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劳动教育“有劳无教”的难题

2021-03-19魏晓波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劳动教育

魏晓波

摘 要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载体、教育内容和教育评价等方面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意义。各级各类学校要纠正轻视劳动教育、“有劳无教”等倾向,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五育并举”中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功能,主动适应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扩大劳动教育的边界,通过多元化、多样化、过程化的评价体系,以评促教,达成劳动教育目标。

关键词 劳动教育 有劳无教 全面发展 五育并举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一直以来我国学校的劳动教育被简单视为单纯的体力劳动,存在着“有劳无教”的问题。如何克服“劳动”和“教育”两张皮?《意见》已经给出了答案,就是要“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对于学校而言,就是要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坚持“五育并举”,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与内容,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一、教育目标:在全面发展中塑造“真、善、美”人格

当前我国的劳动教育过多侧重“劳动”而轻视“教育”,使得劳动教育被“泛化”,导致劳动的教育功能、育人导向没有发挥出来,反而由于形式主义而加重了师生的负担,因此不同程度存在“有劳无教”的问题。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意见》也指出,劳动教育要“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1]。

1.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

《意见》将“把握育人导向”作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首要原则。“有什么样的价值体认,就会有什么样的劳动教育,也就会有什么样的劳动状况。”[2]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把培养具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作为核心内容来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的“不劳而获”现象。学生是否认同并主动参与学校的劳动教育,取决于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当今网络自媒体平台井喷式增长,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平台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一时间鱼龙混杂,一些主播“炫富”赚快钱,受此影响,一些不谙世事的学生摒弃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观,沉迷于网络,歧视劳动者,幻想着不劳而获“一夜暴富”。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劳动教育被漠视的结果。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可以通过对学生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改善学生劳动精神面貌,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取向,提高劳动技能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塑造“真、善、美”人格

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有公认的三维向度:一是塑造劳动观念,二是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三是养成劳动习惯与品质[3]。由此可见,劳动教育是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体,其教育目标自然而然包含对学生真善美人格的塑造。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以生成真善美统一的人格为教育目标,要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崇德向善、尚美健行的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4]。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真善美的人格是伴随着人类劳动而产生的,是主客体在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审美活动中的统一。劳动教育一定要激发学生对劳动真善美的追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往的劳动教育存在着“有劳无教”的问题,育人功能发挥不够,劳动教育中除了引导学生“求真”“求善”,还要“求美”。如果说“求真”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求善”是培养劳动品质,那么“求美”就是对劳动价值和劳动精神的追求。“求美”也是劳动教育的美育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教育实践中要通过劳动,培养学生发现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和素养,引导学生通过农作物种植与培育、小制作、小发明等劳动课程,在劳动中体验乐趣,激发创造力,感受劳动之美。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通过对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激发他们对劳动真善美的追求和真善美人格的形成,从而真正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教育载体:在“五育并举”中倡导“劳动为先”

2019年7月,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正式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即“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在传统的五育中,劳动教育排在最后一位,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地位被严重低估,“五育并举”的提出为重新审视劳动教育的价值奠定了基础。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五育并举”就像人的五个手指头,缺一不可,但应有主次之分。立德树人理念凸显了德育的重要性,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突出了智育的重要地位,“健康中国”战略则使得体育的作用更加凸显。

“五育并举”倡导“劳动优先”并不是否认德育、智育、体育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而是为了凸显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价值。“五育并举”之后,又有学者提出“五育融合”,因为人的发展是全面发展和融合发展共生和同步推进的,五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是难以分离的,“并举”只是强调了整体性,“融合”才是“五育”的实践方式。有学者认为,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的起始点和凝结点[5]。劳动能树德。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培育对劳动者的尊重,体会到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劳动情怀。劳动能增智。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将劳动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能让学生加深对劳动知识的深入理解。劳动能强体。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强健体魄、身体健康,而且还能愉悦心情、增强意志力。劳动能育美。学生在劳动中不仅能体验劳动的快乐,而且还能感知、创造美,提升自身审美能力。劳动教育与“四育”融合,不仅是教育形式的融合,更需要内容的融合。劳动教育“落地”需要课程化、实践化。各级各类学校可以整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课程,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和内容,开发综合类劳动课程,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精神。

三、教育内容:在“以劳创新”中拓展劳动教育的边界

劳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达到“以劳增智”的作用,而且还能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即“以劳创新”。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不断创新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扩大劳动教育的边界,使得学生“头脑跟上新时代”。

进入了新时代,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为标志的科技因素为生产劳动和劳动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挖掘劳动教育的新功能,不断突破传统教育方式,开拓劳动教育的新境界。

1.“以劳创新”是拓展劳动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

劳动教育除了“树德、增智、强体、育美”这些功能之外,“创新”功能也是不可或缺的。当前,劳动教育要迎合人工智能和5G信息时代的发展,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劳动教育。

“以劳创新”首先要把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放在首位,这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克服享乐主义、不劳而获的价值观。其次要把创造性劳动作为重点来抓。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需要运用智慧进行创造性劳动。因此劳动教育也要突出时代性,注重学生钻研科学原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创新带来的劳动乐趣。但是一定要警惕人工智能带来的学生劳动观念的异化,要认识到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类智力。

2.面向未来的互联网思维是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万物互联的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劳动教育应该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价值。劳动逐渐呈现出知识化、数字化等特点,数字网络整合了原有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突破了传统的时空对劳动教育的限制。劳动教育要注重学科整合,要坚持科学性、面向未来,要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和创新思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一些重复性的简单劳动将被未来的智能机器人取代。劳动教育的重心就应该转向学生面向未来的生存技能、动手能力、劳动精神、创新思维的培养。学校在具体实践中,除了保留必要的打扫卫生、种植、家务等简单劳动之外,要重点引导学生加强手脑并用,开设“3D”打印、机器人编程等旨在提升科学素养、激发科学兴趣的智慧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基于工程制造的STEM课程、基于竞技竞赛的航模课程、DI课程、航天课程等[6]。总之,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着眼于未来,注重与未来教育的接轨。

四、教育评价:在“以评促教”中做到评价多元化、多样化、过程化

《意见》指出:要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全面客观地记录课内外劳动的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一直以来,劳动教育评价被忽视,评价结果得不到重视,间接导致了劳动教育的边缘化[7]。教育评价不仅是一种激励机制,也是一种保障体系。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劳动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劳动态度、劳动意识、劳动情感和劳动精神的塑造,因此需要加强过程评价。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和评价方式的过程化,以此构建多方参与、注重过程评价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在评价主体方面要与过去有所不同,要解决过去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评价标准或疏于评价的问题。评价主体除了老师还应包括学生、家长等。老师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劳动教育评价的创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确保评价的精确。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可以充分调动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评价又可分为学生自评和互评,通过学生自我评价、撰写心得体会、ppt展示小组成果,可以提升学生的评判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家长作为劳动教育向校外延伸的管理者,要抓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学生自觉参与、快乐参与,坚持不懈进行劳动,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

2.评价内容的多样化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评价应以劳动素养为考核重点,评价内容应涵盖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知识等综合素养的考查,以此建立兼顾态度、方法和创新设计等方面内容的评价模式。

劳动教育的评价指标要以发展性评价为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要将劳动教育的完成情况计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并将其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可以尝试任务清单式评价,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现实条件设定劳动任务,如家庭劳动、学校劳动、校外实践等,引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完成任务,逐渐树立劳动意识,养成勞动习惯。学生每天填写劳动任务清单,例如做饭、洗衣、扫地等内容。学校依据任务清单对学生进行评价。

3.评价方式的过程化

劳动教育不能靠一次考试或单一的分数定结果,要注重评价的过程化,对于学生的劳动进行多次评价,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生活中,使评价日常化。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客观记录学生的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要以学生的“参与”为中心,以“劳动”为载体,对学生参与劳动作出客观的评价,从而形成表现性评价。具体实践中,各级各类学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情况及时、准确地记入综合素质档案,实现可记录、可追溯,把劳动教育过程性评价结果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1).

[2] 成尚荣.价值体认:劳动教育的核心[N].中国教育报,2019-06-05(09).

[3] 顾建军,毕文健.刍议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设计[J].人民教育,2019(10):11-17.

[4] 赵美艳,隋宁.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涵建构与现实审思[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4(03):33-39.

[5] 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12-17.

[6] 李群,郝志华,张萍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观照与理性回归[J].中小学管理,2019(05):8-10.

[7] 王慧,王晓娟.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的检视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03):36-45.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劳动教育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