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课应该怎么上?
2021-03-19谢东岩
谢东岩
摘 要:名著导读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它对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激发阅读兴趣等都非常重要。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名著导读课偏离了它的航道。本文以《骆驼祥子》教学实践为例,梳理了名著导读课的三种课型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名著导读课 《骆驼祥子》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31.049
听了一节授课内容为《骆驼祥子》名著导读课,这位教师的构思乃至授课内容都不尽如人意,课堂流程大致如下:由介绍作者老舍导入,PPT展示学习内容,出示作者作品,紧接着梳理主要人物(采用先提问,再用ppt展示),教师问学生对祥子的初步认知,顺势用思维导图串起本书中祥子三起三落的故事情节,最后展示背景资料,总结归纳小说主旨,探究祥子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
乍一看,这节名著导读课较为成功。其实不然,甚至有很多硬伤:定位不准,方法欠妥,教法陈旧,引导欠妥,效果较差,没有兼顾名著导读课型及灵魂。那么,名著导读课该怎么上呢?
一、熟读课标,钻研教材
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定义:“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名著导读课之前,先通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和阅读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其次,授课教师还要用心钻研部编版教材,掌握初中课本关于名著导读的编排体系,各阶段要培养的学生阅读素养以及要掌握的阅读方法。如下表所示。
如七年级下册推荐阅读的名著是《骆驼祥子》,读书方法是圈点与批注,教材第74页对此作了詳细介绍。教师在要求学生阅读之前,应该给学生重点强调并做示范性引导,让学生掌握这种读书方法。七年级上册训练过的消除与经典的隔阂、精读与跳读等方法,也可以鼓励学生灵活运用。
作为语文教师,要有部编版教材名著导读的体系,明确每一阶段训练的重点,扎实稳步推进名著导读课的发展,让名著导读课落地生根,助力学生的阅读。还应该在上名著导读课之前,自己静下心来通读所要讲授的名著,及时思考、总结读书感悟,结合手头资料,科学合理地制定名著导读课所要推进的各个阶段的方法策略,为三类名著导读课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二、科学施策,上好三类名著导读课
名著导读课,一般而言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放下思想包袱,激发浓厚阅读兴趣的读前引导课;二是总结名著前半部分内容,为后半部分阅读做准备的中期推进课;三是整本书读完后的成果展示课。选择哪一种课型,要根据阅读的进度确定。
中期推进课其实就是对书的前半部分来个回头望,为后半部分的阅读创造良好的氛围。就《骆驼祥子》而言,最重要的是督查圈点批注法学生运用得是否娴熟。不妨留一点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圈点批注成果,教师再根据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也可以设置书面检测题,以分数的形式呈现学生对《骆驼祥子》内容的熟悉程度。
成果展示课则应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展示自己的读书心得、圈点批注的成果。如《骆驼祥子》中关于情节梳理,可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进行;还可以以人物的自叙来展开,如果他发朋友圈,会回顾起哪些往事?涉及哪些人和事?谁又会在朋友圈评论点赞评论?为什么?以此串书中关键人物、重要事件。还可以结合教材75页专题探究的4个专题,给祥子写小传,探寻悲剧原因。此外,进行班级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开展《骆驼祥子》读书手抄报比赛,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朗诵会,等等。成果展示课需要学生课前做好要展示内容的准备工作,教师要精心设置教学环节,既要有趣味,又不得脱离语文听、说、读、写的范畴。
三、名著导读课应避免的几个误区
名著导读课的宗旨是多角度、多途径引导学生去读整本的名著,以任务驱动为主抓手,营造浓郁的人人爱读的氛围。名著导读课还应该避免走入以下误区:一是不注重读法、兴趣的引导,只注重知识点的归纳概括,而要把学生的读放在首位,落实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二是切忌情景设置游戏化、无厘头,脱离语文学习实际;三是“拿来主义”喧宾夺主,歌曲、电影、电视剧片段占了上风,直观的视觉冲击了语言自身的魅力,偏离了听、说、读、写的语文教学轨道。
总之,名著导读课作为语文课堂体系的一员大将,广大语文教师首先要重视此类课程的建设,在“导”字上下功夫,在“趣”字上设问题,在“读”字上寻突破,让名著在打好学生精神的底子上发挥独特的优势,真正实现“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课程要求。
参考文献:
[1] 宋丽娟《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三步走”策略》,《科学文汇》2019年第6期。
[2] 尹红梅《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名著导读课”策略研究——以〈骆驼祥子〉教学实践为例》,《试题与研究》2020年第1期。
(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农村初中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立项号GS[2020]GHB2942)
3462501908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