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2021-03-22董金华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拓展教学过程创新

董金华

[摘  要]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标志,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创新是人类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 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数学,自然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 因此,在数学概念、定理、例题等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拓展,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

[关键词] 创新;教学过程;拓展

在教学中,若仅仅依赖于模仿和记忆,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因为形式单一,使得课堂枯燥乏味. 因此为促进课堂内容丰富化、教学生动化,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让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多种教学模式走进课堂,以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自主学习后,学生会涌现出许多新想法、新思路,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当然,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养成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发. 笔者结合教学案例,浅析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个有效途径,以期共鉴.

[?]拓展例题,让创新意识扎根

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靠几道新颖别致的题目就可以养成,也不是“从无到有”才叫创新,其实创新源于学习中的日积月累,只有达到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因此,在教学中,要在扎实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例题作为典型试题,是经过专家的精挑细选,仔细推敲的,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时,要重视例题的拓展. 教师常采用将例题进行变式处理,通过多角度思考和多方位练习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例1:已知A(-3,-4),B(6,3)到直线l:ax+y+1=0的距离相等,求a的值.

题目分析:要解此题,只要根据已知条件,分别求出A点到直线l和B点到直线l的距离,解方程即可求解. 由=,解得a=-,或a=-.

变式1:求过点P(0,-1),且与A(-3,-4),B(6,3)距离相等的直线m的方程.

变式2:设点A(2,1),B(-1,5)到直线m的距离均为,则这样的直线m有多少条?若距离为2时又有几条呢?

变式3:设点A(2,1)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1,点B(-1,5)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5,这样的直线l有几条呢?

通过学生熟悉的例题进行变式拓展,让学生意犹未尽,探究的热情被激发了,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从而完善了学生的认知.

[?]拓展已有认知,让创新意识抽枝、长叶

当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后,可以尝试进入下一个发展区,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让创新意识抽枝、长叶的途径.

例2:如图1,A,A,B,B分别为椭圆+=1(a>b>0)的四个顶点. 将线段AA称为椭圆的长轴,BB称为椭圆的短轴,是否合理呢?请说下你的理由.

分析:题目源于学生熟悉的知识,但要说明其合理性,学生有些束手无策.

师:因为A,A,B,B分别为椭圆的四个顶点,即四点为椭圆与对称轴的四个交点,也就是说线段AA和BB必然过椭圆的中心,若可以证明AA为过椭圆中心的弦的长度的最大,BB为过椭圆中心的弦的长度的最小,是不是就可以解释了呢?(教师看学生有些无从下手,给出必要提示)

生1:可以從函数的观点出发,设ST是过椭圆中心的一条弦,设点S(x,y),则T(-x,-y),ST=2=2=2(-a≤x≤a).

显然,当x=0时,ST最短,最小值为2b;当x=±a时,ST最长,最大值为2a.

师:很好,这样就很好地解释了原命题的合理性.

师:过椭圆的四个顶点A,A,B,B作x轴和y轴的平行线,从而形成矩形MNPQ. 该矩形MNPQ为椭圆的外切矩形,该矩形的面积为4ab. 现椭圆保持不变,改变椭圆外切矩形的位置(如图2),其外切矩形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呢?

教师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以期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已有认知进行自主建构.

生2:MN和QP,NP和MQ为两组平行直线,设直线MN的方程为y=kx+m,则直线QP的方程为y=kx-m;设直线MQ的方程为y=-x-n,则直线NP的方程为y= -x+n. 将直线MN的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并根据Δ=0,得m2=b2+a2k2. 将直线QP的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其结果相同. 同理,将直线NP和MQ的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后,得n2=b2+. 由此可得椭圆的外切矩形的面积为:

S=·===.

令t=

k+,则t2≥4,S=4·=4=4,也即4ab≤S≤2(a2+b2).

师:很好,解题思路清晰,运算也很精彩. 根据生2的推理得出椭圆面积的取值范围为[4ab,2(a2+b2)].

由对椭圆长轴和短轴合理性的探究,变为关于椭圆外切矩形的问题,让学生知晓椭圆的外切矩形的边若与x轴和y轴分别平行,则其面积为4ab;若位置变化,则其外切矩形面积也随之发生变化. 本题关于直线对称性的利用、方程的代入和求解等知识都是已有的学习经验,但通过拓展和利用,达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不仅对学生解题能力是一种锻炼,对思维也是一种锻炼.

[?]拓展数学模型,让创新意识开花、结果

数学问题的研究往往需要很多思维活动,例如:分析、推理、比较等,通过探究和挖掘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化特殊为一般,化复杂为简单. 而在这一思维过程中,数学模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其可以将实际问题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提取出来,通过分析和整理,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成为连接现实世界和数学世界的纽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数学建模意识的培养和拓展.

例3:假设X,Y是两个相互影响的种群,设X种群随时间变化的数量为{a},Y种群随时间变化的数量为{b},其满足关系式

师:对于变换次数少的情况,可以避免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而直接计算,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生1面对复杂的计算也显得游刃有余,精神可嘉. 但是若变换次数多,计算量会变大,该方法从效率上来讲是不太完美的,优势也就减弱了.

若抛开本题的两个种族相互制约的影响,单纯从线性关系数列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将矩阵变换转变为数列的通项问题呢?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该认知,教师又给出了一道相似的问题.

师:设数列{a}和{b}满足a=1,b=0,且

问题给出后,学生经过交流讨论给出了两个解题思路:①首先得出a=14a-a-6,接下来利用特征根的方法求数列{a}的通项;②按照刚刚例题的思路进行模仿,得出这个关系式

-4,但是进行到这一步后就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了,右侧的列向量显然已经成了干扰. 教师没有直接给出计算过程,而是提出问题“满足条件a=pa+q(p≠0,q≠0)的这个数列通项,是如何得出的?”学生回忆之前的方法是将常数q分解到a和a中,将其转化为等比数列再求解.

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借鉴上面的处理方法,验算后得出

由二项式展开得(2+)n+(2-)n=c·3k·2n-2k为整数,这是个完全平方数.

在本题的证明中,既应用了上面例题的解题思路,又引入了对a=pa+q(p≠0,q≠0)这个数列通项的思考,充分地利用了已有的数学模型进行拓展.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思路给予了积极肯定的评价,在思维受阻时用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数学模型进行解题,这样的积极评价和引导既有利于弘扬学生张扬的个性,又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总之,民族进步和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要创新就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渗透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应源于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通过变式问题、模型拓展等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不是针对个别学优生的,要重视全体的共同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本班的学情出发,采用分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渐提升,做到“因材施教”.

猜你喜欢

拓展教学过程创新
浅谈高校乒乓球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论公共服务政府购买范围之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