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毕业起点师范生课外语文素养实训体系的构建①

2021-03-21钟巧灵刘吉力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师范生汉字素养

钟巧灵,刘吉力,蒋 遐

(长沙师范学院a.文学院;b.初等教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语文素养是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人的形象呈现和成长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将成为未来教师的师范专业学生来说,语文素养更是与教师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密切相关,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是关系到国家的教育大计、民族的未来和文化传承。近年来,尽管国家大力倡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教育等相关部门和众多的专业工作者不断致力于国学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等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但是,由于实用主义思潮的盛行以及科学信息技术的迅猛推进等因素,当代大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容乐观。这虽然引起了部分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但在很多高校语文课程尚未进入人才培养方案。面对堪忧的大学生语文素养和高校的教育教学现状,针对大学生尤其是师范专业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研究进而有针对性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显得非常必要而且迫切。

本文以长沙师范学院初中毕业起点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为例,分析当前师范生语文素养现状,探索构建师范生课外语文素养实训体系,以期为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提供可以复制的有效路径。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核心概念,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什么是语文素养?学术界说法不一。大体来说,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几乎涉及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方方面面[1]。狭义的语文素养,仅指以上广义中的语文部分,即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2]。笔者认为,宽泛地将语文素养等同于“文化素养”,让“语文”成为一个筐,什么都往里头装,显然不大合适;而狭义的语文素养正突显了被广义“语文素养”遮蔽的语文的学科属性。因此,本文对“语文素养”这一概念不过多纠缠,取其狭义。课外语文素养实训体系,则指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课外实践与训练体系。

一、初中毕业起点师范生语文素养短板问题

按照政策规定,初中毕业起点师范生生源地为县城以下农村,由于这些地方大多基础教育相对落后,学生在学校的语文学习效果相对较差,因而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较低。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存在如下一些明显短板。

(一)语言建构和表达能力较差

语言建构能力是指用词建构句子,用句子建构段落和篇章的能力。师范生语言建构和表达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方面。写作能力方面主要体现在作文中错别字、语句不通顺、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等现象比比皆是,篇章结构不清、语言苍白无力、思想深度欠缺等现象也非常普遍。口语表达方面主要体现在普通话整体水平偏低,说的大都是带有浓厚乡音的地方普通话,大多数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处于二乙或二乙以下等级,文本朗读中的语调、重音、停连及对作品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技巧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并且说话实践中的语言平淡、条理不清、重点不明、自然流畅度不够甚至词不达意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二)汉字应用水平偏低

2007 年,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汉字应用水平等级及测试大纲》,规定具有中等以上受教育程度人群使用汉字应当达到的水平,并就字量的掌握,形、音、义的辨识和使用,以及阅读、书写的综合表现提出了具体的规范和要求。按照国家颁布的字音规范正确识别和使用汉字是每一位师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纵观现实,参考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的考试结果,师范生在汉字应用问题突出,以下从字音、字形、字义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字音认读与拼写方面。一是学生对汉字字音识记不达标。具体表现为:生僻字不认识,常用字错读;形近字读半边;无法根据语境判断多音字的正确读音。二是受方言影响,学生对汉字字音发音不准确。具体表现为:根据方言习惯仿造字音;方音重;对一些字音的声母、韵母或声调发音不标准。三是学生对汉字拼音书写不规范。具体表现为:拼写不规范,常出现像写英文字母一样的连笔;标调符号位置错误;人名、地名等拼音首写字母未大写;不会使用隔音符号和轻重音符号。

字形书写方面。其一,计算机时代智能拼音、五笔等汉字输入法使人对汉字的书写淡漠了不少,以致“提笔忘字”和笔顺书写错误的现象较为常见。其二,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学生对于汉字字形欠缺规范性意识。如智能输入法下的字形错误会因网络的高效传播而迅速流传开来,以至变成一种语言潮流,如将“什么”写成“神马”,“妈妈”写成“麻麻”等。由于流传的广度和交际的趣味性,不规范的误写逐渐形成习惯,从而进入正式的汉字书写中。此外,各大媒体与各种公众场合用字的不规范,给学生平日的用字习惯也带来不利的影响。其三,汉字本身书写的难度也是导致学生汉字书写不正确的重要因素。由于汉字的笔顺比较复杂,字形相近、形音皆近、音同义近、音义皆近的现象在汉字系统中大量存在,再加上繁体字、异体字的影响,学生笔顺错误、增减或误写汉字笔画或部件、错写汉字结构等书写不规范、写错字、写别字、写不规范字的现象大量存在,如把“鸟”写成“乌”、把“清晰”写成“清淅”等。

字义理解方面。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由于汉字表意的复杂性,音同义近、一字多义等现象增加了字义理解的难度;与此同时,广大媒体的误用汉字与商业化的字义曲解给汉字的应用带来了不少干扰,如某电视台将晚会形容为“美轮美奂”,某蚊香广告语将“默默无闻”改为“默默无蚊”,使人不易辨清甚至混淆字词的意义和规范运用。

(三)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能力较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 月24 日)。初中起点师范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还比较差,一来他们涉及得还比较少、基础较弱,二来他们的阅历基础和文言常识还比较薄弱,因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比较肤浅。例如对于古典诗词,他们大多可以背诵一些,但对诗词中的思想情感、语言运用等还不能很好地理解,需要不断地学习提升。

审美鉴赏能力强调的是学生对作品美的洞察力。具体表现在对文本的感受和品味,如深刻体味作品中作者对字、词、句的锤炼,以及作者的情感、思想表达等方面。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较弱,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面造成的。首先是教师本身的问题。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重分析轻感受、重结论轻过程、泛化美育与缺少语文等问题比较突出[3]。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感受文本,去品味鉴赏作品中的美,课堂教学走马观花,课后也极少布置相应的阅读作品。其次是学生本身的问题。初中起点师范生小学和初中的语文学习,大都停留在基础知识的获取上,语文积累比较少,语言鉴赏能力还比较低,平时的阅读层次比较浅显。尤其是现代科技的发达,使得学生大部分热衷于线上阅读,且多是阅读一些没有内涵的娱乐性新闻或碎片化文字,图书馆纸质经典作品借阅量较少,缺少系统深入的阅读,缺乏美的熏陶。

二、语文素养提升课外实训体系的构建策略

针对初中毕业起点公费师范生语文素养现状,我们发挥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优势,研制实施师范生课外语文素养“三(训练)六(赛事)三(社团)”实训体系,着力优化第二课堂组织。具体方式如下:倡导学生利用早晚自习和课余时间读读、写写、背背,将诵读、书写训练日常化;激发学生实训兴趣,定期举办汉字纠错比赛、诗词大会等竞赛活动,将“以赛促学”系列活动常态化;有效延伸第一课堂,营造浓厚的争先氛围,开办语言艺术团、文学社等社团,将培优训练持续化。为此,我们建立了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协调联动机制,实训内容贯穿于中职段人才培养的全学程,有效弥补了学生语文素养短板。

(一)“三训练”:诵读书写训练日常化

为加强语文素养提升的日常训练,我们编撰了《中国古典诗歌诵读500 首》《经典文学作品朗读200 篇》《汉字应用能力提升练习册》等实训册,由教师培训班级小老师,并进行日常督导,学生以打卡的方式进行日常训练(见表1)。每班分作若干个小组,每周由组长统计本组同学完成情况,由学委汇总上报给辅导员老师。学生每个学期在数量上自主完成指定内容,多则不限。完成情况列入学生综合测评。每学期末组织院级打卡评比活动,鼓励争先。

表1 “三训练”:诵读书写训练日常化

一是古典诗歌诵读打卡活动。诗歌是人类语言的精华和情感的结晶,中华民族古典诗歌更是语言的百花园和文化的大宝库。了解、熟悉、背诵一定数量的古典诗歌,是学习祖国语文、提升语文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编撰了《中国古典诗歌诵读500 首》(基础篇400,进阶篇100),为每首诗歌撰写导读,并配备必要的注释。要求学生自入学开始,每个学期完成指定数量基础篇目的背诵,倡导完成一定数量进阶篇目的背诵,多者不限。两年积累下来,学生可以完成500 首古典诗词的背诵,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是经典文学作品晨读打卡活动。本活动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名篇的习惯,同时强化普通话日常训练,提高学生教师职业语言技能,提升文学欣赏的品味与素养。活动倡导大声朗读,尤其是每天晨读(含周末)。为解决学生晨读内容不够丰富、晨读功用不够明显等问题,我们一方面倡导学生朗读现阶段所学的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名篇,同时还从中小学语文课本和其他语文读本等资源中选取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和经典的诗文美篇,编撰了《经典文学作品朗读200 篇》。选篇时思想性和艺术性兼顾,学生在朗读练习的同时,可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还可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活动要求学生每学期完成“基础篇”25 篇作品朗读,倡导完成“进阶篇”25 篇作品朗读。两年积累下来,学生可以完成200 篇作品的朗读。通过经典美文的朗读,学生普通话水平、语言的建构与表达能力明显提升。

三是汉字应用能力提升书写打卡活动。为提高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熟练掌握和使用应知应会的规范汉字,为学生走上教师岗位奠定良好基础,我们编撰了《汉字应用能力提升练习册》,内容包含汉字注音、笔顺书写练习、组词、练字等。在实施过程中,由教师对各班代表进行汉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提升相关知识培训。各班代表负责定期在全班进行字音、字义和字形的讲解和板书示范。要求学生每天打卡练习1 页,自入学第一学期开始,每个学期完成《汉字应用能力提升练习册》1 册,坚持打卡四个学期,完成4500 个应知应会汉字的练习,大大提升了学生汉字的规范书写与应用水平。

(二)“六赛事”:“以赛促学”系列活动常态化

著名教育家顾明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赛活动是最好的抓手。鉴于以往学生赛事组织牵头部门多而无序、安排不够科学等不足,我们建立了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协调联动机制,结合课程的安排,拟定了诗词大会、“听我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经典诵读比赛、汉语言文字纠错比赛、征文比赛等“六赛事”(具体安排见表2),在学生一、二年级做到每个学期都有一到两个语文类竞赛。在赛事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坚持学工办组织、教师指导、学生全员参与的原则,全程由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先是在每个班组织人人参与的初赛,再选拔优秀的选手参加学院决赛,力求真正达到 “以赛促学”的实效。这些赛事紧扣“语文”展开,逐步固定化、常态化,既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锻炼,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古今中外文学的兴趣。

表2 “六赛事”:“以赛促学”系列活动常态化

(三)“三社团”:社团(工作室)培优活动持续化

社团活动是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在某些领域较有潜力的学生的又一抓手,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学习待人接物、增长才干的重要渠道。为此,我们以学院原有社团为基础,进行整合优化,成立了语言文学类社团(工作室)三个,即特立语言艺术团、四月文学社、幼儿故事编创与讲述工作室(见表3)。由于社团运行需控制人员规模以保证活动效果,因而三个语言文学社团在数量上不能满足众多学生的需求,为此,我们采用总团和分团的形式开展社团活动,即一个社团多个分团,如四月文学一社、二社等。我们要求社团活动有规划地持续进行,团员重组和招新每年一次;指导教师定期组织社团内的授课、座谈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并及时关注学生反馈情况,以保证社团活动的有效性。通过定期集训、读书分享、期末会演、作品展示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生提升了素养,发展了特长,在湖南省青年文化艺术节、湖南省经典诵读大赛等省级以上相关学科竞赛中都有学生斩获奖项。

表3 “三社团”:社团(工作室)培优活动持续化

结语

以上我们针对公费师范生语文素养现状,从日常训练、以赛促学和社团活动等三个方面讨论了提升师范生语文素养的有效路径,以期全面提高师范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和未来更好地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奠定基础。另外,有几点情况需要在此说明:一是以上讨论的仅是课外实训体系的构建,全面提升师范生的语文素养,需要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因而,在专业学习阶段,语文类课程的开设必不可少,而且其他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有关训练(如思维训练和习惯养成等)也与语文素养的提升密切相关,需多方发力;二是以上讨论仅针对初中毕业起点公费师范生培养的前两年,而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相关训练应持之以恒地进行;三是课外语文素养实训的途径还有很多,诸如开展日常的讲课训练、开办主持人培优社团等等,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还将结合实际情况对现有体系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

注释:

①本文为长沙师范学院重点建设学科——教育学之学科方向建设“国学传承与师范生语文素养提升”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师范生汉字素养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历史学师范生说课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