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形象的建构路径
2021-03-19董入光
董入光
摘 要: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形象鲜明灵动,都贴上了“文化”的标签,很好地凸显了中华文化的本色。基于新《课标》“语言文字运用”的理念,教师可以从儿童形象呈现的方法、文章结构等方面,探寻儿童形象蕴含的教育价值,挖掘“语用”的训练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儿童形象建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31.021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形象鲜明灵动,体现了新时代社会主流价值导向。从整体上把握部编版教材中儿童形象的呈现,从外在形象、内在形象两个维度分析教材中的儿童形象,从中探寻儿童形象蕴含的教育价值,并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运用,能为我们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基于这一点,研究部编版教材中涉及的儿童形象,挖掘其教育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儿童形象:文化的“播种机”
部编版教材中的儿童形象都贴上了“文化”的标签,很好地凸显了中华文化的本色。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这些儿童成为传递中华文化的形象大使,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中华经典文化的滋养。
1.知“背景”丰满形象
教材通过儿童人物的生活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这些儿童形象其实是不同社会时期的产物,烙上了那个时代的影子。在分析儿童形象的时候,我们不能用片面的、静止的方法,简单地来理解儿童形象。儿童的形象与其生活经历、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还与作者的思想以及人生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人物所处时代的背景、作者的相关经历等资料,让学生从“背后”更加立体地、全方位地理解儿童形象。
如教学鲁迅的《少年闰土》,在感受文中的闰土聪明能干、见识丰富、活泼可爱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再深挖一下闰土这一形象的内涵。闰土是小说中的艺术形象,他的原型是鲁迅小时候的朋友章闰水。离家多年以后,鲁迅再回故乡,看到了中国农村经济的萧条,看到了以章闰水为代表的农民日益贫困的生活,于是他便将此次回乡的经历写成了小说《故乡》,并成功塑造了闰土这个经典的人物形象。了解了这一点,将文中那个活泼伶俐、充满生气的闰土,与多年以后年仅三十却满脸沧桑的闰水相比,我们就会深刻理解黑暗社会对普通老百姓生命的摧残,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借“迁移”升华形象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塑造了许多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如砸缸救人的司马光,用巧妙方法称象的曹冲,不取道旁李的王戎等,他们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作用。在教学的时候,我们除了让学生了解文中人物的品质外,还要通过资料补充、讲述故事等方式,了解人物的其他故事。如可以讲司马光“圆木警枕”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勤奋刻苦的精神,从而奋发向上、努力学习。这样,我们就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课文中的儿童形象。
3.搜“类比”建构形象
诗中的儿童各有特点,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古诗教学中,可以将这些儿童形象从诗中“请”出来,建构成诗中儿童的群像,感受他们身上蕴含的美好品质。如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清明》中的牧童“遥指杏花村”,给诗人指明了小酒馆的路,他是多么乐于助人啊!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中的“小儿”也具有这种品质,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生:从“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可以看出来,他怕说话大声会吓跑鱼儿,便招手让路人靠近些,再为他指路。
师:古诗中的儿童还有很多,你能结合诗句说说他们的特点吗?
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種瓜。”孩子们多么勤劳啊,正在桑树荫下学种瓜。还有《清平乐 村居》中的大儿和中儿,都在忙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与儿童相关的诗句,并且进行了深入理解,概括出了儿童形象身上所具有的某种品质。在“搜集资料—理解诗句—概括品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古诗中的儿童形象进行“类比”,丰富了对描写儿童古诗的积累,也感受到儿童形象所蕴含的各种优秀品质。
4.用“表演”活化形象
课本剧是对课文内容的“创造性”呈现,在艺术的视野下则是“戏剧”的表现形式。以表演的形式来呈现阅读的成果,其作用不仅是对文本的理解,更是对文本内涵更深入的体会、更全面的呈现,它是声音与情感、表情与动作的融合共生。在对一些儿童形象鲜明的文本进行解读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生动故事或精彩片段改编成课本剧。首先,在构思、排练、演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与儿童主人公感同身受,这样能更加了解儿童主人公的经历和形象特点,并在现实生活中被儿童主人公“同化”,为自己贴上“勇敢”“聪慧”“诚信”等标签,从而促进自己优秀人格的塑造。其次,在课本剧的表演中,学生融入了面部表情、肢体活动、服装道具、个性化语言等元素,使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对角色的分工把握、对表演的构思设计、对道具的选用制作中,学生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的表演“剧组”,思想与智慧碰撞,性情与个性磨合,最大程度达到了默契,真正体会到了“众手浇开表演花”的成就感。
二、儿童形象:语用的“发动机”
基于新《课标》“语言文字运用”的理念,我们可以从儿童形象呈现的方法、文章结构等方面,探寻儿童形象蕴含的教育价值,挖掘“语用”的训练点,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1.链接想象,激活语用
想象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而儿童是天生的想象者,他们的头脑中充满了无数的幻想。教材中的儿童形象也充满了幻想的魅力。教学中,我们要吸收这些儿童形象身上的幻想因子,利用它们来催生学生的想象。
如《沙滩上的童话》用诗般的语言讲述了小伙伴们在沙滩上堆城堡,用自己的双手和想象编织着有趣的童话:在沙滩上,孩子们垒起城堡,这城堡里住着一个凶恶的魔王,他抢去了美丽的公主!公主在城堡里哭呢!……后来,孩子们把地道挖到了城堡下面,然后合力用手往上一抬,就把城堡给轰塌了。他们欢呼着胜利,欢呼着炸死了魔王,欢呼着救出了公主,这群孩子成为攻打城堡的勇士。童话不仅再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五彩缤纷,也赞美了人间的正义与善良。童话中的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都显现出人性之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沙滩上的孩子们还会垒出什么,编出什么有趣的故事?在启发想象、练习说话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调动了思维,而且训练了表达能力。
2.揣摩写法,提升语用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对比能够让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形成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刻画人物形象常用对比的方法,有着非常独特的表达效果。
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糟糕极了”和“精彩极了”》,主要写了“我”在很小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爸妈的评价截然相反,一个评价是“精彩极了”,另一个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将父母两种相反的态度进行对比,表现了父亲和母亲不同方式的爱,从而揭示课文的道理。教学中,不必比较父亲和母亲的评价谁的更好,而是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在对比的写法上,让学生体会对比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揣摩方法,学以致用。
3.融合创编,生长语用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学会“用教材”,以教材为原点,鼓励学生寻找提高知识素养的“制高点”。塑造儿童形象的文章,几乎都是以单个的儿童作为课文的主角,他们的事迹都非常典型,个性或品质也很突出。在教学这类文章时,教师可以跳出教材来教教材,让学生为儿童主角写人物小传。如在学习《司马光》时,教师可以先介绍人物传记的写法,然后让学生简要概括司马光砸缸救人的事迹。在写小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写人物小传的方法,而且培养了概括人物主要事迹的能力,从整体上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
当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更加关注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以课本中的儿童形象为“抓手”来引导学生学习,有利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多关注教材中的儿童形象,以儿童的视角去感悟,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利用这些儿童形象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快乐而富有创意的学习中丰富知识,塑造人格,提高素养。
3108501908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