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如何让“隐在”的语文要素“显在”化

2021-03-19李玉翠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31期

李玉翠

摘 要: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语文要素是隐在的,语文教师应当擦亮一双慧眼,去发现和捕捉散落在教材字里行间的语文要素,通过“一课一得、得不离境、三位一得”的方法有效落实,让“隐在”的语文要素“显在”化,科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要素 隐在 显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31.028

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指出:部编版语文教材在努力构建适合中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个语文核心素养体系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部编版语文教材是松散的“人文主题”和相对集中的“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组织单元教学内容。要让“隐在”的语文核心素养“显化”,就要围绕单元人文主题,把语文要素落实在该单元各教学板块中。

一、聚焦核心,一课一得

“一课”指的是一篇课文,“一得”指的是核心教学目标,也就是一篇课文确定一个核心教学目标。这个核心目标是单元语文要素在这篇课文有别于其他课文的独特呈现。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这是一个阅读策略单元。根据课文前导读提示可看出,《搭石》侧重于让学生用“不回读,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将相和》从“连词成句地读,扩大阅读视域”方面提高阅读速度,《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和《冀中的地道战》各是从“结合文章段落特点,抓关键词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带着问题读”方面提高阅读速度。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围绕这一语文要素安排了四篇课文,各有侧重,层层深入落实“提问”策略:《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主要让学生愿意提问,能试着针对课文的整体或局部内容提出问题,尝试整理问题;《夜间飞行的秘密》主要从“内容”“写法”“启示”这三个角度来提问,分类整理问题;略读课文《蝴蝶的家》学习提出问题、分类整理并尝试解决问题;《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侧重于总结提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日积月累》用名言警句道明“提问”的意义;习作《小小“动物园”》是让学生用“提问”的方法布局谋篇,明确自己写什么。

由此可见,一个单元的各教学板块之间就像一个团队,分工负责,承载不同的教学任务,却都围绕着语文要素,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厘清每个单元的每篇课文、语文园地、习作等教学内容与单元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把教材解读的视角具体化到每个教学内容中,这样在教学这一部分的时候,才能有清晰的定位和明确的目标,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二、紧扣文本,得不离境

单元语文要素要在每一课有所侧重地落实,就离不开语言环境。语言环境包括哪些呢?文辞语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联系上下文;文体语境,指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境;文化语境,指把一个文本放到一个更大的阅读环境,放在一个时代背景当中去理解。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江南》,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当然,必不可少的有识字写字教学任务,还要求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这是最基本的教学任务。教学中如果仅仅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够的。这篇文章的核心教学目标(即语文要素),需要教师擦亮慧眼去发现,识字写字、背诵、积累这些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可以融入这个核心教学目标当中。

先从文体语境上来看,《汉乐府》是一首古体诗。古体诗,是产生于唐代之前较少有格律限制的诗,这种诗的篇幅长短不限,字数不等。学《江南》这首汉乐府,应该让学生对这种古体诗特殊的形式有所感受。“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种表达形式,用专业术语表达叫复沓。当然,我们不能把“复沓”这个词,更没有必要让学生运用复沓这种表达形式去创作一首古体诗。我们可以用一种非常感性的方式,让学生去感受,这可以成为这篇课文的核心教学目标。怎么做呢?这首诗安排在学生刚上小学不久,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四篇识字儿歌,第二、三单元分别是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教学,第四单元是课文,《江南》就是该单元的第三课。这是学生上小学以来接触的第一首古诗,如果让学生去理解,是有难度的,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支架,或者说认知支架。可以问学生,这些鱼儿在戏耍,它们都到过哪里呢?学生通过读古诗,结合文辞语境,能够说出鱼儿在莲叶的东、西、南、北戏耍。我们把诗句变成“鱼戏莲叶东、西、南、北”,试着读读,好听吗?不好听!再读读这首诗的后四句,感觉一下,好听吗?好听!通过这种比对,让学生初步感受复沓的形式美。

接着问学生,这些鱼儿在莲叶间会怎么戏耍呢?以此激活儿童的生活体验,放飞想象的翅膀。学生结合平时在公园或小区的鱼池里看到的情景,会说有的鱼儿在莲叶间游来游去,有的躲到莲叶下面,有的跳出水面,有的在莲叶之间穿来穿去。教师问:那么把诗句改成“鱼游莲叶东,鱼躲莲叶西,鱼跳莲叶南,鱼穿莲叶北。”读起来是什么感觉?通过比对,让学生感受复沓的节奏美。学生们再联系池塘里、小河里看到的鱼儿嬉戏的画面,内心是快乐的,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就有了脉搏,就有了心跳,就有了温度,这就叫联系文化语境,谁的文化语境呢?是儿童当下所拥有的生活体验文化语境,我们不是从文本到文本,我们是从文本到生活,从文本到文化,然后又回到文本。

我们平时说话都习惯按照顺时针方向,说东南西北,按照这个习惯来读一读这四句诗,是什么感觉?我们想象一下,这条鱼怎么游呀?游到东,游到南,游到西,游到北,就这样一直在转圈。这时,再让学生读这首诗的后四句,就会发现这些鱼儿在池塘里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游动。通过比对,让学生感受到复沓的自由美。

当我们设计的这些教学环节,都不是从理性上去学习复沓,没有让学生从知识的角度去掌握。我们只是通过这种很感性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他们搭建认知的脚手架,让学生以感性的方式来感受《江南》这种汉乐府中的语文要素,就是感受复沓这种语言表现形式。所以说,语文要素隐在每一篇课文当中,教师要有一双发现语文要素的慧眼。这样一来,对这首古体诗的学习就不会成为冷冰冰的背诵积累,而是扎实、饱满,有温度。

三、有机统整,三位一得

部编版教材有三类课文,精读课文要“学得”,自读课文是“习得”,课外阅读是“用得”。单元核心教学目标(单元语文要素)贯穿在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课外阅读教学中。

语文要素的落实,是“学”的过程,是“习”的过程,是“练”的过程。学得、习得、练得,这“三位”指向的都是语文要素。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贯穿整个单元学习的全过程,一个个语文要素落实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就一步步提升了。

只要你去研读一下教材,就会发现,每个单元的导语、课文、习题、语文园地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着单元语文要素的统一体,它们各司其职,又互为作用,各教学版块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提升,學习的层次性、推进性得到充分体现。教学时,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教材编排的特点,前后关联,统整设计,同频共振,共同为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精准发力。交流平台是单元语文要素的总结梳理,是单元教学的灵魂。备课时,可以先研读交流平台,看看交流平台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提出了几点要求,总结了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分别在哪篇课文里有落实。教学时,就在相应课文的学习中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提炼这些方法。在口语交际、词句段运用和习作教学时,尽量运用本单元和前面学过的方法进行实践,并在快乐读书吧里延伸拓展。如此,一个单元各教学板块之间就前后关联了。

作为一个教师,要在单元视域下深入研读教材,弄清单元各教学板块与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点,站在整体的角度去思考,把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其相互得意,相互提升。

虽然部编版教材的语文要素是隐在的,但是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会擦亮一双慧眼,去发现、捕捉散落在教材字里行间的语文要素,通过“一课一得、得不离境、三位一得”的策略让语文要素真正落地,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切实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徐月《项目化学习,让语文要素真切落地》,《小学语文教师》2021年第2期。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要素落实的策略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SGH20Y0914)

309350190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