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研究

2021-03-21傅冰玲伍世亮邓中原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5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乡村振兴创新

傅冰玲 伍世亮 邓中原

[摘 要]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广东“新师范”建设双重背景下,作为承担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任务的地方师范院校,应主动适应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把服务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育、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创新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有乡村教育特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乡村基础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合农村基础教育与学前教育师资,振兴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师范院校积极迎接挑战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关键词] 新师范;乡村振兴;乡村教育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人文社科类)研究项目“广东‘新师范’建设及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研究”(2021WTSCX279);2020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2020GXJK552);2021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人文社科类)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以粤西定向公费师范生培养为例”(2021WTSCX280)

[作者简介] 傅冰玲(1965—),女,广东高州人,本科,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和教师教育研究;伍世亮(1963—),男,广东高州人,硕士,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邓中原(1993—),男,广东高州人,本科,建设银行茂名分行乡村振兴金融部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乡村振兴金融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51-0185-04    [收稿日期] 2021-09-02

一、引言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20年11月,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乡村振兴战略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了总体部署。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2021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随后,“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标志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奔向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战略成为社会未来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因此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行动上,未来的工作部署都要转向乡村振兴。

2018年,广东省教育厅出台了《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针对教师教育鲜明地提出了多项重要举措,要求进一步深化广东省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教师教育体系新机制,建设性地提出“新师范”作为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和新阶段[1]。在双重背景下,创新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新机制有重要意义。

二、创新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机制的重要意义

《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着力建设广东特色“新师范”,实际上就是要解决新时代教育的基本问题,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主要承担培养乡村基础教育师资和学前教育师资的院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懂农村、懂农民、懂农业特色教育的“新三农”基础教育人才[2],主动作为,主动适应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把服务乡村、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地方师范院校积极迎接挑战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三、目前乡村基础教育及基础教育师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基础教育及存量师资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塑造灵魂的神圣使命。作为乡村教师,首先要热爱家乡,其次应该承担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应担负起培育新型农民的责任。目前师范教育领域出现了重视学科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轻视乡村本土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和乡村特色创新教育的现象,学生的人乡情怀教育未得到重视,无论是师范院校教师的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也无论是理论教学环节还是实践环节,都没能实现乡土文化的有效融入,造成乡村教师知识面较为狭窄,乡村教育难以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难以肩负起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责任,乡村教育缺少乡村特色,有趋于城市化的倾向[3]。因此要解决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了解乡村基础教育存量师资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地方师范院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有:(1)乡村教育存量师资配置不均衡,影响了教育公平,造成农村教育空心化;(2)专业发展上,乡村小学存量教师普遍缺少专业指引;(3)缺少乡土文化知识与乡土文化认同,无法融入乡村生活;(4)乡村基础教育缺乏乡村教育特色,趋于城市教育同化;(5)“撤点并校”后遗症凸显,早年的撤点并校,打破了乡村学校的合理布局和服务范围半径,加剧了乡村生源的进一步流失;(6)乡村教师发展提升空间小;(7)乡村教师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幸福指数不高。

(二)增量师资培养缺乏乡村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目前学前教育和小学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还是实践教学环节,都没能与乡村特色教育有效衔接[4]。学生的人乡情怀没能有效培养出来。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没能有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到农村小学实习,以培养学生的人乡情怀。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因近年教师来源选择面宽,对地方师范生的培养和接纳热情不高,也担心师范生开展实践教学会使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冲击,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农村小学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乡村教师的联合培养意愿不高。师范院校与农村小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逐渐疏离,没能形成新师范建设的强大合力,师范院校对乡村教育现状和发展了解不完全、不充分,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对农村教育师资的培养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的主要内容

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神经末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地位[5]。作为承担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师资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人才培养的地方师范院校,在新时代的乡村教育中如何发挥地方师范高校的积极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培养更多具有民族情怀、民族文化定力、了解乡村民俗、传承和发展优秀乡村文化、愿意扎根乡村的基础和学前教育的师资,是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任务。要完成这个重要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机制是关键。

(一)结合乡村振兴,加强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程建设,在广东“新师范”建设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适合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尤其重要。在课程建设方面:(1)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了解乡村教育及乡村其他行业的发展前景,用正确的三观去看待乡村振兴,愿意为乡村振兴服务。(2)强化劳动观念教育并加强劳动实践,促进产教融合,让学生通过观念的转变和劳动技能的提高,变得热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3)增加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一旦到了广袤的乡村,就会被乡村自然的美所吸引,从而爱上乡村,成为推广和宣传乡村美的使者。(4)加大乡土优秀文化教育的力度,设置乡土文化教育课程,让学生熟悉乡土文化,融入乡村生活,从而达到扎根乡村教育的目的。(5)开设乡村特色课程及乡村民间艺术课程选修课,培养学生热爱乡土文化艺术,做乡村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推动者。(6)各专业课程设置要与乡村小学联动,形成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建设,提高乡村基础教育质量,吸引农村学生回到乡村学校就读,稳定生源,解决教师频繁调动的问题,增强教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由学生的回流带动高素质的家长回到农村,参与乡村建设,从而带动农村其他产业的振兴。

(二)完善招生计划,加大公费定向招生指标的投放,保障优质乡村的定向生源

践行地方师范院校的责任与担当,地方高校要积极和各级政府部门、教育管理部门沟通,争取各级政府、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及社会力量的支持,加大公费定向招生指标的投放,优先从农村生源中选择优秀生源,择优录用、公费培养、定向从教、限期服务,从源头上解决农村优秀师资短缺和教师的稳定问题,做到学生下得去、留得住、扎得下根。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强化师范生的实践能力

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热爱家乡的优秀的新型农民,乡村小学教师的言传身教、思想意识都会对未来的新型农民产生极大的影响[6]。地方师范院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尝试“2+0.5+0.5”模式,学生有半年时间到农村小学、幼儿基础教育机构、农村企业,参与具有乡村特色的社会实践或调研,了解乡村基础教育、幼儿教育、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实现产教融合。通过实践,让学生适应乡村生活,培养学生的乡村情怀,热爱乡村、扎根乡村,投入乡村教育或乡村产业,愿意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去影响和教育下一代。同时加强师范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实践指导课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优秀小学教师担任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利用高校资源进行专业引领,转变乡村存量教师的思想观念,提升专业水平及自豪感和获得感

作为承担培养乡村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师资的地方师范院校,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首先,利用高校的丰富资源,通过开展送教下乡、理论下乡等活动,以及线上线下培训、顶岗置换培训等方式对乡村现有的教师进行培训;其次,加强创新教育理念,让现有师资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教育,切实提高原有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专业水平,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校内人才培养方面,切实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完善高校与小学、幼儿园的互聘机制,让理论和实践达到高度融合。同时,在科研方面加大对乡土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引导每一位专业课教师主动关注乡村,研究乡村文化,支援乡村、服务乡村。“赋能”乡村教育,让所有教师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助力乡村教育振兴。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和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盐溶于水的方法,对在校学生进行热爱乡村的思想渗透,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民族文化定力,了解乡村民俗、传承乡村优秀文化,培养愿意奔赴乡村、扎根乡村的优秀毕业生。

(五)政府和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建设乡镇教师村,提升乡村教师的幸福感

前几年“撤点并校”打破了乡村学校的布局和服务半径的平衡,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这种影响在不断加速学生的流失,学生流失又造成教师的频繁调动,使教师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针对乡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政府、金融机构、高校及社会要共同发力,改善乡村小学、乡村幼儿园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升教师的幸福感,让新的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才能提高基礎教育和学前教育的质量。

五、结语

乡村基础教育与城市基础教育相比,无论是教学设施、教学理念,还是教育师资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但乡村基础教育正趋于城市化,造成乡村教育既没有乡村教育的特色,又没有城市教育的丰富资源和先进理念,乡村教育迷失了方向。因此在广东“新师范”建设及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快构建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机制,构建有乡村教育特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前及小学基础教育人才的培养体系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广东出台“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EB/OL].(2018-02-01)[2021-08-25].http://www.gov.cn/xinwen/2018-02/02/content_5263156.htm.

[2]王明霞.基于乡土文化的乡村薄弱学校建设[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1):29-37.

[3]吴云鹏.乡村振兴视野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突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21(1):81-89+195.

[4]傅冰玲.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与研究[J].英语教师,2011(7):42-48.

[5]熊思东.乡村教育振兴:高校的思考与作为[J].群言,2021(1).

[6]张建平.论教师专业成长与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新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6(36):54-56.

3001501908205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乡村振兴创新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