我们的研究结果也显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传统康复与对照组相比并没有更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这与以前的一些研究不一致[12-13],这可能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实验的设计,病人的选择,功能的严重程度、样本量、治疗的强度等等。有研究认为[4],机器人辅助治疗本身不足以改善日常功能或者在真实环境中使用患肢,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主要是患者借助上臂和前臂的协调完成整个操作任务,而腕和手在完成日常对物体的操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结合补充的功能训练使患者学习特定的运动技巧,例如手的灵敏性、协调性和其他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复杂功能,与其他技能的结合可以帮助完成复杂的日常生活需求。
3.专业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生产的构成部分,参与定义学科,促进并表征学科规范与成熟的过程与程度。老年教育研究尽管已存在多年,已经具备了学科主题,成立了中国老龄协会等全国性的学术组织,但是否具备标志着老年教育学科已成熟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尚值得商榷。此次分析排除出版的专著和撰写的硕博士论文,有1 495篇学术论文分别发表在不同的学术期刊上。根据布拉德福文献离散规律,大多数关键文献通常都会集中发表在少数核心期刊中。[85]因此,研究者对CNKI中认定的CSSCI、北大核心等来源期刊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共计294篇老年教育文献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占全部论文的18.1%。
发表老年教育论文的国内核心期刊(CSSCI、北大核心)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领域,其中包含了教育学、人口学、政治学、民族学等期刊;其次为医药卫生科技领域,其发表主要期刊为医学类期刊;再次为经济与管理领域,包含了经济学期刊;其余的信息科技领域、基础科学领域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期刊也发表了少量的老年研究文献。这些期刊绝大多数属于“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类,如《成人教育》《中国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等;“医药卫生综合”类的期刊如《中国老年学杂志》《老年学杂志》则刊载与老年教育中的健康教育相关的文章较多。
五、结论与展望
(一)领域交叉性强,亟待增强理论原创研究
老年教育研究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期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教育的开展而发展起来,但因其脱胎于社会学中的老年学,根植于医学和心理学,借力于管理学等其他多学科,最终被教育领域所“接纳”,“破壳”于教育学,因此,老年教育研究从始至终都难以摆脱诸多“外来学科”的影子,但凡稍具理论深度的研究成果,都会借助于这些领域的理论或观点。从现实来看,老年教育借力于教育学科的发展,势必采用教育学的理论来为自己进行注解和诠释,然而,它虽被归属于成人教育领域,研究者们的目光却更多聚集在人生“第三年龄”之前的青年或壮年时期的教育。近年来,随着社区教育研究的兴起,由于具备一定社区空间属性,老年教育又被归并入社区教育一同探讨,人们更多关注的却是“学校—社区—家庭”教育,因而造成老年教育难以发展出自己的理论;老年教育同时又涉及健康福利、医养结合等问题,势必又需依托社会学理论来进行老年教育热点问题探讨。但老年教育在社会科学的老年学和医学领域中亦处于“边缘”境地:社会科学研究者往往更关注老年群体的养老福利等重大社会问题,医学研究者则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导致老年教育在发展中始终面临着短板。
多年来,虽有不少的专著、论文进行了老年教育的描述、比较、分类、细化和反思研究,但绝大部分都是依托在不同学科基础上对老年教育的实践进行的论述,缺乏自身的原创性研究。因此,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老年教育无论在发展的宏观领域还是教学微观领域都需要适切性的基础理论指导,[86]这样才能推动老年教育研究的跨越式发展。
(二)研究力量分散,亟待建立“学术共同体”
研究团队和顶尖研究者的加入是学科某一领域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得以迅速提升的关键。由于老年教育长期处于教育学科和社会学科中的边缘,难以引起研究者们的重视。故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也难以在这一领域产生,学术积累也难以实现。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老龄化日趋严重,才开始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域外”研究者进入这一领域。相较于成熟的教育一级学科和相对成熟的二级教育学科,老年教育研究多年来基本上为研究者们孤兵作战、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效的学术科研合作团体,因而难以达到某一个特定研究领域的完善和跟进,零散的体系和缺乏延续性的研究容易导致跟进者在学术选择生涯中转向或逃离。此外,许多研究者学术的主攻领域实际上并非老年教育,也导致该领域难以出现长期坚持的、有影响力的研究者构建出具有深度、厚度和广度的系统理论体系,更遑论在老年教育领域产生创新性、建树性成果。
有影响力的学科和理论体系的构建应依靠团队合作。正如西方新闻传播学中著名的议程设置理论,最初由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Maxwell MaCombs)等人提出,大量学者历经40多年不断跟踪和拓展研究,最终形成庞大的理论体系。[87]老年教育也需要建立自己的“学术共同体”:在某位学者提出理论之后,立刻有人跟进,联合攻关,展开更为细致和深入的延伸研究,这样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有影响力的成果,而非过往某一理念提出后,缺乏后继者对其进行扩展和完善,最终只会湮灭于历史中。
近日,2018年第二批广西创新小镇培育名单公布。据了解,创新小镇是指相对独立于城市中心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科技创新、文化内涵、生态特色、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创新发展空间平台。
(三)研究范式单薄,亟待发展独立范式方法
周光礼(2007)认为,学科成熟的内在标志,是一个成熟的学科必须有明确的学科主题以及卓有成效的研究方法。[88]老年教育研究范式多年来并未把研究方法放在一个较为重要的位置,绝大部分为传统的、思辨性的、一般层面的研究。我国著名老年教育专家叶忠海曾言,老年教育“各地区基础性统计工作十分薄弱”,因此,采用实证量化的方法进行研究就变得异常困难。老年教育研究从三十多年前开始,除了医学中对老年健康教育通过严格精确的循证范式来验证因果、回归等定量关系之外,采用教育、管理、社会等视角的研究总体上始终停留在经验性的介绍和解释上,而论证、验证等实证研究范式未发展起来,即使进入21世纪之后,引用、介绍等层次的研究仍然层出不穷。即使某些研究中采用了定性范式的实证研究方法,也多集中于比较研究、个案研究以及文献研究,而其中的个案(案例)研究也多局限于经验性的案例描述,而非真正采用规范研究范式的程序所做出的调查。老年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研究领域,长期以来的研究方法导向不是以研究对象为主的事实验证和理论抽象的数据论证,而是以工作实践或规律出发的现象解释或阐释,因而也导致老年教育在越来越重视实证方法的教育大学科领域中难以立足,自然无法与外界研究者进行沟通和平等对话。
老年教育研究需要与时俱进,摒除重结论轻过程的思想,转入重验证而非论述的方向。在近十多年来我国教育界日益倡导实证研究范式的背景下,根据老年教育缺乏自身理论体系的现状,可以选择采用从研究问题这一具体研究作为逻辑起点,通过观察、经验概括和归纳推理,得出理论的研究范式。[89]近年来,混合研究方法兴起,这也成为老年教育研究方法今后的指向。以规范的研究范式,扎根的研究程序做出实证研究,利用方法从现象中去寻找理论,才有可能产生有力度、有深度的原创理论。
通过梳理中共十二大以来党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主要是从建设道路、建设事业、理论体系、政治旗帜等方面被加以阐释的。
(四)学术话语缺失,亟待扩大研究成果影响
具有自身的学术期刊是学科成熟的标志。我国老年教育自从进入教育大学科领域之后,各方研究者发表的文章通常出现在成人教育或是普通综合教育的某些专栏中,抑或出现在社会学中的某些期刊专栏中。国外老年教育蓬勃发展,早已创办了诸如EducationalGenrontology(UK)的SSCI专业期刊,为老年教育新兴领域不断增长的文献贡献权威。[90]反观我国的老年教育研究,大部分话语难以获得相应的学术期刊支持。长久以来,老年教育研究领域并没有真正产生出一本属于自身学科或准学科性质的专业期刊,这也是长久以来研究者们不认同老年教育具有独立学科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是将老年教育作为成人教育学科或是终身教育领域的附属领域。学术期刊的缺乏,也反向导致学术话语的缺失和空白,致使老年教育发展滞后,其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相应的学术研究平台来扩大、展示和宣传老年教育最新成果。对比社会科学中的老年学研究,则已经发展相对成熟,从一开始就有自身专门的学术期刊用以博文载道,有专业的社会老年学研究者进行研究,从而影响力一直存在。而老年教育只能进行着有限的学术积累和学术传播,导致老年教育在教育学科中的影响力长期微弱。
老年教育要拓展和扩大影响,有必要不断构建自己的学术专属领域和创办自己的学术专属期刊。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的老龄化国家,对于老年教育的基础理论十分重视,这与这些国家的研究者能将自身的学术话语展示和发表于专业的学术期刊上有极大关系,从而产生如德国的“老龄教育”理论、美国的老年教育现象学和老年教育生态学、韩国的“老年死亡教育”理论等影响力重大的基础理论。[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