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舞蹈项目课程的开发

2021-03-19戴轩辕万敏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项目开发

戴轩辕 万敏

摘 要 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应当加强音乐舞蹈项目课程主体内容的开发,在教学演练过程中深化审美辩证体验,提升审美通感育人效益,推进学生艺术素质融合发展。课程建设应遵循声形合一艺术规律、课程标准价值导向、动态学习主体特点。课程内容要利用教材资源,根据校本特色,面向社会生活开发。音乐舞蹈作品教学演练遵循“对立统一”审美辩证法则:情感表达“声形相依”,角色组合“主次相应”,动作展现“缓急相错”,技巧展示“平奇相衬”,台面布局“虚实相生”,背景烘托“明暗相映”。

关键词 小学音乐舞蹈 项目开发 艺术融合 声形合一 审美辩证

在音乐课程视域中,舞蹈是表现音乐声韵和情感意义的形体艺术教学内容,与音乐融为一体。在课程环境中,音乐舞蹈应着眼于学生艺术素质整体培养,追求声形艺术珠联璧合。因此,应当立足音乐学科主体地位,加强音乐舞蹈项目课程主体内容開发,在教学过程中深化艺术审美辩证体验,有力提升审美通感育人效益,从而推进学生艺术素质融合发展。

一、小学音乐舞蹈项目课程建设理据

音乐舞蹈是艺术课程惯常的教学活动项目,也是校内外艺术展演的闪光项目,将它置于音乐课程体系形成价值独具的项目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又具有坚实的创新理据。

1.遵循声形合一艺术规律

音乐与舞蹈二者蕴含相同的艺术生命规律,主要体现在节奏和情感两个方面。首先,节奏是音舞结合的自然基础。节奏既是“音乐时间的形式”,也是人的生活“运动的形式”[1]。而人的生活“运动的形式”就是舞蹈艺术的行为基础。因为具有艺术本质的节奏美,所以音乐与舞蹈最容易融合在一起。节奏使它们从有声无形和有形无声变成声形合一。其次,情感是音舞结合的亲和活力。“音乐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人类情感形式的符号表现,因此情感成了音乐教育的基础。”[2]舞蹈呈现的形体姿态也是情感的结晶,它以肢体动作表现形之美,以情感状态孕育神之韵,形神兼具成就完美。情感是音乐与舞蹈共有的灵魂,它们都由情感催发,为诠释和表达情感而存在,更以动人的情感来释放艺术感染力量。开发音乐舞蹈项目课程是对节奏和情感艺术生命规律的遵循,能够有力激活学生的审美通感机制,天然合成听觉、视觉、动觉等艺术形式。

2.遵循课程标准价值导向

课程标准明确了音乐与舞蹈艺术融合价值导向。首先,倡导学科综合。在“课程理念”中提出音乐与诗歌、舞蹈等“不同艺术门类的综合”;在“课程目标”中强调“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艺术实践,渗透和运用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在“课程内容”中,将表现拓展向综合性艺术表演,将音乐与相关文化指向音乐与姊妹艺术。这些精神彰显音乐与舞蹈的血脉关系。其次,明确教学内容。在各个领域课程目标中,每个学段都有与舞蹈高度相关的音乐内容和技能教学要求。再次,提出评价建议。将综合性艺术表演纳入终结性评价方式等。开发音乐舞蹈项目课程是对课程标准价值导向的遵循,能够有力促进学生音乐审美通感能力和艺术素质全面发展。

3.遵循动态学习主体特点

音乐学习本就是活动的过程,即使是学习音乐知识,也要通过相应的技能动作体验,才能感悟和领会知识内涵。学生音乐的动态学习从两个方面展现主体艺术生命活力:一是形体运动,在音乐氛围中,学生身体动态自然形成。所表现的姿势和动作并非纯自然的肌体功能反应,而是渗透舞蹈因素的个性表达。二是心理运动,在音乐熏陶中,学生的心理反应非常活跃,表现为通感自然、思维活跃、想象奇特、情感奔涌。这些心理动态就是音乐的舞蹈生态。学生的身心运动成为音乐教学顺利推进的重要力点,这是开发音乐舞蹈项目课程的“生本”理据。

二、小学音乐舞蹈项目课程内容开发

开发音乐舞蹈项目课程内容,是促进学生艺术素质融合发展的基础保障。增强音乐舞蹈项目课程内容建设自觉意识,可以有力提升音乐舞蹈艺术素质融合培养效益。

1.利用教材资源开发

教材资源是课程教学主体内容,其很多作品的情感主题直接反映少年儿童的生活面貌和情趣爱好,只要将相关内容整合成音乐舞蹈项目课程,实现声形艺术有机融合,就能促进学生在音乐情境中沉入舞蹈体验,在舞蹈体验中深化音乐感受,从而有力提升艺术审美整体效益。

将教材内容整合成声形兼具的音乐舞蹈项目课程,关键是让知识、技能、情感等维度的音乐元素与舞蹈元素贯通相融,进行“曲与舞”“歌与舞”“器与舞”等课程内容体系化建构。围绕音乐舞蹈共性艺术元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由环节到整体,一方面有序建构知技单元,每个单元突出1个或1组艺术元素,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单元之间艺术元素有机衔接,在有序更新和增进中可以迭现,以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性养成规律;一方面按情感类型建构主题单元,整合同类作品蕴含的舞蹈元素,创编完整的音乐舞蹈艺术作品,开展声形综合训练,以体现艺术审美情感熏陶整体性达成规律。

2.根据校本特色开发

现行音乐教材内容难以充分发挥音乐舞蹈艺术融合培养效能。因而,发挥学校师资力量和优势,着力开发音乐舞蹈个性化校本特色项目课程,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互为补充的课程形态很有必要。

音乐舞蹈项目课程校本特色开发要放开眼界。首先,在学科渗透中整合资源。在音、体、美艺术学科之间整合课程内容,摄取美术视觉形象、体育动觉形象,激活艺术通感力量,提高艺术美学含量和效力。还可以向语文、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渗透,吸纳有益资源,创编音乐舞蹈情景剧项目。其次,在校园文化中整合资源。将体现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校园文化精神追求的动人事迹、教学业绩、创新成果转化为艺术内容,创编音乐舞蹈纪实剧项目。再次,在校园生活中整合资源。学生的校园生活不仅是学习,还有人际交往、伙伴结交、游戏玩乐、好奇幻想等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活内容进行艺术加工,创编音乐舞蹈生活剧项目。

3.面向社会生活开发

要想“彻底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必须要让他们融入生活情境[3]。社会生活更能张扬兴趣、放飞梦想。将学生的社会(家庭)活动、生活经验等融入音乐舞蹈实践课程,有利于推动学生深入审美体验,认识生活真谛。只有让音乐舞蹈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兴趣学习,在实践课程内容中充实社会生活,吸引学生投身音乐舞蹈社会实践的目的才能达成。

充实“社会生活”是开发音乐舞蹈社会实践课程的基本任务。面向社会生活,根据兴趣取向,可以整合学生喜爱的动画影视乐曲、主题歌和流行音乐,或者从学生的家庭劳动、伙伴交际、礼仪表现、感恩事迹、美好憧憬中提炼情感主题,编成音乐舞蹈艺术作品。在此基础上延伸构建子项目课程:开发展示课程,抓住社会艺术活动机会,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表演,增强学生时代小主人的社会责任感;开发乡土课程,发掘地方优秀民间音乐,创编反映家鄉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面貌的艺术作品,让学生在表演体验中生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开发个性课程,针对学生不同的志趣爱好,广泛吸纳社会艺术力量,丰富音乐舞蹈实践内容,满足学生艺术生活个性追求。

三、小学音乐舞蹈课程教学审美法则

音乐舞蹈作品由音乐舞蹈技能、情感等艺术元素整体性合成。教材音乐作品艺术形态都很完美,但它只有经过智慧创编,才能形成声形合一的音乐舞蹈作品。作品教学的目的是把学生的艺术学习推向课程实践的深层和高地,让学生在多元通感的过程性体验中逐步学会艺术审美辩证法则,从而增强艺术表现和创造能力。完美的音乐舞蹈作品包含着诸多艺术审美对应范畴,在教学演练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对立统一的审美辩证,是增强审美通感、深化艺术感悟、推进情感体验之必需。

1.在情感表达上“声形相依”

情感是音乐舞蹈艺术相融的主体动因。艺术融合课程蕴含的情感力量强于音乐本体。因为小学音乐舞蹈作品大多是在原有音乐基础上融入舞蹈元素,由教师再造和学生再现,其情感状态也由原音乐作者情感、创编教师情感和投入演练的学生情感交汇而成。音乐舞蹈形象创造不仅是声态建构、体态造型,更是神态传情。情感表达应遵循声形相依的审美法则,让学生在音乐舞蹈体验活动中逐步学会以声创形、以形拟声,实现声形传神、聚力抒情。声形相依、传神抒情应当体现抑扬起伏的过程性变化,有效烘托艺术主题。

2.在角色组合上“主次相应”

一个作品的角色数量是有限的,让学生全体参与演练是通过系列化的作品教学实现的。在角色构成上,作品表演应该让每一个作品放大角色容量,尽可能多地容纳学生接受锻炼。角色组合应当遵循主次相应的审美法则,主次角色相互呼应,服饰、道具、动作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角色分布疏密有致,主角密聚(单一主角则成焦点),次角稀疏。

3.在动作展现上“缓急相错”

舞蹈动作是对生活动作的提炼和夸张,体现艺术动态美。作品教学要适当增强学生专业动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体型修炼和气质养育。音乐舞蹈作品表演必须以精准的动作呈现完美的艺术形象。一项作品尽可能融合多样动作,动作组合和表现要遵循缓急相错的审美法则,主角急则次角缓,主角缓则次角急;表演过程前、中、后动作缓急有序。动作缓急取决于情感主题的表达,重点、亮点处动作可以急奏效、也可以缓奏效。急的动作要实、重、刚、密,显出波澜、生气、活力;缓的动作要虚、轻、柔、疏,显出平静、和谐、气度。

4.在技巧展示上“平奇相衬”

技巧是一般性舞蹈动作升华出来的精美奇特的动作。技巧表演出奇效,能让表演者神采突显。音乐舞蹈的一般动作表现形体艺术基本功,融入肩、胸、腰、腿、胯几个部位的协调力。而技巧具有一定难度,表现出转、翻、跳等特殊功力。着眼于素质养成,小学音乐舞蹈作品表演应根据学生身体条件和个性差异,因材培养技巧能力。关键是遵循平奇相衬的审美法则,平稳编排整体动作,适当突出奇特技巧。

5.在台面布局上“虚实相生”

作品教学实施环境应坚持校本开发,建设标准化音乐舞蹈室、表演舞台。另外校外演出场所也是社会实践的重要舞台。台面构成因素包括角色(演员)和饰物(道具),角色为主,饰物为辅,饰件配用繁简相宜。集体项目角色众多,饰物花色也要同中有异,体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特点。台面布局应遵循虚实相生的审美法则,形成和谐完美的艺术画面。主次角色服饰体现出样式繁简和色彩浓淡之反差。头戴、手持、腰系等饰物虽然为角色添彩,但不应掩饰角色的本色神态。角色穿插、环绕随着音乐的变化,形成集中与分散、聚合与留白的对比效果。

6.在背景烘托上“明暗相映”

作品的舞台实践应当增强背景烘托效果。背景烘托应遵循明暗相映的审美法则,利用现代多媒体,发挥舞台背景视频(大屏幕)和彩色聚光灯的奇丽功效,呈现台面色彩、光亮的明暗变化。大屏幕画面的素材、主题、情调、色彩要与音乐舞蹈内容叶韵合辙,映放过程与表演过程一致,明暗交替合理调适画面,衬托音乐舞蹈主体形象。彩灯布局立体化,顶灯之外,台前、台后、台侧对应设置。灯光映射保持空间明亮,使舞台形象能够清晰展现;根据强调、突出音乐舞蹈情感主题的需要,呈现出光彩的明暗、强弱、普照和聚焦的变化。这一审美追求是提升音乐舞蹈作品艺术形象美感力量的功外之功。

参考文献

[1] 吴文漪.音乐教学新视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0.

[2] 覃江梅.为了情感的教育——美国音乐教育的审美精神内核[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08):50.

[3] 陈国云.小学音乐教学中生活情境的有效运用[J].考试周刊,2017(A3):174.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项目开发
生态型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经济管理的实践探讨
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经济管理的实践探讨
计算机S2SH框架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量本利分析法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
房地产企业开发中法律风险的有效防范策略分析
关于低风速风电项目开发风险与对策的探讨
物业管理早期介入在房地产项目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浅谈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项目开发及经营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