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教学多角度感受人物形象的策略

2021-03-19李霞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小说教学语文要素人物形象

李霞

摘 要 统编教材中的小说单元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教学中,需要聚焦短句、抓住人物冲突、品读细节描写,才能有效利用课堂40分钟精准落实语文要素,让情节、环境、人物成为相互交织的整体,多角度感受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小说教学 语文要素 人物形象

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以文体分类组织的单元,也是统编语文教材唯一一次以单元的方式引导学生接触小说。作为小说单元,其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里,“关注”是路径,“感受”是目的,因为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所在。对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初步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来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桥》是本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只有短短五百多字,成功塑造了一位临危不惧、忠于职守、沉稳果决、舍己为人的村党支部书记形象,其用共产党员的信念和一位父亲的爱筑起了一座不巧的丰碑。教学时,除了要关注小说的人文性之外,还要关注文章的工具性,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情节、人物,了解小说特点,品味小说语言。笔者以《桥》为例,探究小说教学如何基于内容落实单元要素,感受小说鲜活的人物形象。

一、抓短句,以环境推动情节,烘托人物

环境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常常发生在特定的、典型的环境中,它是构成小说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环境描写不仅能渲染气氛,也能以情节为依据,推动小说的情节不断向前发展。可以说,小说的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共同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在环境描写方面虽着墨不多,却像一根线串联起整个故事,把紧张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文章开篇就营造了山洪爆发、村民危急的紧张氛围,只有一百多字,却分成了五个自然段。之后,继续以雨、桥和洪水为叙述对象,不断渲染环境的恶劣与危急,“村党支部书记”“儿子”“村民”的救援行动也在不断产生新的冲突。环境描写短句多,自然段也极为短促,有的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却营造了层次分明的情景,让人在朗读中产生无形的压抑、紧迫之感,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埋下伏笔。

【环境描写的教学片段】

师: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很特别,找一找,读一读,你有什么感觉?

生:环境让人感觉很可怕,洪水即将来临,所有人危在旦夕。

生:我觉得读起来很紧张,多耽搁一秒,就离死亡近一步。

师:再来读一读,哪些词句让你觉得心都提起来了?

生:“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我从“咆哮”“受惊的野马”感觉洪水的来势凶猛,足以摧毁一切。

生:我从“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中“发抖”“痛苦地呻吟”感觉唯一的木桥要断了,桥断了,所有人都活不了。很恐怖。

师:你关注到了拟人化的词语和两个“开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当时环境的危急。

生:洪水在“咆哮”“跳舞”,这都是拟人化手法,让人感觉洪水很狰狞。

生:“蹿、狞笑、放肆地舔、爬”,这几个都是拟人化的动词,表现了洪水的肆虐、狂妄、无情。

师:再读一读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觉得情况越来越危急。

生:我发现随着洪水的变化,故事也在不断往前发展。

师:是啊,小说中的环境和故事情节是相关联的。环境在变,情节也在随之变化。再读读环境描写的句子,在句子表达上,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觉得这里有很多短句。开头的“像泼。像倒。”就很特别。

生:我觉得短句更能表现雨大、雨急。雨越大越急,村民就越危险。

师:微型小说妙在“微”,在“精”,如果删去环境描写,会怎样呢?

生:不可以删除,这些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

生:环境描写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也为人物做铺垫。环境越紧急、危险,后面“老汉”的行为就越

高尚。

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紧扣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品味,在文字中穿梭沉浸,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发现中,走入文字背后的情境,为后面的深度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抓冲突,以情节塑造人物,突显品质

小说中的人物会有行动,会以人物为中心发生一系列事件和矛盾冲突,这就构成了小说的情节。这些具体的事件或展示人物性格,或揭示人物关系,或揭示环境特点,事件之间会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桥》篇幅虽短,但情节跌宕起伏,冲突不断。文中一共有四次矛盾冲突:山洪暴发,村民们惊慌逃生,而老支书如山般站在桥前,此时形成第一次冲突;老支书下令大家排队过桥,党员最后,引发其他黨员认为“党员也是人”的抱怨,与老支书“一切为了群众”的党性产生第二次冲突;第三次冲突将情节推向高潮,洪水已经舔到人们的腰部,众人排队过桥,老汉怒揪小伙子出队,让其排到最后;第四次冲突是在桥摇摇欲坠的时候,生死一线间,老支书与小伙子互推对方过桥,但都不幸遇难,在一片悲鸣中再次引发冲突。

教学时,教师可以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先引导学生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出故事的情节线,感受小说情节的起伏。第二步:将情节和环境紧紧联系在一起,设计鱼骨图,引导学生思考:随着环境的变化,村民、小伙子、老汉之间发生了什么?关注人物之间的四次矛盾冲突,感受本篇小说情节的一波三折。第三步:联系本册书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引发思考:除了情节中的冲突,这篇小说还有哪些矛盾冲突的地方?人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学生的思维迅速打开:灾难面前,所有人求生的欲望和逼近的死亡之间有冲突; 危在旦夕时,老汉的双重身份有冲突——身为党支部书记,以群众为一切;身为父亲,儿子生命则胜于一切……在自己和儿子同时面临危险时,老汉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而当儿子和群众的生命摆在面前时,老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群众。这才是全文最大的冲突,也是人物身上最光辉的人性美。

三、抓细节,以言行蕴含主题,理解人物

微型小说的人物刻画意在反映现实生活,以虚构的故事揭示社会现象和矛盾,是为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思想服务。阅读时,教师要把注意力放在言语表达上,善于抓文中的关键词句,透过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引导学生品读文字,感悟人物形象,从而体会人物言行蕴含的主题。

《桥》富有时代感,文中的“村党支部书记”“党员”等词,对小学生来说,也许有些抽象,教师要善于抓住细节,引导学生浸入情境,在词句的品析中将人物形象立起来。

【品读老汉语言的教学片段】

师:读一读老汉说的四处语言,特别是提示语,你读出了什么?

生:老汉的嗓子已经沙哑,说明之前他一直在喊话。作为党支部书记,他心里时刻装着村民。

生: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是为了威慑乱哄哄的村民,让他们听从指挥。

(出示《船长》片断)

师:比一比,船长和老汉都能在危急关头震慑住人们,他们的方法一样吗?

生:不一样,船长以“谁冲前面,就用枪打死他”来威胁大家;老汉是用“退党”来威慑大家的。

师:老汉没有用枪,就能威慑住惊慌逃生的人们,为什么?

生:文中说了,老汉是全村人都拥戴的党支部书记。大家都爱戴他。

生:老汉自己没有走,让人们先走,村民们从心里信服他。

师:品读人物语言,就能多角度地触摸到人物的精神世界。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我发现老汉说的话都是短句。“桥窄”只有两个字,表现了当时情况太危急,来不及再具体解释。

生:短句还能表现老汉下达指令时果断、冷静。

师:读一读老汉的第一处语言,这里连用了三个感叹句。如果把句子调换一下顺序,是否可以呢?对比读一读。

生:句子顺序不能调换。第一句,老汉把眼前的情况告诉乱哄哄的人们,桥窄,越挤越乱,越乱越过不了桥。这样人们就会冷静下来。第二句,老汉开始下达指令,指挥大家要排队。第三句,是老汉在安排过桥顺序,是对第二句指令的补充。

生:句子不能调换,这样更能显出:在那样紧急而混乱的情况下,老汉还能沉着指挥,真的是一位睿智、镇定、舍己为人的村支书。

师:此时,每滞留一分钟,就是少了一分生的希望,多了一分死的危险。这样冷静睿智的老汉,难道不想逃生?不想救自己的儿子吗?

生:他当然想逃生,但是身为党支部书记和父亲,他毅然决然地进行了选择:先群众,后党员;先他人,后儿子;先儿子,后自己。

案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品读老汉的语言:一抓提示语读,理解内容;二是拓展对比读,体味情感;三是配乐入境读、调序对比读,分别从句式和句序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在感悟人物形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辨力,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准解构单元要素,引导学生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统领,从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中理解人物形象;从环境描写和情节设置中感受人物形象,让情节、环境、人物成为相互交织的整体,学生才会“主动地建构知识,并通過把新获得的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从而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小说教学语文要素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高中小说教学策略探究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让人物形象定格在经典细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