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不可一律
2021-03-19徐宏艺
徐宏艺
摘 要:整本书阅讀是当下语文教学探索的热点,也是困惑教师的难点。摒弃语文阅读的碎片化,如何导之有法、读之有素,如何将阅读与表达相互转化,从而形成深度阅读、共生阅读的良好态势,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学习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阅读方法 素养提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31.011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学生阅读整本书,能开阔视野,提升阅读鉴赏能力,以及对优秀文化进行深层次思考。在碎片化阅读的今天,有效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传承经典的必要,也是每位语文教师的责任。
然而,如何推进,这是个难题,也是困局。不引导学生品读原汁原味的整本书,而是隔靴搔痒,妄图提炼内容梗概、人物的形象特征等,死记硬背讲义,便能一劳永逸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不愿腾出时间,师生共读共赏,只愿意让学生通过不断刷题来应对考试,这种做法也不奏效了;抑或是放羊式读书,只布置读,没有任务驱动,缺乏检查机制,“无为”的阅读教学,其效果微乎其微。“整本书阅读教学通过课程标准和部编本教材的确立,可以说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意志。”若不读整本书,或不好好指导学生研读整本书,何以轻松应对名著的考查?何以提升阅读鉴赏的品位?
笔者在一次次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活动中摸索了几点做法:
一、找准支点,做好读前导读
教师上整本书阅读课,得先分清课型,是读前激趣、读中推进还是读后提升。过程不同,方法各异。对于读前,教师最好寻找合适的点来指导学生阅读,打开学生的思维。整本书阅读,内容丰富,切不可一味放手让学生阅读,教师只做旁观者。泛泛而读,一读了之,收效甚微。
如《儒林外史》的名著阅读,教师可采用陌生化的导读,选取几张与情节相关的邮票。每一张邮票的聚焦,都能激发学生对名著整体内容的阅读欲望,从而有效引领学生向名著阅读的更深处漫溯。如欣赏一张关于严监生临死前为那两根灯芯死不瞑目的邮票时,教师链接一段严监生给妻子亲戚银两,自己省吃俭用,财产却被哥哥严贡生霸占的文字,抛出问题:“严监生只是一个吝啬鬼吗?读完整本书,你还觉得他可笑吗?”这一发问,会调动学生深度阅读的热情。学生对四大吝啬鬼的形象早已根深蒂固,对其浅层的认知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严监生形象的重新认识与深度思考,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可见,小邮票有着大作用,既能激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又能作为导读课的抓手。
此外,做活导读,还可借助尾声和前言,引导学生去关注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的真与幻;妙用对腰封的设计,将家书中的金句烙在孩子们的心田等。总之,找准支点,进行导读,可事半功倍。
二、有效整合,实现读中推进
整本书内容纷繁,但它的阅读类似主题学习,可以进行整合,且形式多样。思维导图就能呈现小说结构,如情节发展脉络图,《简·爱》《海底两万里》等均可用此法。还有人物关系图,《骆驼祥子》《水浒传》等可用。将思维过程可视化,既能锻炼学生的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又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而读章回体小说,利用回目则不失为整合的好方法。阅读《西游记》前七回时,引导学生尝试对已读内容用“谁和谁干什么”的方式,重拟回目名称,这就是对内容的重新整合;《水浒传》中的“三而一成”,就巧用“识数字,知全貌”的方法,也是在寻找数字、性格、出身、经历等的关联中,将不同的内容勾连并整合,进而帮助学生回忆情节,加深读后的印象。由此可见,巧妙整合,前后勾连,不仅能彰显教者的匠心与智慧,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还能形成缜密的思维网,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作品联读,提升阅读价值
“阅读可以从一个个点开始,但不能只落在一个个点上,而是要在若干个点之间建立联系,找到集群的焦点。”(吴欣歆语)初中36本名著作品中,女性形象不少。采用作品联读的方法,有效勾连,同中求异,提升阅读的价值。
以《骆驼祥子》《简·爱》《儒林外史》三部名著中的女性形象为例,可就“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是逆来顺受的弱者”这一观点进行反驳,激起千层浪。读完《水浒传》《聊斋志异》《海底两万里》后,引导学生思考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弹弓杨与以上三部名著中哪位人物的“奇”最为接近。还可设计重游《海底两万里》,谁最能胜任与尼摩船长海底探险的角色?是白龙马、简·爱还是祥子?这种问题的推动是富有趣味的。另外,如果祥子生活在《创业史》中的梁生宝时代,你觉得他的创业会成功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就是作品联读,或对比,或穿越,或求同,都旨在激趣,加深学生对名著中人物形象的印象。
当然,这也要求教师自己先读透名著,才能想出金点子,有效引导学生“真阅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分类而读,掌握阅读要领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掌握阅读的方法,学会审美,学会创造。王荣生教授指出:“依据文本体式来解读课文,来把我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则。”一篇课文如此,一整部书亦然。此次名著导读课,文学体裁多样,有诗歌、散文、小说(科普、科幻)、书信等。自然,读法也有异。教师“导”,学生“读”。导读的核心就是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读书,读不同类别的书。
“人民艺术家”老舍的经典作品《骆驼祥子》,是旧社会老北京城的缩影,选择经典的章节,采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细品慢嚼,才能感受到祥子、老马等一批旧中国的劳动人民苦苦挣扎的苦楚与无奈。而《傅雷家书》,由于整本书均由一封封书信构成,篇与篇的关联性不太大,拳拳爱子之心无处不显,进行选择性阅读就是最佳做法。选择性阅读,就是有兴趣、有问题、有目的、有方法地读,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选择者”的身份,开展情景式诵读,披文入情,再引导学生自由选择相关内容,谈除亲情外的收获,如对艺术、文学及人生的理解等。最后,以“再读者”的身份,对作品进行选择性地深入阅读:进行专题阅读和读书成果展示。这样依文而教,有的放矢,又紧扣大纲要求;这样“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充分而自然的交流中,走向深入。阅读《朝花夕拾》时,为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膜,就要引导学生从读懂书名、理清目录、品读关键词句、查找资料、了解背景、关注文体六个方面去阅读。
所以,只有掌握了阅读要领,依据部编版教材名著教学大纲,因书施教,才能教而有法,不蔓不枝。
五、还原主体,注重读后提升
阅读之后的创作是一种高级鉴赏。没有表达与交流的整本书阅读,极易沦为浅表化阅读,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与阅读素养的提升。
教师要重视读写结合,读向写的转化。对于《艾青诗选》的读后交流课,教者应深谙教与不教的艺术,在课前准备上下足功夫,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我读艾诗”“我画艾诗”“我写(致敬)艾诗”三个环节中,读写结合,展示自我。教师只在关键处指点迷津。而对《艾青诗选》中《礁石》一诗的解读,象征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的内蕴,可借鉴本诗的写法,进行短诗创作,不失为好的读写转化。创作诗歌的能力,就是在平日广泛读诗、品诗的前提下得以提升。教师能进行写作示范,效果更佳。
当然,书后的专题探究也是教学时开展活动的很好的抓手。给祥子写小传,完整勾勒祥子的经历;查找老北京洋车夫的珍贵历史,多方面了解这个行当的情况,在班级内分享交流等。
阅读经典作品,传承经典文化,拥有有趣的灵魂。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尤显重要。古语云:“兵马出动,粮草先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必须先读,读全读厚,储备知识,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师生共读,才能形成浓郁的阅读氛围,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审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来风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语文建设》2019年第3期。
[2] 康慧娟《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共生视角》,《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年第7期。
3558501908251