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研究

2021-03-21胡斯漩贾文婷

艺术科技 2021年2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媒体

胡斯漩 贾文婷

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技术日益发展与普及,利用新的传播渠道为非遗提供更好的机遇刻不容缓。据调查,传统媒体的受众多为年龄偏大的群体,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如微博、抖音、快手等取代了传统媒体电视、报纸,受到了青年朋友的喜爱与欢迎。因此,非遗传播的主力军——青少年对非遗了解较少。文章以非遗闻喜花馍为例,研究如何利用新媒体传承与发展闻喜花馍。

关键词:新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2-0-0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民众创造并传承的。民众有享受非遗成果的权利和保护非遗成果的义务,因此应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活动中。如果没有民众的参与,非遗是不可能实现长久发展的。目前,广泛认知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种方式。传统媒体具有局限性,导致民众参与非遗传承和保护活动的积极性较弱。在现代社会中,如果只通过传统媒体传承和发展非遗,效果将大打折扣。非遗传承和发展活动的受众面窄,认可度不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搭起新媒体与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桥梁,让非遗传承和发展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是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1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劣

传统媒体的载体为广播、报刊、电视等,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传播的目标对象涵盖了中国绝大部分地区,主要受众从广大民众发展到如今的中老年人。新媒体虽然尚属于新兴产物,但是我国新媒体的技术支持体系已经比较成熟,与国际水平不相上下。同时,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受众更加广泛,尤其是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已经完全适应了这种新的媒体,反而对传统媒体不感兴趣。新媒体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阅读信息的习惯,让民众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短短十几年,新媒体已经发展为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媒体虽然规模在不断扩张,但发展速度不断放缓。近年来,传统媒体已经有了负增长的趋势,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此前传统媒体独占鳌头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打破了单向传递壁垒,使群众有更强的参与感。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过于封闭,存在明显的局限,受众只能单向接收信息。传统媒体机械地推送社会新闻,在有限的载体上传达新闻工作者的观点,与受众的互动不足。新媒体则弥补了这一不足,新闻工作者或新媒体作者与受众间的距离不断缩短,民众可以更方便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当前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显然新媒体更容易传播信息,也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现阶段的非遗传播载体主要以传统媒体为主,由于信息传播方式的局限,多样化需求无法满足,非遗传播缺乏吸引力,最终导致非遗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即使是有意愿了解非遗的人,也难以对其有全面的认知。目前,非遗传播主要是收集已有的文献和整理现有的资料,以文字记录的形式为主,运用新媒体手段较少。如此一来,传播方式的局限导致非遗传播的对象以中老年人群为主,中老年人选择的信息接收方式更不利于非遗的广泛传播,新媒体也将逐渐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庞大且精彩的题材。

2 山西闻喜花馍的历史发展与现代传承

闻喜花馍(见图1)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花馍花式多样,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淳朴的农家妇女心灵手巧,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和灵巧的手指,制作出精美的花馍。不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婚丧嫁娶,抑或老人过寿、祭奠祖先、小孩满月,闻喜的妇女们便会捏花馍,将花馍作为赠礼或祭礼。

在闻喜当地,村里的老人会通过言传身教带动中青年妇女学习做花馍这一技能,但由于地域的限制和传播媒介的局限,花馍这种手上的技艺仅流传于北方,且在农村传播更广。在城市中,由于花馍的制作工艺复杂,大部分造型仅能通过手工制作,无法高效快速地生产,同时经济效益并不高,所以对花馍感兴趣且愿意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寥寥无几,这也使得城市中青年人更加不愿意了解当地特色花馍,反而更愿意外出打工。虽然現在的农村中也有年轻女孩会制作花馍,但相比老一辈人,会制作花馍的年轻女性越来越少,外出打工的女性越来越多。由此可见,闻喜花馍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面临着无人继承、技艺失传的尴尬局面。

3 新媒体时代闻喜花馍的传承创新策略

新媒体时代,在不断使用传统媒体宣传闻喜花馍的同时,也开始尝试通过新媒体扩大其影响力(见图2)。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闻喜花馍参展,将自己悠久的历史和地方特色展现在世人面前,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知名度。2012年,闻喜举办了“中国·闻喜花馍艺术节”,来自闻喜当地的手工艺人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精巧手艺和闻喜花馍的独特魅力。通过此次艺术节,更多的人爱上了山西面食,了解了闻喜花馍。在传统媒体中,中央电视台、山西电视台、运城电视台等都先后报道了闻喜花馍,但篇幅不大,内容各有侧重并不全面,导致最终宣传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通过新媒体展示闻喜花馍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如何有效地使用新媒体宣传,成了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文章认为,可从新媒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方面着手解决现有的问题。

3.1 新媒体助力花馍宣传、传承与发展

3.1.1 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对非遗进行宣传

现有的新媒体资源比较丰富,利用好现有的新媒体资源将大大降低非遗宣传的难度。例如,在微信公众号上做好非遗优质内容的梳理,以文字形式定期更新,分享大众感兴趣的非遗内容。通过后台的阅读数据明确民众最感兴趣的非遗,并以此为依据对宣传内容进行有目的的修改。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中推广线下活动,全面介绍活动内容,以集赞、转发等方式扩大活动的宣传覆盖面,提高活动的参与度。还可以在微博等平台宣传非遗,可通过评论收到反馈,改进自身的宣传、推广方式[1]。

3.1.2 建设健全非遗新媒体平台

国内不少地方建立了非遗新媒体平台,如非遗网站,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等,只要观众想了解便可快速查阅相关内容。同时可邀请非遗传承人入驻平台,方便民众与非遗传承人互动,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民众可以通过平台查阅和下载非遗资源,有能力的非遗传承人或者民众也可以上传独有的珍贵影像、资料或者精美的非遗作品,丰富非遗新媒体平台的数据储备。

3.1.3 在保留特色的同时利用新媒体改变营销方式

将闻喜花馍的周边产业做大做全,根据新媒体时代特征以及流行趋势,让闻喜花馍与直播、网游、动漫等一些年轻人感兴趣的产业合作,探索更多可能性。如艺人现场直播制作花馍,将花馍制作的卡通形象与游戏相融合,创建新角色,或者制作一系列与花馍相关的动画短片,这些形式对于青少年来说吸引力更强,更容易留下深刻印象[2]。

3.2 创新现有技艺,结合新媒体技术,让其为大众所知

3.2.1 手艺人坚持创新,迎合时代不忘初心

作为一种民间的艺术,花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极大的创新空间。花馍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它的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与现代人的喜好有一定的距离。对于花馍手艺人来说,要想让花馍在新媒体时代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创新必不可少,在传承的同时增添新元素,使闻喜花馍与现代社会紧密融合。

如闻喜云仙面塑传承人赵锐,其把花馍创新为面塑这一精美艺术品,用面团捏制的面塑艺术品,色彩丰富多彩、浑然天成。由于面泥柔韧,可以捏制造型多样的面塑作品。不仅对花馍本身进行创新,赵锐更是把花馍和当下热点、民风民俗等联合起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赵锐为武汉创作了系列面塑作品《助力抗疫》,其分别是《禁食野味》《致敬最美逆行者》《待到春暖花开时》(见图3)。非遗手艺人用非遗作品表达抗疫主题,以身边人物为原型,用面塑作品为抗疫战斗加油,不仅献出了爱心,表达了关心,更收获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临之际,赵锐采用传统面塑和党史相结合的方式创作了面塑作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祖国献礼,用生动的作品描绘了党的光辉历史。关公是运城的一张名片,关公文化更是当地人的一种信仰。赵锐带着面塑作品《关公巡城》《单刀赴会》前往马来西亚参加国家关公文化节,为海外华人展示了面塑技艺。只有坚持手艺的创新,才可以在借助新媒体宣传的同时收获更大的影响力。

3.2.2 非遗传承人应勇于使用新媒体宣传花馍

非遗传承人在关注食材等影响口感的技术的同时,更应该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宣传、创新上。短视频时代已然到来,视频影像技术、后期剪辑艺术能为闻喜花馍增彩添色,闻喜花馍可打造自己的IP品牌,这不仅可以让古老的花馍艺术焕发新的活力,同时可以吸引更多想要了解花馍的民眾购买花馍。

如美食博主李子柒(见图4),其美食视频唯美又接地气,让观众感觉非常真实,所有的制作步骤都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者体验到了从无到有的惊喜。她的视频讲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前世今生,视频中出现的传统文化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观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因此收获了大批粉丝,甚至火至国外。由此可见,花馍技艺传承人不妨勇于使用新媒体宣传花馍,通过短视频展现自己娴熟的技艺和精巧的花馍,让大众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闻喜花馍。

4 结语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物质需求被不断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更加迫切。利用新媒体技术或可打破非遗传播僵局,传承与发展非遗,让更多的人主动了解非遗,传承非遗文化。

参考文献:

[1] 邱意浓.新媒体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传媒论坛,2018(24):175.

[2] 王梁,张瑞峰,马家豪.“互联网+”时代面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J].今传媒,2017(4):165-166.

作者简介:胡斯漩(2000—),女,山西运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贾文婷(1989—),女,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3252501908242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媒体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