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中理答环节的问题与对策
2021-03-19宋丽霞
宋丽霞
摘 要:理答作为教学问答的中间环节,关系着整个课堂互动的高效运行。理答不仅是课堂互动中教师评价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学生思维误区的诊断手段。恰当的理答可以促成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之间的意义联结,完成知识的量化积累,从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本文从课堂实际出发,结合大量的教学观察,以期发现当下理答环节中的关键问题,从而为语文课堂理答行为的改善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语文 理答 问题与对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31.032
理答行为是指发生在师生互动过程当中,继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之后对作答情况的分析评价。理答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明确行为和认知优劣,纠正学习过失,完善学习策略。其中,理答中的评价指标可以包括语言表达的有效性、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逻辑推理的准确性以及是否存在思维盲区等方面。课堂提问提问代表思维的起点,理答则是整个对话的终点,二者一前一后,前后呼应,将整个思维中发散的点紧凑地组合,使得知识之间既联系又深刻。
一、语文课堂理答的分类研究
语文课堂中理答形式多种多样,语速、语调,以及一定的肢体语言都会传递不一样的信息。总体上看,理答行为包括语言性理答与非语言性理答两大类。语言理答是借助于语速、语调的变化以及特定的句子组织结构来表达一定的意思,非语言理答则是依托于特定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甚至沉默等方式来表达一定的主观倾向。
语言理答是常用的理答方式之一,也是最容易被人识别的反馈方式。根据理答目的,可以将语言性理答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判断性理答。这类理答的突出特征是借助“是”“不是”“对”“不对”等带有鲜明是非判断的词来进行评价反馈,有肯定式和否定性两种。这类理答的优势在于评价结构简单、直接,针对性强,使用门槛也较低,然而由于其具有鲜明的是非判断倾向,非对即错的理答形式不能帮助学生思维的有效发散,更无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第二,激励性理答。激励性理答常常出现在理答语言的开头或者结尾,激励的目的在于对回答中的合理认知和行为即时强化,从而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三,指向性理答。指向性理答是带有教师的导向意图,导向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现或完善问题,纠正过往,然后在重新組织语言后有序表达。第四,发展性理答。发展性理答是指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通过转问、追问或反问的形式将问题转向其他个体或者转变问题形式,将受阻难题细分为简单问题后让学生作答。
非语言性理答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整个理答过程中,合理使用它常常可以收到奇效。根据有无直接的肢体行为而分两种:第一种,可以观察到直接的动作行为或面部表情变化,如点头、鼓掌、皱眉、微笑、竖大拇指等。第二种非语言理答没有具体行为发生,教师在问题回答之后对回答正确与否不着急定论,只是以沉默的理答形式做出回应,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或者以无理答的形式为其他学生留出思考时间,有学者将这部分时间称为“第二等待时间”。
二、关于教师理答的问题诊断
1.淡薄的理答意识有碍理答水平的提高
有研究表明:重问轻答的现象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在课堂只重视发问,忽视对问题回答的有效反应。理答与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提问是教学互动的起点,理答是互动的终点。在互动活动中能够收获多少,理答是关键的一环。如果一味地重视发问质量,轻视对学生回答的反馈评价,就容易导致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的“渗漏”,知识边学边丢,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一些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很少关注学生的回答情况,这是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教师要深刻理解理答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要提高理答技巧。
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充足的理答预设,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做横向和纵向的全面设想,要考虑该问题可能会伴随哪些潜在的回答方向,然后制定相应的理答对策。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理答技巧,积累理答经验。
2.一味追求预设,丢失了理答的针对性
现代教学向着更加精细的方向发展,教师预设的每一处情境,每一道例题,甚至是每个段子的设计都可以被充分地预设,事先充足的预设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将其他优秀的教学经验用到自己的教学中。然而,理答是不好完全预设的,不同的问题,不同的个体,自然会产生多样化的回答。如果将理答生搬硬套做成一道标准的流程工序,会严重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语文课堂的理答对策
1.强化理答意识,促成理答能力发展
理答是课堂问答环节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回答的反馈评价,有效的理答在问答环节中总是有神奇的效果。教师在提高课堂效率中,一定要重视理答在问题设计中的作用。良好的理答行为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摆脱浅表式学习,引发深度思考,而且得当的理答还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思维漏洞,有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
首先,教师要关注自身的理答行为,发现理答中的问题,反思在理答过程中的行为过失,矫正错误的观念和行为,提高理答能力。其次,在理答中,教师一定要尊重个体差异,要从学情出发给出问题评价。由于不同个体存在智力的、生活经验的、人格特质等诸多差异,用绝对化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学生显然是不合理的。教师面对不同学生时,既要肯定好的行为,也要对错误的部分及时指出,同时提供个性化的鼓励评价。自卑消沉的学生大多需要更多的肯定式反馈,乐观上进的同学可能需要更多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最后,理答行为的发生一定要立足于目标的完成上。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理答,都应该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要牢牢把握理答的目的,在理答中不断把思维引到问题的解决中来,力求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达成教学目标,减少消耗。
2.立足最近发展区,重视过程性思维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要遵循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立足于最近发展区提出方法策略,理答的设计也应该如此。同时,在操作实践层面,教师既要关注思维的结果,更要关心思维的过程,过程错了,结果就不大可能是正确的。因此,在问答的设计中,一方面,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全盘考虑学生现有的理解力能够达到的程度,然后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制定理答策略。另一方面,在理答评价中,要选择多元化的评价手段进行评价。因为学生个体之间的发展有早有晚,用同一把尺子评价学生是不科学的。教师在横向对比和纵向比较中,要选择中立的立场给予针对性的评价,既然保证评价的温度,又要点明短期内应该努力的方向。此外,教师要侧重于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中新观点和新问题的生成,即知识的动态生成。问题的动态生成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完成知识构建,而且能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
3.科学选择理答用语,做到有的放矢
师生互动中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回答评价往往容易被忽略,这是语文课堂理答中的常见问题。同时,理答不是简答的“对”“错”评价,而且要准确地把握回答中的本质问题,既要有对回答的肯定部分,也应该对不当的地方提出建议。一方面,教师理答应该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评价标准,不能够一把尺子量到底,好学生、后进生一样的标准会导致学生创造力和学习动机的减退,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个体的理答表现进行纵向比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比如这一次回答和上一次回答相比,存在哪些进步。只有针对性的理答才会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教师的理答用语中会感受到:教师是真的为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教师也真的关注到了我的进步。这样的言传身教比所谓的高超教学技巧更让学生印象深刻。
总之,在课堂理答中,教师既要把握学生问答环节中的共性问题,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要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评价手段要因人而异,不要千篇一律,更不要一把尺子量到底,要想方设法促成学生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5期。
[2] 项阳《小学语文教师理答行为研究——以五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例》,《江苏教育研究》2008年第16期。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促进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设计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立项号:GS[2020]GHB0966)
304850190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