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幸福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
2021-03-21赵小群戴小春龙彩佩陈晓敏江淼淼
赵小群,戴小春,龙彩佩,陈晓敏,江淼淼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新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2018 年1 月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出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2]。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再次部署了乡村振兴工作,文件要求:“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乡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3]。农村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与实现人民幸福的过程,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关注农村居民的幸福成为重要课题。
对于此课题的现有研究中,结合乡村居民幸福感提升与乡村建设工作的研究并不多见,而从文化角度探究村民幸福建设的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将从物质文化、思想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调查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幸福文化的建设。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幸福文化建设的调查
1.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为乡村居民,调查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问卷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有关幸福理论为指导,从物质、思想和制度三个方面设计出《社会大众生活样态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两部分,共65 题。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情况调查,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所处教育阶段、婚姻状况、居住地类别。第二部分为大众生活样态调查,包括物质、制度、思想等三个方面内容。访谈提纲的编制与调查问卷设计基本一致。
2.调查实施
本研究自2021 年2 月初通过问卷星平台推广调查问卷,筛选调查对象为乡村居民的样本,得到有效问卷800 份,样本来源于湖南、湖北、山西等二十余个省市地区,其中男性样本296 份,女性样本504 份。调查还对湖南省14 个村90 名乡村居民进行深度访谈,其中男性40 份,女性50 份。调查结束后,课题组对调查资料和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幸福文化建设的调查结果
在乡村幸福文化建设的物质文化、思想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的调查结果如下。
(一)村民在自身物质生活满意的基础上,对公共物质设施提出了更高诉求
1.村民自身物质生活状况良好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生理上的需要是人民最基本的需要。物质生活条件,是幸福的前提,也是幸福的物质基础,它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方面。故对村民的衣着、食品安全、住所和出行四方面进行了满意度的调查研究,欲了解村民在物质方面的幸福状况。调查结果如下:
从衣着方面进行访谈研究,就“您如何看待衣着变化”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时尚、好看、款式多”是回答的高频词汇。其中一位村民回答:“现在的衣服款式很多,普通老百姓也能够穿得起衣服,比起当年缝缝补补,现在是多么大的进步啊!”这说明目前村民对于衣着方面的满意度尚可。
从食品安全和住所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乡村居民对居住地物质方面的满意度较高。调查发现,居民对医疗服务、食品安全、房子、环境等物质方面的满意度基本在90%及以上(见表1)。
表1 物质方面的满意度调查(百分比)
从出行工具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就“您平时是怎么出行”这一问题进行了访谈,调查发现村民出行选择的交通工具多样。其中,选择私家车最多,选择自行车和步行的人较少,即目前村民的出行方式较为丰富,出行较为便利(见表2)。
表2 出行方式情况
本次对村民衣着、食品安全、住所和出行四方面的调查研究,亦可以发现:现今,村民自身物质生活状况良好,绝大多数村民对物质条件满意。
2.乡村公共物质设施配置方案需更完善在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村级组织活动中心(亦称为“村部”)行政化,“农家书屋”等文化项目式微。目前,绝大多数行政村都设置了村级组织活动中心,但是,在走访时发现,部分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功能布局具有行政化倾向,多数面积用于办公室、会议室,而用于居民活动或者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较少。公共物质设施分布方面也有必要关注和调整,比如,访谈中被问及“村里有给大家锻炼的器材吗”这一问题时,其中一位村民谈到:“不太清楚,因为我们是两村合并,村部离我们这里有点远,健身器材也有些远,如果放在家门口就好了。”还有村民谈到:“有,但在村部。”84.4%的访谈对象认为公共器材的配置还有待改进的地方,如数量少、建设位置较远等。因此,乡村公共物质设施服务在配置时还需更关注村民需求。
3.乡村公共物质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有待提升
访谈中,就“您怎么看村子里的道路建设”这一问题,多数村民表示现在村里的路大部分都是水泥路,出行很方便,但也有部分村民表示,村里的道路建设还有待加强。例如其中一位村民谈到:“村上的主干路是村上出资修的,但入户的道路要自己修,一旦几户人家之间谈不拢,那就只有毛路。”一方面,乡村道路建设卓有成效,但另一方面,部分村民的意见也反映乡村公共物质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需更大。据了解,部分乡村的公共物质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渠道较少,且属于公益性,其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支持。但乡村公共物质设施建设的未来,不仅需要政府的加大投入,还需扩展更多的投入渠道,才能将乡村公共物质建设得更好。
(二)多元化幸福观念下,凸显对文化传承与革新的双重需求
1.影响村民幸福的思想因素多样化在问卷调查“您觉得影响幸福的主要是什么
(多选题)”一栏,“自己”“家人”“朋友”“老师”“国家”“社会”“集体”“金钱”“知识观念”“思维方式方法”“行为习惯”“其他”这些选项皆有人选择,其中,选择次数最高的前三项为“自己”“家人”和“朋友”,分别占比为86.9%、74.8%和66.8%(见表3),村民认为幸福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这体现出多元幸福观念。正如栾传大所言:“有了多元幸福理念,对多样幸福就有了自觉的感受和追求,对立足现实幸福,创造全面幸福,就有了指导理念”[5]。多样化的幸福观有利于激发、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乡村建设的步伐。
表3 影响幸福的因素
a.值为1 时制表的二分组
2.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待加强,落后思想文化需进一步革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6]。本次调查也关注了传统文化的现状,对于“你对居住地风俗习惯很满意”这一表述中,绝大多数村民处于一般满意及以上状态(见表4)。
表4 居住地风俗满意情况
在访谈中深入了解了乡村传统习俗方面的情况,发现乡村原有的文化项目逐渐消失,亟待保护和发展。在都市化强势蔓延的背景下,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日益萎缩。原有文化价值体系逐步瓦解,新体系还有待完善,其中的曲折与矛盾让村民参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减。其中一位村民说:“过年过节的团聚让我觉得很温暖,但是现在过年过节的味道越来越淡了。”有村民说道:“以前年轻人都喜欢开山歌比赛,村子里可热闹了,现在却几乎没小娃娃唱了,可惜呀。”可以看出,在优秀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方面做得并不够,还需要得到更多的行动。
而在落后思想方面也需进一步革新。通过访谈发现,部分乡村封建迷信活动仍然存在,如算命观象、看日子、观风水等。同样,虽然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在乡村宣传成效显著,但仍有一部分村民的“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封建生育、养育思想还比较严重;而在村民的娱乐活动方面,玩扑克牌甚至赌博等现象依然需要改观。落后的思想文化会影响人们从传统思想文化中汲取更多有益成分,进而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认知、认同。因此,新乡村文化建设必须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三)制度彰显了对村民福祉的充分关照,村民期待制度的更好落实
1.我国制度能满足村民的幸福追求
制度是一个国家运行的基本架构,从根本上支撑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人民的制度,集中彰显了人民性的价值追求[7]。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被试者决定其幸福的主要方面时,有47.5%的人选择包括“国家”在内的选项(见表3);对于“您在居住地的医疗服务(如医院、卫生院等)很满意”和“您对居住地的社会治安状况很满意”的表述,选择“一般符合”及以上的被试者占比分别达到93.38%和95%。对于“在您居住地,大家经常参与讨论和决策公共事务”这一表述,有183 名被试者选择“很符合”,占总量的22.88%,269 名选择“比较符合”,占总量的33.62%,210 名被试选择“一般符合”,占26.25%,其余共138 名,占总量的17.25%(见表5)。由此可见,村民对我国制度的满意度比较高,我国当代制度能满足村民的幸福追求的需要。
表5 制度满意情况
2.制度落实有待加强
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绝大部分村民认为我国制度建设得很好,但在落实上仍存在待改进的地方,比如医疗和村民维权方面。
基层医疗公共服务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途径[8]。对于医院的计费和收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求:“推动各级各类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基本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9]。但是,在访谈过程中,村民分享了自己对医疗制度的看法,例如个别医院医疗开支需更清晰、村卫生室服务和消费标准的统一性有待完善等。由此可见,乡村医疗制度落实上仍有需关注的地方。
1993 年世界人权大会通过的《维也纳宣言》强调:农民权益是农民作为社会主体存在的条件,农民权益保护则是一种对作为社会主体存在的前提与条件。在访谈中,面对“您知道国家、村子里有什么保护村民权益的机构和制度吗?您自己会怎么做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两个问题,许多被访者表示有问题时一般找村干部协商,或者报警,其他的途径不太了解。村民渐渐依靠村委会和警察的帮助来维护权益,一方面这是制度实施的成效,但另一方面,对于维权方式所知甚少,这会让村民的权益得不到更完备的保障。通过询问一些当地村干部,发现村民有其他多种可选的维权方式,如行政诉讼、民事诉讼等。实际中村民对维权方式的了解与原本维权方式的多样性的差异,反映出乡村维权制度落实仍有待加强。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幸福文化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一)双管齐下,提质乡村公共物质设施
1.完善乡村公共物质设施配置方案
针对上述调查所体现出公共物质设施配置还有待提升的地方,建议从需求和布局两个层面来完善乡村公共物质设施配置方案:①需求层面,要以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设施的布置。深入乡村进行调查研究,听取村民的意见和需要,增加建设一些村民喜爱的公共物质设施类型,如农村书屋、广播站和电影电视等公共物质设施。同时,每个乡村区域内容设置不能完全相同,要以居民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②布局层面,集中配置,选址贴近居民。对乡村区域进行人口密度调查,把人口密度大的区域中心作为公共物质设施建设的选址,在设施选址方面,也应该考虑居民使用心理,应该避免与行政设施合并配置。
2.扩展乡村公共物质设施建设的投资渠道
首先,加大乡村民生情况的汇报力度,积极争取政府资金的投入。其次,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带动作用,政府应当积极引进社会力量,通过招商引资、入股合作、提供赞助、财政补贴、公益众筹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公共物质设施建设发展。最后,运用当地特色吸引农村合作社、大型农场资金的投入,增加乡村公共物质设施建设资金的来源。
(二)两个建设,助力解决乡村文化传承与革新问题
1.加强村民思想建设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10]。乡村思想文化建设,是一项深入人心的大工程。但从调查结果看,目前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以及落后思想文化的进一步革新,需要持续关注。村民由于受教育水平、传统观念的影响,面对优秀传统文化与落后思想文化,村民科学判断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乡村建设工作中,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依托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如讲学、美德评选、节日大活动等,进一步提升村民道德素质和文化认同感,激发其热爱社会、家乡、集体的热情,引导村民树立健康、科学的思想观念。
2.培养先进的干部队伍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11]。村干部思想文化水平与乡村发展息息相关,对此,更应培养先进的干部队伍。首先,可以按照村庄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用人需求,多渠道地选好村干部;其次,可以通过民主测评、了解工作实绩等方式管好村干部;最后,通过加强对村干部的知识技能培训、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教育好村干部,使其保持思想的先进性。
(三)双向推进,更好地落实制度
1.加强对制度在基层落实的监管
制度是落实的依据,落实是制度的体现,而在制度落实的过程中,监管力度与落实的有效性密不可分。
针对如何加强制度上的监督这一问题,姬超基于21 个省846 个村4625 个村民的调查,提出要明确村务监督主体、监督对象和监督过程,克服监督乏力的问题,增强村务监督的有效性[12]。扩大监督主体范围,可以吸引广大村民、县党委政府、村党支部、社会力量,尤其要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形成多元化参与机制。新的乡村监管体系除了要有科学的监管对象,还要有明确的被监管方面,比如村卫生室统一的服务和消费标准等都要进行详细的规定。由此,被监管对象出现问题的概率变得更低,医疗制度乃至许多其他制度的问题也会随之更少。
2.政府进一步主动作为,更好地完善村民自治
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而在访谈中了解到的关于维权以及村卫生室等方面,主要由村委会负责,若是能够真正形成村民自治,那制度在基层上的许多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然而如今的村民自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一,要加强对国家制度具体内容的进一步宣传,助力村民了解更多自我权益;其二,要进行多方面的优化和培养,如陈光辉和刘世华提出要进行组织管理体制的优化和创新、进行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服务型人才培养和引进、开拓网络电子新平台以加强监督[13]。其三,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指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持续抓党建促进乡村振兴[3]。”因此,政府和基层党组织要加强与各地村委会的联动,进一步加强村委会的管理、作为的意识与能力,激发村民更高的自治热情,完善我国乡村的村民自治。待得村民自治能力进一步提高,维权的多种方式也会被更多村民所知晓,进而更好地建设乡村制度文化。
结语
马克思曾说:“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来就有的”[14]。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为乡村幸福文化建设,乃至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总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幸福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中不可忽视的部分。通过以上乡村幸福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调查研究,了解到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水平有待提升,对于如何提升乡村居民的幸福文化水准、让村民生活在一个幸福文明、安定祥和的环境值得进一步地拓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