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普视域下的“玩转汉口里分”小程序设计

2021-03-21张姝陶静颖

艺术科技 2021年22期
关键词:科普

张姝 陶静颖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寻求精神享受和视觉体验成为大众对现代文化发展的新需求。近年来,移动端小程序凭借其优势在互联网媒介中占据较大市场份额,这更要求小程序有完善的功能,能提供舒适的用户体验。文章基于科普视域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对汉口里分小程序的相关现状及设计原则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调研数据确定目标用户并得出其对科普小程序功能的需求。以“玩转汉口里分”小程序为起点,积极引导目标群体,为汉口里分的文化科普和传播提供新思路,旨在推广汉口里分,加速武汉人文发展,打开对外交流新局面,并为同类型科普小程序的设计提供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汉口里分;小程序设计;科普;传播推广

中图分类号:TP3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2-00-03

1 设计基础研究

1.1 汉口里分

汉口里分源于汉口开埠后的19世纪末期,经过百余年的峥嵘岁月,现存汉口里分分布于现代城市建筑中,见证了武汉民居建构的发展历程,以其特有的建筑风貌与肌理成为城市历史、人文的缩影。其特有的历史遗产价值、建筑形制构造、人文气韵及其本身具有的各方面特色,都极具学术研究、美学、传承、更新与活化价值。

在城市化进程中,各个时期的里分都面临着拆与建的现实情况,基础设施老化、建筑风貌落后、人为损害严重等问题突出。董玉梅在2017年出版的《汉口里分》中列出相关数据,1949年尚存的208条里分,直至2001年仅剩140余条,至今武汉现存的里分不足百条[1]。

1.2 网络科普

科学普及简称科普,又称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是利用各种传媒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推广科学技术应用、传播科学思想、弘揚科学精神的活动。在“泛在网络”等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新科普”的新形式应运而生,科普类小程序作为“互联网+新科普”的新载体,具有多点性、快速性、娱乐性、交互性、教育性等显著特点,是有效的传播媒介和传承文化精神的高效途径[2]。

通过小程序实现里分文化传播与继承,实现公益性城市原生文化的科普教育已成为时代与文化发展的迫切需求。利用数字化传播媒介与科普教育视域相结合的方法,展现里分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人文情怀等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因,使人们能通过手机获得类似现场体验的沉浸式感受,提升用户对于历史文化的体验,从而融合全媒体时代的创新方式推广武汉特色建筑文化,形成可持续推广的新面貌。

1.3 小程序

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二维码或搜索一下即可打开应用。《2021年小程序互联网发展白皮书》相关研究表示:小程序上线播放30分钟以内长视频的功能逐步完善,用户能更丰富、全面地接收信息;用户偏好使用旅游类等生活服务类小程序,平均上榜约24%;活跃用户停留时长超过千秒的小程序为泛娱乐属性小程序[3]。

从用户的需求角度分析,移动端的信息输出与接收呈现出简洁、快速及不断更新的显著特征。从界面设计的原则视角探析,明确目标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可用性原则,以及满足美观与协调、具有独特性的美学原则是界面设计的关键环节。在使用小程序的过程中,用户可感知的是前端交互设计,因此交互设计为小程序设计的重中之重。尼尔森(Jakob Nielsen)在1995年提出的“十大可用性原则”,是当前互联网产品设计中参考得最多的且总结较为系统的交互设计原则[4]。

2 用户调研与分析

2.1 调研概述

根据“玩转汉口里分”小程序的特性,通过百度指数和TGI的数据检索及分析,并按照年龄筛选核心用户、潜在用户和边缘用户,确立目标用户,同时对目标用户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得出“玩转汉口里分”小程序的用户功能需求及汉口里分科普文化知识的方向。采取线上调查的方式,最终获取自填式调查问卷131份和深度访谈报告8份。

2.2 调研分析

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将用户按照年龄划分为5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40~49岁中年人、30~39岁中青年人、20~29岁青年人及19岁以下青少年及儿童。从百度指数获取“按照年龄分布的搜索占比”柱状图和“TGI指数”数据,分析得出20~29岁年龄层为“玩转汉口里分”小程序的核心用户,30~39岁年龄层为潜在用户,19岁及以下人群为边缘用户。

利用定性和定量互补的特点,在用户需求分析阶段采用自填式的问卷调查方法和深度访谈方法进行用户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目标用户接受过高等教育,具备较强的基础学习能力、较高的认知水平以及较为正确的价值观;用户使用科普小程序的目的以娱乐为主,学习知识为辅;目标用户对“玩转汉口里分”小程序的建议以功能简捷、内容专业、互动趣味性为主。

2.3 调研结论

通过网民行为数据分析平台,分析得出“玩转汉口里分”小程序的核心用户和边缘用户。另外,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探究用户的认知行为偏好和汉口里分的文化特性,并通过分析得出较为科学的“玩转汉口里分”小程序用户需求,结论如下。

第一,在设计制作时应以目标用户需求为核心目标,关注其心理特征和需求特征等,注重该人群喜欢的趣味性内容和表现形式。

第二,对汉口里分文化知识以小程序的形式进行科普传播推广的同时,必须把趣味性放置首位,将知识隐于趣味交互中,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汉口里分文化知识是设计制作“玩转汉口里分”小程序的重点。

第三,注意不能偏离科普的目的,以提高“玩转汉口里分”小程序对用户的吸引力,从而增强汉口里分文化知识的科普效果。

调研结果对“玩转汉口里分”小程序的设计思路及设计实践具有指导性意见及作用。

3 “玩转汉口里分”小程序设计实践

3.1 设计原则及思路

3.1.1 设计原则

基于小程序界面设计和交互设计的设计原则,结合用户调研结论,得出“玩转汉口里分”小程序的设计原则。

第一,科普性原则。“玩转汉口里分”小程序属于科普类小程序,在主题定位、内容呈现和交互功能等方面都不能偏离科普的目的和意图,要对汉口里分文化科普知识进行深化、拓展。

第二,趣味性原则。与其他类型的小程序相比,科普小程序最大的特征应是以趣味性的方式展示内容或功能,而这也是“玩转汉口里分”小程序的优势之处。因此,要探寻用户偏好的内容和形式,设计出趣味性、专业性都较强的内容,以提高汉口里分文化知识的科普传播效率。

第三,科学性原则。科普知识的内容也应遵循文献记载和现实情况,不能为了增强趣味性和吸引用户而抛弃真实性和科学性。

3.1.2 设计思路

新时代背景下的小程序是基于新媒体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产物。为满足大众对文化知识的渴望以及日益多元化的审美需求,“科普+传播媒介”成为一种新趋势,而对具有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知识进行科普和傳播,已然成为当下的热点。通过小程序进行科普,探求汉口里分文化知识科普、传承、发展与活化的新途径,设计出具有科普性的“玩转汉口里分”小程序,具有实践意义和文化价值。文章以汉口里分文化为例,选取19条典型汉口里分为科普主体,通过视觉元素、交互体验和网络传播进一步论证设计观点。

3.2 主题与风格

3.2.1 主题确立

以“玩转汉口里分”小程序为基础,从选取的19条汉口里分的调研内容中,梳理并确定设计实践的主题和方向。在科普小程序中运用AR技术指引用户了解其建筑布局、装饰纹样,展现其独特的人文价值并表现其历史进程。深入浅出地为用户解读19条汉口里分的文化知识,展现武汉人文风情,以期能够在20~29岁年龄层、30~29岁年龄层的青年人中宣传汉口里分,加速武汉人文发展,打开对外文化交流新局面,增强武汉人的文化自豪感。

3.2.2 风格定位

对“玩转汉口里分”小程序的风格方向、色彩、构图、造型、文字、视觉元素等进行整体的规划,根据核心用户定位和科普的趣味性原则,设计实践偏向于色彩鲜明的水彩风格,水彩的表现形式具有轻盈性、透明感、流动性和灵动性的特点。针对让人感觉沉闷、乏味的汉口里分历史和建筑等要素,应赋予其生命力与活力,使看起来单调的界面具有较强的设计感,为画面增添生动、有趣和自然的视觉感受。旨在用最简洁直观的视觉语言传达科普信息,体现历史与现代、建筑与生命的结合,为处于快速发展时代中的人们带来一丝清新感。

3.3 功能信息架构

对科普小程序进行信息架构与功能布局设计时,应以用户为中心,构建信息用户、信息内容和信息组织间的交集,明确思路和逻辑,使信息架构与功能布局富有层次。

3.3.1 信息架构

基于“玩转汉口里分”小程序设计思路和用户需求分析,聚焦科普小程序的核心功能并延展附加功能。信息架构主要分为一级页面、二级页面和三级页面。一级页面为搜索系统、发现里分、兑换商城、个人主页、AR“寻里”小游戏。二级页面为一级页面的辅助功能交互界面,旨在增强用户体验感。

3.3.2 功能布局

科普小程序交互模式的设计目的在于更全面、系统地解决小程序平台在用户需求、科普信息传达、交互体验等方面的问题[5],主要有以下六大功能模块。

第一,首页。首页为19条推荐汉口里分手绘地图页面。用户可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进入首页,也可通过此页面可返回至微信主页。

第二,搜索系统。系统涵盖整个科普小程序的信息,能方便、高效和直观地为用户提供所搜索的信息。

第三,发现里分。这是最主要的功能界面,能为用户提供19条推荐汉口里分的科普讲解视频、地图导览、公共交通定位等功能,页面会随机掉落金币,金币可用于兑换汉口里分文创周边。

第四,兑换商城。获得的汉口里分金币可在该商城中兑换汉口里分周边文创,或分享好友共同参与。

第五,个人主页。页面包含个人徽章墙、好友同行、我的收藏和足迹等。

第六,“寻里”小游戏。利用AR技术对汉口里分代表性门户等实体进行扫描后,可获取徽章并分享给好友,还可获取金币并在商城兑换文创周边。

3.4 视觉元素设计

3.4.1 色彩设计

在色彩设计中,根据所选的19条汉口里分确定主视觉为汉口里分部分典型建筑、植物、环境等,抽取其真实色彩,并通过色彩风格的特征转化,确定并应用于科普小程序的视觉元素设计中。

3.4.2 图标设计

在图标设计中,要遵循简洁、直观且高效的原则,依照“玩转汉口里分”小程序的目标和风格定位,达到通过图标体现科普小程序基本含义的目的。遵循风格定位和元件直观性设计原则,使用户在交互体验中感受到美观与协调性的统一,并在设计中体现“玩转汉口里分”小程序的独特性。

3.4.3 建筑造型设计

汉口里分各门式是“玩转汉口里分”小程序中最核心的科普文化知识,对于汉口里分的建筑造型、装饰图形等科普内容的表现,门式是最直观的推广角度和最主要的视觉元素。根据对19条汉口里分的调研及核心用户和潜在用户的认知行为的分析,整理出其建筑造型的特点,基于科学性原则、科普性原则,将建筑实体转换为数字化设计,在造型上贴合建筑现实的固有情景,基于写实和色彩设计,对汉口里分建筑特征进行细节的刻画、趣味性的形象化表达。

3.5 界面设计

根据界面设计的可用性原则和美学性原则,遵循总体设计的趣味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主要采用瀑布流布局、卡片布局和满屏切换布局(Gallery布局)等进行界面设计。“玩转汉口里分”小程序的目标用户和潜在用户集中表现为中青年群体,用户年轻化且无较大性别偏向。在界面色彩的选择上,将代表中国文化的能展现生命活力的唐菖蒲红作为主体色,再加上其互补色宫殿绿,相近色北瓜黄等,并搭配白色与灰色,字体色彩以黑灰为主,从而使界面易于识别,能体现汉口里分文化特色,具有时代感与亲和力,进而达到信息传达与接收的目的。

4 结语

为科普汉口里分文化知识,探究符合目标用户需求的互联网产品,文章对具有趣味性的科普小程序展开探究,后期可深入探究最适合汉口里分推广、传承和交流的新产品,使互联网产品对汉口里分文化传承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前期主要注重推广,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后期可增加一些增值项目,旨在帮助平台获取更多的商业价值。

“玩转汉口里分”小程序的推广目的在于科普汉口里分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探讨如何用最佳的设计与最优的途径将汉口里分与科普小程序进行耦合,使老建筑包含的文化能够以青年人喜爱的方式传播。通过用户调研、实践研究、设计实践及反馈,探索出一条适合网络时代的建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新途径,体现出推广汉口里分、加速武汉人文发展、打开对外交流新局面的社会价值,让老旧建筑文化重现生机,同时也为同类型的科普小程序开发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廖思宇.汉口一元片区里分住宅的空间模式与变迁[D].北京:清华大学,2019.

[2] 林雪涛,杨柳.新媒体时代科普创作与传播策略[J].传媒,2019(21):61-62.

[3] 田志友,周元敏,田雨.微信小程序的媒体价值[J].新媒体研究,2018,4(1):47-49.

[4] 宫承波,孙宇.依托小程序的媒体融合路径探索[J].当代传播,2019(2):44-47.

[5] 郭彬彬.场景视域下互联网传播的进阶方向:以微信小程序场景内嵌与生态布局为例[J].出版广角,2020(21):66-68.

作者简介:张姝(1980—),女,湖北武汉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陶静颖(1996—),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科普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微科普
微科普
微科普
微科普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